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话商城人物:乱世枭雄、一代功臣:余思铭 (余天保)

 温馨Wenxlng 2020-01-09

史话商城人物:乱世枭雄、一代功臣:余思铭

余思铭:元朝平章事余普清之子,江西人,元末避兵落籍商城。在元末乱世江西曾秘密组织“兄弟会”举旗起义,得到四方响应。义军攻城夺寨,杀地主,惩贪官,没收豪强钱粮,赈济灾民。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千余人,声势浩大。元朝地方官府纠集官军,进行疯狂围剿。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余思铭带领少数残余部队突出重围从江西辗转向商城县进发。

在到商城途中,余思铭看到商城南境山高谷深,认为是藏兵作战的好地方,决定以此为根据地,扩大队伍,再展宏图。金刚台海拔一千五百八十四米,是大别山在河南省商城县境内最高峰,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元朝在山上置有达鲁花赤,并有数百名官兵固守。余思铭先拔下了这颗“钉子”。而后占据金刚台的消息象旋风一样不胫而走,豫鄂皖三省数县的穷苦百姓纷纷前来投奔义军。短时间,义军队伍增加到万余人,声势浩大。金刚台上的义军组织严密,训练有素,杀富济贫,纪律严明,老百姓称之为“余家军”。

元朝统治者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数次派兵围剿,均被打得落花流水,损失惨重。后派元军数万人马又一次进驻商城,围剿余思铭,山寨先被元军攻破,后余思铭再率领义军攻山,又一次占据金刚山。  

元末农民起义,群雄并起,余思铭金刚台集义兵在元末戊戌年(1358年),归附安丰(在今安徽寿县)的义军徐寿辉部;徐寿辉为部下陈友谅所杀后,余思铭又归陈友谅部,守御金刚台;甲辰八月(1364年),陈友谅被朱元璋所败后,余思铭又率部归附朱元璋;奉诏领所部兵马赴汴京,从征累战有功。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被授予平章之职,不久擢升六安卫指挥同知。

洪武元年(1368年),赐绯衣一袭,镇抚(从五品)两员。九月,随总兵宋渡河,克怀庆、泽、潞等州县,太祖深宠之。二年(1369年),调攻桃花二寨,受勅命一道,赐绯衣一袭,床一面,赏镇抚两员,授宁夏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后跟随大将军徐达出征陕西凤翔等地,为明朝立下赫赫战功。洪武十一年(1378年),大进军西番途中,余思铭病逝,根据生前遗愿,朝廷允其灵柩运回商城,并敕葬余集隆门里(今余集附近)。崇祀乡贤,子余亨袭华山卫指挥佥事。 

余思铭生于元末天下大乱之时,各地义军风涌云涌,余思铭乘机占据金刚台,扯旗造反,一生经历坎坷,终投明主。余思铭英勇善战,军功显著,并以绝对服从命令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帅领手下弟兄从中原打到西北,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明朝朝廷对余思铭的表现很满意,即所谓“太祖深宠之”。皇恩浩荡,追封满门。表现为:多次任命为余思铭为华山卫、榆林卫、宁夏卫等边防重地的军事指挥负责人;两次赏赐“绯衣一袭,镇抚两员”,绯衣为明代红色官袍,镇抚为从五品武官,由此待遇,可见帝眷之隆;余思铭死在征西蕃的途中,皇命勅葬原籍,官府拨银厚葬于隆门里;其子余亨袭其官,接班做了宁夏卫指挥使佥事;民间余少保之称,想必也不是空穴来风。明清时代,少保(从一品)、太子少保(正二品)等头衔是作为荣誉称号来封赠大臣的,余有可能死后被破格追封为少保或太子少保,只是县志等正史无载;其四个侄子:余端、余高、余瑞、余庆等被赏为镇抚、指挥同知等。 

纵观余思铭的一生,可以说是戎马倥偬、富于传奇的一生。余思铭是元未明初天下大乱到逐步稳定的历史见证人,也是一个为国家统一血战厮杀的功臣。作为一员武将,余思铭并不怕和战场上的敌手正面厮杀,他最怕的却是应对上层政治领导的无规则变更。也许有人会指责余思铭怎么归附了那么多的主子,属于无节之人。其实设身处地的为余思铭想一想,他确实有很多的无奈。他和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等均无渊源,徐、陈、朱角逐的结果对他影响不大,他既不是新领导上台后的受益者,也不是旧领导下台后的受害者。在抗元这面大旗下,不管是谁牵头,他要做的就是听命令,打好仗。他既不是反复无常的倒戈将军,也不是攀龙附凤的巴结之徒。完全可以说,他是靠个人能力和赫赫军功,得到历任领导认可的。可以说余思铭是商城县历史上少有的一个身居将位,封赠满门的成功人士。

据嘉靖《商城县志》、嘉庆《商城县志》、《河南省商城县地名志》

东方神龙雷鸣编撰

附:明嘉靖《商城县志》载有余思铭传及诏、诰文书,兹录如下。

诏书:圣旨教金刚台指挥同知余思铭统帅所部兵马前赴汴京,到日,参随征进,宜令准此。 

诰文:诰封明威将军(正四品)指挥佥事余法。制曰:人臣为国家之用,能以功名自奋,皆其先人积德所致,考诸常典,追赠为宜。怀远将军(从三品)同知华山卫指挥使司事余思铭故父余法,善积于身,庆延于后,乃生嗣男,展其材力,服我官政,是用原其所自,颁以命辞,尚灵爽之有知,其钦承于永久,可赠明威将军佥指挥使司事,宜令准此。  

制曰:人臣有禄位者,皆由其家庭之积善。故於封典,亦必推其本原以及之也。怀远将军同知华山卫指挥使司事余思铭生母郑氏,余庆所钟,是生嗣男,展其材力,为国任用。是宜推其所自,颁以命封,尚服诰词,永贲幽壤,可追封德人。宜令准此。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十五日。

附:余思铭的传说    本资料源自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商城县地名志》

余思铭出生于江西,其父余普清在元朝任平章。少时的余思铭过着优裕生活。长大成人后,他游历很多地方,亲眼目睹了黑暗罪恶的社会现实,反抗意识愈来愈强烈,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推翻腐朽的元朝统治。游历一段时间后,余思铭返回江西,他与好友一起走村串户,秘密组织“兄弟会”。会员很快发展到五百余人。这一年江西大旱,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怨声载道。余思铭乘势带领“兄弟会”成员举行起义,得到四方响应。义军攻城夺寨,杀地主,惩贪官,没收豪强钱粮,赈济灾民。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三千余人,声势越来越大。朝廷闻讯后,急诏限期剿灭这支义军。地方官府纠集大批地疲恶棍,配合官军,进行疯狂围剿。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余思铭带领少数残余部队突出重围。 

第二年,余思铭带领三百义军从江西辗转向商城进发。在赴商城途中,余思铭遇见一个老道,两人相谈,甚是投机。老道指着前面一片竹林说:“这里每个竹节都埋伏着一个兵,如果需要时,他们会听从召唤,自动跳出”。又走了一段路,老道指着山腰和河边的石头说:“那石船、石马、石人,就是你日后的战船、战马和卫士。等到山后石鸡叫、石狗咬时,就会听你指挥”。余思铭将这些话一一记在心里。余思铭看到商城南境山高谷深,认为是藏兵作战的好地方,决定以此为根据地,扩大队伍,再展宏图。金刚台海拔一千五百八十四米,是大别山在河南境内最高峰,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元朝廷在山上置有达鲁花赤,并有数百名官兵固守。余思铭决定先拔下这颗“钉子”。这一天义军装扮成采药的、打柴的,分批进山,在朝阳洞附近汇合,天黑后,一举攻上元军防地,敌人大部分被歼,只有达鲁花赤带领少数人逃跑。余思铭占据金刚台的消息象旋风一样不胫而走,豫鄂皖三省数县的穷苦百姓纷纷前来投奔义军。只几个月时间,义军队伍就由数百人增加到一万余人,声势浩大。 

为加强金刚台的防守,余思铭带领义军采石伐木,筑起两道坚固山寨,取名为“里罗城”、“外罗城”。山寨里面建房数十间,作为指挥所,称“皇殿”。组织千余人在山下开挖一条长二千米、宽二十余米、深十余米的大堰,取名为“千工堰”。堰里平时蓄满水,遇元军来犯,就打开堰门,以水代兵,置炮的地方称“火炮山”。余思铭派人从外地买回一面牛皮大鼓,放在山上,发现敌情,就猛击大鼓,迅速传递消息,作好战斗准备,置鼓的地方取名“鼓镇山”。为显示军威,制作一面大旗,上绣斗大余字,插在山尖上,风中猎猎作响,数里之外可见,插旗处,称“插旗尖”。余思铭命人在山上建造一间有四个窗户的房屋,经常来这里观察四方军情,了解形势动态,称“四顾墩”。余思铭常常亲自带领义军在平坦宽阔处骑马射箭,比武习艺,提高战斗素质,得名“跑马场”。 

金刚台上的义军组织严密,训练有素,杀富济贫,纪律严明,老百姓称之为“余家军”。元朝统治者却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数次派兵围剿,均遭到水淹、炮轰、石砸、箭射,被打得落花流水,损失惨重。官兵一提起余思铭就心惊肉跳。但元朝统治者必欲除余而后快,派大将军杨秀泗率二十万人马又一次进驻商城,围剿余思铭。官军采取人海战术,从四面八方向金刚台猛攻。义军坚守五天五夜,伤亡很大,山寨被元军攻破。余思铭带领部分义军从一条秘密通道撤离。在撤退途中,余思铭恰好与从江西赶来的大嫂及儿子相逢,此地后取名“遇子店”(今演为余子店)。行军途中,发现山中有一只金钱豹,战马受惊,狂蹦乱跳,余思铭被摔入河中,全身湿透,来到一朝阳山坡处晾晒铠甲,后取名“晾甲山”(今演为亮山)。不一会儿,探马来报,元军大队人马正朝这里追来。余思铭率义军又朝前奔跑,并将盔甲掷于河中,但迎面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余思铭只得下马翻越大山,到山坳时才改乘千里驹,后得名“骑坳”。来到山脚下,已是人困马乏,余思铭命令停止前进,稍作休息,这时天色突然阴暗,刮起大风,余思铭所带战旗被旋风吹到一座山上,后取名“飞旗山” 。

余思铭所带人马当晚宿营在今达权店乡。他打算在今夜按老道所示,前去竹林召唤伏兵及战船、战马,以壮大自己的队伍。吃过晚饭后,大嫂问他:“他叔,你什么时候走呢?”余思铭说:“石鸡叫,石狗咬,石人撑船下河跑”。大嫂又问:“你若做了皇帝,先向何人开刀?”余思铭因此次兵败,心中十分郁闷,即随口答道:“首先砍下你的头”。未想大嫂却信以为真,好害怕自己被杀,在石鸡未叫、石狗未咬之前,手拍簸箕,引逗雄鸡长鸣,群狗乱咬,余思铭听见鸡叫狗咬,以为时辰已到,急忙去竹林召唤伏兵,因时辰未到,竹林全部炸裂,殷红的血流了一地。后此地取名“兵竹园”。余思铭又慌忙赶到河边,但时辰未到,河水未涨,无法撑船,石马、石人仍立在那儿,不听指挥。 

元军围剿余思铭后收兵回营,只留少数人马据守金刚台。根据杨秀泗的请求,朝廷准允他在商城定居,并把金刚台脚下的一块土地赐给他。杨秀泗宅旁畈田取名“杨家畈”,附近的山取名“杨大尖”。余思铭所带义军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后,又重返金刚台附近,他们在山上通往山下的各个路口均设暗卡,专杀下山运粮食的元兵,切断敌军粮食。十余天后,山上元兵已是饥肠辘辘,昏昏欲死,毫无战斗力。余思铭率领义军乘势攻山,又一次占据金刚台。 

元末农民大起义,终于推翻腐朽的元朝统治。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余思铭率军归附,被授予平章之职,不久擢升六安卫指挥同知。后跟随大将军徐达出征陕西凤翔等地,为明朝立下赫赫战功。在进军西番途中余思铭病逝,根据生前遗愿,朝廷允其灵柩运回商城,并敕葬余集隆门里。

一,余学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