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中风最全攻略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22-02-16

病因

一是情志失调情欲改变,多以怒、喜为主,怒则气激,气逆而血亦逆,上升于脑。

二是饮食失常多以膏粱美食为主,膏者肥脂,肥能充填腠理,促使腠理致密,阳气不得宣泄于外而为热,血得热则沸于上,或食咸多,血得咸则凝,饮多以酒为主,酒是五谷之精英,有大毒、质寒性热,先渗于胃,然后入胆浸入肝、肝为血道,为凝血之本,调血藏血之所,故酒人肝胆、毒聚伤血、血为逆乱,气亦必逆而上之。

三是久患消渴之疾,风头旋,中风之病,气血受伤而生逆变,亦有药误使然。

病机

在上述病因作用下,引起机体气血变乱于下,逆乱于上,上为脑,脑为神脏,一身之统,上下相召为生理之常,下则气血失和而生逆变,脑为之受扰,发生气血逆乱,因逆致变,因变受损,因损致病,所以脑生病,其病机有二:

一是脑之气街为患,气机受阻,气化欲行不速,引起气不顺为风,风动生热,热为火之渐,久而不解风热伤及脑髓大经、小络、孙脉;

二是“脑中血海”之血脉,络脉、毛脉受损造成血络、血道循环障碍。

轻则血失气煦,血为之凝,凝则为癖,血癖痰生,热结、毒生,脑络脉弃塞,损伤脑之神机,神经失治而生缺血性中风。重则脑气不能束邪。

内风统领热邪火毒、窜扰脑络,血脉、毛脉之膜原,而脉络之内受风热外鼓之力,膜破,络裂、血脉不能束血,其脑气不能固血,其血必滥于外,血液稽留,为积,聚而为瘀肿,血瘀水肿津必外渗,化水、生痰,毒自内生,毒害脑髓,元神受伤,神机受损,神经肌肉发生病变,堵塞神明,轻则机窍失灵,神机不流贯,神经不能传导,重则血溢“琼室”之内,脑健情质体受损,元神、神机、神经三者脑神之轴受损,窍络、清窍阻塞不通,在病机上形成上下失应,阴阳不能互用而欲离,精、气、神不能互生互化而欲脱散,发生昏愦,危则昏迷,不省人事,内闭外脱之险候、危证。

证治

本病多为急作,初则症见口舌歪斜,渐见半身不遂,言语涩滞,偏身肢体麻木,唇缓流涎或见呵欠不止,多喜睡为主。

但此病由发病始,九天之内,不论病之深浅,症之轻重,其病情是加重过程,此为正不束邪,邪气渐进所使,若邪胜毒烈,脑气大损,营卫失守,伤及元神,神机欲息未绝,症必见头痛,神志昏愦,险则昏迷,危则内闭,外脱之候,概而言之病情轻、重、险、危之象预后善恶未定,必须药力救治之。

待到病发两候之时(十天),正气来复之时,药效已达,助正,二除邪,正胜邪衰,病情轻者,渐趋康复,而险、危之候转安,用药得当,亦有康复之望。

1分期论治

病在急性期治则是以为主,缘此病是标急本缓,邪实于上,新暴之病,必宜“猛峻之药急去之”,邪去则通,阴阳,气血得平,故治法必以破血化孩,泻热醒神,豁痰开窍,为指导临床急救用药准绳。

盖此病不论轻、重之患,3~7天之内,瘀血痰毒,风热在脑,必然引起神气郁而不伸,阳气不能宣发于外,郁积于内,而生瘀血热,瘀得热则散,瘀散痰消,毒自解,不药热自解,但也有部分病人,因正气不支,邪气失约,复感外邪,内外合邪而发热,法宜清热解毒,活络化瘀,药而治之。

病发72小时以内者,必先投三化汤生蒲黄、桃仁、煨皂角水煎服之,得利停服。同时用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选而用之,静脉滴注,一天两次,疗程28天。

同时口服抵当汤6小时1次,神昏病人鼻饲或肛门高位灌肠。除汤剂而外,亦可用醒脑健神胶丸,每次4~6粒,6小时1次,疗程为14天。

病至15天汤剂改用补阳还五汤减黄芪加生蒲黄、苏木、土鳖虫、豨莶草水煎服,8小时1次,亦可选用中风脑得平每次7~8粒,8小时1次,疗程14天。

2随证加减

本症在急救过程中,症见神志不清,重则昏迷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8小时1次。

症见烦躁不安着,加服黄连解毒汤送服局方牛黄至宝丹1丸,6小时1次。

症见风头旋者(血压高)于汤剂加羚羊角、玳瑁、莱菔子;再用吴茱萸、附子、怀牛膝、茺蔚子(益母草子)为面,蜂蜜调和,敷足心涌泉穴24小时。

症见脱证,血压低者,加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症见头痛如破者,药用透顶止痛散[口畜]鼻即止,药用川芎、辛夷、冰片、白芷、硼砂、真麝香,共为细面即是。

症见呕血便血者,加服大黄黄连泻心汤白及、马灯草水煎服,6小时1次。

症见真心痛即急性心肌梗塞者,加用参麦注射液,静滴注,一天2次,汤剂加服四妙勇安汤治之。药用金银花、当归、玄参、生甘草水煎服,6小时1次。

症见喉间痰鸣,如拽锯者,药用鲜沥水一汤匙,兑入猴枣散一并灌之。

症见呃逆者,以防合并心衰,真心痛之患,此为“心主噫”,噫者心气伤之象。加服平逆止呃汤,药用炒刀豆、青皮、枳壳、旋覆花、半夏、鲜姜、枇杷叶、莱菔子,水煎服,8小时1次,气虚者加生晒人参。

症见肺热病即肺部感染,发热者加服清肺汤,药用羚羊、玳瑁、金荞麦、虎杖、黄芩、杏仁、生石膏、金莲花、七叶一枝花,水煎服。6小时1次,同时兑服瓜霜退热灵七粒服之。

症见心衰者,加服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6小时1次。

症见神昏,不省人事者,加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一天两次,汤剂用宣窍醒神汤(笔者方),药用水牛角、羚羊角、玳瑁、石菖蒲、郁金、细芽茶、白薇、栀子仁、清夏,水煎服,同时送服醒脑散,药用真牛黄、真麝香、龙涎香、安息香、冰片、西红花、猴枣、石菖蒲、莲子心、胆星、煨皂角共为细面,每次2~3g,6小时1次。再用此散纱布包好放人两耳孔中12小时取出。

症见吞咽困难,饮水即呛者,药用会厌逐瘀汤,方见《医林改错》一书,再配合针刺疗法,取天突穴、金津、玉液二穴(此二穴点刺)、翳风穴治之。

病至5~7天症见患肢肿胀者,药用透骨草、三棱、莪术、片姜黄、防己、急性子,水煎熏洗。

中风即脑出血之总称;历节即麻偻质斯之总称。两者皆神经系病,中风病在头脑,属神经之中枢;历节病在关节,属神经之末梢。中医则概谓之风,即神经之代名词也。古人不知神经之作用,而能从病状变化之中,认识中风历节,同源异流,合大脑病与关节病为一篇,其证验抑何神欤。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中风病即脑出血。脑出血症,有知觉神经受伤者,有运动神经受伤者。伤在知觉神经,则猝然昏厥,不省人事;伤在运动神经,则半边肢体不能活动,或四肢一部分不能活动。三者之中,以昏厥不省人事为最重,半边身体不能活动次之,四肢一部分不能活动又次之。本节所述,即半边身体及四肢局部不能活动之症,故一则曰但臂不遂;脉微而数,而中风之本脉,中风之人,必属贫血,故脉微;中风之时,血压升腾故脉数。

贫血之人,其血管壁失于滋养,易起硬化,大脑出血炎<症>,由血管硬化而起。出血之病位在右脑,则左半边肢体不遂;在左脑,则右边肢体不遂。此其故,因左脑运动神经纤维,行至延髓之处,则向右下走;右脑运动神经纤维行至延髓之处,则向左下走。左右脑之神经在延髓之上成形交叉也,此半身不遂之由来也。若四肢局部不遂,则为脊髓神经之作用,脊髓神经由脊髓两侧分出,流向胸腹四肢,故左右手一部分不遂者,是本侧脊髓上段之神经有病;左右足一部分不遂者,是本侧脊髓下段之神经有病,此臂不遂之由来也。痹与不遂皆是运动神经麻痹,但不遂之症重,痹之病轻,不遂是病在大脑,痹是病在脊髓,是分别如是而已。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避<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认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本节大旨,是言中风病由浅而深,初中表,次中经,次中脏,一步重一步,盖古人不知神经变化,误以为风自外来也。脉浮而紧,与上节脉微而数不同,脉经家言殆难尽信。原文之意乃谓紧为寒,浮为虚,虚寒之人,容易受邪,邪之中人必从表起,故诊脉必在寸口,风邪必伤皮肤也。浮者血虚,是解释浮则为虚一句,言脉浮应在血也。经络指血管而言,大者深者为经,小者浅者为络。血虚则毛细血管先感不足,故曰络脉空虚;外邪乘虚而侵入,复乘虚而盘踞,故曰贼邪不泻;或左或右五句,言邪或在左或在右,脉无一定,邪气所在之一侧,其气血已失败,故曰缓;正气所在之一侧,其气血反紧张,故曰急;同时紧张之正气,吸引失败之邪气,故颜面喎僻而不正,身体牵引而不遂。换言之,即得病之一侧,向无病之一侧歪斜也。邪在于络,肌肤不仁者,病在毛细血管与末梢血管,则知觉神经麻痹,肌肤神经麻木,不知痛痒也;邪在于经,则重不胜者,病在大血管与深层血管,则运动神经麻痹,身体转动不能自如也。邪在于府,即不识人者,病在知觉神经之大脑昏迷,不省人事也。大脑为阳故称府,舌<邪>在于脏舌难言,口吐涎者,病在舌下神经麻痹,牵及舌下腺弛缓,舌强而不能言口角流涎而不自禁也。诸阴皆连舌本,故称脏。

昔人论中风之原因,曰火曰气曰痰。初中之时,血压高而脉搏浮大,颜面潮红,故谓之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谓之气;痰鸣迫塞,口角流涎,故谓之痰。其实气虚即脑虚,中风之人,固多脑虚,而血虚尤甚,血管硬化即血虚之明证;火与痰皆得病以后之症状,血压上冲,则下部必贫血,上焦虽有火,下焦则虚冷,痰为水毒,神经失其作用,然后引起水毒,非先有痰而后中风也。然中医论中风之理,虽属错误,而小续命汤诸剂,每天然巧合,以发汗退热之药,率能降低血压,且可祛除水毒故也。

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去认识和研究脑中风,然后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解决问题。

老专家说脑中风的特点是:三高一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看看这触目惊心的总结,让医者难忍。

科学研究:一旦脑中风,大脑的血管、组织、细胞就会不同程度缺血、缺氧,人体的各种功能就会出现障碍,如偏瘫、失语、痴呆、抑郁等等。

如果通俗点讲脑细胞是饿死的,要想治好脑中风就得想办法运输血氧给脑细胞。

西医在六十年代用的办法是稀释;七十年代是扩张血管、软化血管;八十年代是溶解血栓;九十年代是保护脑组织。

中医是如何思路?我先讲一个中医高手对中风偏瘫形成过程的认知:

1阳气不足,2血管内气虚血瘀,3经络气血不续,4血不上奉,5阴阳失调发为偏瘫。

不难想出逆转之法,就是先得让血上奉,供给脑细胞血氧,就能保住脑细胞。

在治疗过程中,时刻要保护好心、肾,还得处处利用心肾功能。

心主血脉、肾生髓(脑为髓海)。

血氧需要靠心的能力去运输给脑细胞。

肾可以生脑,而且是动力源。

如果把心脏比作水泵,那肾就是发电机。要想灌溉脑细胞(田地),二者缺一不可。

经络气血续断,就得化瘀疏通,用中医续断续接之法。我认为金庸先生写小说就是屈才,如果真正去研究中医药,发明个黑玉断续膏,就得获个诺贝尔医学奖。

阳气的不足,根源还在心肾水火之中,所以中风偏瘫形成的源头还在心肾。

生活中,中风偏瘫患者应该饮食清淡,七八成饱,可以比正常人多吃一顿,四顿饭。

要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要静养,宁静的心情有助于疾病恢复。

要有必要的康复锻炼,生命在于运动嘛。

要合理用药,不能急于求成而使用大量药物,多种药物,欲速则不达。保护脾胃是关键,严格注意西药的肝肾损害,尽量用纯中药。

中风又名卒中。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怔相似,故以中风名之。

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喎斜等症状。

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怔,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本病的发生,病情有轻重缓急的差别,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脷,所以,临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改变而病重。

一、中经络

(一) 风痰入络证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自,脉浮数。选方:真方白丸子、化痰通络汤。

(二) 风阳上扰证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常以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治之。

二、中脏腑

(一)闭证

1.痰热腑实证

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头痛目眩,咳痰,痰多,腹胀,便干便秘,数日未行,舌质红或黯红,苔黄腻,脉弦滑。方用星蒌承气汤

2.痰火郁闭证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可以羚角钩藤汤或羚羊角汤加减化裁治之。

3.痰浊郁闭证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临床常用涤痰汤、苏合香丸等方剂治疗。

(二)脱证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脱证为中风危象,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有离别之势,正气虚脱,心神不收,故见忽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手撒、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脏败绝的危症,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脉细弱而微等均是阴精欲绝,阳气暴脱之征。

常用参附汤或生脉散加附子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