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宋代的“背子”,来谈谈宋人的审美意蕴,及其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思明居士 2020-01-07

引言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 上着衣,下穿裳,我们就把服装称为“衣裳”。服装是服饰的一部分,穿在人们身上,既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又能美化我们的外表,提升我们的审美意境。传统的“唐装汉服”,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现代人的复古潮流,每每看到街上的行人穿着“奇装异服”,我们都会刻意放缓脚步,带着一种别致的眼光,把眼前的注意力留在他 或 她们身上,这 ,就是“古装”的魅力。

从宋代的“背子”,来谈谈宋人的审美意蕴,及其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唐装汉服”我们再熟悉不过,它们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和世俗缩影。但说起宋代的“背子”,你又是否曾听说过了?

何为“背子”?

说起“背子”,大家可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背子”就是我们今天所穿的背心,两者根本上就不是一码事儿。

背子”又可称为“禙子”,或者“绰子”。在有宋一代,上至皇家贵族,下至贩夫走卒,背子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服装。背子的整体形状和轮廓,略显修长,但曲线感却并不突出,穿在身上被包裹得紧紧的,就犹如一只圆筒一般,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

从宋代的“背子”,来谈谈宋人的审美意蕴,及其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背子的袖子形式多样,可宽也可窄、可长也可短; 长的有的在膝上、有的齐膝、有的却直到小腿,或者长及脚踝; 宋时背子的袖子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凸显,社会上不同人群的身份地位与角色扮演。当然,宋人这样的设计,还具有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较窄的袖子,一般是为了干农活时,显得干净利索,不会“拖衣带水”; 较宽的 袖子,一般都是那些社会上层人士所穿,因为他们不必从事于农业,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舒适、宽松和唯美。

除此之外,背子两侧也还开衩,有的背子是从衣下襟下摆至腰部,有的是一直到腋下,也有的索性不开衩。总而言之,宋代的背子款式多样,形态各异,功能也不尽相同。

从宋代的“背子”,来谈谈宋人的审美意蕴,及其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朱子语录》中记载“背子乃婢妾之服, 以其在背后, 故谓之背子”。可见,背子是普通女子的日常穿着,但这并不能表明,背子只适用于女性身上,在有宋一代,男性穿着背子,也是极为普遍的,背子作为日常的服饰穿着,可谓是全民皆服。

背子在宋人中广泛流行,它的适用场所和功能又是怎样

相比于唐代的开放风气和张扬性格,在有宋一代,是有所收敛的。唐代的男性衣着更显宽大、张扬与浪漫,而宋代的男性衣着,却就更多的有一点儿,含蓄、内敛和稳重的味道。

从宋代的“背子”,来谈谈宋人的审美意蕴,及其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宋朝是一个典型的“平民社会”;士、农、工、商各个阶层,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阶级流动更加平繁,世俗文化更加多种多样。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背子的广泛流行,自然而然的就有了一个极好的社会基础。

《东京梦华录》卷之五《民俗》一节中,孟元老如此记述:“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可见,宋朝的服饰类型多样,色彩丰富,各俱特色。那背子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了?

  • 背子在男性日常穿着中的运用

男子所穿的背子,衣领的形制和种类较多,有直领、盘领、交领之分。它们大多具有以下的特点:“背子的形制是两裾离异不缝合,在两腋以及背后都垂有带子,因其前后裾不缝合,索引要用勒帛系束。”但在一些重要的场合,男子一般是不会穿背子的,即使要穿的话,也是作为内衣,穿在正式服装的内部。这样是为了符合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尊卑秩序,毕竟在古代社会,纲常伦理是非常受重视的。

从宋代的“背子”,来谈谈宋人的审美意蕴,及其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但如果是在家中请客,那就不必这么讲究了。会客时,通常是男性通常扮演着主人的角色,穿着背子,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因为在民间,背子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穿着,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背子的身影。

  • 背子在女性日常穿着中的运用

女子的背子形制,大多数是两腋下开长衩,直领垂之。不开衩的,我们把他称之为襦,而不能称作背子,所以区分女子背子的重要依据便是,两腋下是否开衩

女子穿着的背子,自然是更讲究形态美。因为相比男子来说,女子更加侧重于自己的外观,追求美丽与魅力。在背子的种类中,女子的搭配是多于男子的,而且女性身上所穿的背子,也更能体现她们的身份地位。

从宋代的“背子”,来谈谈宋人的审美意蕴,及其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对于社会上层人士,王公贵族、官僚地主而言,女子所穿的背子长度可达脚背;像一般而平民妇女而言,背子的长度,大多及膝就没有了。背子的衣长短,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社会阶层的体现。

作为贵族女子,她们所穿的服饰,更多表现的为,个人的身形及其身份地位,她们所穿着的背子,不仅用料很是考究,在装饰上也是更加精美繁复。而反观平民女子,因为劳作的缘故,她们的穿着,更加注重日常便利,更为朴素。

从宋代的“背子”,来谈谈宋人的审美意蕴,及其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所以,服饰也从侧面也影射出,它具有个人身份地位的意蕴。背子因所处环境而有所不同,不同的人群穿着的背子,形制也有所区分,不过这也很好理解,这和他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背子的不同形制,适应了不同人群,这也是背子在宋代,如此普遍和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代“背子”的审美风格

  • 质地纯朴,自然得体的审美风尚

有宋一代,理学大为统治者所爱,当之无愧是当时的主流思想。理学所主张的“经世致用、外圣内王”,更是备受推崇。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也更加的趋向于“人性化”,更多的受人思想的主宰,而不是特别注重“外在美”,服饰的穿着方面,更多的是追求穿着者的内在涵养。

从宋代的“背子”,来谈谈宋人的审美意蕴,及其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背子作为中国传统服装代的表之一,在造型上以垂直的线条为美,它不过分强调服装与人体部位的贴合程度,也不在意人体形态的曲线美。它更加注重的是,衣装本身的整体性,以及背后所影射出的,质朴感与自然美,背子的审美风尚,和虚实相生的深层涵意,受理学的影响可谓之深。而与此同时,背子侧面是开衩的,在行走时微风稍拂,衣裙便飘飘而逸,这种自然的动态,着实令人痴迷。

  • 简约搭配,更能体现出宋人世俗化的倾向

背子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它的整体风格都是大同小异的。背子穿着轻巧而又方便,它结构简约,不重款式,更多的在意面料、工艺、服装配饰等搭配组合,重视服装的整体搭配效果。

从宋代的“背子”,来谈谈宋人的审美意蕴,及其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如果我们细看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里面的人物穿着,除了搭配是有讲究之外,在面料上张择端也做了一定的功夫。比如身穿红色服装的女子,他的身份更趋于高贵,因为在古代,红色具有代表尊贵的含义。不同面料色泽的背子与长裙、长裤的内在搭配,头饰与背子套装的组合形式,多样的搭配手法,将繁复与简约美,巧妙的融为一体,这既丰富了服装的层次感,又使各部分有所关联,突出了整体性。

  • 背子的实用价值,更能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

我们可以从背子形制的设计来 看,它腋下开衩,无论是在坐椅、行走、劳作中,它都比一般侧面不开衩的袍服,更加便于行事。其次,背子的外形呈“十字型结构”,也使得前后衣片完整,表面上体现了,背子作为服装的遮护作用,而暗地里又突出了宋人内敛、含蓄的风格。

从宋代的“背子”,来谈谈宋人的审美意蕴,及其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宋代背子服装)

传统背子服饰,对现代服装设计有什么启发

不论是“唐装汉服”,还是宋代普遍流行的背子,每一件传统服饰,都有其独特的形制及特定的文化内涵。我们在现代服装的设计与发展的同时,也更应该回顾历史的潮流。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经典永远是经典”,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借鉴,并加以应用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背子作为宋代最为普遍穿着的服饰,它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对现代服装设计,无疑可以从中寻找灵感的来源。

从宋代的“背子”,来谈谈宋人的审美意蕴,及其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背子作为中国传统的服饰之一,它是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结晶。现代社会,我们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复古潮流,追崇“古装”的复古美,但长期以来,在对传统服装与现代潮流的结合上,我们仅将中国的传统服装,进行了初步的还原,而不敢轻易的去打破传统,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中国的传统服装,与蓬勃发展的现代服装产业相互脱节,这又无疑是给外来的“时尚服装潮流”,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这对于“复古中国风”,传承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是不利的。

从宋代的“背子”,来谈谈宋人的审美意蕴,及其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在复古中国传统服饰时,我们或许可以将中国传统服装与西式结构的剪裁,相互结合,采取“中西合并”的方法,把传统服装融合于现代生活,使其既呈现出传统美,又具有现代美,这或许是复古传统的一个可行方法。

在创新中式服装,塑造传统审美意蕴的同时,使其又不失现代日常服装的实用性价值; 将西方的工艺手法,融入中式传统服装造型的表达,让其不仅在形式感上,还是东方意蕴上,都适应当代的的审美趋势和设计需求,这我想是我们现代人复古传统服装,努力的方向所在。通过让“传统再现”,我相信中国的传统服装,能够在当今社会,更好的去传承和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侵删。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服饰史》

《宋代服饰特点的研究与探析》

《宋代女性服饰及其文化蕴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