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欣苗:《三国演义》中的叛主现象 | 【小说新话】

 昵称37581541 2020-01-10

《三国演义》中的叛主现象

文/肖欣苗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聚集了三国乱世时期的诸多英雄豪杰,其中各势力集团下的能人谋士亦数不胜数,而这些能人谋士的择主、辅主、易主和叛主过程,则成了《三国演义》成书的重要逻辑与线索。择主,侧重于能人谋士对于主公的主动选择;辅主,是指能人谋士对主公在计谋、武力等方面的辅助;易主,强调能人谋士对所效忠的主公的转变;而叛主,则指是能人谋士对主公的背叛,或主动性的背叛,或迫于明哲保身的被动性背叛。本文所探讨的,是《三国演义》中能人谋士的主动性叛主现象,迫于生命威胁的被动性叛主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总体而言,关于《三国演义》中的择主和易主现象的研究较多,而关于叛主的研究则较为缺失。然而,现有的关于择主和易主现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分门别类”的阶段。例如,将易主现象分为两类:从一而终型与中途易主型(洪云,2010;姜淑芳,2017(02));将易主原因分为求仁德、求实力、求恩义、求生存等几大类(洪云,2009(03);姜淑芳,2017(02))。少有研究能深入探讨择主和易主现象背后的思想成因。因此,本文拟从智慧择主、能人谋士的自处原则及中国文化中的“变通”思想三个方面,来分析《三国演义》中能人谋士的叛主现象。

智慧择主:叛主的伏笔

袁绍集团中的谋士田丰,在被袁绍处死前感叹道:“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1]”择主需要智慧,所选主公的品性与实力,是对能人谋士智慧的彰显。此外,能否智慧地择主,也为日后能人谋士叛主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三国演义》中频繁经历择主与叛主过程的典型人物之一要数吕布。吕布先拜丁原为义父,后为投奔董卓,取下丁原首级并拜董卓为父。而后,又因争夺貂蝉与董卓分裂。随后,又先后投奔袁术、袁绍、张扬、张邈和刘备,末了又与袁术联合攻打刘备,最后为曹操所杀。吕布前后效忠过多人,然其所选择的大多数人皆难成气候,可见,在择主方面,吕布是缺少智慧的,这也为吕布日后的叛主奠定了基调;此外,除了“勇而无谋,见利忘义[2]”,吕布本身也不愿“寄人篱下”---“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3]”,因此,叛主与吕布的性格也有莫大关联。

如果说吕布的屡次叛主同其性格有很大关系,那么不妨以许攸为例。许攸原为袁绍谋士,但因袁绍不纳忠言,对袁绍深感失望,后背袁投曹,献计曹操,帮助其击败袁绍。尽管许攸后来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触怒曹操而被杀,然其并非如吕布之人,其背叛袁绍终究还是由于袁绍自认强盛、不听劝谏,非“明主”也。

《三国演义》一书中,着重体现能人谋士的择主智慧的,当属诸葛亮。刘备兄弟三人三顾茅庐才得见诸葛亮,充分“考核”了刘备的仁义与礼贤下士之心。诸葛深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答应出山辅佐刘备。诸葛亮以其智慧择得仁义之主---刘备,并在刘备集团当中得到重用,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如此鱼水般的君臣关系,应该说难有叛主的可能了。诸葛之外,赵云也是智慧择主的典例。赵云先从公孙瓒,但认为其“不听人言,以致兵败自焚[4]”而离开;虽然袁绍屡招之,但赵云“想绍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5]”;最终选择了刘备,并为之出生入死,得到了刘备的敬重和赏识,直到病逝。可见,赵云亦是有勇有谋之人。

通常而言,智慧择主能够减小能人谋士叛主的可能性;然而《三国演义》中也不乏反例。

吕布几经辗转后去投靠百姓公认的“明主”---刘备,仁慈备至的刘备也力排众议坚定地收留了他,而后吕布又趁刘备不在,偷袭徐州。同样,面对“勇而无谋,见利忘义[6]”的主公---吕布,陈宫“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7]”,一直全力辅佐吕布,不曾背叛他,直至在吕布败亡之际,被曹操杀死。吕布奔明主而叛主,而陈宫择吕布却始终不背叛。因此,是否叛主,不仅与择主智慧与否有关,更与能人谋士的自处原则有关。

自处原则:叛主的关键因素

能否智慧择主,为是否叛主的外部因素;而能人谋士的自处原则,才是关键性的内部因素。面对“明主”不叛主,尚不难做到;而面对“不明之主”要做到不叛主,则需要坚定的自处原则加以支撑。在侍主方面,能人谋士的自处原则着重表现为忠义,而非道义。

张飞是急性子、直心肠的猛将。面对刚从曹营归来的关羽,误认为关羽降曹的张飞立即与其反目并喝道:“忠臣宁死不屈。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8]”这句话便道出了张飞的自处原则。刘关张三人为桃园结义的兄弟,亲如手足,而面对“忠”的问题,结义兄弟之情---道义---也被张飞置于后位。可见在侍主方面,忠义是张飞的底线,不可触碰。

张飞之外,李肃和陈宫二人也是在自处原则方面忠义高于道义的两个典例。李肃原本一直全力效力于董卓,后因多次进谏董卓放弃貂蝉不成后,方才投奔吕布。董卓的暴行天下皆知,李肃对于自己辅助董卓的后果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在面对吕布和司徒的反卓邀请之时,李肃说“我亦欲除此贼久矣,恨无同心者耳。今将军若此,是天赐也,肃岂敢有二心![9]”,便可显现。尽管知道自己是在“助纣为虐”,有违道义,然而李肃仍坚持着自己的忠义的自处原则,忠心辅佐董卓。陈宫,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最初因感动于曹操图谋董卓的忠义之心,弃官跟从曹操。后因曹操对吕伯奢一家人的残忍杀害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10]”的言论,离开曹操。辗转几处后,最终跟随吕布,直至被曹操捕杀。当陈宫多次进谏吕布无果时,他“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11]”尽管自己无法施展才华而闷闷不乐,然陈宫最终依然没有背叛吕布。更为可贵的是,面对被捕获后曹操的讽刺,陈宫依旧态度决绝,并毅然赴死。面对“勇而无谋,见利忘义[12]”的“不明之主”,陈宫虽然郁闷,然至死都没有选择叛主。

李肃、陈宫等人对自己的行为均是“自知”的,并非盲目地效忠。他们在权衡忠义与道义时,将忠义置于前者,忠义至上是他们在侍主方面的自处之道。然而,正是由于他们在忠义与道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将忠义置于更高地位,因而也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化中的悲剧地位。他们无法如诸葛亮、赵云、关羽等人一样,得以充分施展其才华,死后亦没有任何爵位加封,“不明之主”与忠义至上的自处原则,注定了他们的悲剧性。

中国文化的“变通”思想与叛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统忠义观念长期存在。忠义观念主要源于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家,强调“忠义于君”,但君臣间是一种有条件的相互制约关系。《论语·八佾》中写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礼记·礼运》中的“十义”规定“君仁,臣忠”。如果君于臣“不礼”、“不仁”,则臣于君未必“忠义”(张亮,2009)。尽管在《三国演义》的成书时期,封建统治阶级极力倡导“忠臣不事二主”的忠义观,然而有条件的君臣关系的思想依然存在,而后者也与中国文化中的“变通”思想更为契合。

“权变”(也称“经权”)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权”强调因势利导,根据情势具体变化的而抉择策略方法,是突出“变”字的一门艺术(郭盛,2011)。《易经》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便是中国文化中“变通”思想的明确体现。“变通”思想,强调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这一思想在《三国演义》中的能人谋士身上也能有所体现。

李肃在多次进谏董卓放弃貂蝉无果后,面对吕布和司徒的联合反卓的邀请,也毅然地答应了。尽管此前李肃一直忠心辅佐残暴无道的董卓,然而面对董卓大势已去以及天下人人反卓的形势,李肃终究还是选择背叛董卓。同样,原为袁绍谋士的许攸,因袁绍不纳忠言,深感失望,转而叛袁投曹,献计曹操,打败袁绍,并此后得以在曹操账下大展身手。当李肃、许攸这类能人谋士苦于无法在主公手下实现抱负之时,他们选择审时度势,另寻明主,以增加能够施展自身才华的可能性。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适时的叛主,也是能人谋士审时度势之能的一种表现。

向上滑动查看注释及参考文献

注释:

【1】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72页

【2】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7页

【3】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74页

【4】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51页

【5】同4

【6】同2

【7】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63页

【8】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47页

【9】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75页

【10】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8页

【11】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63页

【12】同2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洪云.简论《三国演义》中的易主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3):207-208.

[3]洪云.《三国演义》“择主”描写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姜淑芳.试析《三国演义》中的“择主而事”现象[J].名作欣赏,2017(02):71-72.

[5]张亮.《三国演义》中正统“忠义”观念视域下的“叛逃”母题[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04):67-69.

[6]郭盛. 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变”思想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之影响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