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的指导力和学科力

 冠的 2020-01-09

看点

1


校长的指导力及其修炼


校长的指导力,是指校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出教学愿景、引导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境界、促进师生发展的能力。显而易见,校长的指导力主要指向教学指导,因为教学是学校的工作中心。常规教学也好,课程改革也罢,都在呼唤校长教学指导力的提升。“大校长”要走进“小课堂”,其实学校中最重要的事恰恰就发生在“小课堂”里。课堂永远是教育改革的龙头,只有揪住要害,繁杂众多的教育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校长的教学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教学指导是发展的指导。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培养教师、激励教师、开发教师的潜力,应成为校长教学指导的内核。

教学指导是研究的指导教学探索,路在何方?路在校本教研的深化。校长要从教师的关注点出发指导校本教研,着力提升教师群体的教研能力。

教学指导是“建制”的指导。“建制”,就是建立对话、交流、互动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机制。这种机制的合作力,能驱动更多的教师自主教研、创新实践。

教学指导是过程的指导。即对教师备课、上课、反思的指导,这些是常规的、很具体的指导。细微之处的指导,方显指导之功力。

教学指导是多样的指导。教学指导应是多样的,可以是集体的、集中的、宏观的、整体的指导,也可以是个别的、分散的、微观的、具体的指导。校长的教学指导,应视情况而定。

教学指导是教“学”的指导。教学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教”,其实教学既包括“教”也包括“学”。教“学”指导就是要指导教师“教学生学”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管理指导也是校长指导力的一部分。校长指导教学管理,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抓教学的计划管理。管好了计划,就管好了“起点”。计划在胸,便于指导,便于监控。校长在关注学校的、教研组的教学计划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备课组和教师个人教学计划的管理指导。

二抓教学的组织管理。包括:教学活动系列化,如学习课标、集体备课、研究教材、分享教案等;教学研究多样化,如检验交流、切磋教法、探索教改、组织观摩等;学习培训层次化,如通识培训、专题培训、提高培训等。这“三化”都要组织管理好。

三抓教学的常规管理。传统的教学常规管理照常进行,同时,进一步落实“四基”,培养素养;抓好习惯,适度训练;讲求实效,精编练习;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及时反馈,弥补缺漏;说课说题,取长补短;利用媒体,提高效率。

四抓教学的质量管理。管好了“质量”,就管好了“终点”。质量标准的制订,应是科学的、全面的、综合的;质量的监控,要紧紧抓住可能影响质量的因素,并及时加以干预;质量的评价,要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修炼指导力,校长一要自觉成为“懂教学”的专家,要会全面指导教学;二要有教学境界的追求,始终把握教学制高点,引领学校教学高水平发展;三要丰富教学学养,掌握课程、教材、教法的基本理论和前沿动态;四要深入教学一线,潜下心来抓好教学工作;五要在听课、评课中,注意在“不完美”中寻找“闪光点”和“创新点”,发现教师的潜能,并及时激活其潜能。


看点

2


校长的学科力及其修炼


校长的学科力,是指校长在自己从教的学科领域,对他人所产生的影响力。

校长绝大多数是从一线教师一步步干上来的,一般都有自己所教的学科,或者说,校长曾经是某某学科的教师。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位学者,是一名学科专家。

学术超拔的校长给人以专业感,这种专业感将推进学校教科研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校长在教学管理、教育科研、教师发展方面发出某些指导性意见或是期盼性寄语时,校长最好本身就是一个榜样。事实上,许多名校长,他们在当教师时也都是名师,如魏书生、刘彭芝、程红兵、李镇西、刘可钦、孙双金等。

校长在当教师时,最好是名教师。名师,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有较高的名气和威望。下面,我用简约的“数学语言”描述名师的特征,这些特征将给广大教师一个走向名师的“可视路径”,努力达成就可为未来校长的学科力奠定基础。

名师特征=动力特征+学识特征+人格特征+教学特征。其中,动力特征=人生观+教育观+成就感+进取心;学识特征=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不断获取的新知识;人格特征=为人师表+举止优雅+追求完美+律己宽人;教学特征=情知交融+心灵相悦+动态生成+真实有效。

名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学者化的过程。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为教师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名师的学者化不是一步到位的,学者化的实现有一个从低层到中层再到高层的过程,而这里所说的“高层”是无止境的。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是名师学者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学者化有什么特征?不凡的学术勇气,强烈的课题意识,执着的探究精神,全面的信息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丰硕的研究成果。远观全国名师李吉林、张思明,近观福建名师陈日亮、张远南,哪一个不是著作等身?哪一个走的不是学者化之路?学做“学者”,如何?

名师当了校长后,如何处理好校长治校和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

许多校长忙于学校宏观问题,忙于事务性的管理,远离了课堂,更没有和学科的“亲密接触”,久而久之学科“撂荒了”,在学科教育教学方面没有权威的话语权。换句话说,这样的校长,他的学科力就“暗淡”了。

不是说校长只要研究宏观问题,不要处理具体事务,而是说校长是“师者之师”,就要有“学科高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学科研究的高度,是曾为优秀教师的校长骨子里应有的情愫。

我是数学特级教师,当了厦门一中的校长后就没有正规的数学课了,于是,我就去上高一年级的“学习方法课”,每周有4节课,课上讲的案例基本上是数学的;对数学教学的热爱,驱动着我经常去听数学课,课后和授课教师交流看法;数学组开会,只要有时间,我就去参加,和大家一起探讨数学教育教学问题;哪个年段想请我做个数学方面的讲座,我都乐呵呵地答应;全国性的、省里的、市里的数学学术活动,只要不冲突,我就争取参加;哪位数学教师请了事假或是生病不能上课,我是教务处首选的代课教师,我可以从初一代到高三,可以上必修课、选修课和奥数课;市里、区里或兄弟学校请我为数学教师开讲座,谈专业发展,我都尽量去讲;去外地开会,我多次利用会议间隙应邀为当地学生开讲座或讲课;我坚持订阅《数学通报》等10余种数学教育教学刊物,刊物一到至少粗读一遍,感兴趣的文章再研读;数学刊物向我约稿,我也是克服困难尽量支持;出版社向我约书稿,我也答应了,当校长期间还出版了《任勇与数学学习指导》等多部数学专著。

回眸校长之旅和专业之旅,我甚至感到我当校长期间的数学专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因为不用天天备课上课改作业,没有升学的压力,给了我更大的数学教育教学平台,我在这个平台上“不用戴镣铐”,跳出了精彩的“数学之舞”。

校长学科力的修炼,一要坚信学科力对校长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权力影响力,必须修炼;二要坚持订阅一定数量的学科教育刊物,挤出时间阅读,保持对学科教育的前沿观察;三要在不影响平衡的前提下,尽可能参加自己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四要在培训、培养所教学科的青年教师方面下功夫,给师“一碗水”,自己当有“滔滔水”;五要和学科团队共同努力,开展特色学科创建活动,如果能形成学科文化,那就更好了。

(作者单位:厦门市教育局)


内容来源:鼓屏162公众号,原文发表在《福建教育》总第111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