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蔚奇: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魏延形象(下)丨【小说新话】

 昵称37581541 2020-01-10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魏延形象(下)

文/宋蔚奇

5

棋子与全局

由于魏延有与孔明一争高下的野心,且孔明是影响魏延人生最重要的人物。因此本章节主要通过魏延与诸葛亮的对比,论述魏延在军事及政治方面与诸葛亮的差距,梳理诸葛亮对魏延一生的影响。总体上看,诸葛亮是下棋者,魏延只是一颗不错的棋子。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制定决策考虑全局,对魏延采取的态度也是着眼于全局。诸葛亮以蜀汉国家利益为最高考量标准,对魏延采用尽其智勇、恩威并施的方针。诸葛亮压制魏延的目的是保证北伐计划的顺利实行和蜀汉国策的平稳持续。魏延的个性太易于膨胀,诸葛亮必须对之进行有效的制衡。

而魏延在军事方面,始终以实现个人野心为追求,以追求具体战功为目的,缺乏整体的军事眼光,只能做一战一地的将领,不能做通观全局的元帅,所谓“子午谷奇谋”最能体现这一点;至于政治头脑和对蜀汉整体国策的把握,魏延在这方面是空白的。但他却曾经以为自己是诸葛亮类型的人物,放眼天下再无对手。这是他自我认识上的偏差,是他的能力配不上野心,是他命运悲剧的根源。

5.1

单论军事:魏延不懂大战略

魏延是一时一地的优秀将领,但与诸葛亮相比,他在军事方面缺乏整体的长远战略眼光。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最能体现这一点。

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魏延向诸葛亮献策,要亲率精兵一万由子午谷奇袭长安。诸葛亮出于谨慎考虑,否决了这一提议:“汝欺中原无好人物。” 魏延以为曹魏没有名将而欺敌冒进,而一旦敌军在此做好准备,就可依靠地利将魏延的奇袭部队一网打尽。这对国力不强的蜀汉将是沉重的打击。书中后文曾借司马懿之口对魏延的计谋进行了肯定,说诸葛亮不知道魏国的地理情况,假设从子午谷出发,早就打下长安了。于是后世多有人认为诸葛亮此举失策,而为魏延的良计感到可惜。其实,人们在讨论时是把攻下长安与北伐成功的概念混淆了。在诸葛亮的北伐决策中,攻下长安的意义并不大。退一万步讲,即使魏延通过奇袭成功攻下了长安,也并不符合蜀汉的预期战略决策。

在《演义》中,诸葛亮采取的战略是首先占领凉州,使之与益州相连,进可攻,退可守,同时拥有了新的北伐根据地;随后率领主力兵团与曹魏在关中展开决战,消灭其生力部队,平定雍州,将曹魏西部蚕食完毕。诸葛亮深知,战争中最重要的是人,要消灭敌军、保存己军,要将敌方的民众转化成己方的军民。蜀汉国力较弱,诸葛亮用兵慎之又慎,从不弄险,不愿让军队遭受无谓的损失。诸葛亮采取的战略就是稳扎稳打,依靠自己的军事才能,消灭曹魏生力部队,由西向东逐步蚕食魏国领土,安抚民心以作长久之计。事实上诸葛亮的北伐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在马谡失街亭之前,诸葛亮以正合,以奇胜,“打得内外人皆丧胆” ,消耗了曹魏大量兵力。马谡失街亭的错误,不是北伐战略的错误。

而魏延的奇袭战术,无非是建立在子午谷中无人防守、长安守军弃城逃跑的基础上,换言之,他冒着巨大的风险,占领一座空城,且没有对敌军造成任何实质上的消耗。即使他占领了长安,蜀汉依然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一旦诸葛亮不能如魏延所计划的在十天之内从陇右推进至长安与其会师,魏延就会被前来增援关中的魏军围得水泄不通。而诸葛亮于建兴五年夏四月率军来到沔阳,直到冬天才平定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何提十天之内到达长安?魏延的判断是错误的。

可以看出,在魏延的想法中,攻下长安就是战斗目标。但马超曾在对曹作战中攻下过长安,而且连潼关都攻下了。姑且不说马超攻占长安用了大量的兵力和时间,关键是攻下来之后最终依然被曹操击溃。原因就在于马超在长安并没有消灭曹魏的主力部队,只是占领了一座空城。更不用说一旦魏延深入险地,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主力就得争分夺秒向东开进,不仅不能很好地经营凉州使之成为自己的后方,且很容易陷入两面作战的被动局面。而一旦雍凉与益州的通道被切断,这对蜀汉军队来说是十分致命的。

通过对“子午谷奇谋”的分析,可以看出魏延并非完全听从诸葛亮的命令,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也能看出魏延有出奇弄险的一面,在全局战略眼光上,他远逊于诸葛亮。

5.2

兼论政治:魏延完全是空白

魏延是非常典型的“技术”型人才,以自己在军事上的精湛“技术”自负。这种人往往不屑于跟同僚处好关系。这也符合他经常独自带兵负责单一作战任务的风格。事实上,魏延之所以能长期处于游刃有余的局面,正是因为刘备、诸葛亮对他量才使用,将他安排在适合他性格特点的位置上。而一旦将魏延放置于其他需要与人沟通协调的位置上,魏延的蛮横顽固就会对全局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魏延本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确切地说,他并不认为这一点有什么不好;而与此同时,他对自己的定位却是诸葛亮类型的人物——他曾明确表示:“丞相虽亡,吾今见在。……吾自率大军攻之,必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 丞相虽然去世,但我还在,怎么能够因为丞相一人去世就停止北伐呢?言外之意很明确,他认为自己可以替代诸葛亮的位置,继续率领蜀汉北伐。魏延的真实能力与自我定位发生了严重的错位。这体现出魏延的肤浅与无知,他对诸葛亮的角色缺乏认识,不了解作为一个政治、军事领袖所需要的涵养度量与纵横捭阖的能力。

魏延平生心高气傲,惹人嫌恶。大部分人都避让他,杨仪不然,他便同杨仪有如水火。最终魏延死于非命,也是因为跟杨仪的矛盾激化。当初魏延抗命,不听武侯身后节度之时,其身边只有一个诸葛亮安排好的马岱跟随。魏延担任了那么多年的蜀汉重将,竟然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嫡系将领。烧毁栈道后,魏延与杨仪分别上表称对方谋反,此时群臣的反应最能体现魏延平日的政治觉悟:蒋琬、董允等持重之臣竟无一人敢保魏延。魏延是彻底的孤家寡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以为自己可以在孔明死后率领全军继续北伐,这份野心岂不是变成了笑柄?三军信任与否、将佐归心与否、朝廷支持与否、文武协调与否、国力维系与否……这些问题,魏延都没有考虑到。他似乎认为,只要自己能够打个奇袭,取得某场战斗的胜利,就天下无敌了。他性格上存在致命的弱点,最终招致了他的命运悲剧。

5.3

魏延与孔明:棋子与棋手

1

恩威并施的方针

魏延献长沙后投降刘备,与孔明第一次见面。这也是为人津津乐道的情节:魏延明明有功,孔明却下令要斩,理由是其不忠不义、脑有反骨,最后在刘备力主下才免得一死。很多论文据此对孔明提出不满,认为孔明提出的两条理由都靠不住,刘备吸纳的法正、李严比魏延还不忠不义,至于“反骨”更是无稽之谈。

事实上,这只是诸葛亮为了能控制住魏延,与刘备共同上演的恩威并施的戏码。善于识人的诸葛亮很清楚魏延不易控制。魏延雄壮刚毅的相貌、傲慢少礼的气质、杀主献城的行为,无不昭显出这是一个狠角色。魏延向来有能无名,荆州文聘藐视他,诸葛亮、关羽也只知长沙有黄忠而不知有魏延。此等人明明有本领,却长期郁郁不得志,多心高气傲、性格偏激。他们见多了身居高位的有名无实之人,因此反叛性强,对权威有着本能的抗拒,只相信自己。

在刘备基业草创之初,阵营中来了这么一位人物,是福是祸当真难说。要留住他并让他发挥出有益的作用,就必须震慑住他,同时笼络住他,让他明白这回的主公不是刘琮、韩玄那样的庸主,这次的同僚不是一帮只会空谈的文士。于是诸葛亮唱黑脸,刘备唱红脸;诸葛亮要杀魏延,刘备要救魏延。这一恩威并施的效果是很好的,最终结果是魏延感激刘备,惧怕孔明。事实上,这也是魏延此后对这两人一以贯之的态度。当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之时,当孔明将魏延纳入府中之后,魏延的心情莫不是感激与害怕交织。直到诸葛亮去世,魏延说出真心话:“若孔明在时,吾却惧他三分;他今已死,天下谁敢敌吾也?” 孔明就是要让他惧三分,要不然根本驾驭不住他。也正因此,在刘备和诸葛亮活着的时候,魏延虽然也多次违背节度,但总体上还是比较规矩的。

2

尽其智勇的策略

诸葛亮很清楚魏延的能力,因此魏延甫一归降,就被委以重用。随后在各个战场大大小小的战斗中都活跃着魏延的身影。可以说,魏延能在军事上取得成就,也离不开诸葛亮的任用和调度。诸葛亮不止一次表示过怜惜魏延的勇武。

但要强调的一点是:诸葛亮是将魏延作为工具来使用的,这是诸葛亮性格中比较残酷的一点。魏延进攻陈仓时,因为城池坚固连攻不下,来报告孔明。诸葛亮竟然大怒,要斩杀魏延。试想在诸葛亮用兵生涯中,攻城不下是一件很常见的事,也没见过诸葛亮要因此把谁给斩了,又没有立军令状。这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的北伐战略被一座小城挡住,心情焦躁,举止失措;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心里不把魏延当回事。这种事绝对不会出现在赵云身上,更不用说关羽、张飞,要是换成关羽攻城不下,孔明估计还得安慰。另外一处就是孔明设计要烧死魏延。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在魏延早先不听将令的时候就将其按律斩首,但诸葛亮没有,因为彼时魏延对蜀汉仍有用处。诸葛亮准备杀死魏延的时候是在上方谷,他准备将魏延与司马懿一同烧死,因为司马懿这个最大的对手死了,魏延没什么用了,自然也可以死了。这大有“狡兔死、走狗烹”的意思。有学者认为这是诸葛亮形象的污点,造成了诸葛亮形象的割裂。殊不知诸葛亮在小说的形象本就不完全是个光风霁月的人。他气死周瑜、欺负鲁肃、恶言骂死年迈王朗、骂死病重曹真、用女衣羞辱司马懿……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行为恐怕很难称得上光明磊落。诸葛亮本身就是个阳谋与阴谋兼而有之、兵家、法家、纵横家气质一身皆存的人。他曾用疑兵之计在汉中吓退曹操,还不无得意地说嘲笑曹操不懂诡计。他很以自己的阴谋为傲。因此,诸葛亮为了蜀汉的长治久安而设计烧死魏延,这是完全符合其在小说中的人物逻辑的。而魏延始终蒙在鼓里。他对自己的性格缺乏认识,也对自己的命运缺乏预见。

3

从未被信任,一直被压制

魏延成为诸葛亮的部下,是在刘备死后。此前他一直独自镇守汉中,与诸葛亮并无隶属关系。刘备托孤后,诸葛亮独领大权,率军南征北战,魏延一直跟随左右。魏延的行事风格与孔明相反。诸葛亮并不喜爱他,更不信任他。魏延始终被诸葛亮压制着,过得很压抑。

彼时蜀汉名将已经渐次凋零。南征孟获之时,蜀军大将仅剩赵云和魏延,魏延当然居于赵云之后,魏延对此也并无不满。毕竟赵云是蜀汉元勋,年老功高。而魏延正值壮年,时间和机会还有很多。诸葛亮多次命魏延诱敌,动不动就要连输十几仗,输少了还不行。魏延虽然有些不满,但矛盾并不尖锐。

第一次北伐之时,年迈的赵云已经不再是主力战将。而魏延毫无疑问该是蜀汉头号大将了,诸葛亮也确实给他加官进爵。但令魏延十分不满的是:在实际作战时,镇守街亭这种重任却被交给了孔明喜爱的马谡。魏延对诸葛亮提出了意见,诸葛亮哄他说这才是大都督该去的重要位置,魏延也就大喜而去。可以看出,魏延虽然级别甚高,但在具体作战层面依然是被压制的。

第一次北伐之后,赵云病逝。魏延成为蜀汉阵营中仅存的老牌名将。没想到,孔明在第一次北伐时收降了姜维,并公开宣称姜维是自己的接班人。魏延再次被边缘化,直到他被杀死,姜维都一直比他更接近蜀汉军事的核心。姜维一直跟随武侯身边,学习兵法。而魏延却被安排作为先锋进攻陈仓,被安排带三十骑冒巨大风险斩杀王双。试想魏延这位先锋大将在承担此类作战任务时,心底何等悲凉?

正因不被信任,处处受到压制,魏延的主动性终于开始动摇。当诸葛亮三出祁山,需要大将深入险地、两面受击之时,魏延“低头不语” ,这位骄傲的大将被孔明伤了心。孔明夸奖愿意前去的王平是忠臣良将,又喊“争奈军中再无舍死当先之人” ,魏延与孔明那点残存的默契也已经濒于消失了。于是四出祁山之时,魏延挑动陈式一齐抗命,孔明斩了陈式,留下魏延并好言抚慰,实则不过是要继续利用他的剩余价值。魏延将张郃引入木门道,引司马懿入上方谷,孔明终于对他下了杀手,只是由于天降大雨,魏延逃得一命。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杨仪和姜维,以及朝廷中的诸多大臣。魏延看似终于逃脱了诸葛亮的控制,实则不能动弹分毫。果不其然,魏延按照诸葛亮安排的剧本,一步步走向死亡。可谓:死诸葛能定活文长。诸葛亮不会给已经注定只能自守的季汉王朝留下魏延这么一颗定时炸弹。有野心的魏延遇到诸葛亮这样的领袖,注定遭遇如此命运。

-全  文  完-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