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学而篇》(二十九)

 好运常在 2020-01-07

《论语·学而篇》(二十九)

中国古人知道奢侈既对自身不好,给自己招来灾祸,也对国家不好。所以凡是英明的领导者、皇帝都是率先垂范来力行节俭。

宋仁宗有一次对自己身边的近臣说:“昨夜因为夜不能寐、睡不着,突然感到饥肠辘辘,非常想吃烧羊肉。”近臣就说:“皇帝您既然想吃,为什么不传旨要一个烧羊肉呢?”你看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要一只烧羊肉算得了什么呢?为什么还要强忍着不吃不要呢?宋仁宗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怕我一旦传旨索要烧羊肉,恐怕从此以后就会成为惯例,即使不是每天都要吃烧羊肉,那时常也会有烧羊肉准备好。此例一开就不知道有多少羊被宰杀啊。”所以仁宗说“岂可不忍此一夕之饥,而启日后无穷之杀哉。”我怎么能够不忍受这一晚上的饥饿,而去开启日后无穷无尽的杀戮啊!所以你看皇帝贵为天子,他要烧羊肉,要几只羊都很容易,但是他就是怕这个先例一开,很多人会投其所好,那就不知道要宰杀多少只羊了。宋仁宗平时在私下休闲的时候,常常是穿着那种洗了又洗的衣服,他的帷帐、被子都没有加纹绣,只是用那种一般的布帛。还有一次有人向宋仁宗呈献了蛤蜊28枚,这是一种非常稀有的壳类海产品,而且这个东西很贵,每一枚价值一千。皇上怎么说的呢?他说:“我这一下筷子就要花费28千钱,这怎么能够忍受啊?我是不堪忍受啊!这不是我能够忍受的呀!”所以宋仁宗他称为“仁宗”,确实是名副其实。他的仁爱之心不仅仅推及万民,甚至推及动物身上了。这就是古人说的万物和我是一体的。

孟子说:“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大意是说,君子都远离厨房,因为厨房里杀鸡、宰羊,经常有这些血淋淋的情景,人经常看到这样杀动物的情景,自己的同情心、恻隐之心就会慢慢地淡了,就会习以为常了。所以要远离这些杀戮的场合,为的是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宋仁宗虽然看不到,也没有下厨房看到这些动物被杀戮的情景,但是他都能够想到,能够仁爱动物,这确实是古人所说的“以万物为一体”,把这种仁爱之心推及到百姓身上,百姓怎么会不被感化呢?所以我们看一看古代的皇帝确实是自己身体力行,为了不开启奢侈浪费之风,就自己忍着不去吃这些美味,我们从这里也看到了宋仁宗做事敬慎的态度。自己是皇帝,一个动作、一个旨意不知道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所以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非常地敬慎。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节俭的故事,比如司马光。司马光在提及自己的父亲的时候这样说,先父曾经做郡幕的判官,凡是家里有宾客来的时候也会设酒款待,但是他的酒都是有节制的,或者是三巡,或者是五巡,最多也不超过七巡。而这个酒全都不是自己家酿造的,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家里的水果也就是梨子、栗子、枣子、柿子这些很平常的东西;所吃的食物也就是干肉、肉酱、菜羹(就是蔬菜)这些非常简单的食物;所用的器皿也都是用瓷器和漆器做成的。因为当时的士大夫都崇尚节俭,所以他父亲这种简朴的作风,也没有人非议。但是到了司马光的时代奢侈之风就盛行了,所以他就感叹地说,现在的士大夫家就不是这样了,喝酒一定是喝用特别的方法酿制的酒,果品都是从远方运来的珍贵奇味,吃的食物也都是各种各样特别丰富,器皿都很精致,摆满案头,不这样做就不敢去请客。常常是在请客前的几天就要为此准备,然后才敢去发邀请函,如果不是准备得这么丰盛的话,就怕旁人会诽谤、会嘲笑,以为这家人太吝啬了、太穷了。所以到了司马光的时代,不随着当时奢靡浪费的风气的人就很少了。但是司马光就受到他父亲的感化,甚至做得比他父亲更加地节俭。史书上记载了司马光在乡下的时候,聚集学生讲学,师生聚会的时候,饭菜很简单,都不饮酒。他甚至比自己的父亲做得更好,父亲饮酒有节制,而他都不饮酒了。

司马光按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出先后,然后给他们讲解孝悌忠信的道理,娓娓不倦,学生没有不感化的。有几个老乡献上了普通的饭菜,也来请求司马光讲学。司马光不以饭菜的好坏为异,为他们讲解《大学》中的章节,听讲的人都很高兴。司马光每次出门老百姓总是旁立,敬如神明。后来司马光奉诏到朝廷做官,卫士见了司马光,都举手加额以表示恭敬。老百姓都拦在道上欢呼说:“司马公做宰相,我们才能过好日子。”天子任命司马光做了宰相,经过青州那地方,村民数千围群,踊跃庆贺。当时辽国听说司马光做了宰相,就纷纷地告诫说:“中国以司马光为宰相,不可于此时侵犯宋朝边界。”在司马光过世的时候,皇帝为他“减膳、撤乐,綴朝三日”以示纪念,三天没有上朝。为了纪念他、哀悼他,京城的民众都罢事哭泣,就像祭奠父母一样祭奠他。四面八方来了几万人参加葬礼,把纸箔、香箔、纸钱都买光了,这种情况还从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有德行、爱民、节俭,老百姓对他的回报也是非常丰厚。

我们知道现在搞市场经济,有很多人先富起来,但是先富起来没有学礼,不知道用钱去救济百姓,而把钱用于奢侈浪费上面。特别是中国人一到国外,LV的箱包都是不止一个两个的买。所以看了这个节用,我们确实也觉得现在的人应该好好学如何节俭。士大夫、当领导的人如果能够节俭,也会起到上行下效、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所以说虽然奢侈之风很盛行,但是只要领导者带头力行节俭,这个风气仍然是可以改过来的。

在历史上,杨绾做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为官清廉,自己非常节俭。他被封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的命令下达之日,郭子仪正要宴客,听到了这件事,马上把座钟的声乐就减了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的随从本来很多,当天就减少了;中丞崔宽的房屋建造得非常豪华奢侈,结果马上就把它给拆毁了。所以你看这个感应之速是“影之随行、响之应声”一样。所以想去除奢侈之风也并不是积重难返之事,只要领导者能够坚持节俭。这是我们讲的节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