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经验录—习方心悟(271)人体血压、血脂升高,易发生脑血管内血流被阻塞,导致偏瘫,谓之中风。经过药物调治,扩张脑血管,降低血脂,开通其梗阻,促进血流,可解除口眼歪斜、吐字不清、语言障碍、半身不遂、一侧手足失掉功能现象。曾有民间医家告诉老朽一首小方,名起步汤,能降血压、血脂、血粘稠度,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补气、养阴、活血、通络、化瘀,由黄芪60g、川芎20g、丹参30g、何首乌20g、山楂15g、大黄4g组成,每日1剂,水煎分四次服,连饮15-30天。情况好转,将药量减半,继续勿停。老朽临床投予患者,嘱咐坚持不辍,作用明显,和补阳还五汤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小郎中按: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属中风中经络。此文中的起步汤就是针对这种中风中经络之证。中脏腑较之中经络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一般伴有神志昏迷不醒的症状。 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 张老在本文中提到的起步汤是针对气虚血瘀证。以大剂量黄芪为君药,补益脾胃中气,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旺盛,且黄芪也有益气固表之功,可固涩经络之气以防过度耗散,气旺则血行,可为活血化瘀药准备充足的“粮草供应”;用川芎、丹参活血化瘀,且丹参量大,活血之功较著,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小郎中认为山楂在本方中既可活血化瘀,又能健胃消食,促进本方在胃肠道的吸收,一举两得;何首乌苦,甘,温。具有补益肝肾,涩精气,养血,化虚痰,乌须发的作用,其补阴而不滞不寒,温阳而不燥不热,为调和气血之圣药。其味苦,入肝经,具泻肝风之功,故用之可补肝肾之阴,抑肝阳之亢,而疗中风,且现代研究其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和抗血栓形成的重要作用。 小郎中认为此方治疗中风最有特色的药物是大黄,在本方中应该使用酒大黄,且使用小剂量的酒大黄,通腑化瘀,大黄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曰:“大黄,味苦寒,生山谷,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现代药理药效实验证明,应用大黄清热泻火,泻下攻积,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肠道排泄毒性产物,通过泻下逐瘀也能起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的作用。临证中,对脑中风痰热腑实、瘀血阻滞患者,应用大黄泻下,即能排出积粪很多,大便一通,气机畅达,痰化、热清、瘀消,症状改善非常明显,可使病情转危为安。起步汤方中使用小剂量的酒大黄,清热泻下的作用减弱,而突出其化瘀作用,且小剂量酒大黄即使长期应用也不会对胃肠产生太大损伤。临床中小郎中治疗过的很多中风患者,便秘的比例比较高,据不完全统计大约能占到40%左右,便秘的情况有火热导致、由阴虚血虚导致或由气虚阳虚导致。无论什么类型的中风便秘患者小郎中都会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适量的大黄,热重就用生大黄3-9克后下,无热的使用酒大黄2-5克不后下,坚持服用大多能收到较好疗效,诸位学者可参考使用。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烛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