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节中医辩证治厥证探讨

 学中医书馆 2020-01-07

第二十节中医辩证治厥证探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因厥病的发生,常有明显的病因可寻。如气厥虚证,多平素体质虚弱,厥前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等诱因;血厥虚证,则与失血有关,常继发于大出血之后;气厥、血厥实证,多形体壮实,而发作多与精神刺激密切相关;痰厥好发于恣食肥甘、体丰湿盛之人;食厥多发于暴食之后;酒厥发生于酗酒之后;暑厥多在夏季久暴烈日或高温作业之时出现;寒厥多在冬季酷寒受冻时发病;色厥发生于纵欲无节;秽厥多因步入险恶之所,冒犯不正之气而发病。

2.辨病位厥病的发生与五脏均有关系。气厥实证多由七情内伤所致,病位主要在肝;气厥虚证的病位在脾、肺;痰厥、食厥的病位在肺与脾胃;暑厥的病位在心与肝;色厥的病位在肾,尿厥的病位在肾与膀胱。

3.辨虚实厥病有虚实之分。虚者多表现为气虚血亏,实者多表现为气滞、血瘀、痰阻。证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呼吸气粗,面赤唇紫,喉中痰鸣或身热谵妄等,病性属实;证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气息低微,病性属虚。

4.辨寒热厥之共同特点为手足肢冷,但有寒热之殊。热厥则并见发热,烦渴躁妄,胸腹灼热,溺赤便秘,便下腐臭,苔黄舌燥,脉数;寒厥则无热畏寒,神情淡漠,身冷如冰,尿少或遗尿,下利清谷,面色晦暗,苔白舌淡,脉微欲厥。

二、治疗原则

厥病以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为主要病机。故治疗应以调和阴阳、疏理气机、交通上下为大法。而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又当根据轻重缓急以及各类证候的病机、病势、病位等,施以不同的治厥方法。

1.发作时急宜回厥醒神实证者,先用搐鼻散取嚏,针刺人中,继用苏合香丸或玉枢丹灌服。虚证者,亟宜调补,不能妄用辛香走窜之品,用生脉液静点或煎人参汤灌服。

2.缓解后调治气血经上述应急处理神志清醒后,还应辨证论治,调治气血,解除病因,以图根本。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详细询问病史,以了解发病的诱因。首先要询问发病前有无强烈的精神刺激,既往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时有无类似病证发生。同时应进一步询问以o.晾。为主还是以“怒。为主还是以“恐”为主,“惊则气乱”气厌之实者多见,。怒则气上。伤旰而为血厥之实者常有,“恐则气下。而致气厥之虚者不少。其次要询问宿疾与劳作。若素体多病,元气不充,过度疲劳易为气厥虚证,有大失血史者可能为血脱发厥,素来痰盛则有助于痰厥的辨识,暴饮过食或恣意饮酒则要疑及食厥。

2.辨虚实。此为辨治厥证关键。实者常声高息粗、面红、口噤拳握舌红或苔黄腻,脉象有力,临床表现为亢奋,为有余,虚者声低息弱面白色淡,口开手撤,舌胖或淡,脉象无力,临床表现为不足,为衰弱。

二.治疗原则

1.发作时急回厥醒神

实证。先用搐鼻散取嚏,针刺人中,继用苏合香丸或玉枢丹灌服。

虚证。亟宜调补,不能妄用辛香走窜开窍。用生脉液静注或煎人参汤灌救。

2。缓解后调治气血

经上述应急处理,神志清醒后应根据其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治气血.以图根本。

一.气厥:

实厥证:多由精神刺激所诱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不开,两拳握固,呼吸气粗,或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沉弦或沉伏。常用方苏合香丸或玉枢丹,温开水灌服以急救。待病人苏醒后,再以

五磨饮子化裁内服;木香5克天台乌药5克槟榔5克黑沉香5克枳实5克

厥证加减:

1.若肝阳偏亢者,加入钩藤、生石决明、磁石以平肝潜阳。

2.若兼痰火加入胆星、贝母、橘红、竹沥以涤痰清热。

3.若醒后哭笑无常,睡眠不宁者,加珍珠母、茯神、远志、炒酸枣仁安神。

厥证加减:

1.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者,加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

2.醒后哭笑无常者,可加远志、茯神、酸枣仁、丹参等药以安神宁志;

3.痰多气壅者,可加胆南星、川贝母、橘红、竹沥等药以清涤痰浊。

(上药要磨成浓水,煎至水开后2分钟,分三次服,空腹服下。或下养正丹,更妙。禁忌:忌吃辛辣食物,禁房事。)

临证参考本证患者发病突然,口噤不开,急救药品难以下咽,可先用手指掐人中、合谷以开郁解噤,继之灌服药物。本证常有遇情绪刺激而反复发作的倾向,患者平时可常服逍遥散调理。

虚厥证:患者平素身体虚弱,多由惊恐或过度劳倦、饥饿受寒所诱发。发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气息低微,舌质淡,脉象沉弱。常用方先灌服

参附汤;人参6克附子10克(上药咀,先用冷水二盏浸20分钟,加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一次温服,饭前温服。如果觉得药不够,可连服第二服。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当用于休克、心衰而见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大汗不止的阳气欲脱之证时,可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白芍、炙甘草等敛汗潜阳之品,以增强固脱之效。

2.若伴有烦燥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去附子,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益气养阴。

或芪附汤;黄芪30克熟附子15克

应急亦可灌服温糖水或热茶,亦可静点生脉注射液。待苏醒后,再以

四味回阳饮;炙甘草6克生附子5克炮干姜4.5克人参3克化裁内服。

厥证加减:

1.若汗出特别多可加入黄芪、白术、煅龙骨、煅牡蛎以加强益气固涩止汗。

2.若纳谷不香,咳嗽多痰者,可加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以健脾化痰。

3.若心悸不宁者,可加远志、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厥证加减:

1.自汗出者,加黄芪、白术、防风等药益气固表;

2.汗出不止者,加龙骨、牡蛎、五味子等以固涩敛汗;

3.心悸不宁者,可加丹参、远志、酸枣仁等养血安神。

临证参考本证实乃气陷欲脱之证,务以救急为先,缓以图本。平素脾亏气虚者,多易发本证,宜常服

人参养荣汤;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炙甘草3克炙黄芪3克熟地2.3克远志1.5克北五味子1.5克当归3克陈皮3克桂心3克白芍4.5克生姜3片红枣3枚

1.遗精便泄,加龙骨;

2.咳嗽,加阿胶;

3.热象不显者,白芍之量宜减。

或香砂六君子汤;木香2克(后下)砂仁2.5克人参3克(焗服)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生姜3片红枣2枚

以健脾益气,调和脾

二.血厥:

实厥证:平素易发生眩晕,每由恼怒或入厕努责排便而发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多沉弦。首以玉枢丹或苏合香丸治之,醒后用

通瘀煎调治;当归尾9克山楂9克香附9克炒红花6克乌药9克青皮9克生石决明9克钩藤9克牛膝9克泽泻9克木香9克

厥证加减:

1.气滞重者,加大腹皮、枳实、厚朴。

2.血瘀重者,加失笑散、川芎、三棱、莪术。

3.热证明显者,加黄芩、黄连、山栀子、丹皮。

4.寒证明显者,加桂枝、细辛、干姜、附子。

5.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6.血虚明显者,加熟地、首乌。

厥证加减:

1.若肝热甚,当加丹皮、菊花、龙胆草,

2.肾阴不足当加生地、天冬。

厥证加减:

1.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者,可加钩藤、石决明、龙胆草、丹皮、远志、菖蒲等以平肝潜阳,清肝宁神;

2.风阳内盛而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草决明、生地、枸杞子等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临证参考急救可用醋或童便火焯,取烟熏鼻,亦可灌服童便(取男性儿童中段尿),待患者苏醒后,继服通瘀煎。本证患者平常宜服用杞菊地黄丸等清肝滋肾之品。

虚厥证:常发生于创伤、吐衄、便血之后,或妇女暴崩之后,或大吐下之后,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常用方急用

独参汤灌服;人参30克(一方有红枣5枚)(人参研成粗未,与红枣水煎服。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变质等食物,忌饮茶)

,亦可同时灌服温糖水或盐水,也可用人参注射液注射。继用

人参养荣汤以补气养血;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炙甘草3克炙黄芪3克熟地2.3克远志1.5克北五味子1.5克当归3克陈皮3克桂心3克白芍4.5克生姜3片红枣3枚

1.遗精便泄,加龙骨;

2.咳嗽,加阿胶;

3.热象不显者,白芍之量宜减。

厥证加减:

1.若出血不止可加仙鹤草、藕节炭、侧柏叶炭以止血。

2.若汗出过多肢冷甚,则恐原言中肉桂力弱,酌加附子、炮姜炭以加强温阳,

3.若心悸甚,加龙眼肉、炒酸枣仁以助茯苓、远志。

4.若口干少津,可加沙参、玉竹、麦门冬。

厥证加减:

1.出血不止者,应加入仙鹤草、藕节、侧柏叶等止血药;

2.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者,应加附子、干姜等温阳药;

3.心悸少寐者,加酸枣仁、龙眼肉、茯神养心安神;

4.舌质红绛,口干少津者,可加生扁豆、玉竹、沙参等养胃生津。

临证参考病人苏醒后,仍宜以益气固脱为大法,可选用八珍汤化裁。

三.痰厥:

痰浊证:患者平素恣食肥甘,常唾痰涎,复因恼怒气逆,突发昏厥,喉中痰鸣,或咯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突然昏厥、喉有痰声,呕吐涎沬。胸膈满闷,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滑。

导痰汤;半夏12克姜天南星3克枳实3克橘红3克甘草3克茯苓3克

(.研成粗末,每服10克,水两盏,生姜10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加生姜4片,水煎服也可)禁生冷、粘滑、臭恶等物)

1.临证湿痰内阻,气机不畅而兼寒象者,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痰饮;

2.若兼有化热之象者,可酌加竹茹、天竺黄等以清化痰郁所化之热;

3.若痰阻风动,眩晕较重,可加天麻、白术等以熄风止眩。

厥证加减:

1.若痰气壅滞过甚可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2.若有化热倾向加黄芩、山栀子。

厥证加减:

1.湿盛者,症见咯吐痰涎,苔白腻者加入白芥子、苏子降气化痰湿;

2.痰热内蕴者,症见痰稠而黄、苔黄腻,可加山栀、黄芩、竹沥等清热化痰。

临证参考痰在膈上者,应急用

盐汤探吐;食盐(若干)水2000克(.用水调成饱和盐汤,每服2-3碗,服后用洁净的翎毛或手指探吐)

1.食厥可加姜汁,以其辛辣之性,豁痰通神;

2.干霍乱可加姜汁、童便,以祛痰降火;

3.癃闭可加防风以助肺气宣发,进而通利水道。

属寒痰者,可巴矾丸研细末调水灌服;属热痰者,可用

白金丸研细调莱菔汁灌服;白金丸

方剂来源清。《医方集解}。又名矾郁丸、白玉化痰丸、癫痫白金丸。

组成与用法白矾120克郁金210克

上药共研细末,制丸。每服3—6克,日服2次。

功效与主治功能消痰燥湿,行气解郁。主治痰阻心窍,癫狂烦躁。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癫痫,昏厥,又用于治疗喉痹,咽喉炎,白

喉,扁桃体炎,梅核气,肝胆结石等病症。例如:

(1)癫痫吞服或另加汤剂治疗。如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

痴呆者,加用制半夏、胆南星、香附、枳实等煎汤送服;起病急骤、狂躁不

安、舌红苔黄糙者,加用生铁落、天冬、麦冬、钩藤、白蒺藜、远志、朱茯苓

等煎汤送服;突然跌倒、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或有叫声者,加

川贝母、胆南星、半夏、菖蒲、天麻、琥珀、朱砂、全蝎、僵蚕等煎汤送服。

(2)嗜睡治疗因痰浊蒙蔽清阳所致的嗜睡症。患者半年来昼夜

嗜睡,呼之醒,复又睡。用白金丸9克,温水送服,日服2次。结果:服药

3日后,好转;减为日服6克,续7日。随访年余,未复发(<湖南中医杂志》1990年第1期)。

(3)咽喉炎吞服或配服汤剂治疗急、慢性咽喉炎。如见咽红水

肿,声哑喉痛者,用胖大海、玉蝴蝶、桔梗、桑皮、黄芩、栀子等煎汤送服,

咽干不适、舌红少苔者,加元参、麦冬、生地等煎汤送服。

应用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肝风内动,痰浊中阻或上扰清窍之证。方

用白矾消痰燥湿,郁金解郁行气,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神志失常

或不清,或癫或狂,脉弦滑,舌苔腻,或咽喉肿痛,为其辨证要点。

本品服后部分病例可出现恶心、嘈杂等胃肠道反应,故一般在饭后服用。

痰火证:突然昏仆,喉中痰鸣,呼吸气粗。痰粘难出。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礞石滚痰丸;金礞石6克酒大黄16克酒黄芩16克沉香2克川贝10克

(研成粉末,分为4服,用水和丸,生姜煎汤,用姜汤送服。空腹服下,服药过咽即便仰卧,令药徐徐而下,半日不可饮食行动,侍药气自胃口渐下二肠,然后动作饮食,服药后喉间稠粘壅塞,乃药病相拒故也。少顷,药力到自愈)

厥证:若胸闷过甚可加瓜蒌以宽胸利膈。

四.食厥证:发生在暴饮过食之后,复逢恼怒,食填中脘,气机不畅,气逆于上,清窍闭塞故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象滑实。先用盐汤探吐。后若便结,则和中导滞用

小承气汤;

大黄12克炙厚朴6克枳实3克

(上药先用冷水5.6两浸炮20分钟,然后煎至1.7两,去药滓,分二次温服,第一次服药用后应大便,如果不大便,应当服下第二服;如果第一服药后就大便,第二服不得再服)

腹痛者,可加木香

若腹中气滞则用神术散合

保和丸;山楂18克、神曲9克莱菔子6克藿香9克苍术9克厚朴6克砂仁3克(后下)制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9克

(上研成粉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食后温开水送服。(水煎热服也可))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厥证加减:

1.可加入鸡内金,

2.若大便行而不爽可加酒军。

3.小承气汤用于腹胀大便不通时,若伴有腹痛可加入木香,本方应用以泻为度,不可久用。

若兼有饮酒过度,酒气喷入,可加入葛花、枳棋子以解酒醒神。

厥证加减:

1.腹胀而大便不通者,可配用小承气汤导滞通腑;

2.食积化热者,可加连翘、蒲公英清热泻火。

临证参考进食面食为主者,重用神曲、麦芽、谷芽;进食肉食为主者,重用山楂、鸡内金。

五.暑厥证:卒然昏仆,甚至谵妄。眩晕头疼。胸闷身热,面色潮红。舌红干,脉虚数。先急用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用凉开水调服。继用

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8克石膏48克炙甘草6克粳米12克人参9克(先用1斤4两冷水浸泡20分钟,煎至米熟就行。分三次服。每日三服)

白虎加人参汤中,今多用党参,若兼湿者可加入藿香、佩兰。

临证参考本证患者多因烈日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下长期作业,感受暑热之邪而发病,故昏厥后,应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通风之处进行救治。若见头晕心悸,四肢无力,面色苍白,多汗肢冷,卒然昏厥,脉濡数者,治宜益气止汗,方用参附龙牡汤。对于此证患者,切忌滥用芳香开窍之品,以防耗伤正气。

或清暑益气汤加减;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黄连3克竹叶6克荷梗15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

1.若暑热较盛,可酌加石膏、金银花、连翘等以清热;

2.若津气耗伤较重,黄连可酌减,西洋参、石斛、麦冬等益气生津之品可加量;

3.小儿夏季热,久热不退,烦渴体倦,属于气津不足者,可去黄连加入白薇、地骨皮以养阳退热;

4.若兼湿浊,麦冬、知母等亦当酌减;

5.若汗多,可加糯稻根、浮小麦以收敛止汗。

王氏清暑益气汤中西洋参价昂贵且难得,可以沙参代之,黄连虽可清热,但苦燥之品,有伤津之弊,用量宜小。一般用1.5克即可。

临证参考本证患者多因烈日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下长期作业,感受暑热之邪而发病,故昏厥后,应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通风之处进行救治。若见头晕心悸,四肢无力,面色苍白,多汗肢冷,卒然昏厥,脉濡数者,治宜益气止汗,方用参附龙牡汤。对于此证患者,切忌滥用芳香开窍之品,以防耗伤正气。

1.暑邪伤阴引动肝风证:四肢抽搐。汗多。口渴。舌红、脉弦数。先用紫雪丹醒神回厥定痉,再用

白虎汤加羚羊角、钩藤、生地、菊花;知母18克石膏48克炙甘草6克羚羊角3克(磨汁煎服)钩藤9克生地15克菊花9克粳米12克

1.热甚而津气耗损,背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

2.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加羚羊角、犀角。

3.气分热甚,复有风寒外束者,加葱白、豆豉、细辛。

4.胃火识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不识人,舌苔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者,加大黄、玄明粉。

5.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叶。

6.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具,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去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

7.白虎证,不恶寒但恶热,自汗不解,心烦口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隐现斑疹,去甘草,加薄荷、荷叶、益元散、鲜竹叶、桑枝。

8.消渴证而见烦渴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2.津气欲脱证:身无热而汗出不止。气短喘急。精神疲倦。舌淡而干,脉虚或散大。

生脉散;麦冬9克生晒人参9克(焗服)五味子6克

(人参切细,用刚烧好的开水焗;麦冬、五味子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然后煎至水开后15分钟,去药滓,放入焗人参,分三次温服(人参滓也服下)。禁盐、豉)

3.气随汗脱证:多汗肢冷。头晕心悸、四肢无力。

参附龙牡汤;人参6克附子10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

(上药咀,先用冷水二盏浸20分钟,加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一次温服,饭前温服。如果觉得药不够,可连服第二、第二服。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当用于休克、心衰而见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大汗不止的阳气欲脱之证时,可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白芍、炙甘草等敛汗潜阳之品,以增强固脱之效。

2.若伴有烦燥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去附子,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益气养阴。

六.秽厥(中恶)多因步入某种秽浊或特殊环境,精神紧张,或吸入秽毒之气,突然毛发耸立,手足厥冷,肌肤栗起,头面青黑,神不守舍,或错语妄言,牙关紧闭,四肢颤栗,昏晕不知,二便自遗,苔白腻,脉弦滑。常用方急用姜汁调服苏合香丸或玉枢丹,继用

藿香正气散治之;藿香9克白芷9克大腹皮9克紫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白术6克厚朴6克半夏曲6克桔梗6克甘草3克生姜15片红枣15枚

(除生姜、红枣外,其它药物先研成粉,混合均匀,分成5份,一次使用一份,用冷水浸10分钟,加入生姜3片,红枣3枚,然后煎至水开后3分钟,每次服的药不限量,把药粉与煎得的药汁一起热服至稍稍出汗即可。下一次服药同样热服至稍微出汗才见效。)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厥证加减:

1.清窍不利者,加菖蒲、郁金化痰开窍;

2.素体亏虚,病发则阳气暴脱者,宜按气厥虚证处理,补气回阳,用人参、黄芪补气,附子、炮姜回阳,龙骨、牡蛎回阳敛汗。

临证参考若昏厥发生在深井或暗窖等处,应先将患者移至空气清新处进行救治;若患者因精神紧张所致,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配合精神诱导、语言暗示,以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七.酒厥纵饮酒浆,昏晕仆倒,轻者犹能知人,重者昏厥如泥,或躁扰不宁,哭笑无常,或痰涎如涌,或气喘发热,脉滑数。常用方急用鹅毛拭咽探吐,或用盐汤探吐,继用

葛花解酲汤;白豆蔻仁15克砂仁15克葛花15克干姜6克炒神曲6克橘皮4.5克泽泻6克白术6克猪苓4.5克人参4.5克白茯苓4.5克木香1.5克莲花青皮0.9克

(.研成粉末,和匀,每服9克,白汤送下。但得微微出汗才有效,酒病去矣。(现代用法:研成粉末,和匀,每服9克,温开水调下))

1.呕吐明显者,宜加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

2.食少纳呆者,加山楂、麦牙等以消食化积;

3.偏寒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

4.临证可酌加枳椇子。

厥证加减:

1.中脘痞满,舌苔厚浊,口气臭秽者,去人参、白术,加山楂、鸡内金、麦芽以消食导滞;

2.探吐后口干口渴者,可去白豆蔻、陈皮,加沙参、玉竹、石斛、生地、麦冬养胃生津;尚可加枳棋子助葛花醒酒。

临证参考酒后致厥,以祛除酒邪为先,急当探吐,待吐出酒食之后,再以梨汁、绿豆汁、浓茶交替灌之,神清后再以葛花解酲汤治之。

八.寒厥手足厥冷,恶寒蜷卧,下利清谷,口不渴,腹痛面青,甚则昏厥,舌淡苔润,脉微细,或微细欲绝。常用方

四逆汤;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炙甘草6克附子5克

(先用4.2两冷水浸20分钟,然后煎取1.7两,去药滓。分二次服。禁生冷、变质等食物)

1.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

2.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

3.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

4.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

5.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连皮茯苓、泽泻。

厥证加减:

1.手足厥逆者,可加桂枝、枳壳温经通络;

2.昏厥者,可加黄芪、人参益气温阳。

临证参考血虚寒凝者,则宜养血和营,宜

当归四逆汤;当归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9克炙甘草6克木通6克红枣12枚

(上药,捏烂红枣,用1斤1两冷水浸泡20分钟,然后煎至4.2两,去药滓,分三次温。每日服三次。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若腰、股、腿、足疼痛属血寒凝、脉络不通者,可酌性加牛膝、鸡血藤、木瓜以活血通络;

2.若内有久寒,兼水饮呕逆者,可加吴茱萸、生姜以温胃散寒止呕;

3.若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或男子寒疝者,可加乌药、茴香、高良姜、香附以理气散寒止痛。

九.热厥手足逆冷,胸腹灼热,大便秘结,尿赤短少,渴欲饮水,或畏热,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眠,舌红,苔焦黄而燥,甚则舌干黑而有芒刺,脉沉伏。常用方

白虎汤;知母18克石膏48克炙甘草6克粳米12克

1.热甚而津气耗损,背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

2.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加羚羊角、犀角。

3.气分热甚,复有风寒外束者,加葱白、豆豉、细辛。

4.胃火识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不识人,舌苔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者,加大黄、玄明粉。

5.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叶。

6.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具,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去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

7.白虎证,不恶寒但恶热,自汗不解,心烦口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隐现斑疹,去甘草,加薄荷、荷叶、益元散、鲜竹叶、桑枝。

8.消渴证而见烦渴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厥证加减:

1.心烦躁扰者,加焦栀子、竹叶清心安神;

2.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

临证参考若便秘较甚,腹满实痛者,可用承气汤荡涤邪热,攻下腑实。

十.痛厥身受创伤或体内脏器剧痛难忍,汗出,面色苍白,痛苦面容,渐出现手足厥逆,继则难以支撑,甚则晕厥,脉弦数或沉伏。常用方

失笑散合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蒲黄9克五灵脂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厥证加减:

1.属寒者,加服苏合香丸,调姜汁化服,以芳香开窍醒神;

2.属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以竹沥汁化服,以清热醒神开窍;

3.阳虚欲脱者,急服参附汤;

4.气阴两虚者,宜用生脉散。

临证参考痛厥昏迷不醒人事,应辨其虚实寒热,实证应以开窍为先,虚则以救逆固脱为急。创伤剧痛可用云南白药活血止痛。内脏剧痛,病因未查清之前,不宜妄投镇痛之剂,以免掩盖病情,待病因查清后,酌情先用止痛或止痛与治本相结合治疗

十一.尿厥排尿时突发昏晕倒地,人事不省,四肢厥冷,额出冷汗,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沉细或沉缓。常用

方金匮肾气丸加减;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熟地24克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肉桂3克(焗服)炮附子3克(先煎)(先把炮附子先煎30分钟;熟地切碎,再和其它药一起用冷水浸泡30分钟,倒入附子汤中,,然后煎至水烧开后,再用小火煎30分钟,分三次温服。每天的早上、中午、晚上各服一次)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厥证加减:

1.中气不足者,加黄芪、白术、柴胡、升麻补中升提;

2.肾亏甚者,加鹿角胶、龙骨、牡蛎、金樱子、菟丝子、仙茅等温补下元。

临证参考对于尿厥患者,平素宜采取蹲位排尿。

十二.色厥男女同房,突发昏厥,汗出喘促,脉细数,或鼻衄不止,脉细数。常用方属暴脱者,急用独参汤频频灌之。鼻衄不止者,可用

加减一贯煎;生地黄18-45克、麦冬9克、白芍药9克、知母9克、地骨皮9克

(先把熟地、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切碎,再和其它药一起用冷水浸泡20分钟,然后煎至水烧开后,再用小火煎30分钟,分三次温服。每天的早上、中午、晚上各服一次。忌吃鱼腥,禁房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厥证加减:

1.鼻衄甚者,宜酌加茜草、仙鹤草、大蓟、小蓟、槐米、地榆等止血之品;

2.病势重者,要注意益气温阳固脱,可加附子、肉桂、龙骨、牡蛎及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以温补命门,填精益髓。

临证参考本证阴竭于下,阳脱于上,最为危候。故辨治时要注意阴阳消长的动态变化,滋阴不可过用寒凉,壮阳不可劫灼阴精。

有形之精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急固,故首先灌服独参汤大补元气以固脱,继用一贯煎填精补血。

厥证定义1

厥证为中医内科急证之一。是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有的患者可伴有四末逆冷或四肢不温。临床上,厥证之轻者可于短时间内苏醒,苏醒后除感到疲乏,口干、头晕外,无失语、瘫痪、口眼喁斜等后遗证,重者可一厥不醒而死亡。正如《内经》所说:“厥…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素问.厥论》)。

本证的别名有暴厥、卒厥和尸厥等。前二者均强调了厥证发作的急骤性和一时性。后者强调了厥证患者其状如尸的临床特点。

(历史沿革]

我国历代医家对厥证比较重视。从《黄帝内经》时代至明清以来,对厥证的认识,逐步深化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初步认识阶段,以《内经》为代表,第二,继承中发展,认识深化阶段,以仲景及金元诸家为代表,第三,系统认识阶段,以张景岳为代表。兹分述如下。

1.《内经》论厥,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以暴死为厥,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谓;。暴厥者,不知与人言。。《素问。调经论》亦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又指出了厥证的脉象特点。脉至如喘”(《素问。大奇论》)。这里的。如喘。,意即脉象数急。认为气机逆乱是厥证的病机,如《灵枢。五乱》谓;“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并提出针刺和饮以美酒来治疗。

《内经》还论及了厥证的几个类型。如薄厥,煎厥、血厥、大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是为后世血厥实证之原始.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谓。“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实际上是后世暑厥之雏型。

《内经》论厥的第二种观点是以四末逆冷为厥,即指手足冷或四肢不温。《素问。厥论》指出:“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心脉微涩为维厥。”这里的。维”指四维即四肢,意为心阳不振,推运无力,气血不达四末而不温。同时又指出.。气乱于臂胫为四厥。(《灵枢。五乱》),“四厥。者即四肢逆冷之谓。认为发生四肢逆冷之厥的病因病机是内为阳气不足。。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素问.厥论》),外感六淫寒气。。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阴厥。(《素问。气交变大论》).这种以四肢逆冷为厥的观点是后世外感病中辨治厥证的基础。

《内经》中关于厥的第三种含义比较复杂。因为“厥”的主要病机是气血逆乱,故有时把气血逆乱或浊气上逆的病变即称为厥、厥逆或厥气。如六经经气本有正常循行,若失其常而逆乱即成为六经之厥,有“巨阳之厥、阳明之厥、少阳之厥、少阴之厥:厥阴之厥。,有。太阴厥逆、少阴厥逆、厥阴厥逆、太阳厥逆,少阳厥逆、阳明厥逆,手心主少阴厥逆。等,并载有其临床表现(《素问.厥论》)。此并非后世所论的厥证。

在《内经》的一些章节里把厥气和逆气互称,如《灵枢.杂病》谓;。厥气走喉而不能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内经》中还有把多年头痛称为厥逆的,如《素问。奇病论》。。帝曰。人有病头痛。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逆,故命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此厥逆头痛并非后世所论厥证。

此外,《内经》还把一些病情较重的疾病冠以“厥”字,称为。厥病’,如《灵枢.厥病》所描述的。厥头痛、厥心痛”等,与厥证辨证,自不相同。

2。继承中发展,认识深化阶段

在继承《内经》上述论厥观点的基础上,历代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厥证的认识更加丰富、逐渐深化。。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公元前五世纪,虢国太子患。暴厥之死。,名医扁‘鹊根据其。耳鸣、鼻张、两肢尚温。,。其死未能半日。,明确指出.。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太子未死也。,。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已经展示了发厥时针刺救急,回厥醒神,继用外熨通达经脉之气,终用汤剂调理而愈的治疗过程。无怪乎医圣张仲景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从现存的张仲景医著《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来看,张仲景主要继承了前述《内经》中论厥的第二种观点,即以手足逆冷为厥的主要表现,而且以外感发厥为主。在《伤寒论》中,很多条文提到厥、厥逆,有。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藏厥。(《伤寒论.辨厥阴病脉症并治》)的论述,创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名方。这些方剂虽不是现代临床厥证的代表方,但对明代张景岳等创四味四阳饮治气厥虚证具有启发作用。

隋唐时代,对厥证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发展。如王叔和在《脉经。脉法》中指出。。旰胆俱虚,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病若恍惚,尸厥不知人。。

巢元方和葛洪继承了前述扁鹊救治虢太子的经验。巢元方描述了尸厥的表现并探讨其病机。。尸厥逆者,阴气逆也。此由阳脉卒下坠,阴脉卒上升,阴阳离居,荣卫不通,寡气厥乱,客邪乘之,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听其耳内循循有如啸之声而股间暖是也。耳内虽无啸声而脉动者,故当以尸厥治之。(《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尸厥候》)。葛洪也认为。尸厥之病,卒死,脉犹动,听其耳中如微语声,股间暖是也。(《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此处。耳鸣。可能系指喉中痰鸣或患者厥回神醒后的诉述。在治疗方面,葛洪用。菖蒲生根绞汁灌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孙思邈用皂角末吹鼻中救卒死、卒厥。菖蒲、皂角辛燥醒神,是确实可行的治疗措施。宋代及金元时代,诸医家继承《内经》学术观点及仲景的学术观点各异,因而所论不一。内容丰富。,

宋.朱肱、金.成无己与刘河间、元。李杲皆宗仲景之说,所论以外感发厥,四肢逆冷为主。张子和则继承了《内经》关于。厥’的三种理论,他在《儒门事亲。论厥逆近世差元说》中论述了。厥亦有不知人者。,之后又指出。厥之为状,手足及膝下或寒或热也’,。有涎如曳锯,声在喉咽中为痰厥,手足搐搦者为风厥,因醉而得之为酒厥,暴怒而得之为气厥。骨痛爪枯为骨厥,两足指挛急,屈伸不得,爪甲枯结为臂厥,身强直如椽者为肝厥,喘而惋者,狂走攀登,为阳明厥,皆气逆之所为也。。其中气厥、痰厥的论述为后世医家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朱丹溪认为厥证系神昏与手足冷并见,但以手足冷为主,他说:。厥逆也,手足因气血逆而冷也。。又说;。尸厥。¨忽然手足逆冷…。”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1:3噤或昏不知人,头旋晕倒。,“痰厥者,乃寒痰迷闷,四肢逆冷…。(《丹溪心法。厥》)。

罗天益初步提出杂病厥冷与外感病厥冷不同,他说,。病人寒热而厥,面色不泽,冒昧,两手忽无脉,或一手无脉,此是将有好汗。。又谓;。杂病厥冷,手足冷或身微热,脉皆沉细微弱而烦躁者,治用四逆汤加葱白。(《卫生宝鉴.厥逆》)。金元诸家的不同认识,丰富了厥证的内容,从而为明清以来系统认识厥证奠定了基础。

由于学术争鸣和临床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明清以来,对厥证的认识趋向完善与系统。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如李梃说;。凡外感发厥者,宜解散药中加姜汁。(《医学入门。外感寒暑》)”,“内伤痰火发厥,脉弦滑者,二陈汤加竹沥,挟寒加生附子,挟火加芩连、山栀、竹沥,肥人加人参、姜汁。凡厥证为颠,为陶仆,为妄见,或腹胀,二便不利,或呕或心痛,皆痰火郁气病也.(《医学入门。内伤七情》)。其次,总结了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使之系统化,如张景岳以虚实论治厥证.切中临床。在《景岳全书。厥逆》中,指出。“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宜参、芪、归,术、地黄、枸杞、大补元煎之属,甚者以回阳饮,独参汤之类主之。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大怒则气绝而血苑于上,即此类也,治宜以排气饮,或四磨饮,或八味顺气散,苏合香丸之类先顺其气,然后随其虚实而调理之。。同时又谓,“血厥之证有二,以血脱血逆皆能厥也……。。此外对于痰厥,诸证型也皆以理法方药一脉贯通。

[范围).

本篇讨论的厥证是以内科杂病中具有突然发生的一时性神昏为主证,伴有或不伴有四肢逆冷表现的病证。至于外感病中以手足逆冷为主而伴有或不伴有神昏的。发厥”则不属于本篇讨论的范围。本篇讨论的暑厥与外邪有关,而伤寒、温病中关于厥逆的认识对于厥证的辨证亦具指导意义,临床上可互相参考。

西医学中各种疾病所致虚脱,晕厥、中暑等,均可参考本证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本证的病因较多,概括起来,有体质因素,精神因素和暴感天地不正之气等。.临床上厥证的发病常常是上述因素交互存在。例如患者素来气血不畅,陡遇巨大精神刺激遂致气血逆乱而厥。又如素来阳旺阴亏,暴感暑邪发为暑厥,素日脾虚有痰,突然受到强烈刺激发为痰厥。

二、病机

本证的病机虽然因其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但最主要的共同的病机乃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神志受影响而昏不知人,或气血不达四末而逆冷。诚如《灵枢。五乱》所说;“气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后世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厥逆》中指出:“厥逆之证,危证也,盖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真可谓一矢贯的!但气机逆乱又有虚实之分,大凡气盛有余者,气逆上冲,血随气逆,或挟痰挟食,壅滞于上,以致清窍暂闭,发生厥证为实证,气虚不足者,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气血一时不相顺接,以致精明失养,四末不温发生厥证为虚证。兹将其具体的病因病机分类叙述如下。

(一)气机失调

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而引起气厥。其情志变动以恼怒惊骇恐吓为主,即《内经》所说的“怒则气上”、“晾则气乱”、“恐则气下”(《素问.至真要大论》)。一般来说,恼怒惊骇多致实证,恐吓多致虚证,这与其人的体质也密切相关。气盛有余之人骤恼怒惊骇,“怒则气上”,“晾则气乱”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昏倒。素来元气虚弱之人陡遇恐吓,。恐则气下。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昏仆。

(二)血运失常.

肝藏血,肝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可发生血厥。患者素来旰阳偏亢,又暴怒伤旰,盱遂失其潜藏血液的功能,血液随暴怒所致的气机上逆发为血厥实证。如赵献可所说,。肝藏血而主怒,怒则火起于旰,载血上行,故气血苑于上,是血气乱于胸中,相薄而厥也……。(《医贯。诸厥》)即是对血厥实证病机的阐发。临床上因生产或其它原因大出血的患者,因出血量大,肝脏既无血可藏亦无所调节。血液不能上达清窍而昏不知人,血液不能荣于四肢而逆冷,是为血厥虚证。

(三)痰阻气逆

痰为病理产物之一,可成为病因,引起新的病证。素来痰盛主体骤遇恼怒惊骇,气上冲逆乱,痰随气升而致痰厥。临床上,有的患者脾气素虚,则以湿痰为主,有的患者.素嗜甘肥厚味且内火较旺,则以痰火为主。

(四)食滞中脘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因于暴饮暴食或过饱,致使胃脘填塞,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脾失升清,可致食厥。虽多发生于儿童,但成人亦可发生。着又过量饮酒,或逢恼怒或醉饱入房,则酒气与谷气交结于中,逆而上冲,清窍及胸中为之壅塞,遂失神明。

(五)暑邪犯心

《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云:“受热而迷名曰暑厥。又云:“暑是火邪,心为火脏,邪易入之…”临床上也确是如此,暑厥是中暑重证,因夏暑炎热或久曝烈日之下或劳作于高温环境,加之平素有火或津液不充,暑邪遂内逼而发病。暑邪既伤津耗气,又热郁气机,且可直接侵犯心神,轻者心烦,重则神昏。若伤津甚,亦可引动旰风,气阴过分耗伤,可有津气欲脱之候。若暴受暑邪,邪热蒸迫于内,大汗出,津液外泄,气随汗脱而卒然昏厥肢冷,其病机为阳气外脱。

[类证鉴别]

厥证应与昏迷、中风,痫证相鉴别。、

四者有相似之处亦有本质的差异。

以突然昏倒而言,四者相似,但厥证多发生于自觉无病主人,昏倒时间较短,醒后无后遗症,昏倒时可伴手足或四肢不温。昏迷多发生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昏迷时间较长,苏醒后原发病存在。中风多发生于肝阳素亢之体,且中经络者神清,中脏腑者神昏,故昏迷不是中风必具特征乃是其中的表现之一。中风而昏迷者,苏醒后常有后遗证存在如失语、瘫痪等。痫证之昏倒每伴号叫,吐涎沫,两目上视且有反复发作的特

点。

中风病人以高年多见,高年之人上盛下虚,水不涵木多患此病,厥证除食厥以儿童多见外,其他各型以成年人多见,且骤逢恼怒惊骇为常见的诱因,昏迷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以邪热、湿浊侵犯心包为常见原因,痫证以青少年多见,多与先天因素有关。以主要病机而言,厥证为气血逆乱,中风为旰阳化风,上窜巅顶,昏迷为心窍失灵,神明不用,痫证为痰浊内盛,侵及心肝。

以治疗大法而言,厥证要调乱以平,中风要平旰熄风,昏迷以开窍为要,痫证以治痰平盱为主。

以预后而言,厥证之轻型预后良好,中风轻者预后良好但常有后遗证,昏迷则依其原发病的治疗情况而定预后,原发重证者顶后不良,或虽愈而有痴呆等后遗证,痫症则难以根治。

┏━━━━━━┳━━━━━━━━━┳━━━━━━━━━┳━━━━━━━━━┳━━━━━━━━━━┓

┃┃厥证┃中风┃昏迷┃痫证┃

┣━━━━━━╋━━━━━━━━━╋━━━━━━━━━╋━━━━━━━━━╋━━━━━━━━━━┫

┃┃昏仆或四肢冷谵语┃昏迷并非必备,有┃必备神昏或伴谵语┃神志异常或昏不知┃

┃神志┃┃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抽搐┃人,抽搐’┃

┣━━━━━━╋━━━━━━━━━╋━━━━━━━━━╋━━━━━━━━━╋━━━━━━━━━━┫

┃┃食厥以儿童多见,┃老年人多见┃各个年龄皆可发生┃青少年多见┃

┃年龄┃其它各型以成人为┃┃┃┃

┃┃多┃┃┃┃

┣━━━━━━╋━━━━━━━━━╋━━━━━━━━━╋━━━━━━━━━╋━━━━━━━━━━┫

┃┃骤逢惊怒恐吓及暴┃高年之体上盛下虚┃邪热入于心包,痰┃先天因素,痰浊┃

┃.病因┃┃┃湿蒙蔽心包┃┃

┃┃感邪气┃水不涵木┃┃┃

┣━━━━━━╋━━━━━━━━━╋━━━━━━━━━╋━━━━━━━━━╋━━━━━━━━━━┫

┃病机┃气血逆乱┃肝阳化风┃心窍失灵神明失用┃痰浊内盛,侵及心肝┃

┣━━━━━━╋━━━━━━━━━╋━━━━━━━━━╋━━━━━━━━━╋━━━━━━━━━━┫

┃治法┃调乱以平┃潜肝熄风┃开窍醒神┃治痰为主┃

┣━━━━━━╋━━━━━━━━━╋━━━━━━━━━╋━━━━━━━━━╋━━━━━━━━━━┫

┃预后┃轻者预后良好┃有失语,半身不遂┃重者预后不良亦可┃难以根治,反复发┃

┃┃┃等后遗证┃有痴呆等后遗症┃作

┗━━━━━━┻━━━━━━━━━┻━━━━━━━━━┻━━━━━━━━━┻━━━━━━━━━━┛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详细询问病史,以了解发病的诱因。首先要询问发病前有无强烈的精神刺激,既往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时有无类似病证发生。同时应进一步询问以o.晾。为主还是以“怒。为主还是以“恐”为主,“惊则气乱”气厌之实者多见,。怒则气上。伤旰而为血厥之实者常有,“恐则气下。而致气厥之虚者不少。其次要询问宿疾与劳作。若素体多病,元气不充,过度疲劳易为气厥虚证,有大失血史者可能为血脱发厥,素来痰盛则有助于痰厥的辨识,暴饮过食或恣意饮酒则要疑及食厥。

2.辨虚实。此为辨治厥证关键。实者常声高息粗、面红、口噤拳握舌红或苔黄腻,脉象有力,临床表现为亢奋,为有余,虚者声低息弱面白色淡,口开手撤,舌胖或淡,脉象无力,临床表现为不足,为衰弱。

二.治疗原则

1.发作时急回厥醒神

实证。先用搐鼻散取嚏,针刺人中,继用苏合香丸或玉枢丹灌服。

虚证。亟宜调补,不能妄用辛香走窜开窍。用生脉液静注或煎人参汤灌救。

2。缓解后调治气血

经上述应急处理,神志清醒后应根据其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治气血.以图根本。

三,证治分类

(一)气厥

实证

症状及分析。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一一情志刺激过甚,致旰气不疏,气机上逆,壅塞心胸,阻闭清窍。

四肢厥冷一一气机逆乱,阳气不达四末.

臼噤拳握一一肝主筋,肝气逆则致气血不能荣筋。

呼吸气粗一一气机逆乱,肺失宣降。

舌苔薄白一一气机逆乱未化火者苔薄白,若化火可见舌红苔黄。

脉伏或沉弦一一气逆不顺之征。.

此外,气厥实证还可兼见肝阳偏亢或痰火症。见有头晕而痛,面赤火升,舌红脉弦数为旰阳偏亢,症见痰声鸣于喉中,舌红脉滑数为兼痰火。

治法。顺气、降逆、开郁。

方药。五磨饮子为主方。

(1)方解。本方具有调达气机,疏肝解郁、宽中降逆的功效,用于气厥实证,颇为合拍。其中。沉香、乌药,降逆疏旰,枳实、木香,宽中下气以疏气滞,槟榔,可泻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配木香则调气力强,配沉香则降气力雄。

(2)加减:若肝阳偏亢者加入钩藤、生石决明、磁石以平旰潜阳。若兼痰火加入胆星、贝母、橘红、竹沥以涤痰清热。若醒后哭笑无常,睡眠不宁者加珍珠母、茯神、远志、炒枣仁安神。

虚证

症状及分析,

眩晕昏仆,面色苍白一一元气素虚,骤遇惊恐,恐则气下,清阳不升。

呼吸微弱一一肺主气,司呼吸,气虚气陷,呼吸微弱。

汗出肢冷一一气虚不摄津而汗出,气虚不运而肢冷。

舌淡脉沉微一一皆为气虚之征。

治法.补气回阳。

方药;四味回阳饮为主方。

①方解,本方的功效为温补元阳之气,用于本型最为适宜。其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补肾阳,复周身阳气,走而不守,四肢逆冷可除,炮姜,辛热之品,能固守阳气,与附子相配,使周身脏腑经络皆温,甘草,缓附子之急,协炮姜和中,助人参益气,使益气回阳之药力绵长。

(2)加减:若汗出特多亦可加入黄芪,白术、煅龙骨、煅牡蛎以加强益气固涩止汗。若纳谷不香,咳嗽多痰者,可加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以健脾化痰。若心悸不宁者,可加远志、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二)血厥

实证

症状及分析.

突然昏仆不知人一一暴怒伤肝,怒而气上,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清窍壅塞。,

牙关紧闭一一肝气暴张,筋肉强直。

面赤唇紫一一气血上冲头面之故。

舌黯红、脉弦而有力一一气血壅于头面,舌现黯红,脉弦而有力为肝气有余之象。下文

治法。活血、顺气、降逆。,.

方药。通瘀煎为主方。

(1)方解;本方具行气活血的功效,用于本证可使上冲头部之气血下行。其中。归尾、山楂,红花,活血通瘀;香附、青皮、木香、乌药,顺气开郁,泽泻善泻,其性下行。

②加减;本方活血顺气之力颇雄而降冲潜肝之力较弱,故应加入生石决明,钩藤以平肝,加牛膝以引血下行。若肝热甚,当加丹皮、菊花、龙胆草,肾阴不足当加生地、天冬。

虚证

症状及分析。

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一一血不荣于面所致。

四肢震颤一一血不养筋。

自汗肤冷一一气随血脱,卫表不固。

目陷口张,呼吸微弱一一血亏而目陷,气乏而口张,呼吸亦随之微弱。

舌淡、脉芤或细数无力一一皆为血脱之征。

治法.补养气血为原则但首先必须益气,因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方药。先用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

(1)方解。独参汤即重用单味人参,能大补元气,元气旺则脏腑之气皆旺,气旺则可摄血生血,单用一味不用配伍是取其效专力宏。

亦可用人参注射液注射,若无人参时多用三倍之党参代替。

人参养营汤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熟地黄,五味子、远志、橘皮、肉桂、生姜、大枣组成,本方出自《和剂局方》,系由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五味、远志、橘皮、姜枣而成。以川芎辛散升浮与此气血暴虚之证不宜故去之。本方可补养气血,安神定志而治疗血虚厥证。其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以生血,当归、白芍、熟地,补血之妙品,五味子,血脱气虚则散,五味子能收耗散之气,且能敛阴血安心神,茯苓、远志,失血则心神不安,茯苓、远志可安神定志,肉桂,温养气血,血得温养则行,陈皮、生姜、大枣,陈皮行补药之滞,姜枣和中州而补虚,中州和则气血生化之源足。

(2)加减。临床上,若出血不止可加仙鹤草,藕节炭、侧柏炭以止血,若汗出过多肢冷甚,则恐原方中肉桂力弱,酌加附子、炮姜炭以加强温阳,若心悸甚,加龙眼肉、炒枣仁以助茯苓、远志。若口干少津,可加沙参、玉竹,麦门冬.

(三)痰厥,

痰浊

症状及分析。

突然昏厥,喉有痰声,呕吐涎沫一一素来脾虚痰湿盛,逢恼怒而气逆,.痰随气升,上闭清窍,痰气上逆而呕吐涎沫,痰气搏击于喉,故喉间痰鸣。

胸膈满闷,呼吸气粗一一痰气壅塞胸中。’

舌苔白腻、脉滑一一痰浊内阻之故。

治法。行气豁痰.

方药;导痰汤为主方。

(1)方解;本方乃二陈汤加枳实、南星而成,二陈汤乃治痰基本方。加入枳实、南星则降逆顺气化痰之力更强,用于本证,甚为适宜。其中:半夏、南星,幸温性燥,能燥湿化痰,降逆散结止呕。陈皮,枳实,顺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湿且可安神。甘草,和中补土。

(2)加减.若痰气壅滞过甚可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若有化热倾向加黄芩、栀子。

痰火

症状及分析。

突然昏仆,喉中痰鸣,呼吸气粗一一皆为痰厥之征。

痰粘难出一一五志化火或痰湿化火,熬煎痰液而粘.

口干便秘一一火盛伤津之故。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一一是为痰火之征。.

治法,清火豁痰。

方药.礞石滚痰丸为主方。

(1)方解。本方为清火豁痰之重剂,用于本证可使火清痰化气平而神志清醒。大黄,黄芩,苦寒沉降,开下行之路。矿石,具慓悍之性,且与焰硝同煅,能攻逐陈积伏匿之痰。沉香,调达气机而降逆,为诸药开导。

(2)加减,临床上,可加入贝母以化粘痰,若胸闷过甚可加瓜蒌以宽胸利膈。

(四)食厥

症状及分析。,.

突然昏厥一一发生于暴饮过食之后,复逢恼怒,食填中脘,气机不畅,气逆于上,清窍闭塞。

气息窒塞、脘腹胀满一一气机不行,上者不上,下者不下,中焦痞隔,故尔腹胀气窒。

舌苔厚腻、脉象滑实一一皆为食滞之征。

治法。和中消导。若昏厥发生于食后不久,可用吐法,若病重者当和中导滞。

方药。涌吐用盐汤口服且探吐。和中消导以神术散合保和丸加减。和中导滞以小承气汤为主。

消导和中之神术散合保和丸中,可加入鸡内金,若大便行而不爽可加酒军。

小承气汤用于腹胀大便不通时,若伴有腹痛可加入木香,本方应用以泻为度,不可久用。

若兼有饮酒过度,酒气喷入,可加入葛花、枳棋子以解酒醒神。

(五)暑厥、

症状及分析。

卒然昏仆,甚至谵妄一一暑邪犯心,蒙蔽清窍.

眩晕头疼一一暑热郁逆,上犯头部。

胸闷身热,面色潮红一一气热蒸迫,邪热内闭。

舌红干,脉虚数一一暑热伤阴之象。

治法。解暑益气,清心开窍为原则,.首先应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通风之处,钎刺人中、内关等穴。

方药,急予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用凉开水调服。继用白虎加人参汤或清暑益气汤加减。

万氏牛黄清心丸和紫雪丹皆为成药。二药都具有清心开窍醒神的作用。用于晕厥,疗效确切。但窍开神清之后则不宜多用,以免耗伤正气。此时,当辨证应用白虎加人参汤或清暑益气汤。

(1)方解;

若暑热亢盛兼有气阴伤者,表现为高热不退,汗出不止,口渴饮冷,气短神疲,脉洪大而芤,当用白虎加人参汤。

若身热汗出,气短似喘,口渴心烦,尿少而黄,倦怠神疲,舌红少苔,脉虚无力者,此乃暑热耗伤气阴之证宜王氏清暑益气汤。

白虎加人参汤重点在于清暑热,且用人参通过益气而保津,王氏清暑益气汤重点在于益气阴兼能清暑热,且西洋参,石斛,麦冬辈重在生津兼以益气。

白虎加人参汤中;生石膏,辛寒之品能清暑热,达热出表。知母,清热养阴。生甘草,泻火解毒。粳米,保养胃气,使生石膏药力绵长。人参,益气生津。.

王氏清暑益气汤中。黄连、竹叶,荷梗、西瓜翠衣,清暑热之邪。西洋参、粳米,甘草,益气生津。麦冬、知母,清热滋阴。,

(2)加减;白虎加人参汤中,今多用党参,若兼湿者可加入藿香、。佩兰。.

王氏清暑益气汤中西洋参价昂贵且难得,可以沙参代之,黄连虽可清热,但苦燥之品,有伤津之弊,用量宜小。一般用1.5克即可。

变证’

由于暑邪属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最易耗气伤津,因此临床上变证颇多。其变证主要有三。由暑邪伤津进而引动肝风,气津过分耗伤而致津气欲脱i暑邪耗气,气随汗脱。

1.暑邪伤阴引动肝风

症状及分析。

四肢抽搐一一暑邪暴烈,伤阴更速,致旰风内动。

汗多一一暑邪热甚,迫津外泄。

口渴一一津耗之故。

舌红、脉弦数一一肝热、肝风之候。

治法:清暑救阴,凉肝熄风。

方药;先用紫雪丹,醒神回厥定痉,继用白虎汤加羚羊角、钩藤、生地、菊花。

白虎汤乃清暑热重剂,加生地养阴,加羚羊角、钩藤,菊花凉肝熄风。

2.津气欲脱

症状及分析.

身无热而汗出不止一一气虚不能固表,正气虚而热骤退。

.气短喘急一一肺气欲绝。‘

精神疲倦一一元气亏虚。

舌淡而干,脉虚或散大一一津液内乏,津气大伤,脉络空虚。

治法。补气生津,敛阴固脱。

方药。生脉散为主方,也可用生脉散注射液。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生津固脱,麦冬甘寒,五味子酸温,酸甘化阴生津,守阴留阳,则汗不外泄,阳不外脱,津气得复。

3。气随汗脱。

症状及分析。

多汗肢冷一一津液外泄而多汗,津伤损及阳气而肢冷。

头晕心悸、四肢无力一一汗出过多,元气大亏。

舌淡,脉象濡数一一乃气虚散脱之象,必按之无力。

治法,益气摄津止汗。、

.方药.参附龙牡汤为主方。

参附龙牡汤由人参、炮附子,煅龙骨、煅牡蛎组成。方中以人参补气摄津,附子温阳,煅龙骨、煅牡蛎可敛汗固阴。因本证属暑厥变证,故附子用量不宜过大,又因本证病机为气随汗脱,因此,虽有昏厥亦不能妄用辛香开窍,以防耗散正气。

以上各型虽然各有特点,但也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由其生理上的关联或病因病机的共性所决定。例如;气厥与血厥,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而互相影响,再如痰厥与气厥由于痰随气动而互相联系。至于恼怒惊恐之病因,气血逆乱之病机则更是各型之间联系的纽带,因此临床上既要注意厥证不同类型的个性,亦要注意其共性,既把握重点,又全面兼顾,才能提高厥证的临床疗效。

┏━━━━━━━┳━━━━━━━━━━━━━━━━━━━━━━━━┳━━━━━━━┳━━━━━━━┳━━━━━━━━┓

┃┃症状┃┃┃┃

┃┣━━━━━━━━━━━━┳━━━━━━━━━━━┫┃┃┃

┃分类┃┃┃病机┃治法┃主方┃

┃┃主证┃兼证┃┃┃┃

┣━━━┳━━━╋━━━━━━━━━━━━╋━━━━━━━━━━━╋━━━━━━━╋━━━━━━━╋━━━━━━━━┫

┃┃实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逆冷,头晕头痛,┃气机上逆┃顺气.开郁,┃五唐饮子┃

┃┃┃呼吸气粗,口噤掌握┃舌红苔黄,脉伏或沉兹┃┃降逆,┃┃

┃┣━━━╋━━━━━━━━━━━━╋━━━━━━━━━━━╋━━━━━━━╋━━━━━━━╋━━━━━━━━┫

┃气厂┃┃┃┃┃┃┃

┃┃虚证┃眩晕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舌淡脉微无┃清阳不升┃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呼吸微弱,汗出肢冶┃力┃┃┃┃

┣━━━╋━━━╋━━━━━━━━━━━━╋━━━━━━━━━━━╋━━━━━━━╋━━━━━━━╋━━━━━━━━┫

┃┃┃突然昏仆、不知人。┃目中白晴发红,鼻衄舌┃血苑于上┃活血,顺气.┃通瘀煎┃

┃┃实证┃面赤唇紫,脉弦而有┃黯红┃┃降冲┃┃

┃┃┃力┃┃┃┃┃

┃┣━━━╋━━━━━━━━━━━━╋━━━━━━━━━━━╋━━━━━━━╋━━━━━━━╋━━━━━━━━┫

┃血蔽┃┃┃┃┃┃┃

┃┃┃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四肢震颤、自汗肤洽,┃气随血脱┃补养气血先固┃独参汤,人参┃

┃┃虚证┃口唇无华,舌淡,脉芤┃目陷口张┃┃共气┃养营汤┃

┃┃┃或细无力┃┃┃┃┃

┣━━━┻━━━╋━━━━━━━━━━━━╋━━━━━━━━━━━╋━━━━━━━╋━━━━━━━╋━━━━━━━━┫

┃┃突然昏厥,喉有痰声.┃胸膈满闷,呼吸气粗。┃痰随气升,蒙┃行气,豁痰开┃导痰汤┃

┃痰厥┃┃┃┃┃┃

┃┃呕吐涎沫,苦白腻脉滑┃眩晕,恶心┃蔽清窍┃窍┃┃

┣━━━━━━━╋━━━━━━━━━━━━╋━━━━━━━━━━━╋━━━━━━━╋━━━━━━━╋━━━━━━━━┫

┃┃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气息窒塞,口吐酸腐之┃食滞中脘,升┃涫食导滞┃保和丸合神术┃

┃食厌┃仆,脘腹胀满,苔厚腻┃气,大便不爽或便结┃降不通┃┃散或小承气汤┃

┃┃脉滑┃┃┃┃┃

┣━━━━━━━╋━━━━━━━━━━━━╋━━━━━━━━━━━╋━━━━━━━╋━━━━━━━╋━━━━━━━━┫

┃┃卒然昏仆,身热,胸闷,┃谵妄,大汗,眩晕,头┃暑邪人心。耗┃清暑益气,清┃‘牛黄清心丸.┃

┃暑厥┃唇干,舌红,脉虚数┃痛,或四肢抽搐┃气伤阴┃心开窍┃白虎汤或清暑┃

┃┃┃┃┃┃益气汤┃

┗━━━━━━━┻━━━━━━━━━━━━┻━━━━━━━━━━━┻━━━━━━━┻━━━━━━━┻━━━━━━━━┛

四、其它治法

(一)单方及简易疗法

1.醋炭熏法,将烧红之煤炭块置于碗中,将食醋浇其上,气味遂大出,使患者嗅之以治厥证,可以醒神开窍。,

2.以灶心土适量,研细,泡汤,以此汤灌救尸厥患者。.

3.用菖蒲末吹鼻中,肉桂末纳舌下,并灌以菖蒲根汁,此方出于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救卒死尸厥方第二》。.

4.炒蒲黄s0克加清酒煎服治血厥实证。

(二)针刺艾灸

1.针刺百会,人中治厥。

2.艾灸阳辅穴。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1.应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

2.应避免过度疲劳及烈日暴晒。

3.勿过量饮酒,或进食过饱。

4。平时可在辨证的基础上服用调整脏腑功能,调和气血的方药,如逍遥散等方。

二、护理

1.一旦发生本证,应使患者平卧,不要妄加翻动。

2。若患者有痰应立即吸痰。

3.在救治过程及苏醒后肢保持肃静,勿议论纷纷,‘影响患者情绪。

4.苏醒后亦不宜马上起床,以防复厥。

[结语]

厥证以一时性昏仆为特征,可伴有或不伴有四末发凉,无后遗证。祖国医学对本证的认识有三个阶段即初步认识阶段,继承中发展,认识深化阶段和系统化认识阶段。内伤杂病中突然发作的一时性神识昏蒙为主证者为厥证,在外感热病中以四末不温为主伴有或不伴有神昏的发厥,当从《伤寒论》及《温病学》论治,但二者实有可借鉴之处。厥证分为五种,即气、血,痰、食、暑厥。其共有的病因是以素体脏腑气血偏颇为内因,骤逢恼怒惊恐为诱因而发。至于食厥则与饮食不慎有关,暑厥发生于暑天。其主要的病机乃是气血逆乱。但气血逆乱有虚实之分。当根据不同类型的不同虚实而辨治。一般的,实证先予针刺,灌服苏合香丸,虚证急用独参汤。神清后继用汤药调治。呼吸气粗、脉弦有力多为气厥实证,用五磨饮子,呼吸微弱,舌淡脉微肢冷多为气厥虚证,用四味四阳饮。面红唇紫舌暗脉弦,多为血厥实证,用通瘀煎。面色无华,舌淡脉芤,多为血厥虚证,用人参养营汤。痰声漉漉,苔腻脉滑,多为痰厥,用导痰汤;兼火者宜礞石滚痰丸。口喷酸腐之气或酒气,脘胀苔厚腻,多为食厥,宜消导和中,宜神术散合保和丸,甚则小承气汤。各型之间虽各有特点,但也有病因病机、体质诸多方面的内在联系.临床上应互相参见,方能提高疗效。

(文献选录}。

《素问。厥论篇》。。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素问.厥论篇》。‘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中藏经。阳厥论》;。骤风暴热,云物飞扬,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再不再,水竭上坏,时岁大旱,草木枯杂,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阳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喉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心烦,头昏脑重,双晴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弃衣奔走,狂言妄语,不辨亲疏,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臌胀。腹胁满闷,背疽肉烂,烦溃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处,此入主阳厥也。阳厥之脉,举按有力者生,绝者死。。.

《中藏经。阴厥论》:。飞霜走雹,朝昏暮霭,云雨飘飘,风露寒冷,当热不热,未寒而寒,时气霜霪,泉生田野,山催地裂,土坏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阴厥也。暴哑卒寒一身抱急,四肢拳孪,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满痛,头颔摇鼓,腰脚沉重,语言蹇涩,上吐下泻,左右不仁,大小便滑,吞吐酸水,悲忧惨戚,喜怒无常者,此入之阴厥也。阴厥之脉,举指弱,按指大者生,举按俱绝者死。一身悉冷,额汗自出者,亦死。阴厥之病,过三日勿治。。

厥病定义2

厥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颜面苍白、汗出、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轻者发病后一般在短时内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和口眼歪斜等后遗症,但病情严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死亡。

【范围】

多种疾病可导致厥病的发生。西医学的休克、低血糖昏迷、高血压脑病、排尿性晕厥以及精神性疾病等病症出现本病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侵袭外感六淫或秽浊邪气,邪毒内犯,郁闭气机,使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发为昏厥。六淫致厥,以中寒、中暑多见,常与气候环境有关。疔毒疮疡之疾,邪毒过盛,若失治误治,邪毒内陷,亦可致厥。

2.七情内伤忧愁思虑,悲恐恼怒,大惊大喜,或所愿不得,而致气机逆乱或阻遏,阳气不相顺接而发生厥病。

3.饮食劳倦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积滞内停,上下痞隔,气机升降受阻,则可骤发为厥。元气素虚者,如遇过度饥饿,或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或房劳太过,亦可导致厥病的发生。

4.亡血失津如因邪毒炽盛,伤津耗液,或因失治误治而致大汗吐下,气随津耗,或因创伤出血、产后血崩或吐衄便血等,以致气随血脱,均可致厥。

5.剧烈疼痛跌打创伤,或烫伤烧伤,或中寒冷冻,皆可因剧痛伤气导致气机逆乱而发生昏厥。

此外,痰饮瘀血既是各种病因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厥病的致病原因。因平素嗜食酒酪肥甘,损伤脾胃,以致聚湿生痰,痰阻中焦,气机受遏,若痰浊复因气逆一时上壅,阻遏清阳,则发生昏厥。瘀血内停,往往闭阻经络,瘀塞心窍,复因气逆下降,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则发为厥病。

二、病机

1.发病多有明显的诱因,起病急骤,以一过性昏厥为发病特点,往往伴有颜面苍白、汗出肢冷等症,多在短时间内苏醒,亦有病重者,一厥不复而亡,临证当注意。

2.病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厥病虽涉及五脏六腑,但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

3.病性厥病有寒、热、虚、实之别。一般来说,厥病虽因病因不同而有气厥、血厥、痰厥、暑厥、寒厥、秽厥、食厥、酒厥、色厥等的不同,但其病性概而言之,不外乎虚、实、寒、热几个方面。属实者,邪气闭阻,或以气为主,或以血为重。在气者,或壅塞不得畅行,或阻滞不得升降,或扰乱不循常道;在血者,或瘀滞于脉,或闭阻于心,或殃及它脏。邪之所害,虽有所偏,但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故邪气闭阻,必致气血不能正常布达,脏腑失其所养。属虚者,正气耗脱,或以阴亏为甚,或以阳脱为重,然阴阳互根,故阴阳耗伤必然同时存在,但以阳气耗脱,不能达于四末周身为病机重点。正气耗脱必致气血不畅;邪气闭阻,亦可耗损气阴,所以本病实为虚实兼夹,以虚为主之候。

4.病势厥病轻者,或救治及时,气机复畅,阴阳调顺,则移时苏醒;若邪毒炽盛或失治误治,伤阴损阳,亦可转化为邪实而正虚,甚则邪闭气脱,阴阳离绝,一厥不醒。厥病属实者,易闭厥同现;属虚者易出现厥脱危候。

5.病机转化厥病的病机转化决定于致厥病因和人体正气盛衰、气机调节功能等。一般厥病初发,其证为实者,若及时治疗,可短时内苏醒;若失治误治,伤阴损阳,耗伤正气,亦可转化为虚证而出现厥脱危候。部分实热厥证由于邪毒炽盛,痰热交阻心窍,可突然出现阳气暴脱之危候,待用回阳固脱法救治后,元阳之气恢复,又可出现实热闭厥的证候。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厥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促而短暂的意识障碍,凡卒然昏倒,不省人事,醒后无口眼歪斜、肢体偏废等后遗症者,或以四肢逆冷为主症者,均可诊断为厥病。发病时常伴有面色苍白或口唇青紫,脉沉或细弱或沉微欲绝。部分患者,病情严重,可较长时间昏厥不醒,甚则死亡。

二、鉴别诊断

1.痫病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识昏蒙,肢体抽搐,口吐涎沫的疾病,可伴有口中异常叫声,移时苏醒,醒后如常,其病有宿根,反复发作,每次发作之病状相似。可见,厥病与痫病虽然皆有卒然昏倒之候,但痫病之病状与反复发作之特点,与厥病不同。

2.中风中风以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特征。厥病与中风均可出现卒然昏仆,但厥病没有口舌喁斜、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3.昏迷昏迷病人在发生昏迷之前,多患有较重疾病,昏迷之后,病情明显加重,昏迷时间较长,在短时间内不易苏醒,醒后有较重的原发病存在。这与厥病患者发作之前往往一如常人,且轻者短时间内可苏醒有所区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因厥病的发生,常有明显的病因可寻。如气厥虚证,多平素体质虚弱,厥前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等诱因;血厥虚证,则与失血有关,常继发于大出血之后;气厥、血厥实证,多形体壮实,而发作多与精神刺激密切相关;痰厥好发于恣食肥甘、体丰湿盛之人;食厥多发于暴食之后;酒厥发生于酗酒之后;暑厥多在夏季久暴烈日或高温作业之时出现;寒厥多在冬季酷寒受冻时发病;色厥发生于纵欲无节;秽厥多因步入险恶之所,冒犯不正之气而发病。

2.辨病位厥病的发生与五脏均有关系。气厥实证多由七情内伤所致,病位主要在肝;气厥虚证的病位在脾、肺;痰厥、食厥的病位在肺与脾胃;暑厥的病位在心与肝;色厥的病位在肾,尿厥的病位在肾与膀胱。

3.辨虚实厥病有虚实之分。虚者多表现为气虚血亏,实者多表现为气滞、血瘀、痰阻。证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呼吸气粗,面赤唇紫,喉中痰鸣或身热谵妄等,病性属实;证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气息低微,病性属虚。

4.辨寒热厥之共同特点为手足肢冷,但有寒热之殊。热厥则并见发热,烦渴躁妄,胸腹灼热,溺赤便秘,便下腐臭,苔黄舌燥,脉数;寒厥则无热畏寒,神情淡漠,身冷如冰,尿少或遗尿,下利清谷,面色晦暗,苔白舌淡,脉微欲厥。

二、治疗原则

厥病以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为主要病机。故治疗应以调和阴阳、疏理气机、交通上下为大法。而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又当根据轻重缓急以及各类证候的病机、病势、病位等,施以不同的治厥方法。

1.发作时急宜回厥醒神实证者,先用搐鼻散取嚏,针刺人中,继用苏合香丸或玉枢丹灌服。虚证者,亟宜调补,不能妄用辛香走窜之品,用生脉液静点或煎人参汤灌服。

2.缓解后调治气血经上述应急处理神志清醒后,还应辨证论治,调治气血,解除病因,以图根本。

三、分证论治

1.气厥实证

证候多由精神刺激所诱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不开,两拳握固,呼吸气粗,或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沉弦或沉伏。

证候分析情志刺激过甚,致肝气不疏,气机上逆,壅塞心胸,阻闭清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气机逆乱,阳气不达四末,则四肢厥冷;肝主筋,气逆致气血不能荣筋,则口噤不开,两拳握固;气机逆乱,肺失宣降,则呼吸气粗;气机逆乱未化火者苔薄白.若已化火,亦可见舌红苔黄;脉沉弦或沉伏为气逆不顺之征。

治法顺气开郁。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苏合香丸或玉枢丹,温开水灌服以急救。待病人苏醒后,再以五磨饮子化裁内服。后方药用枳壳、广木香、乌药、沉香、槟榔。

急则治其标,首当开窍醒厥,故以苏合香丸或玉枢丹急救醒厥。病人苏醒后,以求治本。五磨饮子方中枳壳顺气宽胸,为主药;配木香理气畅中,乌药调气解郁,沉香、槟榔导气下行而降逆。全方行气散结,药专力猛,以期复阴阳气血顺接之机。

(2)加减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者,加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醒后哭笑无常者,可加远志、茯神、酸枣仁、丹参等药以安神宁志;痰多气壅者,可加胆南星、川贝母、橘红、竹沥等药以清涤痰浊。

(3)临证参考本证患者发病突然,口噤不开,急救药品难以下咽,可先用手指掐人中、合谷以开郁解噤,继之灌服药物。本证常有遇情绪刺激而反复发作的倾向,患者平时可常服逍遥散调理。

2.气厥虚证

证候患者平素身体虚弱,多由惊恐或过度劳倦、饥饿受寒所诱发。发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气息低微,舌质淡,脉象沉弱。

证候分析元气素虚,骤遇惊恐,恐则气下,清阳不升,或因饥饿劳倦,一时气机不相顺接,则眩晕昏仆,面色苍白;肺主气,司呼吸,气虚气陷,则呼吸微弱;气虚不摄津而汗出,气虚阳气不运而肢冷;舌质淡、脉沉弱皆为气虚之征。

治法补气回阳。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先灌服参附汤或芪附汤,应急亦可灌服温糖水或热茶,亦可静点生脉注射液。待苏醒后,再以四味回阳饮化裁内服。后方药用人参、附子、干姜、炙甘草。

本证为元气素虚,气陷欲脱。无形之气当急固,是以首服参附汤或芪附汤升阳固气,再以四味回阳饮补气固阳。方中人参大补元气为君;臣以干姜、附子回阳救逆;甘草补中和药为佐使之用。全方药少效专力宏,志在补气回阳.救急固脱。

(2)加减自汗出者,加黄芪、白术、防风等药益气固表;汗出不止者,加龙骨、牡蛎、五味子等以固涩敛汗;心悸不宁者,可加丹参、远志、酸枣仁等养血安神。

(3)临证参考本证实乃气陷欲脱之证,务以救急为先,缓以图本。平素脾亏气虚者,多易发本证,宜常服人参养荣汤或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调和脾胃。

3.血厥买证

证候平素易发生眩晕,每由恼怒或入厕努责排便而发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多沉弦。

证候分析暴怒伤肝,怒而气上,或努责气逆,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清窍壅塞,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肝气暴涨,筋肉强直,则牙关紧闭;气血上冲头面,则面赤唇紫;舌黯红、脉弦而有力为气血上壅,肝气有余之象。

治法活血顺气。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急救同气厥实证,醒后用通瘀煎加减内服。药用当归尾、红花、山楂、乌药、青皮、香附、木香、泽泻。

气血上壅,堵塞清窍,急当开窍醒神,首以玉枢丹或苏合香丸治之,醒后用通瘀煎调治。方中当归尾活血通络为主药;配红花、山楂加强活血化瘀之力,气行则血行,故配青皮、乌药、木香、香附理气开郁;佐以泽泻利水,引血下行。诸药合用,使气血调畅,升降有序,诸症自除。

(2)加减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者,可加钩藤、石决明、龙胆草、丹皮、远志、菖蒲等以平肝潜阳,清肝宁神;风阳内盛而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草决明、生地、枸杞子等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3)临证参考急救可用醋或童便火焯,取烟熏鼻,亦可灌服童便(取男性儿童中段尿),待患者苏醒后,继服通瘀煎。本证患者平常宜服用杞菊地黄丸等清肝滋肾之品。

4.血厥虚证

证候常发生于创伤、吐衄、便血之后,或妇女暴崩之后,或大吐下之后,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因大失血或大汗吐下之后,营血俱损,脑海失养,故突然昏厥;血不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VI唇无华;血不养筋,则四肢震颤;血亏而目陷,气乏而口张,呼吸亦随之微弱;气随血脱,卫表不固,则自汗肤冷;舌淡、脉芤或细数无力皆为血脱之征。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急用独参汤灌服,亦可同时灌服温糖水或盐水。继用人参养营汤以补气养血。后方药用人参、炙黄芪、当归、熟地黄、白芍、五味子。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法当急固,故首以独参汤益气固脱。缓则治其本,以人参养营汤补养气血。后方以人参大补元气,为主药;配黄芪补气健脾,益气血生化之源,使气旺血生;再配当归、白芍、熟地养营和血;佐以五味子收敛耗散之气。诸药合用,气旺血充,血厥可愈。

(2)加减出血不止者,应加入仙鹤草、藕节、侧柏叶等止血药;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者,应加附子、干姜等温阳药;心悸少寐者,加酸枣仁、龙眼肉、茯神养心安神;舌质红绛,口干少津者,可加生扁豆、玉竹、沙参等养胃生津。

(3)临证参考病人苏醒后,仍宜以益气固脱为大法,可选用八珍汤化裁。

5.痰厥

证候患者平素恣食肥甘,常唾痰涎,复因恼怒气逆,突发昏厥,喉中痰鸣,或咯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象沉滑。

证候分析本证因平素嗜食肥甘,痰盛脾虚,复因恼怒气逆所诱发。痰随气升,上闭清窍,则突然昏厥;痰气上逆而呕吐涎沫;痰气搏击于喉,故喉间痰鸣;痰气壅塞胸中,则胸膈满闷,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内阻之象。

治法行气豁痰。。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导痰汤加减。药用清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实。

本证乃痰壅气逆所致,故以半夏化痰浊,降逆气为君药;配陈皮理气化痰,胆南星降逆化痰,共为臣药;枳实导气下行,为佐使之用。

(2)加减湿盛者,症见咯吐痰涎,苔白腻者加入白芥子、苏子降气化痰湿;痰热内蕴者,症见痰稠而黄、苔黄腻,可加山栀、黄芩、竹沥等清热化痰。

(3)临证参考痰在膈上者,应急用盐汤探吐;属寒痰者,可用巴矾丸研细末调水灌服;属热痰者,可用白金丸研细调莱菔汁灌服。

6.食厥

证候暴饮过食,又骤逢恼怒之事,突发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滑实。

证候分析暴饮过食之后,复逢恼怒,食填中脘,气机不畅,气逆于上,闭塞清窍,则突然昏厥;气机不行,上者不上,下者不下,中焦痞隔,则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象滑实,皆为食滞之征。

治法和中消导。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昏厥发生在食后不久,应先用盐汤探吐以去实邪。继用神术散合保和丸化裁治之。药用山楂、神曲、莱菔子、藿香、苍术、厚朴、砂仁、制半夏、陈皮、茯苓。

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滞;藿香、苍术、厚朴、砂仁理气化浊;制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湿。

(2)加减腹胀而大便不通者,可配用小承气汤导滞通腑;食积化热者,可加连翘、蒲公英清热泻火。

(3)临证参考进食面食为主者,重用神曲、麦芽、谷芽;进食肉食为主者,重用山楂、鸡内金。

7.暑厥

证候感受暑热之邪,头晕头痛,胸闷身热,面色潮红,继而昏仆,不省人事,汗多面白,肢冷身热,或有谵妄,舌红而干,脉象洪数,或虚弦而数。

证候分析暑邪犯心,蒙闭清窍,则卒然昏仆,甚则谵妄;暑热郁逆,上犯头部,则头晕头痛;气热迫蒸,邪热内闭,则胸闷身热,面色潮红;暑热逼津,耗气伤津,则汗多面白,舌红而干;脉象洪数或虚弦而数,为暑热伤阴之象。

治法解暑益气。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昏厥时应急用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等,以凉开水调服。继用白虎加人参汤或清暑益气汤加减。药用生石膏、知母、荷叶梗、竹叶、西瓜皮、西洋参、麦冬、石斛、甘草。

暑为阳邪,其性炎上,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解暑热为君;知母清热滋阴,助主药清热解暑为臣;暑多夹湿,佐以西瓜皮、荷叶梗、竹叶祛暑利湿,清心除烦;暑易耗气伤律,再佐西洋参、麦冬、石斛益气生津;使以甘草和中调药。

(2)加减汗液外泄甚者,加五味子、乌梅以酸敛生津止汗;抽搐谵妄者,可加羚羊角、钩藤、菊花、桑叶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

(3)临证参考本证患者多因烈日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下长期作业,感受暑热之邪而发病,故昏厥后,应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通风之处进行救治。若见头晕心悸,四肢无力,面色苍白,多汗肢冷,卒然昏厥,脉濡数者,治宜益气止汗,方用参附龙牡汤。对于此证患者,切忌滥用芳香开窍之品,以防耗伤正气。

8.秽厥(中恶)

证候多因步入某种秽浊或特殊环境,精神紧张,或吸入秽毒之气,突然毛发耸立,手足厥冷,肌肤栗起,头面青黑,神不守舍,或错语妄言,牙关紧闭,四肢颤栗,昏晕不知,二便自遗,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此证多系正虚之体,冒犯不正之气所致。如进冢入庙,吊孝问丧,虫兽搔扰,或深入地窖、矿井之内,由于阴森恐怖环境的影响,精神紧张,又因秽浊毒气的侵袭等,“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毒气内闭,均可使气机逆乱,发为本证。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手足厥冷;气逆血瘀,则头面青黑;心神被扰,则精神不守,言语错乱;清窍蒙蔽,故牙关紧闭,昏晕不知;气失回摄,则二便自遗;肝主筋而藏魂,魂不守舍,则四肢颤栗;苔白腻、脉弦滑为湿浊之象。

治法辟秽开窍。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急用姜汁调服苏合香丸或玉枢丹,继用藿香正气散治之。后方药用藿香、白芷、苏叶、半夏、白术、茯苓、大腹皮、厚朴、桔梗。

本证乃冒犯秽浊之邪所致,故主以藿香芳香辟秽化浊;辅以白芷、苏叶增强芳香辟秽之力;佐以制半夏、茯苓、白术健脾化湿,以杜其源;气机逆乱而发病,故又佐大腹皮、厚朴理气畅中,桔梗宣肺祛邪。诸药相伍,秽浊得除,脾气得健,肺气得宣,升降和调,厥乃自愈。

(2)加减清窍不利者,加菖蒲、郁金化痰开窍;素体亏虚,病发则阳气暴脱者,宜按气厥虚证处理,补气回阳,用人参、黄芪补气,附子、炮姜回阳,龙骨、牡蛎回阳敛汗。

(3)临证参考若昏厥发生在深井或暗窖等处,应先将患者移至空气清新处进行救治;若患者因精神紧张所致,在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配合精神诱导、语言暗示,以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9.酒厥

证候纵饮酒浆,昏晕仆倒,轻者犹能知人,重者昏厥如泥,或躁扰不宁,哭笑无常,或痰涎如涌,或气喘发热,脉滑数。

证候分析酒性傈悍滑疾,若纵欲不节,则其气上冲于头发为酒厥,轻者犹能知人,重者昏仆倒地;酒能助湿生热,则可伴见痰涎如涌,或气喘发热、脉滑数等症状。

治法解酒醒神。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急用鹅毛拭咽探吐,或用盐汤探吐,继用葛花解酲汤。药用葛花、猪苓、茯苓、泽泻、砂仁、木香、白豆蔻、陈皮、人参、白术、茯苓。

方中葛花解酒醒厥为君;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使酒从下解,共为臣药;酒能助湿,湿性粘滞,易阻遏气机,故佐以砂仁、白豆蔻、陈皮、木香调气和中;湿易困脾,再配人参、白术补气健脾。诸药相配,解酒醒厥,畅中渗下。

(2)加减中脘痞满,舌苔厚浊,口气臭秽者,去人参、白术,加山楂、鸡内金、麦芽以消食导滞;探吐后口干口渴者,可去白豆蔻、陈皮,加沙参、玉竹、石斛、生地、麦冬养胃生津;尚可加枳棋子助葛花醒酒。

(3)临证参考酒后致厥,以祛除酒邪为先,急当探吐,待吐出酒食之后,再以梨汁、绿豆汁、浓茶交替灌之,神清后再以葛花解醒汤治之。

10.寒厥

证候手足厥冷,恶寒蜷卧,下利清谷,口不渴,腹痛面青,甚则昏厥,舌淡苔润,脉微细,或微细欲绝。

证候分析因阳虚阴盛,阳气大衰,阴阳气不相顺接,故手足厥冷,恶寒蜷卧;阴寒内f盛,则口不渴;脾肾阳衰,则腹痛,下利清谷;寒凝血涩,肾阳亏虚,则面青,甚则阴阳相离,清阳不升,则昏厥;舌淡、脉数细均为心肾阳衰,阴寒内盛之象。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四逆汤。药用附子、干姜、甘草。

方中生附子温肾回阳为君,千姜温中散寒为臣,炙甘草减附子之毒,温养阳气以加强姜、附的温阳作用,为佐使之用。

(2)加减手足厥逆者,可加桂枝、枳壳温经通络;昏厥者,可加黄芪、人参益气温阳。

(3)临证参考血虚寒凝者,则宜养血和营,宜当归四逆汤。

11.热厥

证候手足逆冷,胸腹灼热,大便秘结,尿赤短少,渴欲饮水,或畏热,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眠,舌红,苔焦黄而燥,甚则舌干黑而有芒刺,脉沉伏。

证候分析邪热过盛,阳郁于里,不能透达四末,故手足逆冷,热闭愈甚,则厥冷益甚,所谓“热深厥深”;热炽于内,则胸腹灼热,渴欲饮水,畏热尿赤;燥热结予胃肠,则大便秘结;邪热内扰神明,则心烦躁扰;舌红苔焦黄而燥或舌干黑有芒刺、脉沉伏均为热极伤津,邪热壅聚不能外达之象。

治法清气泄热。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自虎汤。药用生石膏、知母、粳米、生甘草。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善清阳明里热,泄气分郁热,除烦止渴,为治热厥之主药;辅以知母加强清热泻火之力,同时知母养阴,既防里热阴伤,又可养阴润燥,与石膏相须为用;佐粳米护胃生津,使以甘草和中调药。药虽四味,配伍严谨,能大清气分热邪,使郁热得去,阳气得伸,则厥逆可除。

(2)加减心烦躁扰者,加焦栀子、竹叶清心安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

(3)临证参考若便秘较甚,腹满实痛者,可用承气汤荡涤邪热,攻下腑实。

12.痛厥

证候身受创伤或体内脏器剧痛难忍,汗出,面色苍白,痛苦面容,渐出现手足厥逆,继则难以支撑,甚则晕厥,脉弦数或沉伏。

证候分析本证由于剧痛而致气血逆乱,营卫阻滞,阳气不达于四末,而见手足逆冷;气血营卫逆乱严重者,不能上荣于脑,并壅闭清窍,故可发生晕厥;气血逆乱而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身有剧痛之处,故现痛苦之容;脉弦主痛,气血营卫阻滞则脉现沉伏。

治法活血行气止痛。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失笑散合血府逐瘀汤。药用蒲黄、五灵脂、当归、生地、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枳壳、柴胡、桔梗、川牛膝、甘草。

方中蒲黄、五灵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止痛;生地、当归、川牛膝养血活血;枳壳、柴胡、桔梗行气解郁,甘草调和诸药。

(2)加减属寒者,加服苏合香丸,调姜汁化服,以芳香开窍醒神;属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以竹沥汁化服,以清热醒神开窍;阳虚欲脱者,急服参附汤;气阴两虚者,宜用生脉散。

(3)临证参考痛厥昏迷不醒人事,应辨其虚实寒热,实证应以开窍为先,虚则以救逆固脱为急。创伤剧痛可用云南白药活血止痛。内脏剧痛,病因未查清之前,不宜妄投镇痛之剂,以免掩盖病情,待病因查清后,酌情先用止痛或止痛与治本相结合治疗。

13.尿厥

证候排尿时突发昏晕倒地,人事不省,四肢厥冷,额出冷汗,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沉细或沉缓。

证候分析本证多发于平素肾气亏虚的男性,当站立排尿时,由于气随尿泄,肾气一时不能接续,则下元亏虚,气脱于上,则突发昏晕倒地,人事不省;阳气不达四末,则四肢厥冷;气虚不固,则额出冷汗;气血不荣于面,则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沉细或沉缓均为阳气不足之象。

治法温补肾气。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用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

肾为先天之本,寄真阴真阳,今肾气亏虚,下元不固,必以附子、肉桂温助肾阳,但用量宜轻,取其“少火生气”之意;辅以山药、熟地、山茱萸,滋肾固涩,助桂、附“阴中求阳”;佐以丹皮、泽泻清热利尿,以防温补固涩而助阳生热。全方志在恢复肾之气化,使肾元充盛,阳气布达而厥逆自除。

(2)加减中气不足者,加黄芪、白术、柴胡、升麻补中升提;肾亏甚者,加鹿角胶、龙骨、牡蛎、金樱子、菟丝子、仙茅等温补下元。

(3)临证参考对于尿厥患者,平素宜采取蹲位排尿。

14.色厥

证候男女同房,突发昏厥,汗出喘促,脉细数,或鼻衄不止,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其人本虚或纵欲竭精,所以纵欲之际,气随精去,暴脱昏厥;阳气暴脱,表卫不固,则汗出喘促;气不摄血,则鼻衄不止;脉细微或细数为气随精脱之象。

治法益气固脱。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属暴脱者,急用独参汤频频灌之。鼻衄不止者,可用加减一贯煎。后方药用生地黄、麦冬、白芍药、知母、地骨皮。

有形之精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急固,故首先灌服独参汤大补元气以固脱,继用一贯煎填精补血。后方中生地养阴生津为君;辅以麦冬养阴润燥,白芍养血敛阴,三药相配,精血同补;佐以地骨皮、知母滋阴降火。如是则元气得充,精血得固,厥逆可止。

(2)加减鼻衄甚者,宜酌加茜草、仙鹤草、大蓟、小蓟、槐米、地榆等止血之品;病势重者,要注意益气温阳固脱,可加附子、肉桂、龙骨、牡蛎及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以温补命门,填精益髓。

(3)临证参考本证阴竭于下,阳脱于上,最为危候。故辨治时要注意阴阳消长的动态变化,滋阴不可过用寒凉,壮阳不可劫灼阴精。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安宫牛黄丸(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长城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

(2)安脑牛黄片(参花牌,长春市人民制药厂):每次4~6片,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可用于暑热致厥。

(3)紫雪散(旭日牌,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5g,El服。可用于暑热致厥。

(4)参麦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每次5~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Et 1次。用于气阴不足之厥脱证。心原性休克、心脏衰弱引起的低血压可选用。

(5)生脉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华西牌,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60~100ml加入5%~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气阴不足之厥脱证,如心肌梗塞、各类心原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及微循环障碍等病症。

(6)参附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每次2~4ml,每日1~2次,肌内注射。或20--lOOml加入250~500m15%或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证。

(7)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每次20--一40ml,加入200ml5%或10%萄葡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2.单验方

(1)取生半夏或皂荚末少许,吹鼻取嚏。用于厥病属实证者。

(2)石菖蒲适量,研末,取少许吹鼻取嚏。用于厥病属实证者。

(3)取生铁一块,烧红醋淬,熏鼻。用于厥病属实证者。

(4)山萸肉30~60g,水煎服。用于厥病属虚证者。

(5)灶心土适量,研细,泡汤灌服。用于尸厥者。

(6)炒蒲黄30g,加清酒煎服。治血厥实证。

(7)升压汤:黄精、制附片、生甘草,水煎送服苏合香丸。治中毒性休克。

3.针灸疗法

(1)针刺百会、人中治厥。

(2)艾灸阳辅穴。

(3)耳针可取肾上腺、皮质下、心、脑点、神门、交感,用埋针或压籽法,强刺激。

(4)电针可取内关、水沟、涌泉、足三里、太冲。

4.刺络疗法

厥证表现为实证、热证者,均宜刺出血治疗。高热昏厥可选人中、大椎、陶道、十宣等穴,肝风内动、气血上逆致厥,可选委中、曲泽、至阴、足窍阴、大敦、中冲等穴,针刺放血治疗。

5.指针疗法

一旦厥病发生,首先可指掐人中,促其苏醒。

【转归与预否】

一、转归

厥病病机以气血逆乱为本,各类证候之间可相互转化。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可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失血致厥,常可转化为气随血脱之证,气血痰瘀等郁闭至极虽可致厥,但亦可转化为内闭外脱之证。若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则可发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而邪气内闭,气血逆乱尚未离绝者,若治疗及时得当,正气来复,则气复返而生,否则气不复返而死。

二、预后

厥病患者的预后与患者正气强弱、邪气盛衰与抢救治疗及时得当与否密切相关。若发病后,患者呼吸平稳,脉象有根,正气尚强,预后良好。若气息微弱,呼吸难续,此乃肺气已绝;或昏愦不语,厥而无脉,或见怪脉者,显示心气已绝;或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口唇指甲青紫者,显示病情危重,预后不佳。

【护理与调摄】

一、护理

一旦发生本病,应使患者平卧,不要妄加翻动,对于人事不省者,应注意观察瞳神变化。病情危重者应予特护,监测呼吸、脉搏、血压,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对于气息微弱,呼吸困难者,应给氧。对喉中痰鸣者,要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死亡。对于暑厥高热者,可冷敷或以酒精擦浴头胸部,而对于虚寒诸厥证者则宜采取保暖措施。

二、调摄

1.调情志对厥病患者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宁心淡志,勿为七情所伤。

2.慎起居患者苏醒后,要继续针对病因施治,不宜马上起床,以防复厥。病室宜保持空气流畅.对于暑厥者还要保持凉爽,对于虚寒性厥证者应保持室内温暖。

3.节饮食对于饮食调养,要根据不同病因分别对待。如暑厥者宜给予清凉素淡饮食,并多进鲜水果或果汁,如西瓜汁、梨汁、橘汁等;食厥、酒厥者发病伤脾胃,故饮食宜清淡柔软,以利消化吸收;凡诸厥病发病伤及阳气阴精者,饮食宜高营养高能量,可酌情加入精瘦肉、猪羊肝、鲜鱼肉等血肉有情之品。对于气厥、痰厥、血厥、酒厥、暑厥的患者应严禁饮酒、吸烟及嗜食辛辣之品,以免助热生痰,加重病情。

4.强体质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可做气功疗法以辅助治疗,有益于气机调畅。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平素思想狭隘,感情容易冲动者,切忌急躁恼怒,以防气血并走于上致厥;对于气血亏虚者,要注意劳逸结合,加强营养,不要过度饥饿,应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于精神亏虚,感情脆弱者,避免吊死问丧,入庙登塚,以防精神受刺激而发病;对于素有痰饮或瘀血积蓄日久者,要尽早采用消痰化瘀法治疗,以防痰瘀随逆乱之气上逆而发病;对于在高温或严寒环境长时间作业的劳动者,要采取有效的降温或保暖措施,以防中暑或中寒致厥。要饮食有节,饮酒适度,合理控制房事频度。此外,易发尿厥者,最好采取蹲位排尿,以防不测。若需深入矿井暗窖作业,必须先探明其内有无秽浊瘴气,不可冒然进入。

二、康复

患者厥回神清后,应针对不同病因分别施以康复疗法,对各类厥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仍要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治法、方药可参照“分证论治”内容进行,同时可根据病情选用下列食疗康复。

1.白扁豆50g,以水500ml煎至300ml,加入食盐3g,溶解后取出待凉,分2次服。宜于中暑、暑厥。

2.茶叶15g,用开水200ml泡茶,放置10分钟后一次饮用;或取葛根30g,加适量水煎服,治酒厥。

3.羊血煮开,和醋服。治产后血虚生风、血厥。

4.莲子、芡实各lOOg,山药200g,焙干,共为细末,每次20~30g,加糖适量,调糊或蒸熟作点心吃,每日2次。治单纯性消化不良或食厥。

【医论提要】

厥病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列厥论专篇。此外,在《内经》的其它30余篇中,厥之名称达30余种,临床表现相当复杂。概而言之,大体可分为以下3类:一是以暴死为厥,即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如《素问·大奇论》云:“暴厥者,不知与人言”。《素问·厥论》:“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二是指手足逆冷。如《灵枢·五乱》所云:“气乱于臂胫为四厥。”《内经》中第3种厥的含义较为复杂。因厥之病机在于气血逆乱,故《内经》有时把气血逆乱或浊气上逆的病变称为厥、厥逆或厥气。《素问·厥论》叙述以巨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等六经之厥,即为六经经气失其常而逆乱的表现。在以上3类厥病中,前两类沿用至今,而第3类厥病的含义,与今日所指相去甚远,现已不用。

厥病之病因,既有体质、精神等内在发病基础,又有外中邪毒之气的诱发因素,对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论述颇为翔实,书中以中恶统括诸多厥证之候,云“中恶者,是人精神衰弱,为鬼神之气,卒中之也。夫人阴阳顺理,荣卫调平,神守则强,邪不干正。若将摄失宜,精神衰弱,便中鬼毒之气。”而对于厥病之病机,《内经》之论述已经比较深刻。《内经》虽有薄厥、煎厥、血厥等几种类型,但认为它们共同病机的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影响神志而昏不知人,气血不达四末而逆冷,即如《灵枢·五乱》所云:气“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亦如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所谓:“厥逆之证,危证也;盖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对于厥病各种常见类型的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为后世对血厥实证认识之始;《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则为暑厥认识之开端;《丹溪心法·厥》则指出痰厥之病机在于“寒痰迷闷”。另外,在厥病的病机中,有的医家突出强调了肝的重要性。如清代林佩琴将厥病责之于肝,林氏在《类证治裁·厥证》中说:“《内经》论十二经阴阳之厥详矣,而仲景以厥隶厥阴,《活人》亦谓手足逆冷,皆属厥明,以肝脏风火,为厥逆之主,故厥证种种,类由肝风痰火,冲激闭塞,以致昏痉为多。”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平肝者舒肝也非伐肝也》亦云:“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跗肿、鼓胀、痉厥,……皆肝之不能舒畅所致也。”这种观点,颇有见地。总而言之,对厥病之病因、病机、概括最为精辟者,当属清代李用粹,他在《证治汇补·厥》中云:“人身气血,灌注经脉,刻刻流行,绵绵不绝,凡一昼夜,当五十营于身。或外因六淫,内因七情,气血痰食,皆能阻遏运行之机,致阴阳二气不相接续,而厥作焉。”

在病证的辨证论治方面,汉代张仲景阐发寒厥、热厥的理论和治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论厥,以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而且以外感发厥为主。其中寒厥证的论述,与《内经》大致相同。而对热厥证的论述存在差异,《素问·热论》认为热厥为手足热,而《伤寒论》之热厥为手足冷,认为“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热邪阻遏于里,不能外达四肢,故手足逆冷。自仲景后,对热厥之认识,历代医家或本《内经》,或宗仲景,展开了学术争鸣。而仲景更大的贡献在于补充了寒厥和热厥的治法,提出寒厥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等,热厥用白虎汤等,并提出热厥可用下法。金元医家张子和、朱丹溪等,则补充了痰厥、酒厥之证,丰富了厥病的辨证论治。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和历代医家的充实,到了明清,对厥病的辨证论治已趋向系统和完善。在这个时期,首先明确区分了外感发厥和内伤杂病致厥。如明代李梃《医学入门·外感寒暑》所云:“凡外感发厥者,宜解散药中加姜汁。”《医学入门·内伤七情》.::“内伤痰火发厥,脉弦滑者,二陈汤加竹沥,夹寒加生附子,夹火加芩、连、山栀、竹沥,肥人加人参、姜汁。凡厥证为颠,为晌仆,为妄见,或腹胀,二便不利,或呕或心痛,皆痰火郁气病也。”其次,以张景岳为代表的医家,系统总结了前人对厥病的认识。张景岳提出以虚实论治厥病,切中临床实际。《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指出,“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宜参、芪、归、术、地黄、枸杞、大补元煎之属,甚至以回阳饮、独参汤之类主之。气实而厥者,……治宜以排气饮,

或四磨饮,或八味顺气散、苏合香丸之类先顺其气,然后随其虚实而调理之。”同时,对于血厥、痰厥等,也皆从理法方药等方面一脉贯通加以阐发。

【医案选粹】

案一

顷西华季政之病寒厥,其妻病热厥,前后十余年,其妻服逍遥散十余剂,终无寸效。一日命余诊之,二人脉皆浮大而无力。政之日:“吾手足之寒,时时渍以热汤,溃而不能止;吾妇手足之热,终日以冷水沃而不能已者,何也?”余日:“寒热之厥也,此皆得之贪饮食,纵嗜欲。”遂出《内经》厥论证之。政之喜日:“《内经》真圣书也,十余年之疑,今而释然,纵不服药,愈过半矣!”仆日:“热厥者,寒在上也;寒厥者,热在上也。寒在上者,以温剂补肺金;热在上者,以凉剂清心火。”分处二药,令服之不辍。不旬日,政之诣门谢曰:“寒热之厥皆愈矣。”其妻当不过数月而有妊。何哉?阴阳皆和故也。

(选自《儒门事亲》)

案二

一孀妇刘氏,年近五旬,素多能干,夫死之后自营,子母如清擅利之流。因暴怒,忽然厥死。三昼夜不知人,浑身皆冷,目闭遗尿。延数医俱作中风治之,不应,又云:中风而遗尿者,不治。人则僵卧如尸,呼息全无,似真死矣。乃邀余视之,六脉极沉而不断绝,日:“此非中风,乃中气也。且中风身温,中气身冷。今身冷而脉尚存,曷可言死?经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郁于上,使人薄厥。其此症之谓乎?”先以苏合香丸灌之,随用流气饮相继而服。约人行五里时,暖气一声,其夜复活。众相庆日:“真乃起死之功。”余笔日:“斯病耳,非真死也。若果真死,而脉必绝。即十程生亦无如之何也。”

(选自《程茂先医案》)

案三

炳兄女在室,年已及笄,性躁多郁。初春曾患吐血,夏间陡然发厥,厥回呕吐不止,汗冷肢麻,其言微气短,胸膈胀闷。脉息细涩,状似虚象。医投补剂益剧。予诊之日:“此郁病也。”经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又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乃为大厥。议与越鞠丸,加郁金、枳壳、茯苓、陈皮、半夏。兄日:“女病卧床数日,粒米不入,脉细言微,恐其虚脱奈何?”予日:“依吾用药则生,否则难救。此脉乃郁而不流,非真细弱,欲言而讷,乃气机阻闭故也,观其以手频捶胸臆,全属中焦郁而不舒,且叫喊声彻户外,岂脱证所有耶。请速备药,吾守此勿迟疑也。”取药煎服。少顷,膈间漉漉有声,暖气数口,胸次略宽。再服呕止,寐食俱安。转用八味逍遥散,除白术,加香附、郁金、陈皮,病愈,血证亦泯。

(选自《杏轩医案》)

【现代研究】

休克为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临床上往往厥、脱并见,故常合称之为“厥脱”,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阴阳耗脱,属内科常见危急重症。近年来开展中医药治疗休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常用治疗法则综述如下:

一、益气养阴法

根据传统方药研制的中药静脉制剂,为中医药抢救休克提供了重要手段。文献报道以参麦注射液及生脉注射液较多。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它们有较好的升压及抗休克作用,并且稳定血压疗效好,实验证明其有改善心功能,改善冠状动脉流量,改善机体代谢状况及抗炎和抗毒素作用。重庆中医研究所、成都中医学院等以参麦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升压及稳压效果较好。郑新等于1987年的全国中医急症研讨会上介绍,用参麦注射液20~3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30ml静脉注射,每隔15~30分钟1次,待血压回升或稳定后,再以50~100ml参麦注射液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治疗各种休克患者9l例,结果显效64例,有效23例,血压回升时间2.983h±0.512h,稳压时间为24.612h±4.444h,统计学处理表明,参麦注射液组血压平均复常时间明显快于西药扩容、强心和血管活性药对照组。

二、益气回阳法

益气回阳的参附注射液及参附青注射液,在治疗厥脱研究中取得了较快进展。成都中医药研究所等单位用参附注射液20~30ml加50%葡萄糖注射液20m[静脉注射,必要时0.5~1小时重复注射1次,或以参附注射液50~100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一500ml中静脉滴注,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本病138例,并设西药对照组44例,用多巴胺、阿拉明治疗。结果两组分别显效9l、24例,有效32、】5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9.1%、88.6%,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中医急症通讯,1988,<1>:13)。石山的研究资料表明,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对抗由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心电图ST段下降(中草药,1982,(3>:27)。兰庆英等报道.参附注射液对家兔失血性休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降低休克动物的乳酸和血浆组织蛋白酶的活性(中成药研究,1984,(3>:28)。夏炎兴等观察到参附注射液能增强心肌培养细胞耐缺氧能力和耐缺糖能力(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1>:679)。沈幼棠等研究证明,人参皂甙和去甲乌头碱合用,对中毒性休克犬可产生一个快速正性变力、变时效应和一个缓慢的外周升压作用。可见,参附注射液对轻度、中度的厥脱疗效较好,外周的升压作用缓慢,但对缺氧、缺糖性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中国药理学报,1986,<5):439)。全国厥脱证协作组参照古方参附汤和阳和汤的主要组成,取红参、附子、青皮3味药,研制成参附青注射液,用以治疗热毒内陷所致的厥脱证(相当于感染性休克),并设西药多巴胺与阿拉明对照组,建立客观指标。根据辨证分型的特征,制定统一的观察表格,在全国协作组内交叉验证治疗135例厥脱患者,参附青组104例,有效率84.6%;西药组3】例,总有效率67.7%。王左等观察到参附青注射液对中重度厥脱病证疗效优于两药多巴胺、阿拉明(P<o.05)。由此可见,使用中药制剂也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才能提高疗效(中国医药学报,1988,<1>:24)。张陈福等实验证明,参附青注射液有防治内毒素致大鼠休克的作用,能抑制内毒素所致肠系膜微动脉痉挛;对内毒索所致休克大鼠的心肝肺组织细胞有保护作用,能阻止血小板聚集和粒细胞脱颗粒(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5):291);从用参附青注射液培养的心肌细胞中可观察到它有正性肌力和负性频率的作用,能使受损心肌细胞的乳酸脱氢酶、琥珀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及糖原增加,揭示它能提高心肌细胞耐受缺氧、缺糖的能力,使其免受损伤,从而证实了参附青注射液既有升压作用,又有改善微循环作用(上海中医学院学报,1987,(1>:46)。

三、行气活血法

湖南医学院等单位用枳实注射液,上海中医学院用青皮素注射液,治疗各型休克,疗效均满意。金妙文等用升压灵注射液(陈皮提取物,主要成分为羟福林)治疗厥脱112例,并与西药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4%,对照组8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在升压、稳压、症状改善、降低病死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上海第二医学院报道以丹参注射液治疗2例经西药治疗无效的休克患者,血压回升,后继用该药静脉滴注维持疗效。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用参附丹参注射液80一--20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用于包括创伤性休克在内的多型休克,有一定疗效(陈镜合,等.现代中医急诊内科学.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1~102)。罗陆一等以救脱1号(含生晒参、牛膝、枳壳等)40ml静滴,每分钟50滴,血压回升后减慢滴速,稳定4小时后停药;收缩压小于6.7kPa时用本注射液lOml静注,血压回升后改静滴,共治疗厥脱证21例。多巴胺组21例,给药方法同上,静滴时剂量为40mg,静注时剂量为20mg,必要时加阿拉明。结果:两组分别显效16和8例,有效4和6例,无效1和7例,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中国医药学报,1992,<6>:34)。

四、针灸升压法

近年亦有采用针灸升压法治疗休克取得一定疗效的报道。针灸穴位可取人中、足三里、内关、素髂;艾灸关元、百会、足三里、肾俞、气海;耳针取皮质下、肾上腺。

厥病

1.中成药

(1)安宫牛黄丸(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长城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

(2)安脑牛黄片(参花牌,长春市人民制药厂):每次4~6片,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可用于暑热致厥。

(3)紫雪散(旭日牌,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5g,El服。可用于暑热致厥。

(4)参麦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每次5~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Et 1次。用于气阴不足之厥脱证。心原性休克、心脏衰弱引起的低血压可选用。

(5)生脉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华西牌,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60~100ml加入5%~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气阴不足之厥脱证,如心肌梗塞、各类心原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及微循环障碍等病症。

(6)参附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每次2~4ml,每日1~2次,肌内注射。或20--lOOml加入250~500m15%或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证。

(7)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每次20--一40ml,加入200ml5%或10%萄葡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安宫牛黄丸(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长城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

(2)安脑牛黄片(参花牌,长春市人民制药厂):每次4~6片,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可用于暑热致厥。

(3)紫雪散(旭日牌,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5g,El服。可用于暑热致厥。

(4)参麦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每次5~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Et 1次。用于气阴不足之厥脱证。心原性休克、心脏衰弱引起的低血压可选用。

(5)生脉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华西牌,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60~100ml加入5%~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气阴不足之厥脱证,如心肌梗塞、各类心原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及微循环障碍等病症。

(6)参附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每次2~4ml,每日1~2次,肌内注射。或20--lOOml加入250~500m15%或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证。

(7)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每次20--一40ml,加入200ml5%或10%萄葡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2.单验方

(1)取生半夏或皂荚末少许,吹鼻取嚏。用于厥病属实证者。

(2)石菖蒲适量,研末,取少许吹鼻取嚏。用于厥病属实证者。

(3)取生铁一块,烧红醋淬,熏鼻。用于厥病属实证者。

(4)山萸肉30~60g,水煎服。用于厥病属虚证者。

(5)灶心土适量,研细,泡汤灌服。用于尸厥者。

(6)炒蒲黄30g,加清酒煎服。治血厥实证。

(7)升压汤:黄精、制附片、生甘草,水煎送服苏合香丸。治中毒性休克。

3.针灸疗法

(1)针刺百会、人中治厥。

(2)艾灸阳辅穴。

(3)耳针可取肾上腺、皮质下、心、脑点、神门、交感,用埋针或压籽法,强刺激。

(4)电针可取内关、水沟、涌泉、足三里、太冲。

4.刺络疗法

厥证表现为实证、热证者,均宜刺出血治疗。高热昏厥可选人中、大椎、陶道、十宣等穴,肝风内动、气血上逆致厥,可选委中、曲泽、至阴、足窍阴、大敦、中冲等穴,针刺放血治疗。

5.指针疗法

一旦厥病发生,首先可指掐人中,促其苏醒。

四、其它治法

(一)单方及简易疗法

1.醋炭熏法,将烧红之煤炭块置于碗中,将食醋浇其上,气味遂大出,使患者嗅之以治厥证,可以醒神开窍。,

2.以灶心土适量,研细,泡汤,以此汤灌救尸厥患者。.

3.用菖蒲末吹鼻中,肉桂末纳舌下,并灌以菖蒲根汁,此方出于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救卒死尸厥方第二》。.

4.炒蒲黄s0克加清酒煎服治血厥实证。

(二)针刺艾灸

1.针刺百会,人中治厥。

2.艾灸阳辅穴。

现代研究】

休克为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临床上往往厥、脱并见,故常合称之为“厥脱”,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阴阳耗脱,属内科常见危急重症。近年来开展中医药治疗休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常用治疗法则综述如下:

一、益气养阴法

根据传统方药研制的中药静脉制剂,为中医药抢救休克提供了重要手段。文献报道以参麦注射液及生脉注射液较多。经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它们有较好的升压及抗休克作用,并且稳定血压疗效好,实验证明其有改善心功能,改善冠状动脉流量,改善机体代谢状况及抗炎和抗毒素作用。重庆中医研究所、成都中医学院等以参麦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升压及稳压效果较好。郑新等于1987年的全国中医急症研讨会上介绍,用参麦注射液20~3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30ml静脉注射,每隔15~30分钟1次,待血压回升或稳定后,再以50~100ml参麦注射液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治疗各种休克患者9l例,结果显效64例,有效23例,血压回升时间2.983h±0.512h,稳压时间为24.612h±4.444h,统计学处理表明,参麦注射液组血压平均复常时间明显快于西药扩容、强心和血管活性药对照组。

二、益气回阳法

益气回阳的参附注射液及参附青注射液,在治疗厥脱研究中取得了较快进展。成都中医药研究所等单位用参附注射液20~30ml加50%葡萄糖注射液20m[静脉注射,必要时0.5~1小时重复注射1次,或以参附注射液50~100ml加入葡萄糖溶液250--一500ml中静脉滴注,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本病138例,并设西药对照组44例,用多巴胺、阿拉明治疗。结果两组分别显效9l、24例,有效32、】5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9.1%、88.6%,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中医急症通讯,1988,<1>:13)。石山的研究资料表明,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对抗由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心电图ST段下降(中草药,1982,(3>:27)。兰庆英等报道.参附注射液对家兔失血性休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降低休克动物的乳酸和血浆组织蛋白酶的活性(中成药研究,1984,(3>:28)。夏炎兴等观察到参附注射液能增强心肌培养细胞耐缺氧能力和耐缺糖能力(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1>:679)。沈幼棠等研究证明,人参皂甙和去甲乌头碱合用,对中毒性休克犬可产生一个快速正性变力、变时效应和一个缓慢的外周升压作用。可见,参附注射液对轻度、中度的厥脱疗效较好,外周的升压作用缓慢,但对缺氧、缺糖性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中国药理学报,1986,<5):439)。全国厥脱证协作组参照古方参附汤和阳和汤的主要组成,取红参、附子、青皮3味药,研制成参附青注射液,用以治疗热毒内陷所致的厥脱证(相当于感染性休克),并设西药多巴胺与阿拉明对照组,建立客观指标。根据辨证分型的特征,制定统一的观察表格,在全国协作组内交叉验证治疗135例厥脱患者,参附青组104例,有效率84.6%;西药组3】例,总有效率67.7%。王左等观察到参附青注射液对中重度厥脱病证疗效优于两药多巴胺、阿拉明(P<o.05)。由此可见,使用中药制剂也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才能提高疗效(中国医药学报,1988,<1>:24)。张陈福等实验证明,参附青注射液有防治内毒素致大鼠休克的作用,能抑制内毒素所致肠系膜微动脉痉挛;对内毒索所致休克大鼠的心肝肺组织细胞有保护作用,能阻止血小板聚集和粒细胞脱颗粒(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5):291);从用参附青注射液培养的心肌细胞中可观察到它有正性肌力和负性频率的作用,能使受损心肌细胞的乳酸脱氢酶、琥珀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及糖原增加,揭示它能提高心肌细胞耐受缺氧、缺糖的能力,使其免受损伤,从而证实了参附青注射液既有升压作用,又有改善微循环作用(上海中医学院学报,1987,(1>:46)。

三、行气活血法

湖南医学院等单位用枳实注射液,上海中医学院用青皮素注射液,治疗各型休克,疗效均满意。金妙文等用升压灵注射液(陈皮提取物,主要成分为羟福林)治疗厥脱112例,并与西药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4%,对照组8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在升压、稳压、症状改善、降低病死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上海第二医学院报道以丹参注射液治疗2例经西药治疗无效的休克患者,血压回升,后继用该药静脉滴注维持疗效。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用参附丹参注射液80一--20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用于包括创伤性休克在内的多型休克,有一定疗效(陈镜合,等.现代中医急诊内科学.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1~102)。罗陆一等以救脱1号(含生晒参、牛膝、枳壳等)40ml静滴,每分钟50滴,血压回升后减慢滴速,稳定4小时后停药;收缩压小于6.7kPa时用本注射液lOml静注,血压回升后改静滴,共治疗厥脱证21例。多巴胺组21例,给药方法同上,静滴时剂量为40mg,静注时剂量为20mg,必要时加阿拉明。结果:两组分别显效16和8例,有效4和6例,无效1和7例,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中国医药学报,1992,<6>:34)。

四、针灸升压法

近年亦有采用针灸升压法治疗休克取得一定疗效的报道。针灸穴位可取人中、足三里、内关、素髂;艾灸关元、百会、足三里、肾俞、气海;耳针取皮质下、肾上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