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红伟博士:糖尿病人也能享受“甜蜜”生活

 zdjphoto 2020-01-09

一杯香浓的咖啡加入一缕甜味变得更惬意;一块精美的蛋糕因为甜蜜而更美味。可是一旦得了糖尿病,这些生活中的“甜蜜”快乐就变成了一种奢求。

如果你问:得了糖尿病还能吃糖吗?

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不能!

确实,很多糖尿病患者,再怎么喜欢糖,也只能忍痛割爱,对糖敬而远之。但糖尿病人其实也是可以吃糖的。如果按照以下建议吃糖,糖尿病人完全可以充分享受“甜蜜”生活。


王红伟博士分享专栏

上海市食品学会儿童营养食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分会委员

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应用营养经理

No.1

吃什么?

第一个推荐的是果糖!

首先,果糖的血糖生成指数是19。进食果糖后,它升高血糖的程度只是葡萄糖的19%。也就是说,适量的果糖,进食后不会引起高血糖反应。同时,果糖的代谢不依赖胰岛素。

第二,果糖的甜度是蔗糖的1.7倍,因此,为了达到同样的甜度,用果糖的话,就可以少加近一半!

此外,果糖还有助于提高钙、铁、锌和镁等矿物质的吸收;身体在消化代谢果糖时,比消化代谢同量的葡萄糖要消耗更多的热量;果糖还有助于增强食品中其他风味物质的作用。

第二个推荐的是木糖醇。

木糖醇的甜度与蔗糖相同。但木糖醇不会在小肠消化吸收,所以对血糖的影响很小。同时,木糖醇还有维持牙齿矿化的作用。也就是说,木糖醇让糖尿病人享受到“甜蜜”的同时,还有助于保护牙齿健康。

另外,木糖醇溶于水会吸收很多能量,是所有糖醇中吸热值最大的一种,食用时会产生凉爽愉快的口感。

第三个推荐的是乳糖醇。

乳糖醇有清爽明快的甜味,类似于蔗糖,无异味,甜度是蔗糖的30%~40%。

乳糖醇也不会在小肠消化吸收,因此对血糖的影响也很小。

乳糖醇还能带来其他的好处。比如,慢性便秘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普通人群的慢性便秘发生率达15%以上,而糖尿病患者便秘更为普遍、是普通人群2倍多。而乳糖醇是一种很好的渗透性缓泻剂,与其他泻药相比,安全性和有效性和体验性更好(刺激性泻药容易导致肠麻痹,润滑性泻药对维持身体清洁卫生有挑战,容积性泻药容易引起腹胀腹痛等)。

No.2

怎么吃?

糖尿病人可以吃糖(果糖),也可以享受“甜蜜”生活!

但糖尿病人享受“甜蜜”的生活,必须要讲究方式方法。

对一般人群来说,通常建议每天食用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作为糖尿病人,更要控制吃糖的量。参考这一推荐,每天果糖食用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果糖虽然升血糖作用有限,但如果每天食用量超过100克,可能会引起高血脂、高尿酸等问题,而且果糖本身也是和蔗糖一样产生热量的糖类。另一方面,每天食用多少果糖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最好是从少量开始,通过血糖监测,在不超过25克的前提下,以既能达到自己满意的甜度又不影响血糖控制为宜。

乳糖醇的量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因为每个人状况不一样,对乳糖醇的敏感度也不一样,所以可以从小量用起。对于慢性便秘的人来说,有的人可能每天10克就可以解决便秘问题了,而有的人每天的用量可能需要达到40克。

木糖醇,如果用量太大,主要会引起腹胀腹痛和腹泻的问题。因此也是建议逐渐加量。

总体建议:

果糖、乳糖醇和木糖醇混和或者交替使用可能更合适。比如,如果每天共计食用30克的话,建议10克果糖,10克乳糖醇和10克木糖醇,三种混合起来使用或者单独使用;也可以每天只用其中一种。具体可咨询专业人士。

No.3

重要提示!

在各种食用糖和人工甜味剂中,综合考虑口感、健康益处和可能的健康风险,果糖、乳糖醇和木糖醇因其适宜的甜度、安全性和其他健康益处,是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

但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病程和并发症,以及对某一甜味剂的敏感性等都可能不同,所以建议在监测血糖的情况下,调整使用量,直到既能满足自己对甜味的需求,又不引起血糖波动和其他不适。

不论是果糖还是乳糖醇和木糖醇,在食用的时候往往是添加到其他食品和饮料中的,因此,不要因为它们自身不引起血糖升高、就忽视了其他食品和饮料成分的升血糖作用。比如,用果糖和白面做包子或面包,果糖虽然不会引起血糖升高,但白面本身的升血糖作用很强,不能因为用了果糖代替蔗糖就对白面的升糖作用掉以轻心。

最后,糖尿病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病,治疗和控制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如果有条件,使用甜味剂的具体问题,或者在使用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到专业医疗机构咨询就诊。

参考文献:

1. Bytzer P, Talley NJ, Leemon M, et al. Preval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15,000 adults. Arch Intern Med. 2001; 161:1989–1996.

2.  Maleki D, Locke GR 3rd, Camilleri M, et al. Gastrointestinal tract symptoms among person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in the community. Arch Intern Med. 2000; 160:2808–2816.

3.  A. WALD et al., Survey of laxative use by adults with self-defined constipation in South America and Asia: a comparison of six countries,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0; 31, 274–284

4.   EFSA Panel on Dietetic Products, Nutrition and Allergies (NDA);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substantiation of health claims related to the sugar replacers xylitol, sorbitol, mannitol, maltitol, lactitol, isomalt, erythritol, D-tagatose, isomaltulose, sucralose and polydextrose and maintenance of tooth mineralisation by decreasing tooth demineralisation (ID 463, 464, 563, 618, 647, 1182, 1591, 2907, 2921, 4300), and reduction of post-prandial glycaemic responses (ID 617, 619, 669, 1590, 1762, 2903, 2908, 2920) pursuant to Article 13(1) of Regulation (EC) No 1924/2006. EFSA Journal 2011;9(4):2076. [25 pp.]. doi:10.2903/j.efsa.2011.2076.

5.  Biological fate of low-calorie sweeteners. Nutrition ReviewsV R Vol. 74(11):670–689

6.  EFSA NDA Panel (EFSA Panel on Dietetic Products, Nutrition and Allergies), 2015. Scientific opinion on lactitol and the maintenance of normal defecation: evaluation of a health claim pursuant to Article 13(5) of Regulation (EC) No 1924/2006. EFSA Journal 2015;13(10):4252. 12 pp. doi:10.2903/j.efsa.2015.4252.

7.  EFSA Panel on Dietetic Products, Nutrition and Allergies (NDA);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substantiation of health claims related to fructose and reduction of post-prandial glycaemic responses (ID 558) pursuant to Article 13(1) of Regulation (EC) No 1924/2006. EFSA Journal 2011;9(6):2223. [15 pp.]. doi:10.2903/j.efsa.2011.2223.

8.   中国营养学会.食物与健康:科学证据共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