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热转气:是温热病邪初入营分,在清热解毒的同时,配以清透之品,将营分的邪热向外透发,使之从气分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齿龈结瓣:指在温病过程中牙龈之间所结的血瓣,为邪热迫血,凝结于齿龈所致,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属胃,虚者多属肾。 身热夜甚:指发热在入夜后热势更甚,为温病热入营分,劫灼营阴,甚至深入血分之征象。为营血分热盛阴伤之象。 厥证:一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即昏厥;二指四肢清冷不温,即为肢厥。 脱证:指阴阳气血严重耗损后,元气不能内守而外脱。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面不红赤而反淡黄,口不渴而反黏腻,大便不解而反溏。 杨梅舌:(舌焦紫起刺)因其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突起于舌面,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之征象。 猪肝舌:(舌紫晦而干)其色如猪肝状,为肝肾阴竭之征象。 昏愦不语:指深度昏迷,甚至意识完全丧失,昏睡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水晶㾦:如㾦出晶莹饱绽,颗粒清楚,透发后热势递减,神清气爽,为津气充足,正能驱邪,邪去外达之佳象。 叶、薛、吴、王主要代表作?各有哪些贡献? ★叶天士:代表作《温热论》、《临床证指南医案》 贡献:①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 奠定立法用方基础。 ③ 提出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充实温病学诊断内容。 ④ 补充“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 ★薛生白:代表作《湿热病篇》 贡献:《湿热病篇》是医学史上第一部关于湿热性温病的专著,补充叶天士论的不足。 ★吴鞠通:著作《温病条辨》 贡献:① 创立三焦辨证,立四时温病的病名。 ② 归纳出养阴清热,清营透热,清心开窍等治法。订立治温名方:银翘散、桑菊饮、三仁汤、加减复脉汤。 ③ 提出三焦病的治疗原则。 ★王孟英:著作《温热经纬》 贡献:① 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温病学的论述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诸家温病学著作为纬,加以后世医家的注释和自己的按语,写成《温热经纬》,注解内容切中要害。 ② 本身为名医,在《王氏医案》中记载许多关于热病急重症治疗的经验总结。 什么是温病?主要特点?举例说明之。 温病是由温邪所引起的,以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为特征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特点: ① 有特异性的致病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在内的多种因素。 ② 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属暑温,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多发于暑天,湿温病多见于江南一带。 ③ 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温热病按卫、气、营、血规律传变,湿热病按三焦辨证规律传变。 ④ 临床表现有特殊性。起病急,传变快,热象重,口渴津伤,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斑疹、吐衄、痉厥、神昏等表现,如春温。 试述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盛,易于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它与其他疾病不同,它是属温热性质的,而且它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疾病,而是指外感疾病中的一大类。 温病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①有特异的致病因素。------由外界温邪引起。 ②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③病程发展有阶段性。大多循卫气营血规律传变发展。 ④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传变快,发热为主症,易出现险恶证候,易耗伤阴津。 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风热病邪:先犯上焦肺卫、易伤肺胃之阴,传变迅速。 ★暑热病邪:初起易犯阳明气分,易损伤津气,易兼夹湿邪。 ★湿热病邪:易犯中焦脾胃,易遏伤阳气,阻滞气机,起病 较缓,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燥热病邪:初起先犯肺卫,易致津液干燥。 四分证的证候特点及病理变化?
简述温病辨证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温病的辨证,即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 温病辨证的临床意义有以下几点:①归纳证候类型;②分析病机;③判断病位深浅;④阐明证候病变;⑤提供治疗依据。 简述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 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是:①明确病变深浅层次;②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③为确立正确的治法提供依据。 解表法分几类?如何使用? ①疏风泄热法:适用于风温初起,邪在肺卫的证候。代表方:银翘散。(辛凉清透之品) ②解表清暑法:适用于夏日暑湿蕴阻于内,寒邪复侵犯于表的证候。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辛透凉散之品) ③宣表化湿法:适用于湿温初起邪郁肌表,气机失畅的证候。代表方:藿朴夏苓汤。(芳化 辛淡之品) ④疏卫润燥法:适用于秋燥初起邪在肺卫的证候。温燥代表方:桑杏汤;凉燥代表方:杏苏散。 (辛宣甘润之品) ⑤扶正解表法:a.滋阴解表法:适用于素体阴虚、复感受温热之邪。代表方:加减葳蕤汤。 (甘寒清透之品) b.益气解表法:适用于素体气虚,复感受温热之邪。代表方:人参败毒散。 (甘寒益气之品加解表药) ⑥疏表解毒法:适用于感受温热毒邪的卫分证。代表方: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透表之品) 温病外治法主要有哪五种方法? 温病外治法主要有:①洗浴法;②灌肠法;③敷药法;④搐鼻法;⑤吹喉法 温病治疗原则主要有哪两大方面? 温病治疗原则主要有:①祛除温邪;②扶助正气等两大方面。 温病的治法主要有哪些? 疏卫解表法、清气泄热法、和解祛邪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开窍醒神法、息风止痉法、滋养阴津法、固脱救逆法。 斑、疹的治疗原则与禁忌。 治疗原则:疹以透发为主,即宣肺达邪,清营透疹。斑以清化为主,即清胃泄热,凉血化斑。斑疹并见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即凉血清气透疹。 治疗禁忌:忌辛温:辛温发汗可助热伤阴,气血邪热上壅可致出血,昏厥。 忌升提:温热火毒,其性炎上升散,升提助阳,温热上窜,气血上并,可致神昏狂乱,吐血气逆。 忌壅补:补气养血多甘温,有敛邪、壅塞气机之弊,易致内陷生变,热毒不得外达。 忌大下,大寒:大下伐伤脾胃,邪热内陷;过用寒凉,冰伏邪热,内陷生变。 湿温初起,三仁汤与藿朴夏苓汤如何区别运用?并说明其理由。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二方均有杏、蔻、苡、朴药物,均具开上,畅中,渗下功能,能宣化表里之湿而透泄邪热,故都可用于湿温初起,邪遏卫气之证。两者区别在于,藿朴夏苓汤中有藿、夏、二苓、豆豉,其芳香化湿透表之力较强,较适用于病变偏于卫表,而化热尚不明显者。三仁汤中则有通草,滑石,竹叶,重在渗泄湿中之热,故其清利湿热之力较强,更为适用于湿渐化热而表证较之藿朴夏苓汤证不大显著者。 王氏清暑益气汤与东垣清暑益气汤临床表现及药物组成有何不同? 王氏清暑益气汤主要用于暑温,暑热伤及气阴而出现自汗,气短神疲,舌苔黄而干燥。东垣清暑益气汤则用于暑湿,为暑湿内蕴而损及元气,故有胸闷气短,大便溏薄,舌苔腻。王氏清暑益气汤的药物有: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知母,荷梗,甘草,粳米,西瓜翠衣。东垣清暑益气汤的药物有:黄芪,苍术,党参,升麻,橘皮,白术,泽泻,黄柏,麦冬,当归,六曲,五味子,甘草。 姓名:黄某 性别:女 年龄:40岁 首诊日期:2001年2月3日 主诉:高热15天 病史简介:患者因患白血病2年,近15天高热不退,微寒热甚,口渴心烦,曾用西医多种抗感染治疗无效,每天体温均高达39℃以上,每天靠退热药维持。曾用补中益气、清胃泄热等治疗不效而求治。诊时见:高热39.5℃,夜间热甚,晨起热退,无汗,口干不欲下咽,困倦懒言,纳可,大便软,小便略赤,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弦细而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春温 辨证:邪留阴分 分析:病发于春季,初起即见里热证候,符合春温的发病特点。诊时病已15天,阴液亏损较甚,邪伏阴分,故见高热39.5℃,夜间热甚,晨起热退,无汗,口干不欲下咽,困倦懒言,纳可,大便软,小便略赤,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弦细而数。 治则:滋阴透热。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后下)10 鳖甲(先煎)30 丹皮6 花粉12 柴胡10 黄芩12 地骨皮30 知母12 山萸肉15 麦冬12 甘草6 西洋参(另炖兑服)10 一天一剂。 王某,男,于9月20日出差,次日即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在出差地诊治,病情好转,5天后回原住地时身热已退,但仍干咳,口鼻,咽,唇干燥乏津,口渴,舌干红少苔,脉细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秋燥 辨证:肺胃阴伤 分析:发病于秋季,初起时邪在肺卫,后期为一 派肺胃阴伤表现,故本例诊断为秋燥,辨证肺胃阴伤。 治法:滋养肺胃之阴,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北沙参15,玉竹15,桑叶10,麦冬15,花粉15,北杏仁10,苇根15,甘草5。 刘某,10月初出差途中出现恶寒发热,咳嗽少痰,口鼻干燥,次日病情加重而来求医。就诊时见发热,口渴咽痛,耳鸣目赤,苔黄而干,脉数。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秋燥 辨证:燥干清窍 分析:病发于秋季,一派燥热上干头面清窍表现:口渴咽痛,耳鸣目赤等。 治法:清宣气热,润燥利窍,方用翘荷汤加减 处方:连翘12,薄荷6(后下),山栀皮15,桔梗12,绿豆皮12,生甘草5,芦根15,菊花12 李x,国庆节外出旅游,10月4日回来后出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少痰,口鼻干燥,舌边尖红,苔薄白少津,右脉数大。 (试对本病例作出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拟出治法,方药) 诊断:秋燥 辨证:邪在肺卫 分析:病发于秋季,病者有明显津气干燥等表现,符合秋燥的诊断和邪在肺卫的辨证。 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方用桑杏汤加减。 处方:桑叶10,杏仁10,北沙参12,贝母10,豆豉12,栀子皮12,桔梗10,芦根12,甘草5 |
|
来自: 新用户37172297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