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证实偏差效应?为什么我们总习惯于给自己或别人贴标签?

 长沙7喜 2020-01-07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馆」精华回答

By  壹心理答主

《不轻易给人贴标签,是你最大的善行》、《想要毁掉一个人,就给他贴标签》、《别再给孩子贴标签了,危害有多大你根本想不到》……

提到贴标签,以上文章的标题你一定不陌生,好像在大众的认知里面贴标签就是一件不由分说的坏事。

但其实心理学家并没有下这样负面的定义:

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贴标签并不都是坏事,如果你给自己或别人贴了好的标签,也许还能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其次对人类来说,贴标签是节约认知资源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因为在我们有限的生命力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人,所以那些对我们来说并非那么重要的人或事误解了就误解了,也没必要深究。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负面的标签我们最好不要说出口给对方带来困扰。

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在无形中给贴标签这件事贴了一个负面的标签呢?

>>>来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问: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原问题详情)

为什么会有对别人和自己下标签的习惯?

看文字的时候会在想文字里描述的是不是我,是不是某人?

会将遇见的人的性格分类,会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下一个自己的判断,且很仓促和表面吧…

我并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会有一种庸俗感,但我并不会认为这样不好,只希望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和世界。

所以好奇为什么会常常将自己和他人定标签,定意义?

博学多闻才不会以偏概全

壹心理优质回答者@无风达芬奇
用学习和思考建筑自我。

题主好,谢谢你的信任和邀请:)
在我看来,其实题主恰恰是一个【很擅于思考】的人,因为你吸收外部信息时,往往会同时思考这种是不是自己或者他人,说明你正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消化吸收,这是个很好的习惯呀。

但是你的困扰是【担心自己因此形成先入为主的判断】,并且形成主观偏见,从而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对不对呢?

但在我看来,题主的描述里,似乎不仅仅因为自己可能会给别人“贴标签”困扰,实际上自己也日常会给自己“贴标签”,并因此自行自责,时刻评判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会不断寻找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从而进一步去证实自己的观点,甚至花费时间精力去贬低/反抗与此相反的观点,从而使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加强。

但这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的主观已知世界,去判断和看待自己和其他人、身边的环境】,因此题主无需太过担心,更不需要因此自责或者自省啦。

想要做到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有以下几个途径或许可以尝试:

1. 不断扩大主观认知的世界,通过学习阅读思考、增加外部信息的摄取来更新自己的认知。当你认识到的世界更大时,就有更多可能会意识到之前的局限。

2. 可以练习:在自己“下判断”的时候,把这个判断后【加一个问号】,同时模拟想像出现【两个答案,一个是自己的判断,另一个是与自己相反的判断】,然后拿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思考,即【把肯定句变成问句,再去推理求证的过程】

3. 练习【正念冥想】中的【非评判】相关内容。很多时候,我们会太容易评判他人和自己了,却往往忽视【自己的感受是什么】,通过这个练习,会很有帮助。

祝好!

信任自己的判断

不必拿标签作为依据

壹心理优质回答者@Cesare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做有心人。

亲爱的,谢谢你的邀请!我感觉你似乎对自己总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的做法感到困扰~

听完你说的话,我感觉你很像是【缺乏安全感】,或【自我防御】

#缺乏安全感
我听到你说,【看文字的时候会在想文字里描述的是不是自己或某人?若未意识到就脱离不出来

很容易就成自己的想法,一种既定事实的感觉。不止文字,听别人说事情、或者看电影等等,好像这是自己性格的一部分似的

会将遇见的人的性格分类,会就看到的听到的事情下一个自己的判断,且很仓促和表面吧…】

-你是否【潜意识里】想要,【通过给自己或别人贴标签的做法,来帮助自己进行判断】

-或者可能你觉得【如果没有这些标签,你就不信任自己的判断】

我感觉你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自信】,就是一定要想办法【有对事情的预判,了解清楚情况再做决定】

#一些小建议
亲爱的,我发现你的【分类整理能力很强】,可以把很多事情都快速进行区分~

这是件好事,但可能不太适用于你目前的情况

我们每个人【做决定】或【想事情】,都是【基于一定判断下的结论】

但如果我们过于纠结【做事情,一定要先下一个什么定义,贴好标签再做事】

就容易让我们犹豫不决,降低处理信息的效率~

你可以尝试【对自己多些信任】,相信自己的判断,做决定前,告诉自己“我能行!”

#世界和我爱着你,祝好~

贴标签是人类大脑

认识世界的捷径

壹心理优质回答者@黄飞鸿不会飞
都知道回头是岸,在你很难的时候陪你回头。

楼主现在正在处于【人格分类】的【图式】构建状态。

从楼主的描述看的出来,处于对外界客体人格分类的这个时期。我们从小长到大,也会经历过类似的时期,回忆一下是什么时候?

在幼儿园,家长和老师就会教小朋友们开始认识我们生活中的事物:汽车、单车、鸭子、小鸡、鲨鱼、海豚、金毛狗、猪、铅笔....认识这些事物的外形、颜色、属性,就会教导我们开始分类:黄颜色的有什么?水里游的有哪些?动物有哪些?交通工具有哪些?

我们的大脑和心理活动是随着年纪增长而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认知水平】通过年龄增长不断的提升,从识别事物的【外表】---识别事物的【内在】---识别事物的【本质】。

人能够很好的去认知“不管白猫还是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么一个过程,是需要一定的经历的。因为从外表颜色至能力的识别是需要经验以及思维的发展作为支撑的。

而【认知水平】的提升除了与生理结构、年龄有关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图式】。

什么是【图式】?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构成网络。

当人进入一个熟悉的环境,就可能根据记忆中原有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思维或行动反应。比如我们看到在一个台子上有两名壮汉挥舞着拳头攻击对方,而周围有许多人观看,依据我们原有的认知结构(cognitivestructure)可以知道这是在进行拳击比赛。

如果我们还具备对拳击比赛规则(进一步的认知结构)的一般了解,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欣赏比赛,否则就只看到台上台下的“野蛮”行动了。这个例子说明我们会自然地把个别刺激物放在一个预存的认知结构,即图式中去认识。图式就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大量的对外在事物的结构性认识称为【图式】(schema)。

那么要准确的识别不同的人,在此之前如果是没有经验的话,我们就会从生活日常中去构建这种经验。在小说里、电影里、电视里、心理学论述里等等去识别【某种行为特征】代表着某一类人,【某种行为特征】在这里指的就是所谓的【标签】。

用【标签】去识别这个世界的客体状态是我们大脑走的一条捷径,这个过程一旦形成图式之后,在未来你就不会那么累了,如:认识一个陌生人你就会用【图式】中的经验来给对方分类:“老奸巨猾,不能深交”、“傻白甜,可以玩玩”、”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等等结论。

【老奸巨猾、傻白甜、嘴上无毛】这些都是标签,标签是用来识别的,是让自己能更加快速省心的内化这些经验,所以给人贴标签这个【认知过程】几乎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

人的一生中【认知水平】在发展后会停滞,虽然只有少数人能发展至:透过现象就能识别到【事物本质】这个阶段,可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能够拥有透过现象识别内容以及属性的能力。

所以,你觉察到【无意识】在做贴标签的工作的话,请认可【无意识】这个工作。因为,你正在长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