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李白《赠汪伦》为例,谈古代送别诗的注意事项

 脑洞趣味历史 2020-01-08

诗词一开始,原本是作者面对各种场景,用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创作手法。

唐诗宋词,就类似于当时的流行歌曲,只是现在主题是爱情,当年男人之间的主题通常是“送别”“思念”之类。

所以,这种应景而作的诗词,往往都是作者按照亲身经历有感而发,其情自然真挚动人。

不过毕竟唐宋时期诗词已经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文艺活动,那么很自然,关于送别的讲究也是有的,按照送别的对象、送别的原因、送别的地点不同,诗词的讲究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1、送别诗词要注意对象,尽量用语直白,情感真挚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为教材中的内容,这首诗的知名度还是挺高的。诗说的事情很简单,李白将要远行,汪伦前来送别,李白写了一首诗对对方表示感谢。

这首诗和李白其它作品不同,语言很朴实、直白,没有什么名人典故,初读之下,甚至有点过于平淡无味了。

宋代诗论家严羽曾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李白这首《赠汪伦》却犯了“语直”和“脉露”两忌,但我们若是明白,送别的汪伦,只是个普通的村民后,那心中的失落,刹那间就会转为赞叹。

李白深知,如果诗写得太高深,汪伦不懂,反而伤了对方的好意,以夸张的手法写千尺深的桃花潭水,比不上你汪伦送我的感情,这一瞬间,对方就懂了:李白真够哥们,我只是送送你,你就如此感激我!

这是两个身份差别很大的朋友间,互相的尊重,汪伦很珍惜李白的情分,以至于到了宋代,汪伦的家人仍然保存着这首诗。

2、送别的意象选择

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人在写送别诗的时候,往往会很委婉的表达不舍,也就是不直接通过语言表达,而是借助于景物、典故之类,这就是“意象”的作用。

为了区别意象的关系,不同的意象不能混合在一起,所以,这种情况下,送别的意象,就比较容易分辨。

我们常见的送别类意象,有三类:空间类、时间类和事物类。

空间类如长亭、灞陵、南浦,时间类如夜晚、黄昏,事物类如柳絮、折柳、兰舟、酒等等。

在意象的选择上,通常的考量方向都是“典故”、“氛围”或者谐音,比如“柳”和“留”音近,作者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