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板浦笔记:说荸荠

 昵称16177767 2020-01-10

                                      

冬季,老家板浦南、北,各大菜市场荸荠均已上市,当地百姓食指大动,趋之若鹜,争相购买,一尝为快。称之为“抢头鲜。”
荸荠风味非常诱人,置身于偌大的菜市场中,我也不甘落后掏钱买了几斤,拿回家给我爱人吃。爱人嗜好荸荠,荸荠是爱人深爱的一味。
高手在民间。卖荸荠的贩子,多为妇女,她们削荸荠的技术,炉火纯青,像山西人削刀削面一样,一把水果刀上下翻飞,只看得人眼花缭乱,荸荠皮削得又快又干净。
荸荠这种果蔬自古就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为“江南人参”。
荸荠味清而美,美到惊艳,即可做水果吃,又可做蔬菜食用。
上网查一查,网上显示,荸荠,俗称马蹄,又称地栗。因它形如马蹄,又像栗子而得名。
荸荠不仅百姓爱吃,文人亦钟爱有加。
荸荠亦可熟吃,亦可生吃。其实荸荠的最佳吃法:生吃。
冬夜读周作人的一篇《关于荸荠》散文中说:“荸荠自然最好是生吃,嫩的皮色黑中带红,漆器中有一种叫荸荠红的颜色,正比得恰好。这种荸荠吃起来顶好······成熟了只是容易剥皮,吃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滋味······

荸荠出产地很多。比方:苏州。
苏州产于葑门外,吴宽《题荸荠图册》诗曰:“累累满筐盛,上带葑门土。咀嚼味还佳,地栗何足数。
据顾震涛《吴门表隐》记载:“荸荠出葑门外湾村,色黑;出华林,色红,味皆甘嫩”。
但,最负盛名的,当属广西桂林出产的。
鲁迅先生对此风物荸荠也是偏爱不已。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桂林荸荠,亦早闻其名,惜无福身临其境,一尝佳味,不得已,也只好以上海小马蹄代之耳。”
吃货高邮作家汪曾祺在他的小说《受戒》里,也有荸荠的描写:“小英子踩了荸荠回来,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小和尚海明看了,心都乱了······”
古人重视、荸荠和写荸荠的大有人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吧!
为了把这篇《荸荠》文章写得有看头,有味道。我动了一些心事,做了一些准备。几天前的一个周末上午,冒着冬日细雨,我特意到离板浦几十里以外的新浦街,去逛书市。在朝阳路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书名叫《传膳啦》。

从书店出来,雨还在天空飘着,防止书被雨淋湿,用塑料袋把书包好。刚坐上22路公交车时,我就忍不住翻开细读,收获不小。发现书中写道,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杂记》书中,记录了一道荸荠炒猪肠。将干荸荠片切了用油爆炒,不要盖锅,待熟时倾白酒少许,则更肥美。制作干荸荠片,也见真功夫。江南地方,将荸荠用稻草仔细捆绑装好,悬在屋檐下,待以时日,就会自然风干。
北京还有一习俗,过年时,家家户户把荸荠当成必备品。只要年货中有了荸荠,这年货也就“必齐”了。
我老家板浦,可惜没有这样的习俗。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板浦人。喜欢看书、写作。时常发表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