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想学书的朋友问我,作为初学者,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分开来讲,身边的大多数人是希望自己能写一手好的硬笔书法,在工作生活中能给人以美的欣赏;还有一部分人是想通过学习软笔书法培养自己的艺术兴趣,让自己在书写中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艺术性,期望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乃至有所建树。 但不管学书的目的高低,笔者根据多年学书的浅薄经验,区分三种情况,谈一点点建议。 第一类:是为宝宝选择书法的家长。很多朋友关心孩子的培养,认为学习书法是个不错的选择,时常有朋友问我,自己的孩子从多大开始学习书法比较合适。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唐代的书法家兼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传世名作《书谱》里专门谈到这个问题:“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逾妙,学乃少而可勉。”意思是告诉我们:若是研究领会法则,小孩不如大人,因为大人有更深的理解能力,更高的学习能力,讲道理一点就透,但是你让他坐在那里一笔一划练半天,过不一会他就坚持不了,这就是很多成年人学习书法只有一股子热乎劲的原因;而在(打下基础)掌握一般的书写规矩,大人不如小孩,因为小孩虽然理解能力差,但是自我的意识也较弱,可以不折不扣的听老师的话,可以一堂课就练一个字,他一般都能坚持好、执行好。 孙过庭《书谱》 现在,社会上的各种书法培训班多如繁星,如何甄别出有水平的老师却是考验我们的家长朋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绝大多数艺术绝对不是普罗大众的东西,“艺术”和“曲高和寡”这两个词常常是伴生的。那么,作为家长,就必须了解一些最基本的书法常识和理论,这样才能更好的鉴别出有水平的老师,才不会因为盲目的选择,而扼杀乃至毁掉孩子的艺术前途。书法如果入门的时候选择不当,形成了一定的书写习惯,后期再想纠正,极难、极难,孩子学书一途会基本毁掉。所以在选择书法入门学习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朋友一定要慎之又慎。社会上很多培训班挂着所谓的某某协会、某某书院,并常常冠以“世界”、“中华”、“中国”等各种噱头的头衔,兼或某大会金奖、某展览银奖等来迷惑不懂书法的家长朋友们,具体的甄别方法我会另外撰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了解一下民政部揭露的离岸社团。 同时,在硬笔和软笔的学习上,硬笔练好了并不能对软笔的学习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因为硬笔的书写习惯造成软笔字成了四不像,近来网上就有很多书家的视频受广大网友追捧喜爱,但其实只是用硬笔的写法来写软笔字,很容易误导初学者。但软笔练好了,对文字含义的理解和汉字的整体理解能力更加深刻,后期再学习硬笔,就会水到渠成。对于大多数没有涉猎书法的家庭来说,孩子7、8岁学习书法最为合适,且应以软笔(特指毛笔)入门。 第二类:是想写一手好看、漂亮的硬笔字爱好者们。现在大家接触电脑、手机的时间远远多于执笔写字的时间。很多人都想让自己能写一手好看的硬笔字,让自己在职场和朋友那里获得加分。那么如何入门?其实,笔者更建议,先以毛笔小楷学起,而后再转学硬笔。如果实在不喜软笔,也应根据自己的硬笔字体形状,选择合适自己的书家书帖学习。这里,首先要看自己的硬笔书体,如果是偏瘦长,则应选择字帖偏瘦长的;又或者是偏扁圆,则也要选择相类似的去学习,这样更能发挥好自己的书写习惯,起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不容易得法。然后,硬笔的学习上到底是先楷书、还是先行书,笔者建议尽量以楷书学起最好,因为这样更能理解、掌握好汉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习惯。但事无绝对,很多人更喜欢从行书学起,这样更能培养人的积极性。大多数人学楷书都因其法度严谨,难以坚持,长期不得入门,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硬笔的学习,建议以临摹字帖为主,忌凹槽式的练字帖。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第三类:是把书法作为一项崇高艺术来热爱的朋友。书法艺术和写字实际上是两个概念,它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艺术。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有个普遍的误解:门槛低。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错误认知,以至于社会上很多人认为自己身边的某某写字好就是书法家,甚至一些人写一手好字,就俨然成了书法大家。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要知道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不是写的整齐、规范、好看的就叫做书法家,“漂亮、好看”是对书法的最低层次的审美。书法家首先要具备传统碑或帖的基础;其次,又能够在功力深厚之上兼容并蓄,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最后升华到情感的表达,从作品中能表达出作者的某种情感、情绪,或是看到作者的人格风骨,或是思想感情的强烈宣泄,这样才叫书法作品,而不是叫做一手好字。我们从《兰亭序》中体会到王羲之的情感跌宕,从《祭侄文稿》中感受到颜真卿因痛失子侄而悲痛欲绝的心情,从《梅花诗》中看到了温润精良的文氏书风。 颜真卿《祭侄文稿》 文徵明《梅花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才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以毛笔书法为例,学习书法,选择书帖,首先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才能更大的激发人的动力,如果你选择的字体自己都不喜欢,何谈学习。例如,笔者就比较喜欢钟繇、王羲之的小楷,欧阳询的中楷,王羲之、赵孟頫、文征明的行书。书法的流派上,又分为碑学和帖学,近代书家受清代中晚期碑学大家的影响较为深远,我们学习书法,应当兼收碑帖的长处,得心应手,神明变化,没有止境。今天我们看到历代书法的直接资料十分丰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书法艺术,绝不可盲目崇拜,也不能一笔抹杀碑学或者帖学,这两者一定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有分析、有批判,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钟繇《宣示表》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书法,提倡的就是取法乎上,意思是说,学习书法要向最高水平的经典学习,取法古人先贤的经典作品,方能够达到中等的水平。传世的必定是经典的,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书法学习选帖尤为重要,就是要师法先人而慎学今人,学古代而慎学近代,不少初学者不以为然,最后养成一手臭毛病、坏习惯,写成了江湖体、老干部体。古碑古帖大都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属上乘之作。要尽量采用最接近真迹的精良版本,宋代书法大家米芾在《海岳名言》中写道:“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得真迹观之,乃得趣。”此话颇有道理,如果能见到真迹影印者,便不必再学刻石拓本。 学习书法,就要从临摹开始,先选一范本,练习写字到和范本一样的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用笔,学会了结体,才能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否则,就如没有根基的大厦。所谓“临”,就是将碑帖放在近旁,用心观察大小、点画、结构、笔意、形势,认真仿照练习。所谓“摹”,有三法:一是满摹法,就是将透明纸覆盖在碑帖之上,笔随影走,学习曲折婉转的用笔之法。二是双钩廓填法。三是单钩中锋法。 初学者先要摹书,容易上手。学习运笔方法,学习点画形态。就如孙过庭说的:“察之贵精,拟之贵似。”可选市面上质量较高的描红本练习。 学习书法可以先从楷书入手,因为楷书的笔画最全面。但也可根据个人爱好从楷、草、隶、篆、行任何一种书体入手,法无定法,式无定式。魏晋南北朝书法尚神韵,是书法发展的巅峰时期,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也是承上启下的时代,成就了唐代书法的另一个盛世。我们现如今学习的楷书,大都是唐朝开始至元的欧颜柳赵楷书四大家,唐人尚法,唐楷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法度,很多后世的书法大家,都是在唐的基础上融入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而脱颖而出。我们学习书法,一样最忌学死学僵,要吸收唐的法度严谨,也要汲取魏晋韵法,方能融会贯通,摆脱匠气。
受人诟病的老干部体、江湖体 学习书法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书法没有年龄的限制,但也没有任何速成的捷径可走,万不可相信所谓的三十天速成、九十天速成,学习书法非一朝一夕,古人说书必有年,文必有年,练习书法的最小单位都是以年计,只有稳扎稳打努力一步步地练习,终能有所成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