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吾畏其卒,故怖其始——韩非子《解老》《喻老》摘记(七)

 昵称52776266 2020-01-08

    第二十 解老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乃人君南面之术也”。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两篇是思想史上的名作,阐发解释了《老子》思想,整部《韩非子》常常可以看见他运用这些思想来发扬光大君人南面之术。

 

    当然,对这两篇是不是韩非子的作品,许多大学问家之间有不同的看法,但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应该属于韩非的著作。因为两篇风格不同,又有人认为《解老》是韩非子的早年作品,像读书笔记一样,思想还比较杂驳,颇有儒家的影响,而《喻老》是后期作品。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但在稷下学派百家争鸣、思想交汇的背景下,又深受黄老思想的重要影响。换言之,法家思想其实是战国后期各种思潮汇流的结果,对法的推崇,反映了战国后期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人们对社会秩序的探寻。至于汉书说“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应该主要是基于学在官府的论断。

 

    《解老》开篇曰:“德者,内也。得者,外也。”随后即解释“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此句在今本《老子》三十八章。到了本篇的后半部分,才解释“道之可道,非常道也”。以德经居首,道经在后,与马王堆帛书相同。

 

    韩非解释仁、义、礼及其与道的关系,讲得非常明白。他说:“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而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道有积而积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韩非子论证了“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的道理,因为“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则轻欢,不应则责怨。今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而资之以相责之分,能毋争乎?有争则乱。” 今本《老子》则作“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因为礼是表面的,所以要“处其实不处其华”,但韩非子在这里并没有完全否认仁义的价值。    

 

    韩非子解释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的幸福观就是“尽天年,富与贵”、“人莫不欲富贵全寿”,把“行端直”的前提放在“心畏恐”而不是道德自觉上,这是人性恶指导思想的体现

 

    韩非子解释“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今本《老子》作其日固久),说“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谓迷,迷则不能至于其所欲至矣。今众人之不能至于其所欲至,故曰:'迷。’众人之所不能至于其所欲至也,自天地之剖判以至于今。”

 

    他又解释“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提出“今众人之所以欲成功而反为败者,生于不知道理,而不肯问知而听能。众人不肯问知听能,而圣人强以其祸败适之,则怨。众人多而圣人寡,寡之不胜众,数也。今举动而与天下之为仇,非全身长生之道也,是以行轨节而举之也。”这种自我保全的想法和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大相径庭。反应了道家追求“长生久视之道也”的价值观。

 

    法家中的许多人是以改革者的面目登上历史舞台的,但在此篇中,韩非却说“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韩非对当时流行的鬼的观念也不太以为然,他说“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他解释了《老子》“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的观点,“凡所谓祟者,魂魄去而精神乱,精神乱则无德。鬼不祟人则魂魄不去,魂魄不去而精神不乱,精神不乱之谓有德。上盛畜积而鬼不乱其精神,则德尽在于民矣。”

 

    韩非子又解释“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也,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矣。”说“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人君无道,则内暴虐其民而外侵欺其邻国。内暴虐,则民产绝;外侵欺,则兵数起。民产绝”。这种思想和韩非后来的主张确实是有一定区别的,无怪乎说是他早年师从荀子时的观念。

 

    韩非子非常生动地解释“祸莫大于不知足。”他说“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众人则不然,大为诸侯,小余千金之资,其欲得之忧不除也。胥靡有免,死罪时活,今不知足者之忧终身不解。”

 

    韩非子还提出了道与理的关系,颇有后来“理一分殊”的味道,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这个神秘的道“以为近乎,游于四极;以为远乎,常在吾侧;以为暗乎,其光昭昭;以为明乎,其物冥冥;而功成天地,和化雷霆,宇内之物,恃之以成。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事得之以败,得之以成。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福成。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败,得之以成。”

 

    他对老子的“善摄生”的养生学说也做了阐述,“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不爱精神不贵处静,此甚大于兕虎之害。”“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不免于万物之害。何以论之?时雨降集,旷野闲静,而以昏晨犯山川,则风露之爪角害之。事上不忠,轻犯禁令,则刑法之爪角害之。处乡不节,憎爱无度,则争斗之爪角害之。嗜欲无限,动静不节,则痤疽之爪角害之。好用其私智而弃道理,则纲罗之爪角害之。兕虎有域,而万害有原,避其域,塞其原,则免于诸害矣。

 

    韩非子解释“俭,故能广”,阐述了张弛有道的治理思想。他说“周公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

 

    值得一提的趣闻是,韩非子提到了“想象”一词的来源,他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第二十一 《喻老》

 

    《喻老》用寓言故事来解释《老子》的思想,颇为生动明白。一些故事如扁鹊见蔡桓公、楚庄王一鸣惊人等,可见当时就比较流行了。选几则有趣的如下:

 

     ——翟人有献丰狐、玄豹之皮于晋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叹曰:“此以皮之美自为罪。”夫治国者以名号为罪,徐偃王是也;以城与地为罪,虞、虢是也。故曰:“罪莫大于可欲。”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砲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以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故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