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喘证病症精选的药方

 学中医书馆 2021-04-25

治喘证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喘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55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1.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音高大,伴有痰鸣咳嗽;数而有力;脉象骤而有力;病势骤急。

1.风寒袭肺证: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起沫,色白质粘;兼有头痛、恶寒或伴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麻黄汤、华盖散等加减。

麻黄汤;

麻黄9克(包)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6克  

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加苏子、半夏、紫菀、白前、生姜。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

3.若挟湿邪而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

4.若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5.风寒袭表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

加减:

1.风寒表邪明显,加紫苏、生姜温肺散寒。 .

2. 痰多壅盛者,加半夏、紫苑、白前化痰以利气。

3.服上药得汗而喘不平,或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而见喘咳不平有汗、恶风发热者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营卫、宣肺气

4.如内有寒饮,外受客寒而诱发喘咳,痰多粘白呈泡沫状,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加减:

1. 如表证不重者,可去桂枝,取三拗汤长于宣肺平喘之意;

2. 如风寒重者,加紫苏、生姜以增强疏风散寒之力;

3. 痰多者,加陈皮、半夏化痰

4. ;胸闷胀甚者,加枳壳、桔梗宣肺理气。

临证参考麻黄、桂枝为辛温发汗之峻药,年老体虚者,应慎用;得汗后喘尚未平,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调营卫而下气平喘。

华盖散;

炒紫苏子15克  麻黄15克  杏仁15克  陈皮15克  桑白皮15克  赤茯苓15克  甘草7.5克 

1.表寒重,加生姜、苏叶、防风、半夏、紫菀、白前、生姜等。

2.鼻塞,加入苍耳子、辛夷花。

3.胸闷,加入枳壳、桔梗、厚朴。

4.咳嗽,加入前胡、半夏、白芥子。

加减:

1.风寒表邪明显,加紫苏、生姜温肺散寒。 .

2. 痰多壅盛者,加半夏、紫苑、白前化痰以利气。

3.服上药得汗而喘不平,或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而见喘咳不平有汗、恶风发热者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营卫、宣肺

4.如内有寒饮,外受客寒而诱发喘咳,痰多粘白呈泡沫状,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外寒内饮证 证候喘息咳嗽,痰多稀薄起沫,形寒肢冷,背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发热无汗,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

常用方小青龙汤加减

1.风寒袭肺证

  症状及分析;

  喘咳气急,胸部胀闷一一风寒客肺,邪气壅实,肺气不宣。

  痰多稀薄起沫,色白质粘一一寒邪伤肺,津聚成痰。

  兼有头痛、恶寒或伴有发热,口不渴,无汗一一风寒束表,皮毛闭塞。

  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一一风寒在表之征。

  洽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华盖散加减。

  (1)方解 .

  麻黄汤:解表宣肺平喘,用于风寒袭表,肺气失宣,喘咳无汗,寒热身痛。

  麻黄、桂枝,温肺散寒、平喘,杏仁,利肺下气,助麻黄以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华盖散;宣肺化痰。用于寒痰阻肺,喘咳胸闷,痰气不利。

   麻黄、杏仁、甘草,宣肺平喘,苏子、桑白皮、陈皮、赤茯苓,理气化痰。

  两方同属辛温宣肺剂,但麻黄汤重在解表,疏散风寒为主,华盖散则重在化痰利气。

  (2)加减

  风寒表邪明显,加紫苏、生姜温肺散寒。 .

  一. 痰多壅盛者,加半夏、紫苑、白前化痰以利气。 .

  服上药得汗而喘不平,或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而见喘咳不平、有汗、恶风发热者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营卫、宣肺气。 ’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草,调和营卫,以祛在表之风邪,厚朴、杏仁,化痰下气平喘。

  内有寒饮,外受客寒而诱发喘咳,痰多粘白呈泡沫状,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麻黄、桂枝,解表宣肺平喘,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干姜、半夏,细辛,温化寒饮,五味子,配上药使散中有收,以防肺气耗散太过。

  若表邪明显,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者去芍药、五味子之酸敛,加杏仁、苏子顺气化痰。        

  (1)风寒束肺

  证候咳嗽气喘,胸部胀闷,痰多色白而清稀,口不渴,或兼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喉痒鼻塞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因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风寒袭人肌表,外伤皮毛,毛窍闭塞,内壅肺气,以致肺气壅实,不得宣降,故咳嗽气急而喘,喉痒鼻塞,胸部胀闷;肺气失宣,津聚为痰,故痰多色白而稀薄;风寒在表,皮毛闭塞,故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之象。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平喘。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麻黄汤加味。药用生麻黄、桂枝、杏仁、生甘草、苏子、前胡。

  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兼入足太阳膀胱经,善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开毛窍,宣肺气之功,故为君药;桂枝辛温,温通血脉,透营达卫,协同麻黄发汗解表,散寒平喘,故为臣药;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故佐以杏仁、苏子、前胡利肺下气,同麻、桂宣降同施,以增强散寒平喘之效;甘草调和诸药。

  ②加减如表证不重者,可去桂枝,取三拗汤长于宣肺平喘之意;如风寒重者,加紫苏、生姜以增强疏风散寒之力;痰多者,加陈皮、半夏化痰;胸闷胀甚者,加枳壳、桔梗宣肺理气。

  ③临证参考麻黄、桂枝为辛温发汗之峻药,年老体虚者,应慎用;得汗后喘尚未平,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调营卫而下气平喘。

  (2)外寒内饮

 证候喘息咳嗽,痰多稀薄起沫,形寒肢冷,背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发热无汗,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

证候分析寒饮内伏,故形寒肢冷,背冷,口不渴;内饮被外寒引动,阻塞气道,肺气不宣,故咳嗽喘息,痰多稀薄起沫;风寒外束,故恶寒发热,无汗;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均为寒饮之象。

治法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小青龙汤加减。药用麻黄、桂枝、细辛、五味子、清半夏、紫菀、款冬花。

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宣肺平喘,此处用桂枝,既能助麻黄发汗解表,更有温胸阳、化痰饮之意;细辛辛热,归少阴经,善祛深伏于里的水寒之邪,干姜辛热,归阳明经,能振奋中阳,温化寒饮,半夏辛苦温,燥湿化痰,降气和胃,三药相伍,温肺蠲饮;五味子收敛肺气,既可防辛散耗伤肺气,又可防温燥重伤其阴,再配紫菀、款冬花辛散降气,化痰平喘

②加减表邪明显者,加苏子、生姜宣散表邪;痰多者,加白前、杏仁、葶苈子化痰平喘。

③临证参考如外邪已解,而咳喘未除者,可去桂枝以减缓发散之力,麻黄用蜜炙以偏重宣肺平喘;如为素体阳虚,外有风寒,内有痰饮而能发越者,可用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一、风寒束肺证

  【主症】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解表散寒,化饮平喘。

1.【常用方】小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9g,桂枝6g,芍药9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3g,半夏9g。

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表寒重者,可加紫苏叶、炒荆芥、豆豉等,以解表散寒。

2.若寒痰阻肺,痰气不利,可加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紫菀、白前等,以降气化痰平喘。

3.若得汗而喘不平,可酌减麻黄、细辛用量,加厚朴、杏仁,或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调和营卫,宣利肺气。

4.兼身热,喘息气促,痰黄者,为表寒里热,可酌加桑白皮、黄芩、石膏、瓜蒌皮,或改用大青龙汤以解表清里,宣泄肺热。

【按语】

1.本方气味辛香,不宜久煎,恐耗散药性,降低疗效。

2.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支气管哮喘30例,其中外源性哮喘22例(73%),混合型哮喘5例(16.7%)。以咳喘、气急为主要考核内容,参照英国葛兰素药厂的有关标准,以症状严重程度分3个等级,并测定呼气最高流速量变化。结果:临床控制2例,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最高呼气流量变化>20%为显效,共9例,占30%;>10%为有效,共14例,占46.7%;<10为%无效,共7例,占23.3%。同时还提示:本方治疗外源性哮喘的结果要明显好于内源型和混合型。

3.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小儿喘息性气管炎42例。结果:痊愈35例,显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C2)。

4.据报道:小青龙汤对特异性抗原及化学介质如组胺、LTD4和PAF的豚鼠离体肺组织收缩反应多有抑制作用。小青龙汤似直接作用于靶细胞而不是拮抗受体部位,但也可能减少了细胞释放的化学介质c3]。小青龙汤及其主要组成药物的水煎剂和醇提取液,对豚鼠离体气管均有不同程序的气管平滑肌松弛作用,并有抗组胺、抗乙酰胆碱和抗氯化钡作用。还表明这一复方组成既有抗过敏作用和抗胆碱能神经作用,又可直接松弛气管平滑肌。小青龙汤及其拆方等四种不同组成的醇提取液,对致痉剂喷雾引起的实验性哮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4】。 ’

5.据报道:小鼠长期经口投予小青龙汤,可能使8受体的水平向上调节,亲和力增强,腺苷环化酶的活性增加,以及儿茶酚胺转移酶的活性降低。小青龙汤长期经口投予组的cAMP较易升高,从而使支气管平滑肌弛缓【5】。

6.据报道: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小青龙汤的平喘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证明:麻黄具有非常显著的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增加肺灌流量的作用;五味子、白芍也有显著的作用。对由组胺造成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细辛具有非常显著的松弛作用。其他各味药物,或作用不显著,或作用相反。

【参用方】

2.桂枝加厚朴杏子仁汤(《伤寒论》):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厚朴6g,杏仁6g。

水煎服,每日1剂,取微汗。功用:解肌发表,下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喘促胸闷,口不渴,苔白,脉浮缓或浮弱者。

3.大青龙汤(《伤寒论》):麻黄12g,桂枝4g,炙甘草5g,杏仁6g,石膏12g,生姜9g,大枣3枚。

水煎服,取汗,服后得汗者停服。

功用:发汗解表,泻热平喘。主治:恶寒发热俱重,脉浮紧,无汗而喘,烦躁不安。据报道:本方对多种发热性疾病有一定的退热作用,4小时内降温0.8~1.06℃。

4.麻黄汤(《伤寒论》):麻黄6g,桂枝4g,杏仁9g,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据报道:本方具有明显的祛除小鼠支气管粘液的作用;具有扩张小鼠肺支气管的作用,为麻黄汤的平喘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5.加味三拗汤(《世医得效方》):麻黄6g,陈皮6g,桂枝4g,五味子6g,杏仁lOg,甘草3g,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伤风伤冷,鼻塞声重,语声不出,头痛目眩,四肢困倦,咳嗽痰多,胸闷气短,寒喘。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小儿咳喘30例,结果:全部病例在服药后1~3天临床症状改善,大多达到基本止喘。体检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小于3天者18例,4~5天者10例,6~8天者2例。全部发热病例均在服药后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9】。

6.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射干6g,麻黄9g,生姜9g,细辛3g,紫菀6g,款冬花6g,大枣3枚,半夏9g,五味子3g。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宣肺祛痰,下气平喘。主治:喘促气急,痰多清稀,泡沫多。

【参用方】

7.桂枝加厚朴杏子仁汤(《伤寒论》):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厚朴6g,杏仁6g。

水煎服,每日1剂,取微汗。功用:解肌发表,下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喘促胸闷,口不渴,苔白,脉浮缓或浮弱者。

8.大青龙汤(《伤寒论》):麻黄12g,桂枝4g,炙甘草5g,杏仁6g,石膏12g,生姜9g,大枣3枚。

水煎服,取汗,服后得汗者停服。

功用:发汗解表,泻热平喘。主治:恶寒发热俱重,脉浮紧,无汗而喘,烦躁不安。据报道:本方对多种发热性疾病有一定的退热作用,4小时内降温0.8~1.06℃。

9.麻黄汤(《伤寒论》):麻黄6g,桂枝4g,杏仁9g,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据报道:本方具有明显的祛除小鼠支气管粘液的作用;具有扩张小鼠肺支气管的作用,为麻黄汤的平喘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10.加味三拗汤(《世医得效方》):麻黄6g,陈皮6g,桂枝4g,五味子6g,杏仁lOg,甘草3g,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伤风伤冷,鼻塞声重,语声不出,头痛目眩,四肢困倦,咳嗽痰多,胸闷气短,寒喘。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小儿咳喘30例,结果:全部病例在服药后1~3天临床症状改善,大多达到基本止喘。体检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小于3天者18例,4~5天者10例,6~8天者2例。全部发热病例均在服药后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9】。

11.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射干6g,麻黄9g,生姜9g,细辛3g,紫菀6g,款冬花6g,大枣3枚,半夏9g,五味子3g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宣肺祛痰,下气平喘。主治:喘促气急,痰多清稀,泡沫多。

2.表寒里热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胸部胀痛;咳痰稠粘不爽;形寒、发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罩黄边红,脉浮数(滑)。麻杏甘膏汤加味。此证见热重烦躁者,可选用大青龙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12.大青龙汤

麻黄12克(包)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 杏仁6克 生姜9克 大枣10枚 石膏18克 

1.表寒不甚的,可酌减麻黄之量

2.里热重而身热甚,烦躁口渴明显者,加石膏

3.若兼喘咳,咯痰清稀,增加杏仁,并加入半夏、苏子、桑白皮

4.若兼浮肿,小便不利,加桑白皮、葶苈子、茯苓、猪苓。

13.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18克(包)  石膏24克  生姜9克  红枣15枚  半夏12克     

1.痰鸣息涌不得卧,肺气壅实,加葶苈子、地龙或大黄、芒硝等以通腑利肺;

2.痰吐稠黄胶粘,痰热内盛,酌加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或吞服礞石滚痰丸以清热涤痰。

3.若见风寒外束,表寒重者酌配桂枝。

2。表寒里热证

  症状及分析; .

  喘逆上气、.息粗、鼻煽、胸部胀痛一一寒邪束表,肺有郁热,肺气上逆.

  咳痰稠粘不爽一一痰热蕴肺,肺失清肃。

  形寒、发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一一热为寒郁,不得外泄。

  苔薄白罩黄边红,脉浮数(滑)一一表寒肺热夹杂.

  治法;宣肺泄热。 '

  方药:麻杏甘膏汤加味。

  (1)方解 本方有解表清里、平喘之功。用于喘咳、鼻煽、身热、汗少,烦闷等症。

  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右膏,清泄肺热,麻黄、石膏相伍,宣肺解表,清泄里热,杏仁,化痰平喘,甘草,调和沟药。

  (2)加减

  痰热甚,烦闷,痰多稠粘,加黄芩、桑白皮、知母、半夏、瓜蒌皮清肺泄热化痍。痰涌喉间,漉漉有声,加葶苈子、射干泻肺祛痰。 

(3)表寒里热

证候喘逆上气,呼吸急促,鼻翼煽动,胸部胀痛,咯痰色黄而质粘,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  

证候分析多为肺有郁热,复受风寒或风寒束表,失于表散,入里化热而成。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气道闭塞,肺气上逆,故喘逆上气,呼吸急促,鼻翼煽动,胸部胀痛;热郁于内,灼津为痰,故咯痰色黄而质粘;寒邪束肺,故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外寒里热之象。

治法 外散风寒,兼清里热。

方药运用 。

①常用方麻杏甘膏汤加减。药用麻黄、生石膏、杏仁、黄芩、桑白皮、苏子、炙甘草。

方中麻黄辛苦温,为肺经专药,能开皮毛,宣肺平喘;生石膏辛甘大寒,清中兼透,甘寒生津,麻黄、石膏相伍,宣肺解表,且石膏用量倍于麻黄,其目的在于清泄里热,使宣肺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即“火郁发之”之义,是相制为用;杏仁、苏子宣肺化痰平喘;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化痰;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合石膏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诸药合用共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

②加减痰多色黄者,加瓜蒌、川贝母化痰清热;痰多喘逆,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射干化痰肃肺平喘。

③临证参考此证若见热重烦躁者,可选用大青龙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二、风热犯肺证

【主症】 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粘稠,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14.【常用方】麻杏甘膏汤(《伤寒论》)。

麻黄6g,杏仁9g,石膏20g,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身热甚者,重用石膏,加知母、黄芩、栀子、桑白皮,以加强清热泻肺平喘之力。

2.恶风寒者,可酌加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以疏解表邪。

3.痰多粘稠,可加海蛤粉、青黛、瓜蒌皮、鲜竹沥、贝母、半夏、陈皮以化痰平喘。

4.痰有腥味,配鱼腥草、金芥麦、冬瓜子、薏苡仁、芦根,以清热化痰。

5.口渴咽干,可加知母、天花粉、芦根、葛根,以生津润燥止渴。

6.喘不能卧,痰涌便秘,可酌加葶苈子、苏子、莱菔子、射干、大黄、芒硝,以泻肺通腑,降逆平喘。

【按语】

  1.本方药虽4味,但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是治肺热喘息,用麻黄配石膏,辛散与凉泄相伍,深得配伍变通灵活之妙,所以宣肺泄热,降气平喘,疗效可靠。

2.本方石膏宜先煎,余药后下,且不宜久煎。

3.据报道:运用本方加味治疗小儿咳喘248例,大多数为经用西药疗效不显者。结果:服药3~10剂后,治愈215例,占86.69%;好转28例,占11.29%;无效5例,占2.02%。

4.据报道:①本方流浸液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呈抗组胺作用,其效应与色苷酸二钠相似,显示本方具有平喘镇咳作用。②本方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较明显的抗菌作用。本方煎剂对陕西61—1株甲型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抗病毒最小浓度为1:800。方中麻黄、甘草单味煎剂也显示了抗病毒作用。③本方有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有抑制释放组织胺作用。④本方能改变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比例关系。调整T淋巴细胞的平衡,解除细胞免疫的抑制状态,使免疫功能逐渐恢复和提高。此外,本方还能降低全血粘滞性、血细胞聚集性而改善血循环达到化瘀的效果。

【参用方】

15.桑白皮汤(《古今医统大全》):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黄芩、黄连、栀子各9g。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泄痰热,降气平喘。主治:喘咳气涌,痰多色黄粘稠,发热,胸闷,有汗,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阵发性喘咳140例。结果:经7天治疗,痊愈109例;显效18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95.7%。

16.泻火清肺汤(《万病回春》):黄芩、枳壳、栀子、桑白皮、麦冬各9g,沉香、陈皮各6g,杏仁、赤茯苓、苏子各12g,贝母6g,朱砂3g,竹沥20g。

水煎服,每日l剂。

功用:泻火清肺,降气平喘。主治:热喘。症见发热,喘促气急,痰多色黄粘稠,胸闷,口渴等。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小儿喘咳32例。结果:热退咳平,精神食欲好转,二便自调,肺部Ⅱ罗音消失,周围血象正常为治愈,共2l例;热退或体温下降,咳嗽减

轻为有效,共10例;临床症状无改变为无效,共1例;总有效率为97%【12】。

17.清气化痰丸(《医方考》):陈皮、茯苓、黄芩、瓜蒌、枳实、杏仁各30g。半夏、胆南星各45g。

姜汁为丸,每服6g,温开水送下,每日3次。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清热化痰,平喘止咳。主治:喘促咳嗽,痰黄,咯之不爽,胸膈痞满,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痰浊阻肺证:喘面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苔厚腻,脉滑。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若痰饮内停,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嗽阵作,咯白色泡沫痰,心悸怔忡,面青唇紫,汗出,尿少肢肿,舌暗淡,苔白,脉沉细数,治当温阳化饮,泻肺行水,方用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疗。

  痰郁化热,痰黄者;按下面5.痰热证治疗.

4.痰浊阻肺证 、

  症状及分析,

  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布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一一中阳不运,积湿成痰,痰浊壅肺,肺气失降。 *

  兼有呕恶、食少,口粘不渴一一痰湿蕴中,肺胃不和。

  苔厚腻,脉滑一一痰湿之征。

  治法:化痰降气。

  方药: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

  (1)方解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治咳嗽痰多,胸胀呕恶。 ..

  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

  三子养亲汤:功能豁痰利气,用于气实痰盛,壅阻于肺,咳逆息涌,痰多胸闷。苏子,降气化痰,一白芥子,畅膈涤痰,莱菔子,消食化痰。

  二方同属祛痰剂。二陈汤为治痰之通用方,广泛用于痰湿阻肺,咳嗽痰多,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适用于咳喘气逆,胸满痰多。 .

  (9)加减

  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痰郁化热,痰黄者;按痰热证治疗.

(9)痰湿蕴肺

证候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痰湿蕴肺,肺失宣降,故喘咳胸闷,痰多;痰湿生于脾胃,中焦气机不展,则脘痞腹胀,口腻;舌淡、苔腻、脉弦滑均为痰湿之象。

治法 化痰除湿,降逆平喘。

方药运用①常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生甘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枳壳、紫菀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燥湿化痰,降逆和胃;陈皮理气和中,燥湿化痰,有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之意;茯苓健脾除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白芥子、莱菔子、苏子降气化痰平喘;枳壳、紫菀、款冬花宣肺降逆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脾肺同治,其奏化痰除湿,降逆平喘之效。

②加减痰多气逆,喉中痰声漉漉,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平喘;咯痰略黄,有化热之象者,加黄芩、瓜蒌清热化痰。

③临证参考痰湿之患,既可由气滞而致,又可导致气滞,因此治疗时,应注意顺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若痰饮内停,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嗽阵作,咯白色泡沫痰,心悸怔忡,面青唇紫,汗出,尿少肢肿,舌暗淡,苔白,脉沉细数,治当温阳化饮,泻肺行水,方用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疗。

  三、痰湿蕴肺证

【主症】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降气平喘。

18.【常用方】二陈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半夏、陈皮各15g,茯苓9g,甘草5g,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9g。

水煎服,每 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苍术、厚朴、枳壳,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

2.痰多气逆,可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前胡、白附子,以增加化痰降气平喘之功。

3.兼恶寒肢冷,便溏,可加生姜、桂枝、紫苏叶,以散寒解表。

4.痰多清稀者,可加麻黄、杏仁、射干,或改用射干麻黄汤,以宣肺化饮,降逆平喘。

5.痰湿化热,粘稠,可加黄芩、黄连、鱼腥草、金荞麦、贝母等,以清热化痰。

【按语】

1.本合方经配伍,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痰证:风痰可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寒痰可加干姜、苍术;火痰可加石膏、青黛、竹茹;气痰可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可重用白芥子等。

2.据报道:通过豚鼠离体肺灌流、离体气管、豚鼠Ach引喘、小鼠浓氨水引咳气管酚红排泌等实验表明三子养亲汤具有一定的平喘、镇咳祛痰等作用。三子养亲汤中白芥子可提高小鼠血浆cAMP/cGMP比值,紫苏子和白芥子均有明显的平喘和祛痰作用,紫苏子的平喘作用较白芥子强,但白芥子的祛痰作用较紫苏子强,镇咳则以莱菔子作用较强。三药配伍后其平喘效应优于各单味药。

【参用方】

19.千缗导痰汤(《古今医鉴》):南星3g,半夏7个,陈皮3g,枳壳3g,赤茯苓3g,皂荚3g,甘草3g,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l 剂。功用:燥湿化痰定喘。主治:痰喘不能平卧。

20.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9g,半夏9g,当归6g,甘草6g,前胡6g,厚朴6g,陈皮6g,肉桂3g。加生姜2片,大枣1枚,紫苏叶2g,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等。据报道:本方对小鼠氨水性咳嗽、豚鼠实验性哮喘、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症以及实验I型变态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正常及由组胺、乙醇胆碱所致痉挛状态的离体气管均有显著和松弛作用,且不被心得安所拮抗;能明显减轻SQ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病理改变;对呼吸道酚红排泌的影响不明显。本方能显著降低大鼠肾上腺维生素C的含量;较大剂量能使小鼠胸腺萎缩;能提高小鼠外围血胶体炭粒清除速度和淋巴细胞转化率。

5.痰热郁肺证:呼吸急促,喘息不停,喉中痰声漉漉,痰黄粘稠不易咯出,胸中烦热,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金化痰汤加减。

21.清金化痰汤

桑白皮 黄芩 栀子 川贝母 瓜蒌 桔梗 杏仁 麻黄 地龙  

加减:

1. 痰黄如脓或腥臭者,加鱼腥草、苇茎、板蓝根解毒排脓;

2. 喘憋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射干泻肺平喘;

3. 便秘不通者,加大黄、芒硝泄热通下。

临证参考 痰热郁肺证类经治疗后,若见咳喘,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者,可用润燥化痰平喘方,选贝母瓜蒌散加减。

 若痰热郁肺证经治疗后,若见咳喘,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者,可用润燥化痰平喘方,选贝母瓜蒌散加减。

痰热郁肺

22.贝母瓜蒌散;

贝母4.5克 瓜蒌3克 花粉2.4克 茯苓2.4克 橘红2.4克 桔梗2.4克 

1.兼风邪犯肺者,加桑叶、杏仁以疏风宣肺;

2.喉中作痒者,加前胡、牛蒡子以宣肺利咽;

3.肺火较盛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泄肺热;

4.热重阴伤者,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

5.咳痰带血者,加元参、阿胶、仙鹤草以凉血止血,并去橘红之辛燥伤阴动血。

证候呼吸急促,喘息不停,喉中痰声漉漉,痰黄粘稠不易咯出,胸中烦热,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痰热郁肺,壅塞气道,肃降无权,故呼吸急促,喘息不停;痰热内蕴,故痰声漉漉,痰黄粘稠不易咯出;痰热郁蒸于肺,故胸中烦热,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蕴之征。

  治法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药用桑白皮、黄芩、栀子、川贝母、瓜蒌、桔梗、杏仁、麻黄、地龙。

方中桑白皮清肺消痰而降气平喘,为主药;辅以黄芩、山栀清肺泄热,以治痰必先降火,川贝母、瓜蒌清热化痰;佐以杏仁、麻黄、地龙、桔梗宣肺平喘。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之效。热清火降,气顺痰清,诸症自愈。

②加减痰黄如脓或腥臭者,加鱼腥草、苇茎、板蓝根解毒排脓;喘憋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射干泻肺平喘;便秘不通者,加大黄、芒硝泄热通下。

⑧临证参考 痰热郁肺证类经治疗后,若见咳喘,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者,可用润燥化痰平喘方,选贝母瓜蒌散加减。

6.邪热壅肺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粘色黄;或有血痰;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饮、咽干、面红;尿赤涩,大便或秘;舌苔黄腻,脉滑数。桑白皮汤加减。

 若食滞化火而致,证见喘逆自汗,胸中满闷,泛恶欲吐,面赤便秘,脉滑数者,可予保和丸加减。

23.保和丸;

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3克 连翘3克 莱菔子3克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若热毒内陷,突然喘憋,呼吸急促,高热烦躁,面红目赤,口渴便秘,甚则鼻煽抬肩,神昏谵语,舌红絳,苔黄,脉滑数,治当清热解毒,泻肺平喘,可用黄连解毒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24.黄连解毒汤合千金苇茎汤

黄连9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栀子9克 苇茎48克  薏苡仁12克  桃仁50粒(打碎) 冬瓜仁12克  

1.便秘者,加大黄。

2.吐血、衄血、发斑者,酌加玄参、生地、丹皮或合犀角地黄汤。

3.瘀热发黄者,加茵陈、大黄。

4.若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

5.湿热下注,尿急尿痛者,加车前子、木通、泽泻。

痰热郁肺证

症状及分析。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粘色黄一一邪热壅肺,蒸液成痰,肃降无权。

或有血痰一一热伤肺络。

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咽干,面红一一痰热郁蒸于肺。

尿赤涩,大便或秘一一里热壅盛。 ,

舌苔黄腻,脉滑数一一痰热之征.

治法:清泄痰热。 .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25.桑白皮汤;

桑白皮5克 黄芩5克 黄连5克 栀子5克 杏仁5克 川贝5克 半夏5克 炒苏子5克 

1.痰多粘稠,加瓜蒌、射干、海蛤粉清化痰热。

2.痰涌便秘,喘不能卧:酌加葶苈子、大黄、风化硝涤痰通俯。

3.痰有腥味,配鱼腥草、冬瓜子、薏苡仁、芦根。

4.身热甚,加生石膏。

5.口渴甚,加生贝母、天花粉。 加减

1.痰多粘稠,加瓜蒌、射干、海蛤粉清化痰热。

2.痰涌便秘,喘不能卧。酌加葶苈子、大黄、风化硝涤痰通腑。

3.痰有腥味,配鱼腥草、冬瓜子、苡仁,芦根。

4.身热甚,加生石膏。

5.口渴咽干,加生贝母、天花粉. 。

加减:

1. 便秘腹胀者,加大黄、芒硝泄热通便;

2. 喘促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地龙泻肺平喘;

3. 痰黄腥臭者,加鱼腥草、桃仁、芦根解毒化瘀消痈。

临证参考:

   因食滞化火而致,证见喘逆自汗,胸中满闷,泛恶欲吐,面赤便秘,脉滑数者,可予 保和丸减。

   若热毒内陷,突然喘憋,呼吸急促,高热烦躁,面红目赤,口渴便秘,甚则鼻煽抬肩,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脉滑数,治当清热解毒,泻肺平喘,可用 黄连解毒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1)方解 本方功能清热肃肺化痰。用于喘急、胸膈烦闷,痰粘色黄,咯吐不利。 桑白皮、黄芩,清肺化痰,黄连、栀子,清泄里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化痰利气。

2)加减

痰多粘稠,加瓜蒌、射干、海蛤粉清化痰热。

痰涌便秘,喘不能卧。酌加葶苈子、大黄、风化硝涤痰通腑。

痰有腥味,配鱼腥草、冬瓜子、苡仁,芦根。

身热甚,加生石膏。

口渴咽干,加生贝母、天花粉. 。

邪热壅肺

证候喘促气粗,声高息数,痰黄少粘而不易咯出,口干咽燥,身热汗出,胸痛,大便秘结,尿赤涩,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邪热迫肺,肺气上逆,故喘促气粗,声高息数;邪热内盛,灼津为痰,故痰黄而粘不易咯出,口干咽燥;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身热汗出;邪热壅肺,经气不利,则胸痛;邪热下迫,灼伤津液,则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里热之象。

治法 清热泻肺,降气平喘。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桑白皮汤加减。药用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苏子、杏仁、瓜蒌、生石膏。

方中桑白皮清热泻肺平喘为主药;配黄芩、黄连直拆火势,山栀、石膏善清郁热,共为辅药;佐以杏仁、瓜蒌、苏子复肺之宣降,化肺之痰浊。诸药相伍,使邪热得清,宣降以复,热喘自平。

②加减便秘腹胀者,加大黄、芒硝泄热通便;喘促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地龙泻肺平喘;痰黄腥臭者,加鱼腥草、桃仁、芦根解毒化瘀消痈。

③临证参考因食滞化火而致,证见喘逆自汗,胸中满闷,泛恶欲吐,面赤便秘,脉滑数者,可予保和丸减。若热毒内陷,突然喘憋,呼吸急促,高热烦躁,面红目赤,口渴便秘,甚则鼻煽抬肩,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脉滑数,治当清热解毒,泻肺平喘,可用黄连解毒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7.风热犯肺证:若喘逆气粗,甚则鼻煽,痰少而粘,口渴欲饮,发热,恶风,汗出,舌质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用桑菊饮加减。

26.桑菊饮;

桑叶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 生甘草2.5克 前胡6克 枇杷叶6克 瓜蒌6克 苇根6克 

1.气粗似喘,气分热盛,加石膏、知母。

2.若舌降、暮热,是邪气入营,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参。

3.若热入血分,舌质深降,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宜去薄荷、苇根,加生地、丹皮、麦冬、玉竹。

4.若肺热甚,加黄芩。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

6.若兼咽喉红肿疼痛的,加玄参、板蓝根。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

8.若目赤肿痛,宜加剌蒺藜、蝉蜕、木贼、决明子。

喘证加减:

1. 肺热甚者,可加石膏、知母清热;

2. 喘粗痰多者,加地龙、麻黄平喘。

临证参考邪热袭肺,易伤阴液。喘正发之时,滋阴增液易致邪留,应权衡利弊,待邪热缓解,再投滋养之品,调理善后

)风热犯肺

  证候喘逆气粗,甚则鼻煽,痰少而粘,口渴欲饮,发热,恶风,汗出,舌质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外袭,肺卫受邪,正邪相争,故发热恶风汗出;肺热内郁,肺气上逆,故咳喘气粗,甚则鼻煽;邪热煎熬津液,故痰少而粘,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之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平喘。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生甘草、前胡、枇杷叶、瓜蒌。

方中桑叶清透肺络之热,菊花清散上焦风热,共为君药;臣以薄荷疏风清热,桔梗、杏仁宣肺化痰,前胡、枇杷叶、瓜蒌下气化痰平喘;佐以连翘透膈上之热;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②加减肺热甚者,可加石膏、知母清热;喘粗痰多者,加地龙、麻黄平喘。

⑧临证参考邪热袭肺,易伤阴液。喘正发之时,滋阴增液易致邪留应权衡利弊,待邪热缓解,再投滋养之品,调理善后

8.暑伤肺络证:喘息气粗,鼻翼煽动,身重汗出,发热不解,头目不清,烦闷口渴,甚则神识昏蒙,心慌烦躁,或见咯血,苔白腻,脉濡缓。用桂苓甘露饮加减。

27.桂苓甘露饮 

茯苓6克 炙甘草12克 白术3克泽泻6克桂(去皮)3克桔梗6克葶苈子6克 石膏12克 寒水石12克 滑石24克 猪苓3克

加减:

1. 身重,头目不清者,加羌活、苍术芳香化湿,兼利清窍;

21. 汗出,身热不解者,可重用石膏,加知母清解胃之气;

3. 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等镇惊开窍;

4. 出血者,加三七粉凉血止血。

若暑伤气阴者,可用清暑益气汤。

28.清暑益气汤

西洋参5克 石斛15克 麦冬9克 黄连3克 竹叶6克 荷梗15克 知母6克 甘草3克 粳米15克 西瓜翠衣30克 

1.若暑热较盛,可酌加石膏、金银花、连翘等以清热;

2.若津气耗伤较重,黄连可酌减,西洋参、石斛、麦冬等益气生津之品可加量;

3.小儿夏季热,久热不退,烦渴体倦,属于气津不足者,可去黄连加入白薇、地骨皮以养阳退热;

4.若兼湿浊,麦冬、知母等亦当酌减;

5.若汗多,可加糯稻根、浮小麦以收敛止汗

暑伤肺络

证候喘息气粗,鼻翼煽动,身重汗出,发热不解,头目不清,'烦闷口渴,甚则神识昏蒙,心慌烦躁,或见咯血,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暑热之邪上灼肺金,肺失清肃,故喘息气粗;肺气受阻,呼多吸少,故鼻翼煽动;暑必夹湿,故身重;热伤气分则汗出;湿热留连而发热不解;暑湿之邪上蒙清窍,则头目不清;里热炽盛,则烦闷口渴;暑热逼入营分,内陷心包,则神识昏蒙,心慌烦躁;暑伤肺络,络损则溢,故见咯血;苔白腻、脉濡缓皆为暑湿之象。

治法 清化暑湿,调气平喘。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桂苓甘露饮加减。药用桂枝、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滑石、生甘草、寒水石、生石膏、葶苈子、苦桔梗。

方中五苓散助气化利湿邪;六一散、寒水石、生石膏清暑利湿;葶苈子、苦桔梗一升一降,调节气机而平喘。暑湿在表,邪留经络当因其轻而扬之,在里则邪留脏腑,非用重剂清热利湿,终归无济。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合上下,是为治暑之法。

②加减身重,头目不清者,加羌活、苍术芳香化湿,兼利清窍;汗出、身热不解者,可重用石膏,加知母清解肺胃之气;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等镇惊开窍;出血者,加三七粉凉血止血。

③临证参考若暑伤气阴者,可用清暑益气汤。

9.肝火犯肺证:喘急气促,四肢厥逆,身冷,胸胁闷胀,精神忧郁或易怒,喘多由情志因素而发,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用化肝煎合泻白散加减。

29.化肝煎合泻白散;

青皮6克 陈皮6克 白芍6克 丹皮6克 山栀子9克 泽泻9克 贝母9克  桑白皮9克 黄芩6克  

加减:

1.四肢厥逆,身冷明显者,加香附、柴胡、枳壳疏肝解郁;

2.喘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降气平喘。

临证参考服药治疗的同时,须劝慰患者,让其心情开朗,避免精神刺激。此外,处方用药时,可少佐以消食、活血药物,如神曲、麦芽、丹参等,以减少食郁、血瘀的产生。

 若痰饮内停,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嗽阵作,咯白色泡沫痰,心悸怔忡,面青唇紫,汗出,尿少肢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数,治当温阳化饮,泻肺行水,方用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疗。

30.真武汤

茯苓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白术6克 炮附子9克 

1.咳嗽者,为水气上犯于肺,故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肾;

3.若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温运脾阳;

4.若呕者,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而止呕。

31.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子10克  红枣12枚

肝火犯肺

证候喘急气促,四肢厥逆,身冷,胸胁闷胀,精神忧郁或易怒,喘多由情志因素而发,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郁怒伤肝,肝郁化火,上犯于肺,肺失肃降,故气促喘急;肝气不舒,肺气郁闭,故胸胁闷胀;肝气失疏,阳郁不达,故可见四肢厥逆,身冷;心肝气郁,心神不安,故精神忧郁或暴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均为肝火犯肺之象

治法 清肺泻肝,解郁平喘。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化肝煎合泻白散加减。药用青皮、陈皮、赤芍药、丹皮、栀子、浙贝母、桑白皮、黄芩。

方中青皮疏肝理气以泻肺气;陈皮理气化痰;赤芍、丹皮、栀子清肝泻火;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贝母化痰平喘。全方疏肝泻肝,清热降气,肝肺同治,俾气顺火降痰消,诸症自愈。

②加减四肢厥逆,身冷明显者,加香附、柴胡、枳壳疏肝解郁;喘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降气平喘。

③临证参考服药治疗的同时,须劝慰患者,让其心情开朗,避免精神刺激。此外,处方用药时,可少佐以消食、活血药物,如神曲、麦芽、丹参等,以减少食郁、血瘀的产生。

10.燥邪犯肺证:喘作痰少,咽红喉干,心烦口渴,口唇干裂,痰中带血丝,身热恶风,胸胁作痛,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桑杏汤加减。

32.桑杏汤;

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川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犁皮3克   

1.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荆芥以增强疏表发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桔梗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者,加白茅根。旱莲草以凉血止血;

4.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加减2:

1. 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仙鹤草凉血止血;

2. 喘咳痰黄,大便不通者,加大黄、莱菔子通便泻下;

3. 口干舌燥明显者,加麦冬、玉竹养阴生津。

临证参考若病情较重者,用清燥救肺汤;燥热化火而迫肺者,常用泻白散、黛蛤散加竹沥、贝母、马兜铃、杏仁、石膏、寒水石等。

 若病情重者,用清燥救肺汤。

33.清燥救肺汤;

经霜桑叶9克 煅石膏7.5克 甘草3克 炒胡麻仁3克(研) 人参2.1克 杏仁2.1克  真阿胶2.4克 炙枇杷叶1片

 麦冬3.6克 

1.痰多,加贝母 、瓜蒌.

2.血枯加生地.

3.热甚加犀角,羚羊角、牛黄。

5.人参改用西洋参更佳。

 若燥热化火而迫肺者,常用泻白散、黛蛤散加竹沥、贝母、马兜铃、杏仁、石膏、寒水石等。

燥邪伤肺

证候喘作痰少,咽红喉干,心烦口渴,口唇干裂,痰中带血丝,身热恶风,胸胁作痛,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证候分析燥热之邪从口鼻而入,灼伤肺金,肺叶枯槁,肺火不宁而喘作痰少;燥热伤阴,故咽红喉干,心烦VI渴,口唇干裂;热伤肺络,故胸胁作痛,痰中带血;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均为燥热之象。

治法 清燥润肺,生金平喘。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桑杏汤加减。药用桑叶、杏仁、淡豆豉、川贝母、瓜蒌、百部、桔梗、栀子、沙参、梨皮。

方中桑叶轻清凉散,善清肺经及在表之风热,而其性兼甘润,用治温燥之邪最为恰当,配豆豉疏风清热,二药相合,发汗而不伤津,共为主药;栀子清热除烦,川贝母、瓜蒌、百部、桔梗、杏仁宣肺利气化痰平喘,沙参、梨皮润肺生津。诸药相合,清宣温燥,润肺止咳,总以清宣凉润为功。

②加减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仙鹤草凉血止血;喘咳痰黄,大便不通者,加大黄、莱菔子通便泻下;口干舌燥明显者,加麦冬、玉竹养阴生津。

⑧临证参考若病情较重者,用清燥救肺汤;燥热化火而迫肺者,常用泻白散、黛蛤散加竹沥、贝母、马兜铃、杏仁、石膏、寒水石等。

11.肺气郁痹证:每因情志剌激而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气憋,咽中如窒;或有胸痛;常伴有精神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五磨饮子加减。

肺气郁痹证

  症状及分析:

  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一一郁怒伤肝,肝气冲逆犯肺。

  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一一旰气犯肺,肺气郁闭,失于肃降。

  或有胸痛一一肝肺络气不和。

  常伴精神抑郁,失眠、心悸一一心肝气郁,心神失宁。

  苔薄一一无痰,寒,热等邪。

  脉弦一一旰郁之候。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1)方解 本方行气解郁,用于情志不畅,旰气上犯于肺而致胸闷气憋,喘急,咽中如窒等症。  

  槟榔,行气导滞,沉香,降气平喘,木香,枳壳,乌药。疏肝顺气。

  (2)加减

  气逆喘剧,加旋复花、代赭石降气镇逆。

  气郁夹痰,加苏子、杏仁,川朴花开郁降气化痰。 

  伴心悸,失眠,加百合、合欢花,酸枣仁、远志以宁心安神。

  在治疗同时须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避免不良刺激.以配合治疗

12.苏子降气汤:肾虚于下,痰浊壅盛于上,亦称下虚上实证。症见:咳喘痰多,气急,胸闷,苔腻,脉细滑。

34.苏子降气汤;

苏子3克 橘皮3克 半夏3克 当归3克 前胡3克 厚朴3克 沉香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2片 肉桂1.5克(冲服)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2.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音低微,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即甚。

1.肺虚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白;自汗、畏风;舌质淡红,脉软弱;或见呛痰少质粘,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生脉散、补肺汤加减。

 若正气欲脱,喘逆甚剧,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唇青紫,舌质淡,脉微者,治当益气养阴,回阳救逆,可用生脉散合四逆汤治疗。

1.肺虚证

   症状及分析。

  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一一肺虚不能主气。

  咳声低弱一一肺气不足。

  痰吐稀白一一气不化津,津聚为痰.

  自汗、畏风一一肺虚卫外不固。 ,

  舌质淡红,脉软弱一一肺气虚弱之象。

  或见呛咳痰少质粘,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潮红一一肺阴不足,虚火上炎,灼滓为痰。

  舌红苔剥,脉细数一一阴虚火旺津伤液耗.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补肺汤加减。

  (1)方解

  生脉散:益气养阴生津,用于久喘肺虚,呛咳少痰,气短息促。自汗、口干等症.人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补肺,五味子,敛肺止汗。

  补肺汤:功能补益肺气,治短气、喘咳,少气不足以息。

  人参、黄芪,补肺益气,熟地、五味子,补肾敛肺纳气,桑白皮、紫菀,化痰止咳。

  两方同属补肺剂,生脉散补益气阴,以气阴两虚为宜,补肺汤重在补益肺气。兼以 补肾,故肺气虚兼有肾虚者为宜

  (2)加减

  肺气虚甚,补肺汤加冬虫夏草以增强补益肺气之力。

  肺阴虚甚,生脉散去人参,加沙参、玉竹、百合、诃子养阴敛肺。

  喘逆,咳痰稀薄,补肺汤去桑白皮,酌加款冬、钟乳石等温肺止咳定喘。

  兼有肾虚,动则喘甚,加山萸肉、胡桃肉、脐带以补肾纳气。

  兼有脾虚气陷,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补脾养肺,益气升清。

35.生脉散;、

麦冬9克 生晒人参9克(焗服) 五味子6克 白果6克 熟地6克 黄芪9克 炙甘草3克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加减

  肺气虚甚,补肺汤加冬虫夏草以增强补益肺气之力。

   肺阴虚甚,生脉散去人参,加沙参、玉竹、百合、诃子养阴敛肺。

  喘逆,咳痰稀薄,补肺汤去桑白皮,酌加款冬、钟乳石等温肺止咳定喘。

  兼有肾虚,动则喘甚,加山萸肉、胡桃肉、脐带以补肾纳气。

  兼有脾虚气陷,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补脾养肺,益气升清。

加减:

1. 咯痰清稀起沫,形寒者,去麦冬、熟地之寒凉,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

2. 肺气虚明显者,加冬虫夏草补肺益气;

3.如兼有脾气虚者,可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4. 如兼有肾气虚者,加山茱萸、胡桃肉、蛤蚧以纳气定喘。

5.. 阴虚明显者,可用百合固金汤。

   临证参考 治疗时应兼顾肺脾肾三脏,如兼有脾气虚者,可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如兼有肾气虚者,加山萸肉、胡桃肉、蛤蚧以纳气定喘。若正气欲脱,喘逆甚剧,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唇青紫,舌质淡,脉微者,治当益气养阴,回阳救逆,可用 生脉散合四逆汤治疗。

36.补肺汤;

人参5克 黄芪9克 麦冬9克 五味子9克 桑白皮6克 紫菀6克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加减

肺气虚甚,补肺汤加冬虫夏草以增强补益肺气之力。

肺阴虚甚,生脉散去人参,加沙参、玉竹、百合、诃子养阴敛肺。

喘逆,咳痰稀薄,补肺汤去桑白皮,酌加款冬、钟乳石等温肺止咳定喘。

兼有肾虚,动则喘甚,加山萸肉、胡桃肉、脐带以补肾纳气。

兼有脾虚气陷,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补脾养肺,益气升清。

【辨证加减】

1.可酌加冬虫夏草、蛤蚧,或加服人参蛤蚧散以增强补肺益肾之力。

2.气短、汗多者,可重用黄芪,加防风、五味子,即与玉屏风散合方,以补气固表。

3.兼咳嗽者,可酌加紫菀、款冬花、杏仁、前胡、苏子,以宣肺止咳。

4.痰多色白、脘腹作胀者,可酌加半夏、陈皮、山药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5.口干咽燥者,是肺阴亏虚,可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白芍,或改用补肺阿胶散以养肺润燥。

【按语】

1.本方为甘温补益之剂,若痰浊内盛者忌服,以免误补恋邪;阴虚火旺者慎服,以免伤阴化燥。

2.本方宜用文火煎煮,时间可稍长,以利药效尽出。

37.生脉散合四逆汤;

麦冬9克 生晒人参9克(焗服) 五味子6克 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 炙甘草6克 附子5克

(1)肺虚

证候喘咳短气,咳声低微,自汗畏风,吐痰稀白,或潮热盗汗,颧红咽干,舌质淡或红,脉虚细数。

证候分析 因外邪停滞,损伤肺气或因过劳耗伤肺气,或久病肺弱,气液亏耗,以致肺气不足,短气而喘;肺气不足,故咳喘气短,咳声低微;肺虚卫外不固,故自汗畏风;肺阴虚,故潮热盗汗,颧红咽干;舌淡或红,脉虚细数,皆为虚象

治法 益气养阴定喘。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生脉散加味。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白果、熟地黄、黄芪、炙甘草。

方中人参、黄芪、甘草补肺益气,气充则能化津,亦可固卫气而止汗以保津;麦冬、熟地养阴润肺,生津止渴;五味子、白果敛肺平喘。全方益气补肺,养阴敛肺,故可治气阴不足之肺虚喘咳。

②加减咯痰清稀起沫,形寒者,去麦冬、熟地之寒凉,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肺气虚明显者,加冬虫夏草补肺益气;阴虚明显者,可用百合固金汤。

③临证参考 治疗时应兼顾肺脾肾三脏,如兼有脾气虚者,可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如兼有肾气虚者,加山萸肉、胡桃肉、蛤蚧以纳气定喘。若正气欲脱,喘逆甚剧,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唇青紫,舌质淡,脉微者,治当益气养阴,回阳救逆,可用生脉散合四逆汤治疗。

  五、肺脾两虚证

【主症】 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治法】补益肺脾,化痰平喘。

【常用方】补肺汤(《普济本事方》)。

38.补肺汤;

桑白皮、熟地黄、人参、黄芪各15g,紫菀12g,五味子10g,茯苓、白术各12g,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可酌加冬虫夏草、蛤蚧,或加服人参蛤蚧散以增强补肺益肾之力。

2.气短、汗多者,可重用黄芪,加防风、五味子,即与玉屏风散合方,以补气固表。

3.兼咳嗽者,可酌加紫菀、款冬花、杏仁、前胡、苏子,以宣肺止咳。

4.痰多色白、脘腹作胀者,可酌加半夏、陈皮、山药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5.口干咽燥者,是肺阴亏虚,可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白芍,或改用补肺阿胶散以养肺润燥。

【按语】

1.本方为甘温补益之剂,若痰浊内盛者忌服,以免误补恋邪;阴虚火旺者慎服,以免伤阴化燥。

2.本方宜用文火煎煮,时间可稍长,以利药效尽出。

3.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肺气虚证40例,皆有咳嗽无力,久咳,呼吸短促,自汗,易感冒等症,疗程在3个月以上。结果:显效29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2.5%。全部病例皆作了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测定,前后对比P<0.01。

【参用方】

39..人参蛤蚧散(《卫生宝鉴》):蛤蚧1对,杏仁150g,炙甘草150g,人参60g,茯苓60g,贝母60g,桑白皮6g,知母60g。

共研细末,早晚空腹时各服1次,每服6g,开水送下。功用:益气清肺,止咳定喘。主治:久咳气喘,声低无力,痰稠色黄,胸中烦

热,身体日渐赢瘦,或面目虚浮,脉浮大无力。

40..补肺阿胶散(《小儿药证直诀》)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阿胶45g,马兜铃15g,牛蒡子7.5g,杏仁6g,人参10g,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6g,甘草7.5g, 糯米30g。

水煎服,每日1剂。阿胶烊化,分次调入药汁。功用:补肺养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咯痰不多或痰中带血,脉浮细数,舌红少苔。

41..补肺汤(《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桑白皮、熟地黄各15g,人参、黄芪、紫菀、五味子各10g。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益肺脾,定喘止嗽。主治:肺气不足,心腹胀满,咳嗽喘逆上气,唾脓血,胸背痛,手足烦热,惕然自惊,干呕,心烦,面色自。

42.清金汤(《袖珍tJ',JL方》):罂粟壳5g,甘草3g,陈皮6g,赤茯苓10g,杏仁10g,阿胶10g(烊化),五味子10g,桑白皮15g,薏苡仁15g,紫苏叶10g,贝母6g,半夏10g,百合10g,款冬花10g,人参15g,生姜3片,大枣2枚,乌梅1个。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气敛肺,健脾化痰。主治:咳喘,上气喘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饮食不下。

2.脾虚证:咳喘短气,胸脘满胀,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舌质淡嫩胖,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加减。

 若肺脾气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

  若妇女产后,月经后期,慢性出血,大便之后见喘促气短者,应大补气血,不能见喘平喘,可选用生脉散、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

(2)脾虚

证候咳喘短气,胸脘满胀,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舌质淡嫩胖,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因胃为水谷之海,虚则不能转化,脾土为湿所滞,水湿停滞三焦,阻遏清气,胃失和降,肺气壅塞,升降朱调,因而成喘。因过劳忍饥,或过饱失宜,或久病延续,思虑过度,均可伤脾,脾气虚,健运失权,故面色苍白,胸脘闷胀,乏力倦怠,纳少便溏,舌质淡嫩胖,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炙黄芪、白术、炙甘草、升麻、北柴胡、茯苓、陈皮、山药、扁豆。

  方中黄芪甘温质轻,入肺脾二经,补中气,升清阳,益肺气,实皮毛,重用以为君药;辅以人参、白术、炙甘草、茯苓、山药、扁豆健脾益气化痰,脾旺则正气自充,与君药共奏补中益气之功;佐以升麻、柴胡升举中阳,陈皮理气化痰。

⑦加减 胃脘冷痛,呕吐清水者,加附子、高良姜温中散寒止痛;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健脾。

⑧临证参考若肺脾气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若妇女产后,月经后期,慢性失血,大便之后见喘促气短者,应大补气血,不能见喘平喘,可选用生脉散、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十全大补汤。

    五、肺脾两虚证

【主症】 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治法】补益肺脾,化痰平喘。

43.【常用方】补肺汤(《普济本事方》)。

桑白皮、熟地黄、人参、黄芪各15g,紫菀12g,五味子10g,茯苓、白术各12g,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可酌加冬虫夏草、蛤蚧,或加服人参蛤蚧散以增强补肺益肾之力。

2.气短、汗多者,可重用黄芪,加防风、五味子,即与玉屏风散合方,以补气固表。

3.兼咳嗽者,可酌加紫菀、款冬花、杏仁、前胡、苏子,以宣肺止咳。

4.痰多色白、脘腹作胀者,可酌加半夏、陈皮、山药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5.口干咽燥者,是肺阴亏虚,可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白芍,或改用补肺阿胶散以养肺润燥。

【按语】

1.本方为甘温补益之剂,若痰浊内盛者忌服,以免误补恋邪;阴虚火旺者慎服,以免伤阴化燥。

2.本方宜用文火煎煮,时间可稍长,以利药效尽出。

3.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肺气虚证40例,皆有咳嗽无力,久咳,呼吸短促,自汗,易感冒等症,疗程在3个月以上。结果:显效29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2.5%。全部病例皆作了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测定,前后对比P<0.01。

【参用方】

44.人参蛤蚧散(《卫生宝鉴》):蛤蚧1对,杏仁150g,炙甘草150g,人参60g,茯苓60g,贝母60g,桑白皮6g,知母60g。

共研细末,早晚空腹时各服1次,每服6g,开水送下。功用:益气清肺,止咳定喘。主治:久咳气喘,声低无力,痰稠色黄,胸中烦

热,身体日渐赢瘦,或面目虚浮,脉浮大无力。

45..补肺阿胶散(《小儿药证直诀》)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阿胶45g,马兜铃15g,牛蒡子7.5g,杏仁6g,人参10g,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6g,甘草7.5g, 糯米30g。

水煎服,每日1剂。阿胶烊化,分次调入药汁。功用:补肺养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咯痰不多或痰中带血,脉浮细数,舌红少苔。

46.补肺汤(《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桑白皮、熟地黄各15g,人参、黄芪、紫菀、五味子各10g。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益肺脾,定喘止嗽。主治:肺气不足,心腹胀满,咳嗽喘逆上气,唾脓血,胸背痛,手足烦热,惕然自惊,干呕,心烦,面色自。

4.清金汤(《袖珍tJ',JL方》):罂粟壳5g,甘草3g,陈皮6g,赤茯苓10g,杏仁10g,阿胶10g(烊化),五味子10g,桑白皮15g,薏苡仁15g,紫苏叶10g,贝母6g,半夏10g,百合10g,款冬花10g,人参15g,生姜3片,大枣2枚,乌梅1个。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气敛肺,健脾化痰。主治:咳喘,上气喘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饮食不下。

3.肾虚证: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质淡白或黑润,脉微细或沉弱;或喘急、或面红、烦路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苏子降气汤、真武汤、

 肾阴不足,可选七味都气丸、河车大造丸;

 肺肾俱虚,心肾阳衰,元气欲脱,证见气喘痰鸣,气不接续,张口抬肩,鼻煽气促,不能平卧,四肢厥冷,心惊不安,面色苍白,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急用参附汤应急。

肾虚证

  症状及分析,

  喘促曰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一久病肺虚及肾,气失摄纳.

  形瘦神疲一一肾虚精气耗损。

  跗肿--阳虚气不化水。 .

  汗出一一肾阳虚衰,卫阳不固,津液外泄。

  肢冷、面青唇紫一一真阳衰微,不能温养四肢、肌肤。

  舌苔淡白或黑润,脉微细或沉弱一一肾阳衰弱之征。

  或喘急、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一一真阴衰竭,阴不敛阳,气失摄纳,虚阳上越。 .

  舌红少津,脉细数一一肾阴亏耗。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

  (1)方解 .

  金匮肾气丸功能温补肾阳,用于喘息短气,形寒肢冷,跗肿。方中用六味地黄丸补肾精,加附桂温补肾阳。

  附子、肉桂,温补肾阳,熟地、山药、萸肉,滋补肾精,丹皮,泻肝肾之火,茯苓、泽泻,渗湿利水。 .

  参蛤散:纳气补肾,用于喘咳乏力,动则为甚,吸气难降者。

  人参,大补元气,蛤蚧,补肺益肾。

  两方同为补肾纳气之剂,均用于久病虚喘之证。。但前方偏于温补肾阳,故宜用于肾阳不足之虚喘,后方长于补益肺肾精气,故肺肾精气两亏之虚喘多用。

  (2)加减 . .

  肾阳虚甚;加补骨脂、胡桃肉、紫河车,并配天冬、龟板、当归滋阴助阳。

  冲气上逆,脐下筑动,气从少腹上奔者,加紫石英、磁石、沉香以镇纳。

  肾阴虚,用七味都气丸、生脉散,加诃子、西洋参、天麦冬、龟版胶等滋阴纳气。

  肾虚喘证,一般以阳虚者为多,若见阴阳两虚者应权衡主次处理。病久势缓者,可

  用金匮肾气丸、都气丸、人参胡桃汤。病势较重,可加用参蛤散。善后调理可常服紫河;丰粉1.5—3克,一日二次,紫衣胡桃肉日2---8个。

  变证;

  1.虚实夹杂证 肾虚证每多兼有痰浊、水饮、血瘀等标实证。

  (1)痰浊 肾虚于下,痰浊壅盛于上,亦称。下虚上实。证。

  ①症状及分析。

  咳喘痰多,气急,胸闷,苔腻,脉细滑一一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②治法;化痰降逆,兼以温肾纳气。

  ⑧方药;苏子降气汤。

  方解 本方降气化痰平喘,兼以温肾。

  苏子,降气平喘,半夏、前胡、川朴、陈皮,化痰理气降逆,肉桂,温肾纳气,当归,养血润燥,甘草,调中。

  (2)水饮 肾阳虚衰,水饮内停,上凌心肺,外溢肌肤。 、

  ①症状及分析。

  喘咳,咯痰清稀,胸闷心悸一一水饮凌心犯肺。

  肢体浮肿,尿少一一水泛肌肤。 .

  舌质淡胖,脉沉细一一阳虚水饮内盛。

  ②治法。温肾益气,化饮行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

  方解 本方温阳利水,治肾阳衰微,水饮内停,泛溢肌肤,上凌于心,喘急,心悸,水肿等症。

  附子,温阳散寒,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和营,配附子敛阴和阳。

  若气虚水邪盛者,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子、万年青根温肾益气利水;

  (3)血瘀 多因痰饮凌心, 心阳不振或肺肾两虚,病及于心,血脉瘀阻所致。症见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脉结代等,可在祛邪、扶正的基础上酌配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泽兰等活血化瘀之品。

  2.喘脱证 .

  症状及分析.

  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一一肺气欲绝。

  或有痰鸣一一痰浊阻肺。

  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一一心肾阳衰,喘汗欲脱之危象。

  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一一阳气衰竭。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3---4.5克,蛤蚧粉1.5克,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

  若伴有烦躁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去附子,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益气养阴。

  汗多气逆加龙骨:牡蛎、山萸肉敛汗固脱。

(3)肾虚

证候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接续,动则更甚,身寒肢冷,腰酸腿软,浮肿溏泻,汗出,舌质淡,脉沉细。

证候分析多因真气耗损,肾不纳气,气不归元,气逆上奔,喘逆乃作,气不接续,呼多吸少;若劳则耗气,故动则更甚;肾阳虚衰,卫外之阳不固,故汗出;阳虚不能温暖脾土,则浮肿溏泻;阳气不得温养于外,故身寒肢冷,腰酸腿软,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 补肾纳气。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药用炮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五味子、蛤蚧、胡桃肉、补骨脂。

方中熟附子、肉桂、补骨脂温补肾阳,升发少火,鼓舞肾气;熟地、山药、山萸肉滋补肾精,以阴中求阳;五昧子、蛤蚧、胡桃肉补肾纳气;人参大补元气。

②加减 肾阳虚甚者,加仙灵脾、仙茅温补肾阳;喘促甚者,加紫石英、沉香以平喘;肾阴虚者,可去温性之附子、肉桂、人参、补骨脂,加龟甲、麦冬、西洋参补肾益阴。

③临证参考肾阴不足,可选七味都气丸、河车大造丸;肺胃俱虚,心肾阳衰,元气欲脱,证见气喘痰鸣,气不接续,张口抬肩,鼻煽气促,不能平卧,四肢厥冷,心惊不安,面色咣白,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急予扶阳固脱,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3~4·5g,蛤蚧粉1.5g。

四、其他治法

47.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干地黄15g,山药30g,山茱萸30g,泽泻30g,茯苓30g,牡丹皮30g,桂枝15g,附子,牛膝15g,车前子30g。

混合研细,炼蜜和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下。亦可按原方剂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每日1剂。

功用:温补肾阳,利水消肿。主治:肾阳不足,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 状,胸满不能平卧,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48.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楝子30g,葫芦巴30g,木香30g,炮附子30g,肉豆蔻30g,补骨脂30g,沉香30g,茴香30g,阳起石30g,肉桂60g,黑锡60g,硫磺60g。

每服3~9g,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亦可按原方剂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壮下元,镇纳浮阳。主治:真阳不足,肾不纳气,浊阴上泛。上盛下虚,痰壅胸中,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微。

  六、肺肾两虚证

【主症】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49.【常用方】 肾气丸(《金匮要略》)。

熟地黄240g,山药120g,山茱萸120g,泽泻90g,丹皮90g,茯苓90g,桂枝30g.,附子30g。

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1丸,空腹时用开水送服。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可加人参、蛤蚧、冬虫夏草、五味子,以加强益肾补肺,纳气平喘之功。

2.咳痰稀薄,食少便溏,可加人参、白术、姜半夏、陈皮、茯苓、款冬花,以增加健脾化痰之功。

3.如兼面色浮红,喘促汗出等虚阳上浮之症,可加龙骨、牡蛎、五味子,改桂枝为肉桂,以潜阳纳气。

4.如见午后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咽干燥等阴虚之症,可酌减桂枝、附子,熟地黄改为生地黄,加北沙参、麦冬、百合、五味子,或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以滋阴纳气。

5.善后调理可以本方加服紫河车粉、紫衣胡桃肉。

【按语】

1.本方为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剂,临床以腰膝酸冷,尿清便溏,虚喘无力为辨证要点。阴虚火旺者忌服。

2.本方中附子有毒,宜先用慢火煎煮20~30分钟,可减低毒性;再加入其余厚味滋补之品,用文火久煎,以使药效尽出;肉桂辛香,宜后下,稍煎即可,以免耗散药性。

3.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慢性肺心病23例。结果:13例服药5剂尿量明显增加,水肿减轻,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改服丸剂30天,心悸气短平息。10例危重者,病症缓解,水肿减轻。23例中随访14例,1年以上未见复发。

4.据报道:采用本方每日3次,每服10粒,饭后半小时吞服,连服半年以上,治

疗哮喘缓解期患者,以防止哮喘发作19例。结果: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9.5%。

5.据报道:服用本方10天后,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9<0.01)。这表明金匮肾气丸有显著增强抗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本方还能促进抗体提前产生,增强小鼠体液免疫功能L20J。

6.据报道:本方可以引起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结核菌素反应增强,T4细胞和单核细胞有上升倾向,可以说明本方能引起皮内试验阳性和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参用方】

50..七味都气丸(《医宗己任编》):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五味子6g。炼蜜为丸,每丸重15g。

每服1丸,每日3次,空腹时用开水送下。或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滋肾纳气。主治:肾阴亏虚,气喘呃逆。

51.八仙长寿丸(《寿世保元》):生地黄240g,山茱萸120g,茯苓、牡丹皮各90g,五味子、麦门冬、山药、益智仁各60g。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g,早晚空心温酒调下;或炒盐汤调服。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益气,

补肾阴。主治:年高之人,或喘或咳,足膝无力,形体消瘦、盗汗。

52.右归丸(《景岳全书》):大熟地黄240g,山药120g,山萸肉90g,枸杞子120g,鹿角胶120g,菟丝子120g,杜仲120g,当归90g,肉桂60~120g,香附60--180g。

配作蜜丸服,每丸约重15g,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下。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主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赋不足的喘息。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腰膝软弱,下肢浮肿等。

53.参杞汤(《顾氏医经读本》):人参15g,当归、熟地黄、杞子、山萸肉、麦冬各12g,阿胶10g,肉桂3g,黑荆芥6g。

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纳气,养血,救脱。主治:肾虚,气失根蒂,喘逆。

4.水气凌心证: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苔白滑,脉沉细、弦细数或结代。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若肾虚于下,痰浊壅盛于上,亦称“下虚上实”,证见咳喘痰多,气急胸闷,苔腻,脉细滑。治当化痰降逆,兼温肾纳气,方用苏子降气汤。

 若恶血攻肺,突然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咯吐大量粉红泡沫浆液样痰,口唇紫绀,面色青紫,舌质紫暗,脉涩,治当活血化瘀,泻肺平喘,可用血府逐瘀汤合椒目瓜蒌汤治疗。

变证;

  1.虚实夹杂证 肾虚证每多兼有痰浊、水饮、血瘀等标实证。

  (1)痰浊 肾虚于下,痰浊壅盛于上,亦称。下虚上实。证。

  ①症状及分析。

  咳喘痰多,气急,胸闷,苔腻,脉细滑一一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②治法;化痰降逆,兼以温肾纳气。

  ⑧方药;苏子降气汤。

  方解 本方降气化痰平喘,兼以温肾。

  苏子,降气平喘,半夏、前胡、川朴、陈皮,化痰理气降逆,肉桂,温肾纳气,当归,养血润燥,甘草,调中。

  (2)水饮 肾阳虚衰,水饮内停,上凌心肺,外溢肌肤。 、

  ①症状及分析。

  喘咳,咯痰清稀,胸闷心悸一一水饮凌心犯肺。

  肢体浮肿,尿少一一水泛肌肤。 .

  舌质淡胖,脉沉细一一阳虚水饮内盛。

  ②治法。温肾益气,化饮行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

  方解 本方温阳利水,治肾阳衰微,水饮内停,泛溢肌肤,上凌于心,喘急,心悸,水肿等症。

  附子,温阳散寒,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和营,配附子敛阴和阳。

  若气虚水邪盛者,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子、万年青根温肾益气利水;

  (3)血瘀 多因痰饮凌心, 心阳不振或肺肾两虚,病及于心,血脉瘀阻所致。症见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脉结代等,可在祛邪、扶正的基础上酌配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泽兰等活血化瘀之品。

  2.喘脱证 . 

(4)水气凌心

证候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苔白滑,脉沉细、弦细数或结代。

证候分析喘促日久,肺脾肾俱虚,真阳耗损,气不化水,水气内停,溢泛肌肤,则尿少肢肿;水饮凌心射肺,则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心悸怔忡;心气、心阳受损,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血行瘀滞,则见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脉弦细数或结代;阳虚不温四肢,则形寒肢冷;苔白滑、脉沉细均为阳虚水停之象。

治法 温阳行水,活血化痰。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用炮附子、茯苓、白术、桂枝、生姜、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泽兰、甘草。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补肾阳,本证阳虚为本,故重用附子为君;桂枝温通心阳,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导水下行,生姜能入肺,温散水气,共为臣药;丹参、桃仁、红花 川芎、泽兰活血化瘀为佐药;甘草为和中调药,且配桂枝辛甘化阳为使药。诸药相配,使真阳得复,水湿得运,瘀血得化,诸症自除。

②加减若喘咳多汗者,可加杏仁、苏子、干姜温中补气降逆。

③临证参考若肾虚于下,痰浊壅盛于上,亦称“下虚上实”,证见咳喘痰多,气急胸闷,苔腻,脉细滑。治当化痰降逆,兼温肾纳气,方用苏子降气汤。若恶血攻肺,突然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咯吐大量粉红泡沫浆液样痰,口唇紫绀,面色青紫,舌质紫暗.脉涩,治当活血化瘀,泻肺平喘,可用血府逐瘀汤合椒目瓜蒌汤治疗。

  四、水气凌心证

【主症】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胀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数。

【治法】温阳化气,利水平喘。

54.【常用方】真武汤(《伤寒论》)。

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炮附子9g。

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咳嗽,痰白而稀,可加五味子、细辛、干姜以温肺散寒,燥湿化痰。

2.小便不利,重用茯苓,加泽泻、桂枝、猪苓以通阳利水。

3.下利,加人参、干姜以温中止利。

4.呕吐,酌减附子,重用生姜,加半夏以温胃止呕。

5.咳喘心悸,肢体浮肿,舌淡胖大,脉沉细,尿少者,为阳虚水停,上凌心肺,酌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子以温肾益气利水。

6.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者,为痰饮凌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加丹参、泽兰、益母草以活血化瘀行水。

【按语】

1.本证为阳虚水逆,必须温阳以制水,不可滥用车前子、木通以渗利,或代赭石、旋覆花以降逆,否则极易加重病情。

2.或喘逆剧甚,张口抬肩,端坐不能平卧,肢冷,汗出如珠,面青唇紫,痰鸣心悸,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为喘脱危象,必须积极地采用急救措施,以挽救危象。

3.据报道:运用本方实验研究对犬实验性心力衰竭的影响。结果表明:真武汤原方组合是最佳配伍,能显著提高心衰的心肌收缩力,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氧供应,促进血液循环,而对心肌耗氧量和传导系统无明显影响。

【参用方】

55..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干地黄15g,山药30g,山茱萸30g,泽泻30g,茯苓30g,牡丹皮30g,桂枝15g,附子,牛膝15g,车前子30g。

混合研细,炼蜜和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下。亦可按原方剂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每日1剂。

功用:温补肾阳,利水消肿。主治:肾阳不足,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 状,胸满不能平卧,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2.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楝子30g,葫芦巴30g,木香30g,炮附子30g,肉豆蔻30g,补骨脂30g,沉香30g,茴香30g,阳起石30g,肉桂60g,黑锡60g,硫磺60g。

每服3~9g,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亦可按原方剂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壮下元,镇纳浮阳。主治:真阳不足,肾不纳气,浊阴上泛。上盛下虚,痰壅胸中,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微。

3.喘脱证: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参附汤

2.喘脱证 .

  症状及分析.

  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一一肺气欲绝。

  或有痰鸣一一痰浊阻肺。

  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一一心肾阳衰,喘汗欲脱之危象。

  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一一阳气衰竭。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3---4.5克,蛤蚧粉1.5克,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

  若伴有烦躁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去附子,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益气养阴。

  汗多气逆加龙骨:牡蛎、山萸肉敛汗固脱。

1.喘证中成药

(1)消咳喘(向阳牌,哈尔滨中药二厂):每次7~lOml,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儿用量酌减。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及感冒咳喘等,具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2)止嗽定喘膏(健民牌,常州健民制药厂):每次lO--一15g,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用于外感风寒,痰热内蕴,咽喉干燥,咳嗽哮喘,痰多气急,咳甚呕恶。

(3)止咳喘热参片(松鹤牌,河南驻马店地区中药厂):每次1"--2片,每日3~6片;极量每次4片,每日最大量不得超过12片,温开水送服。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具有定喘、止咳、祛痰效果。

(4)蛤蚧定喘丸(桂中药牌,广西桂林中药厂):每次9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阴虚咳喘。

(5)橘红丸(嘉应牌,广东梅州制药厂):每次12g,每日2次,适用于脾胃湿热之咳喘。

喘证预防与护理.

  1.凡有喘证病史者,平时应节饮食,少食甜粘肥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并应戒烟

酒,忌辛热动火刺激类食品。

  2.气候变化时尤需慎风寒,以免感受外邪而诱发。

  3.若因情志致喘者,更应怡情悦志,避免不良刺激。

  4.加强体疗、气功锻炼,以固根本。活动量根据个人体质强弱而定,不宜过度疲劳。喘证发作时暂停锻炼。 。

喘证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喘病缓解的患者,可以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运用各种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2.药物预防脾肺气虚,易于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加健脾胃之药;肺阴不足者,可服养阴清肺膏;无明显症状者,可服用固本咳喘片,每次5片,每日3次;如心肺功能不全者,可长期服用生脉饮、复方丹参片。

3.预防感冒 根据四季冷暖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的发生。

二、康复

1.药物康复重点在于益气润肺,补肾纳气。脾气虚者,以六君子汤调补;肺气虚者,以生脉饮滋养;肾虚者,可用六味地黄口服液、金匮肾气丸合生脉饮调理。

2.饮食康复

(1)气虚者,取生黄芪30g煮水,然后加入糯米粥再煮15分钟,患者每日可吃l碗。

(2)气血两虚者,胎盘1个洗净、煮熟,可以加羊肉一起炖,然后连汤分数次服用。也可服用胎盘糖衣片。

(3)肾不纳气者,可用核桃肉、黑芝麻捣碎口服,每次5~lOg。

3.针灸康复

针刺或灸肺俞、肾俞、膏肓、气海、足三里等穴,以温通诸经之气,增强抗喘之效。耳针,可用王不留行子贴压相应的穴位,3天换1次。

4.自我疗法

自己可按摩肺经穴位及天突、膻中等穴;或用手轻轻拍打脊柱两旁腧穴,自下而上进行数次,有助于痰液的排出。此外,亦可练凝神松肌功,每日练30分钟,进行自我调节。

喘证现代研究

喘病属难治病,近年来开展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方法治疗本病,其疗效是肯定的。现综述如下:

一、辨证论治研究

喘病一般按寒热虚实辨证论治。程爵堂用八味止喘散(制皂角、制杏仁、制半夏、炒苏子、炒莱菔子、炒白芥子、炒五味子、细辛)研末,混合,或用姜汁、竹沥(等份)调和制成梧桐子大丸,每晚3~6g,吞服。虚喘配合蒌贝定喘汤(瓜蒌仁、浙贝母、党参、炒白术、茯苓、干姜、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橘红、南竺子);热喘用加味黄牛散(生大黄、白牵牛、黄芩、全瓜蒌、前胡,研末),每日5~9g,分3次服,亦可改为汤剂。均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兼服八味止喘散。经治1~2个月后,临床痊愈58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3例。说明本组方药,对痰阻气壅的实喘有着较好的平喘效果(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0,(3):18~19)。任凤兰等自制实喘灵、虚喘灵治疗虚、实喘证各50例,并设氨茶碱组作对照。结果,实喘灵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虚喘灵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实喘灵由麻黄、杏仁、银花、地龙等组成;虚喘灵由蛤蚧、麻黄、北:加皮等组成,均制成浓缩液,每次20ml,每El 2次,每次30分钟,超声雾化吸入,10 天为l疗程(河北中医,1993,(3):6~7)。吴雪姣用温肾润肺汤(熟附子、白芥子、桑白皮、莱菔子、五味子、山药、补骨脂、甘草)治疗寒喘48例,痊愈31例,有效15例无效2例(吉林中医药,1995,<2):12)。王延周用宣散温降法治疗寒饮喘疾70例,方用宣降汤:炙麻黄、射干各129,细辛、桂枝、炙甘草各69,干姜79,五味子、苏子各99,葶苈子209,大枣4枚。对照组70例,用先锋V4~-69静滴。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3%、71%(P<o·01)(吉林中医药,1995,(4):11~12)。蒲绥春以清肺效灵方治疗咳喘100例,本方含麻黄、川贝、杏仁、黄芩、橘红、桔梗、苏子、苏叶、石韦、沙参、白茅根。随症加减治疗,有效率98%(湖南中医杂志,1995,<2>:25~26)。李玉梅用固本喘嗽灵(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杏仁、清半夏、云茯苓、莱菔子、丹参、水蛭、车前草、淫羊藿、补骨脂、黄芩、甘草等)治疗慢性咳喘1000例临床观察。结果显效(主要症状完全消失,2年来未复发)480例,有效509例,无效ii例,总有效率98.9 % (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3):37~38)。

董建华认为喘病久发所成的宿喘,治疗应以益肾填精,纳气归元为主。自拟方:生地、熟地、山萸肉、冬虫夏草、紫石英、沉香粉、川芎、全蝎、五味子、杏仁、砂仁。新加外感,痰多者,加桑白皮、苏子、海浮石等;畏寒肢冷明显者,加肉桂、制附片;倦怠乏力,动则汗出,加生黄芪、牡蛎;喘憋气急,加地龙、生蛤壳;大便数日一行,偏结者,加酒大黄、全瓜蒌。以此方治疗宿喘可取得较好疗效(中医杂志,]990,(6>:l8~19)。

有些医家认为,虚喘亦可用麻黄。如洪广祥认为,虚喘中亦多见虚中夹实,尤其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所致的喘证,不仅有肺肾两虚,摄纳失常的虚喘本证,同时还可见痰瘀阻肺,肺失肃降,气道壅塞的实证,这就是虚喘亦可用麻黄的理论和临床依据。当然在组方时,必须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灵活配伍。虚喘用麻黄,一般宜炙用,这不仅可以缓和麻黄辛散之性,同时还有补益作用(中医杂志,1992,<4>:4~5)。黄淑芬以麻黄配杏仁、葶苈子、党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等用于虚喘患者。并认为传统所指虚喘忌用麻黄,是仅指单味药而言,复方配伍不受此限制(中医杂志,1 990,(12>:·12~13)。

陈慧贞等以双麻贝雾化剂治疗喘病气道痰阻症100例,用本品(含金银花、连翘、黄芩、麻黄、浙贝母。每支10ml,含生药89)1支,加生理盐水10m1,经CSW--1型超声雾化器吸入,雾滴直径0·8~1.5um,每次15~20分钟,每El 2次。同时用穿琥宁、双黄连粉、清开灵针剂静滴。设西药对照组100例,用庆大霉素4万U,加a~糜蛋白酶5mg,氨茶碱0·125g,生理盐水20ml;空白对照组50例,用生理盐水20ml,均雾化吸

入,治法f司上。两对照组均常规用青霉素、先锋霉素类。治疗7 El,结果: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4%、50%,中药组疗效优于空白对照组(P<o.01)(新中医,1995,(10):39~40)。

胡文豪观察二麻四仁汤平喘抗敏作用42例。用蜜炙麻黄、麻黄根、甘草、桃仁、杏仁、白果仁、郁李仁、炙款冬花、蒸百部、车前草、土茯苓、忍冬藤,水煎服或制成糖浆口服。对照组32例用复方气喘平或长效氨茶碱。结果:两组的嗜酸细胞计数、临床症状计分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等,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o.01),而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o.05)(北京中医,1994,<4>:28~29)。

喘病缓解期,补益肺肾为重要治法。王志坚等应用蛤蚧2对(去头足),冬虫夏草、川贝母各60g,海螵蛸80g,冰糖80~120g。喘重加白果仁60g;顽痰粘稠不易咯出,加葶苈子30g;形寒肢冷,吐白色泡沫痰,加白芥子适当。共为细末,为一疗程量,每次8g,每日2次口服。每年2个疗程,分别在秋末、春初服用。治疗128例,总有效率85.9%(中医药研究,1990,<2):36)。

二、辨病论治研究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奚肇庆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本方,热重加连翘、黄芩、竹沥、苇茎汤,寒重加苓桂术甘汤、葶苈子;夹瘀加桃仁、丹参。治疗本病40例。

对照组30例,以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热重加黄芩、鱼腥草、一支黄花;寒重合小青龙汤出入,3周为1疗程。结果两组显效率为65.7%、39.3%,有效率为87.5%、63.3%;肺通气功能的改善,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o.05)。说明通阳散结、行气祛痰法,对痰浊内阻、肺失肃降的实喘证也是适应的(中医杂志,1990;(6):35~38)。王会仍应用益气活血法,以黄芪参脉饮加复方丹参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57例,与温阳益肾法,以金匮肾气丸治疗29例作对照。结果发现益气活血组的疗效明显高于温阳益肾组(P<0.01),并分别观察了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及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不仅能显著地改善肺通气功能,(P<o.01),而且能显著地改善肺换气功能(P<o.01)。说明气虚血瘀是慢阻肺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中医杂志,1992,(9):24~26)。当然,温阳益肾仍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重要方法。王永标以熟地30g,鹿角霜10g,白芥子6g,干姜、肉桂、甘草各3g,麻黄29加减治疗本病63例,治愈32例,好转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65%(陕西中医,1994,(4):148)。

慢阻肺出现喘脱证,多表现为内闭外脱(痰瘀气壅,阳气虚衰),须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抢救。洪广祥用红参、制附子、青皮、陈皮、槟榔、葶苈子、生大黄、鬼箭羽、牡荆子、菖蒲、郁金等为基本方,随症加减。若阴损及阳,阴液亏耗者,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并配合西药抗生素,必要时使用呼吸兴奋剂及强心利尿剂,治疗30例,与单纯西药组作对照。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1)。实验室检查亦发现。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了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o.01)(实用中医杂志,1993,(1):6~7)。

对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沈祖法自拟三黄平喘汤(一支黄花、制大黄、炙麻黄、生甘草、石膏、鸭跖草、枳实、制胆星、生赭石等)随症加减,治疗本病急性发作期35例,总有效率为94%(中医杂志,1991,(11):7)。程爵堂以蚤休、黄芩、全瓜蒌、马兜铃、石韦、地龙、穿山龙、百部、青黛、海蛤粉、半夏、橘红、麻黄为基本方,并与清金化痰汤(《统旨方》)作对照,两组各观察31例。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74.19%(P<o.05)。在动物平喘试验中,首先用毛细血管法,发现观察组豚鼠气管舒张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o.01)。其次采用整体动物引喘法,结果观察组豚鼠引喘期明显延长(P<0.01)(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203~205)。马少剑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104例,用麻黄、白果、黄芩、地龙、川芎、细辛、甘草为基本方,随证加减,结合西药平喘、抗炎对症治疗,与西药组100例对照,结果两组分别显效82、64例,有效22、35例,无效0、l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10~11)。由上观之,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痰热郁肺多见,以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治疗,疗效可观。但在本病的病机演变中,脾肾阳虚亦不少见。张永涛以温阳补肾法治疗激素依赖性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28例。基本方为:陈皮、半夏、淫羊藿各10g,茯苓、党参、女贞子、补骨脂、菟丝子各12g,黄芪、生地、熟地、山萸肉各15g,炙甘草6g。湿热重加黄芩、全瓜蒌;阳虚重去半夏,加附片6~9g。日1剂,水煎服,治疗2~3个月。结果临床控制4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4例(江苏中医,1995,(8>:6~7)。宋代义以温脾补肾平喘汤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40例,基本方为:党参(或红参)、补骨脂、茯苓、法半夏、白芍、白术、淫羊藿、地龙、熟地、干姜、水蛭,随症加减,治疗2周。结果临床控制(症状及肺部哕音消失,半年未复发)8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6例(四J|I中医,1996,(3>:24~25)。

时桂英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喘憋性肺炎120例,用射干、五味子、桂枝各9g,生麻黄3g,细辛2g,半夏、黄芩、金银花、连翘各6g,生石膏12g,疗程3~5日,结合西药抗感染、平喘、对症治疗。与纯西药组112例对照,结果两组分别显效82、36例,有效28、43例,无效10、33例。两组显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o.01)(中级医刊,1993,(9):54)。对于小儿肺炎喘嗽的治疗,陈定潜认为在使用宣肺定喘、清热化痰为主治法的同时,应早期配合使用活血化瘀法,出现喘憋和发绀症时即为使用活血化瘀法的时机,应根据不同证型选用辛温活血或辛开行血药。风寒闭肺型常用桂枝、细辛、郁金、桃仁之类;风热闭肺型为阳热实证,既不能过用辛温活血药,又不得偏用凉血阴柔之品,在清热化痰、宣肺定喘的主方(如麻杏石甘汤)中,常加丹参、红花、郁金、桃仁等取得满意疗效(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3,<4>:28~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