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部论语治天下|前面的话(二)

 好运常在 2020-01-07

002 前面的话(二) 来自群书治要学习平台 00:00 10:38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论语》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讲创新。比如我在1999年去参加雅思考试的时候,外国人就在面试的时候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他说“你们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我说是孔子,他说“难道你们几千年来就出了一个孔子吗?没有别的伟大的思想家了吗?”他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人没有创新的意识,你看在西方社会,特别是在现代以来,每过几十年,十几年就会有一个新的哲学流派出现,取代旧的哲学流派。看起来他们的哲学理论很创新,思潮一个接着一个,那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西方的哲学流派层出不穷,而中国几千年来依然奉行、学习孔子的智慧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西方的这些哲学、流派、思潮,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就会发现,他和新的时代潮流已经不相符了,有一些东西已经被认为是过时的,没有办法满足新的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被历史很快证明了,它有一些不合理之处,所以必须要发明新的哲学流派来取代它。

但是中国读书人为什么几千年来都要读《论语》?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论语》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验证,是大浪淘沙的结果,没有什么是和时代不相符合的。即使有人认为《论语》中有些思想,已经和时代潮流不符合了,大部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圣人他站在二十层楼,而我们站在两层楼,我们拿着两层楼的境界去看二十层楼的境界,我们看不到,反而还想把这个圣人拽回来,拽到两层楼说:“你所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境界。”所以我们说“圣人”是对天道有体悟的人,古人也称为“得道”之人。既然是“得道”之人,他所体会出来的这些道理是经得起历史的验证的,所以是恒常不变的。

我们也知道六经之首的《易经》,第一个含义,就是“变易”,变化的意思。它告诉你这个世间的现象,是变化莫测的,变化无穷的。所以你要懂得与时俱进,但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去谈创新呢?《易经》的第二个含义就是“不易”,不变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那个不易的、不变的规律的人,才有资格谈创新。所以创新并不是像我们现在很多人做的那样,打着创新的旗帜去胡作非为,做很多违背规律的事,最后得到教训,还给自己找借口说:“既然要创新嘛,就要走一些弯路,就要交一点学费”,这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从一个人的一生来看,我们人的一生也就七八十年,最多一百年。如果我们不负责任地去学习那些经不起历史考验的理论,那就是拿着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我们想一想,哪有那么多的机会再重来一次?所以我们要学什么?一定要学那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大浪淘沙后的这些精华。

《易经》的第三个含义就是“简易”。中国人讲“大道至简”,真正深刻的道理,一定是以非常简单的方式给大家表述出来。为什么?因为中国古圣先贤做学问的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他的存心是为了利益在场的每一个听众,所以孔子所体会的“道”是很深奥的,他的境界可以说丝毫不在老子之下。老子对道有一个描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等的人听到这个道立刻就能够理解、接受,马上就在生活中去力行,去实践。“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的人听到了这个道,会发现这个道其实离生活也不是近的,它虽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一般的人都没有体会到。圣人把这个道揭示出来后,他会半信半疑,有点相信,又犹豫不决,即“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下等的人听到了这个道,觉得这个道太深奥了,离我们的现实太远了,他就会哈哈大笑。最后一句话说得更好,他说:“不笑,不足以为道”,如果你说的这个东西,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够认可,都能够称叹,没有人笑话它,这个东西不足以称为道。

我们从老子的这一段话之中就可以看到,其实圣贤人所体会的“道”,是非常深奥的,并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够理解和认可的。所以,孔子采取了一个平易的方式,他把深奥的道理,变成简单的话来教导弟子。他给你讲道,你听不懂,就给你讲德;讲德,还听不懂,就给你讲仁;讲仁,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给你讲孝、悌、忠、恕。总之是要利益来提问的弟子,他有这样的一种存心,不是谈玄说妙,为了炫耀自己的学问。这也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做学问的一个最大的不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本来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他越说越复杂,最后让你听不懂,以此来炫耀自己学识很丰厚,能知道你很多不懂的东西。这个对听众就没有益处了。

所以我们看中国人做学问,都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说我们中国传统道德观、价值观,我们现在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已经用核心价值观在引导人们了:讲五常,叫“仁、义、礼、智、信”,因为它概括得很简单,每一个价值观只有一个字,所以它易记、易懂、易行,很容易在社会上去推行,所以千百年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价值观。

所以我们从《易经》这一名三意来看,中国人并不是不讲创新。他告诉我们,这个时代的现象是变化的,要懂得与时俱进。但必须是那个掌握了“不易”规律的人,才可以谈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就不能够不学《论语》,因为不学《论语》,就掌握不了那一个普遍的道,我们自以为是去创新,其实走了很多的弯路,这个是第三种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的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