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学而篇》(九)

 好运常在 2020-01-07

《论语.学而篇》(九)

虽然传统文化已经有三四代少有人讲了,但是我们从我们的祖辈、父辈身上还可以看到兄友弟恭的榜样。像我的母亲,她在家里是老大,在旧社会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所以她早早地离开家,到外面去工作。但是她从来没有忘记照顾父母,照顾自己的两个弟弟,所以她自己有了好东西舍不得用,全是留给弟弟、弟媳用,让弟弟、弟媳也非常感动,现在她回老家见到弟弟、弟媳,他们都对她尊重有加,走到哪里都像一家人一样,特别受欢迎。上一代人能够这样友爱兄弟姐妹,也为我们下一代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树立了榜样,我们兄妹三人也是同甘共苦,这就是从上一辈那里学来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兄弟姐妹互相关爱的故事,确实也是非常多。像我们知道在唐朝,唐英公李勣虽然贵为仆射(仆射即唐朝的宰相),他在姐姐病重的时候,亲自为她烧火煮粥,以致不小心烧到了自己的胡须。姐姐看到后就劝他:“你贵为仆射,下边有很多的奴仆、婢妾等等,他们都可以供你使唤,何必要亲自动手为我煮粥呢?”他听了之后怎么回答的呢?他听了之后回答说:“我亲自为您煮粥,并不是因为没有下人可以供我使唤,而是想到姐姐年纪已经很大了,而我自己的年纪也很大了,渐渐衰老,我们的时日都是有限的。虽然想长久地为您煮粥,来尽我的一点心意,又能有多少次呢?”李勣虽然贵为仆射,还亲自为姐姐煮粥,都烧到自己的胡须。评论说:“古称孝子爱日,若英公之奉姊亦可谓爱日者矣。”什么叫“爱日”呢?就是古代的孝子都珍惜时日,知道父母年老日衰,在世间不会太长久了,就特别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想方设法地去侍奉双亲。像唐英公李勣这样侍奉姐姐,也可以称得上是爱惜时日,因为他们年纪都很大了,年老力衰。古人的这些行谊就告诉我们,行善不能等,行孝不能等,行悌也不能够等,要趁着父母兄弟还都健在的时候,还有机会的时候,多给予关爱,这就是古人讲的“悌”很重要。

《孝经》上说,“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侍奉兄弟能够友悌,随顺之心就可移于对待长辈,“顺”是随顺的意思。古人接着评论说:能尽孝道的,其心和;能修悌道的,其心顺。能孝敬父母的人,培养起一种心和的品质;能友爱兄弟的人,培养出一种随顺的品质。所以“和顺”这两个字就把孝悌的精神给说出来了,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古人是以礼治天下,以孝治天下。

如今仁爱不兴,或者说五伦关系紊乱,讲仁慈博爱也都没有效果,什么原因呢?像“雷锋精神”三月来四月就走了,我们给很多大学生提供一些资助,他们也没有感恩的话,也不写感恩的信,连一个表示都没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在国外对鳏寡孤独废疾者,老弱病残幼需要帮助的人,政府给予特别的优惠,有很多的福利待遇。但是这些人不仅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还做出了很多假的证据,为的是获得政府更多的资助,那么这些现象的原因出在哪里呢?“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就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给指出来了,仁爱不兴,都是由于不孝不悌。现在孝悌不讲求了,不修学了,这个世界才会大乱,所以要挽救世界,一定要从提倡孝道,提倡悌道来做起,这样才能消灾免难。

讲修福、修慧,什么是修福、修慧,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要行孝道,行悌道,然后又要给人家讲孝道,讲悌道。在《孝经》上也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古圣先王有至高的德行、最简要的道理,使上上下下都能够和睦相处,人们之间没有怨言。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孝、悌。孟子也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仁爱之心从哪里培养起呢?就是从“亲亲”,亲爱你的父母亲做起,把这种亲爱之心推而广之,来关爱百姓,关爱人民。然后又把这种关爱人民的爱心推而广之,扩大到万事万物之上,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为人必先自孝悌始也”,这个就告诉我们要想宣扬仁慈博爱,让大家都有爱心,必须找到爱的原点,而这个爱的原点,就是孝悌。就像我们现在搞道德建设,要建设一个道德大厦,道德大厦的第五层、第六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但是,如果我们的基础都没有打牢,对父母不够孝敬,对老师不够尊敬,对兄弟不能够友爱帮助,那么这一个第五层、第六层也是空中楼阁。这句话实际上也指出了我们现在道德教育不得力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没有从孝悌这个基础做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