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味茶馆

 宜昌石头书屋 2020-01-08
    三峡晚报讯 刘开美    宜昌盛产茶叶,喝茶自然是宜昌人的喜好。以往市内大街小巷到处是茶馆,人们在这里喝茶聊天,闲情逸致,成了民间习俗,街市风景线。开埠后近代水运发展,城市沿江下延,一马路至九码头一带的街巷码头,茶馆多了起来,并与饮食相伴、山水相依、娱乐相随,很有一番风味。
茶馆与饮食相伴
    这是茶馆的经营特色。开茶馆并非单纯经营茶水,而是与饮食,主要与油炸、蒸笼饮食相结合,人们称此为“油货茶馆”。在这样的茶馆中,一般多在门前或显目处设置炉灶,在茶炉上放两三把大茶壶,供应开水泡茶;而另外设置炉灶放上油锅或蒸锅,制作油货或篜件。这样在泡茶的同时供应油炸或蒸笼食品。早晚出售油货,午后则上篜件,适应居民爱吃“早点茶”和“消夜茶”的习惯。因此这种茶馆带有古老遗风,盛行于宜昌一带,其他地方并不多见。
    据屈仁声老人回忆,油货茶馆出售的食品很丰富,除一般的油条、油饼、油香(宜昌方言读“xia”,阳平带儿化音)、油糍、糍粑、麻花、卷子、馓子之外,还有用糕模压好放入锅内炸成的“印子油糕”,用烧饼破开中间夹上糍粑炸成的“夹货”,以及本地特有的将没有蒸熟的卷子在锅中炸一两次而成的“炸生面卷子”和早上未卖完的油条中午再在油锅回道火而成的“回火油条”。午堂篜件,包括包子、馒头、花卷等食品,其中以水晶包子最富地方特色,有的还炕制烧饼、锅盔等。来油货茶馆的顾客,以平民百姓居多。大家围桌而坐,吃的是油货,喝的是盖碗茶,既可口,又方便,还省钱,很受欢迎。
    茶馆堂倌负责接待顾客,掺茶、打水、拣油货,全靠他前后照料。茶炉上烧开水多用一种铜制的长嘴壶,冲茶时堂倌高高举壶,轻轻倾侧,开水就像银索般地冲入茶碗,却无半点溅出。熟练的功夫,令在场茶客赞叹不已!茶馆茶座,是每张大方桌围放四条长板凳。茶馆以茶桌张数多少视其规模大小。规模大的茶馆,放置茶桌30多张,可坐茶客200多人。上世纪初,宜昌城中像这样的油货茶馆不多,放置茶桌10多张,可坐茶客100多人,到30年代这样的油货茶馆有30多家;而放置茶桌10张以下的小油货茶馆,则遍及大街小巷,多达上百家。而今伍家岗辖区当时的油货茶馆规模都不大,仅内陆会至一马路转角处,就有王道德等人开设的油货茶馆七八家。这一带码头工人、划驳工人比较多,非常适合他们的要求,所以油货茶馆早堂、晚堂都是顾客盈门,尤其是晚堂油货茶馆里灯火通明,来吃“消夜茶”的顾客济济一堂,十分热闹,每夜都要延迟到二更方才客散关门。
茶馆与山水相依
    这是茶馆的地域特色。茶馆经营饮茶之外,还与赏景结合起来,人们称此为“风景茶馆”。民国建立后,宜昌成立商埠局,于民国六年前后开启商埠城市建设,修马路、建公园,使山水城市增添风采,也使茶馆转变理念,经营起风景茶馆。与油货茶馆相比,风景茶馆以景代食,在茶馆选址上更注重山水园林风光地段,便于茶客在品茶的同时,欣赏山水园林风光;在茶座陈设上,改大方桌、长板凳为清一色的竹躺椅,可坐可卧,使茶客赏憩方便。风景茶馆通过茶馆情趣的改变,为茶客提供了休闲游玩的场所,于是茶馆在另辟蹊径之中乘势发展。
    据屈仁声老人回忆,今伍家岗辖区的风景茶馆,在宜昌城中小有名气的数“清风亭茶社”。茶社地处鹏程路(今一马路)的隆中路对口,是上世纪30年代洪帮国正公大爷马金彪依南湖景点开设的。茶社临街前庭为木板瓦顶过堂屋,设茶炉和小卖部。屋后延至南湖边建水榭亭台,三面临水,可观赏湖景。而南湖湖心也有人兴建湖心茶园,正好构成清风亭茶社景观。茶社有竹躺椅200多张,开业后生意兴隆,经常满座。冬季时,水榭外悬吊帘挡风,生意锐减,稍可维持。此外,大公桥下首处,设有“竹圃茶社”,为汉流五爷罗世福所经营。此地虽无园林景致,但面向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尤其夏季江风拂面,格外凉爽,是茶客理想的休闲场所,竹躺椅有上百把,接待对象多为轮船职工。
茶馆与娱乐相随
    这是茶馆的文娱特色。当时人们称此为“文化茶馆”。宜昌抗战前后的戏园、电影院等文化娱乐场所,就曾因居民有品茶习惯,而在其中设有茶务部,演出时出售茶水。将这种茶戏结合的经营方式用到茶馆,就成了文化茶馆。但文化茶馆与影剧院售茶还是有区别的。影剧院主营在影剧,售茶是兼营,品茶效果不如文化茶馆;文化茶馆在提供茶品的同时开展文娱活动,主营在品茶,娱乐则是兼营,品茶效果好于影剧院,且茶馆文风甚浓,使顾客在消遣之中享受娱乐。两种茶戏结合的经营形式各有其长,因受不同人群的青睐而各自消长。这样,城中的文化茶馆便发展起来。在文化茶馆中,娱乐活动以说唱为主。“说书”,是宜昌民间十分流行的文艺形式。只要在茶馆里,摆上一张桌子,说书人站在桌前津津有味地讲,茶客们躺在椅子上,一边品茶,一边听书,这就行了。这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很受茶客欢迎。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地处今伍家岗辖区的一道巷子文化茶馆,其文娱形式就是说书。说书人陈培基是四川人,当时宜昌城四位有名评书艺人中的一位就是他。开业时,他为了避免与其他书馆发生业务上的矛盾,便在一道巷子,选择一家茶馆挂牌开讲。这家茶馆设备较好,清一色的躺椅、茶几,可容纳三四十人。顾客多时就加座位。每晚听众达六七十人之多。陈培基说书注重故事情节的惊险性,选择《红侠》、《黑侠》、《白侠》及《江南八十侠》等反映民间武士抗争清廷的故事为内容,着力描述清廷官吏的阴狠狡诈,叙述民间武士的勇毅坚贞,当遇到书中的惊险情节时,便层层设置“悬念”,以吊听众胃口,因此听众关切情节,听得入胜。陈培基走后,茶馆里又传出了打鼓说书的声音。艺人是位女子,瘦瘦的,中等身材,年龄大约30多岁。她说唱的是《唐书》。说书语气与评书先生完全一样,而演唱有点像唱唱本似的腔调,但语音却是纯粹的宜昌土音,唱时还使用二胡和小鼓。她把小英雄罗成大战杨林一段讲得极为生动,当讲到关键时,便将醒木一拍,就开始边拉边唱起来,在场听众顿时拍手叫好!此外,一马路清风亭茶馆除以风景茶馆著称外,还以清唱文化茶馆见长。当茶客夏日晚上来店饮茶纳凉时,茶社专门请来致祥路“枝”字丝弦班唱小曲的春枝、爱枝、喜枝,到清风亭来演唱小曲,吸引很多茶客前来欣赏,使茶社生意兴隆。
    (作者系宜昌市社科联原副主席、研究员)  ◆英国威尔逊所摄的清末宜昌古城长江边码头的简易茶馆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