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东汉时期为何宴飨之风盛行?

 思明居士 2020-01-07

欢迎各位看官关注“文史大学堂”,风里雨里,我在等你。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社会物资也比前代要充盈许多。宴飨之风逐渐兴盛,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宴飨之风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汉代的宴飨种类包含很多种类,包括分封,乔迁,自娱,婚丧等许多,但是大体上是属于“礼”的一部分,是国家礼乐文化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宴飨活动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单纯的享乐活动,更多的时候具有了一种政治功用。朝堂之上的宴飨活动,是君王笼络人心,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工具,朝臣之间的宴飨活动背后更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政治目的。东汉时期的宴飨活动背后,更隐含着某种政治嬗变。

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东汉时期为何宴飨之风盛行?

汉代饮宴图

一、为了维护国家统治,宴飨活动成为统治阶级笼络与控欲人才的政治手段

根据相关史书记载,东汉时期的宴飨活动在本质上具有体恤下情,聚拢人心的特点。其实宴飨的这种特点,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具有了。《诗经》的《棠棣》篇,就直接反映了周公想利用宴飨这种活动来达到显示周王室家族内部和睦的目的。当时,许多反映王宫贵族宴飨活动的诗篇,其目的都是为了显示王室家族相处和谐的景象。由此可见,在东汉王朝,这些宴飨诗的背后更多的是统治阶级维护国家统治,巩固政权的一种表现,君主设宴实际上是表现其“仁政”的一种政治手段。

(一)宴会活动中,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有意加强对人才的笼络和控制

在《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中有文字记载:汉光武帝刘秀在全国上下实行柔和的政治策略,经常设宴奖励那些有功之人,由此建立亲密友好的君臣关系,拉拢人脉关系,以此来壮大自己政权。其中马武,马援等人受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重视。

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东汉时期为何宴飨之风盛行?

刘秀

更始二年,也就是公元24年,刘秀想要拉拢谢躬,马武等人帮助其平定邯郸城。在刚刚进入邯郸城,刘秀与谢躬曾发生多次正面冲突,刘秀想要拉拢谢躬却屡遭失败,于是刘秀决定以邀请谢躬和马武为由头,想在宴会中杀了谢躬,但是由于谢躬早有准备,这个目的并没有达成。之后,刘秀就想在此次宴会中拉拢将军马武,马武最后成功被刘秀拉拢过去。后来谢躬遭到吴汉的暗杀,马武在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并没有去投靠吴汉,而是直接投靠了刘秀,跟随刘秀一起打江山,由此可见,刘秀成功运用宴飨活动为自己拉拢了可靠的政治人才。

不仅如此,刘秀还利用宴飨活动,成功拉拢了马援。当时刘秀十分欣赏马援的胆识和谋略,多次召见马援,光武帝在宴飨中多次与马援坦诚相待,推心置腹,成功取得了马援的信任,最后马援也甘愿效用刘秀。

刘秀一向贯彻“以柔术治天下”的政治策略,通过宴飨活动,极大地扩大了自己的统治空间。典型的有邓晨,冯勤等人。

在早些年的时候,邓晨跟随刘秀平定了颍川,昆阳,夺取了阳翟以东的地区。在作战过程中,邓晨为刘秀提供了强大的军事支持,多次主动为他增派士兵,战斗结束后,刘秀多次设宴款待邓晨,由此可见刘秀对邓晨的重视。

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东汉时期为何宴飨之风盛行?

汉代饮宴画像石

除了在宴飨活动中拉拢人才,帝王一般还会在宴飨活动中对大臣进行劝诫。当时马勤任尚书令,大司农,封爵关内侯等官职刘秀认为冯勤能干,希望他能够善始善终,于是就想通过宴飨对他进行劝诫。这次宴会,不仅体现了刘秀对于人才的重视,更体现了他对于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视。

(二)宴飨活动不仅在王公大臣中存在,在与外邦的交流活动中,统治阶级也善于发挥宴飨活动的政治功能

在相关史料中,东汉时期,君主经常会宴请一些少数民族的将领们,这与东汉王朝的政治局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常宴请外邦的部落首领,不仅可以安抚这些外邦民族,同时也可以对这些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东汉时期为何宴飨之风盛行?

东汉与匈奴

东汉初年,一些匈奴兵经常进攻边境地区,扰乱汉朝的统治。那时匈奴与东汉政权属于臣属关系。东汉君主主动设宴,不仅有利于安抚这些少数民族,同时有利于体现汉王朝的威武。

二、臣僚间也经常举行宴飨活动,设宴请客行为成为大臣们交往与密谋的重要人际往来方式和政治斗争手段

东汉时期,除了君主会宴请大臣,私底下,大臣与大臣之间也会经常举行宴会,有的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有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还有的是单纯为了交友,但是仍然少不了那些进行政治密谋活动的“鸿门宴”。

(一)宴会与臣僚之间的人际往来

东汉时期,许多地主阶级都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在不少地方当中,形成了自己的权力范围。这些大地主们拥有庞大的家族体系,形成了交错复杂的势力和极其复杂的关系。

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东汉时期为何宴飨之风盛行?

汉明帝

适当的进行宴飨活动,有利于联络家族感情。除此以外,上一级的官员有时候也会宴请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下一级官员。汉明帝时期的吴良,公正廉洁,体恤百姓,以身作则。时年他和另一人前往太守处进行赴宴,宴会上,有人对太守大加歌颂,赞美他为百姓做出的贡献,而吴良却不以为然,说:

“望佞邪之人,欺谄无状,愿勿受其觞。”

可见宴飨中,有些官员还可以对上级进行吹捧,以谋求晋升职位。

顺帝时期的太尉朱宠,政治清明,深受百爱戴,在管理的区域里经常提倡孝廉制度,他也经常设宴,在宴会上不仅与一些官员讨论百姓生活常态,同时也加强了官员之间的协作。

官场中的这种设宴活动盛行,一般接受了别人的宴请以后还是要回请的,这就为那些廉洁的官员增加了经济负担,这也是东汉王朝宴飨之风盛行的一个弊端。

(二)宴会之中臣僚间的政治斗争

上文提到,东汉的宴飨活动具有一定的政治功用,许多大臣们利用宴飨活动进行谋杀活动。在宴会上,表面上看起来是觥筹交错,把酒赋诗,一派热闹欢乐的气氛,但是就是在这种热闹的氛围中,容易让人放松警惕,这就便于有些人进行谋杀活动,铲除那些阻碍自己晋升的人。这是宴飨活动主要的政治功能,所以宴飨活动汉代频频出现,是汉代宴饮的主要特色。

有相关史料记载,宴飨活动发展到后期,其政治意图越来越明显,大大小小的宴飨活动都有着不同的政治目的,这使得很多人在赴宴时都提高了警惕,在宴飨活动中不动声色进行暗杀活动已经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了,一场场宴会活动的背后是“鸿门宴”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

三、东汉王朝宴飨之风盛行,在这背后与国家的政治发展局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东汉时期,宴飨活动虽然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这背后,与国家的政治生态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宴飨活动与东汉之前的清明之政

在许多史书中都有明确记载,除了帝王喜欢设宴笼络大臣外,在平民百姓中也有不少人喜欢设宴,所以宴飨之风在东汉时期才会如此盛行。

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东汉时期为何宴飨之风盛行?

《宴饮百戏图》局部

在东汉以前,君主所设宴飨大多数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如有些帝王为了祭祀祖先,会设宴奖励地方百姓。另外,许多君主在到各地私访时,在结束时也会设宴款待当地的乡民,由此可见,宴飨活动是国家政治开明,百姓生活富足,帝王受到百姓爱戴的一个象征,是清明之政的表现。

(二)宴飨之风盛行东汉王朝前期,直接为东汉王朝后期的衰颓埋下了隐患

宴飨之风发展到东汉后期,与君主不管政务,奢侈浪费,沉迷于享受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太平御览》的《典论·酒诲》更是直接批评了灵帝的奢侈浪费。

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廉洁修身的大臣主动对君王提出建议,希望君王能够以身作则,为国民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认真审视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贤君。但是面对这些忠贞之士的建议,帝王不仅仅没有认真听取,收敛一下自己铺张浪费,不理朝政的荒唐举动,反而对于这些屡次劝诫的大臣,进行惩罚,大加贬斥。君王面对忠志士的态度,让许多衷心为国的良臣心灰意冷,便不再劝诫。后来,帝王们这种日渐严重的奢靡之风直接导致了饥荒的频频发生,汉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纵观东汉时期宴飨活动的状况,可以发现,在这宴飨之风盛行的背后,是东汉王朝政治的嬗变,其不仅仅有着重要的政治功用,也有着重要的社会功用,通过宴飨活动,今天的我们可以对东汉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探究竟!

参考文献:

《后汉书》

《诗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