分享

特别策划|又是一年中秋节(上):穿越古代·寻找中秋夜古人的诗意

 汲雲軒 2021-12-14

跨界|原创|艺术|生活|美学|真知



本期封面|唐代|阎立本

《 职 贡 》图


|特 别 策 划|

又是一年中秋节(上)


穿越古代 · 寻找中秋夜古人的诗意

文 | 朵   多

又是一年中秋节。

我坐在月下,盘点人生过往中的众相。中秋怀人,是件让人惆怅而又些许幸福的事。每值此,我便想走入古人中秋诗意里,翻想往事。窗前、庭院、花园、河边、山间,俱是怀人的好去处。“绿苔生阁,芳尘凝榭,”而又“悄焉疚怀,不怡中夜”。由是,我决定今夜不眠,翻阅古人之文章。

有时候,我在想,做为传统节日的中秋,是如何成为我们生活里的一部分的?当然,中秋起源于何时,史界和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这不妨碍我们与古人对话。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里,中秋在我们的生活里,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又抑或是一种毒素。让我们无法割舍,又如此上瘾。唐宋以降,中秋的月在文人的世界里,成了最为诗意的花园。唐人与宋人对此似乎有着巨大的喜好,也孕育着巨大的诗意的能量。古人怀思,爱用秋天的思绪这种情感来表达,而中秋又居于三秋之中,正值月圆之夜,又有团圆意。诗意由此而生,正合天时、地利、人和。

当然,与古人对话,就是要走入古人的情思去。于是乎,读诗鉴文就成为最便捷的方式了。


长 卷 |《洛神赋》

第一卷(局部)


|南 朝 月 夜|

抑或中秋一词,在诗家的眼里表达并不太准确。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谢庄的《月赋》,诚然此《月赋》与中秋关系不大。不过,中秋最重要的角色,却是月亮无疑。中国人喜欢月,也爱赏月,所谓春月融融,秋月胧胧。看来,秋月还是带有一种妖媚的情态出现的。

但是谢庄的《月赋》还是深深地勾住了我的眼睛。谢庄生活在南朝,我对南北朝时代的印象,是华华丽丽的感觉。赋做为一种文体,其在汉朝就已经非常成熟,用这种成熟的文体写月这种在人生活中已经形成特定意象的物象,是很美妙的。赋这种文体的美妙,和月这种物象的美妙,以文人那种感怀思绪的表达,竟然让这月夜多了一份人文情愫。

其文有我十分喜欢的一部分,抄录如下:

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祗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君王乃厌晨欢,乐宵宴;收妙舞,驰清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羁孤递进。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于是弦桐练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阿,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诉皓月而长歌。歌曰: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徨如失。又称歌曰:

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

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想想古人也挺逗的,一帮人因为他们的大领导心里不爽,故弄玄虚,把一个月夜弄得如此深沉。这还不算,他们这些人倒是乘一时之快,给这样一个木叶微脱时节的月夜弄了如许的愁绪,倒是给后来人多了一份惆怅。

谢庄又是赋,又是歌。他倒是尽了兴,我呢,却在他的文章里,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中秋之月,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文人的世界里,印下独特的符号呢?我得继续看下去。


唐 代 |周 昉

绘画作品(局部)


|唐 人 秋 思|

真正让我找到和十五夜有关的诗歌,是唐人的诗歌。可见十五夜的月亮,在此时已经有了完整的文化意象了——秋思。我一直觉得,秋思是中秋的内核。没有秋思的中秋,是不完整的中秋。不管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但做为文化现象,中秋是不能没有秋思的。

唐人眼中的中秋节,或是十五夜,就这样带着盛唐的诗情画意,来到了人间。至于这些诗意从何而来,我不得而知,也不想去知道了。独这些美妙的诗歌,就已然使我十分沉醉,不能自拔了。

当然,这是我的疏漏,但我在唐诗里沉湎着,不能再仔细探寻了。

首先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大爱这首诗,几乎无以复加。好一个“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但我觉得,在这里探头尽望的,不只是诗人,更是十五夜的月亮。谁能想到,一个本来在天空待了不知道多少个春夏秋冬的白盘子,突然就这么诗意起来。着实让人,也让月亮惊讶。好比一个草根,成了一个大明星。不过,我这么说,却无意折损月亮的美丽。

诗人爱写月亮,也许正是月亮有着这无边的诗意吧。

哎,王建的秋思,终于还是感染到了我。没办法,我也用秋思且来嗟呀一回吧。

既然说唐人,尤其是诗人,不可能也不能绕开李太白这位“滴仙人”级别的人物。他的《古朗月行》就这样,在纸张的翻动之间,重重地撞在我的怀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李仙人的这一“行”体的诗歌,一开始倒没有给我太多的思绪,这让我颇感平静。倒是让我想起了儿时,每到中秋之夜,就会拿个小马扎,和父母一块坐在院子里。透过树枝叶儿,看那疏朗的大月亮。抑或又低下头来,看地上那斑驳的月影儿。

只记得那些的月色清透,夜空如水。有一次,我在小树林里走动时,发现地上竟然有一方手帕,于是跑来俯身去拾,不期竟然是一片月影。再听老人们讲月宫捣药的玉兔,伐桂树的吴刚,更有那美丽的月宫仙子嫦娥。记得当时我竟然有个梦想,就是到月宫里找嫦娥,然后娶她当媳妇儿。

当然,我的少年终于会长大,李白也是。这些美丽的往事,与月亮的美丽故事,也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或者成为一种忧心的感叹。少年不再,儿时那如水天空里的皓月亦然不再。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信夫!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看见李义山,沉伤的心情定然会好些。这个在深深红尘里浸淫出道行来的诗人,其作品总是给人一种理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这首《嫦娥》更不例外。

是啊,我差点儿忘了,有如此大美的月亮,如是悲秋感月的,实在大煞风景。我们不光可怀友,思亲,更可以思佳人,念良人的。君不见,那月宫里的嫦娥女士,此刻定然倚在窗前,滴答着两行清泪,遥思着人间的美好吧!

或许,如是这般还不够,当忆起那年月下树边,二人成双,小手相握。朗月相伴,情意相随,两情长相悦,虽然不在于这朝暮之间,但如此良宵,却不可错过。

张九龄《望月怀远》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同一月色下,怎能不相忆?尤其是有着共同美妙回忆的往事。十五夜,太阳还未夕下之间,东方那红着脸的月亮,就开始敲起秋思之钟了。此时此期,每个人心里都不再只有自己,而心底深处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总是不经意之间闪现出来。

尤其是静下来,坐在月下,就着月光的清涤,思念、回想、追忆,怀远。真是难得而又浪漫的事情啊!

书翻到这时,我的心里早已给唐人的秋思塞得满满的了。再翻下去,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又赫然在目,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不期间跳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李朴《中秋》等等,又将大把大把的思绪塞给了我。

昔人已不在,秋思还在。余音绕梁,余韵绕心,但我却不由得感慨:今年的八月十五夜,我们或池畔相聚,或杏园相思,而明年八月十月夜,我们又将在哪里?

也许,这都不再重要了。对吧?!


传 | 龚  开

《钟进士移居图》(局部


|宋 时 明 月|

据史料记载,真正将中秋当做节日隆重度过的,当属宋朝。《东京梦华录》卷八的记载:大宋都城汴梁城的街市里,在中秋节到来之前的几天,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那熙熙攘攘的集市上,酒贩们早早地贩来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吸引顾客;水果商们也早早地摘下了石榴、梨、栗、葡萄、弄色枨橘等等,沿街叫卖;每个商户或是京城的居民们,张灯结彩,早早上街购卖到节日所需的用品,等待着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尤其是到了晚上,人们相约走进酒楼,朋友之间把酒言欢,或临坐楼台,一起赏月。此时,丝竹箫管并作,歌女们婉转歌喉。再看里巷的儿童,通宵玩耍。夜市里人马杂沓,至到天明。

而在普通老百姓家里,也会在八月十五这月圆之夜,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水,来欢度中秋。

这幅景象,我们只能凭着想象来完成。不过,我一直奇怪的是,宋朝的时候,应该还没有月饼的。

我翻读历史资料,有一个记载说,北宋时期,皇家在中秋节里,喜欢吃一种叫做“宫饼”的食物,这种小食物在民间则叫做“小饼”,或者“月团”。苏东坡有诗状之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我想,这就是宋朝的月饼吧。毕竟在此之前,我并没找到月饼的蛛丝蚂迹。“月饼”的名称,也是周密一篇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里首次提到。可证:这一名称,或已在民间已流传。

丙辰年的八月十五中秋,就在大家欢度佳节的时候,这一年的苏轼并不那么快乐。他虽然欢饮达旦,以至大醉,却是满情心事。我想,在这一年,他应该是一个人,辞罢家人后,坐在自己的院落里,把酒赏月的。近午夜时分,月色亮得诱人,他也喝得微醉。

秋风乍作,秋思渐起。在这样的光景下,最惆人心,最怅人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而天空的那月亮呢,竟让他心生去意,离弃这尘世间的三千烦恼。

虽是如此,但毕竟凡尘之身,终难逃脱。心中的挂念太多了,羽化而登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想法而已,很快在心里消失了。

红尘虽深,又有功与名所累,但毕竟更有父母妻儿在。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也许在这样的月下,想人想事,最是不需要提醒的。本是一家人的团圆之夜,他的弟弟子由到不在家里。于是乎,他走来走去,借酒消愁,无法成眠。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思绪因月而起,也因月而结。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呢?子由一时半会是回不来的。但一想到,子由也会在这样的月光下思念家人,思念自己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慰藉罢。苏轼还有一篇《中秋见月和子由》,让我为他的这份思念,找到了个注解。那时兄弟两个,皆是意气风发,激扬文字。现在已然经过许多的悲欢离合,去日无多,渐渐老去。

也许苏轼想到了风烛残年的悲伤,更也许遥想当年,兄弟二人也是在同样的月色下,饮酒、吟诗。如今月依然在,而人却远在千里之外。

春情、秋思,或是古人对四时两个最惬意的表述。尤其是这样的秋天,连绵秋雨过后的秋夜,百花消去,百果弥香。我不知道当时生活在济南城里的李清照家里的小花园里,是不是又开满了菊花了,只知道她家的小池里的藕花已消残。

细细吹来的微风里,再没有了炎热,那一陈陈清凉,漫过了残枝黄叶,抵达她身边的时候,秋思也就这样泛起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她的秋思,当然不必是在中秋泛起的。但我喜欢在这样的日子里,读这样的诗,品这样的诗人的生活。甚至,我想亲临她的小院落,寻找她的诗意之源。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是一种纯属个人的生活小情趣儿,在这样的日子里,是多么地有画面感,多么有时光感。我希望身边有一位这样的女子,她淡然如菊,身披素衣,坐在小舟里,在一片秋水里轻摇,轻摇……

夜下,听夜空里的那声声雁鸣,她是否在灯下展笺写相思?

东方升起的月亮,清辉映在西楼。一陈细细的轻寒,像相思一样袭上心头的时候,那一记忧愁,在文字里留下深深的痕迹。

倘说中秋诗意的丰富,自然唐人不及宋人。不管是李白的“举头望月明,低头思故乡”,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没有宋人对中秋之月的那种深情,那是又爱又恨的感情,那是无法疏解,又无从疏解的哀伤。

国愁、家思、人忧。这是宋人给月亮加入的新解。重新翻读辛弃疾的《太常引》,千般语言,万般思绪,顿然感悟。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又是月下,看月轮在天空轮转。消磨了多少个日日夜夜,那月亮也被磨得越来越明亮了。只是不知道月宫里的嫦娥女士,是否依然是青丝仍在?只是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丢失了青年韶华,只能看镜里的自己,如今被这些渐生的白发欺负,却又无可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纵有豪情又如何呢?我想不光辛弃疾郁闷,连天空里的月亮也会表示郁闷吧!

若说苏轼老先生的中秋,更多的是家思,那么辛弃疾老先生则多为国愁。他一腔热血,不能洒向边疆,手里握的不是长剑,却是一壶越饮越愁的美酒。小院子里的桂影婆娑,也许还弥漫着桂花的清香,那最迷人的,仍是天宇那一轮银盘。

在这样一个团圆和睦的夜里,也许战鼓不会敲响,奔马不会长啸,居南方一隅的宋家皇帝,此刻不思进取。你一员老将,又能如何呢?——夜已深,风渐凉,老先生且醉且休息去吧!

读罢,掩卷长叹,有百般思绪,却无处可发。

为生活写照|为生命赞美

跨 界 文 化|只 做 原 创

联系编辑:坐在海边的多多(微信号:jiyunxuan8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