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功能医学睡眠管理方案及案例分析(上)

 中国生命营养 2020-01-10

阅读信息📕

难度:★★  类型:案例交流  字数:3,289

视频时长45分钟,建议在wifi情况下观看

大家好,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题是:功能医学在睡眠方面的管理和应用。

现在的睡眠问题越来越突出:普通人由于加班、娱乐、应酬、带娃等导致睡眠时间不够,作息不规律,睡眠差,但并未达到需要治疗的程度,即使治疗,许多人对安眠药(如安定)也是望而生畏,内心抵触。许多的睡眠问题其实来自于理念认识的问题,如对睡眠不够重视,对睡眠规律的错误理解,等等。今天我想在功能医学的视角下来谈一谈睡眠。

课程内容一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睡眠的意义;第二部分,深睡眠和浅睡眠;第三部分,睡眠的机制;第四部分,睡眠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功能医学评估睡眠障碍;第六部分,睡眠的功能医学管理;第七部分,梦的解析;第八部分,一些特殊的睡眠方法。

第一部分:睡眠的意义

一般而言,人类睡眠时间在6-10小时之内是合理的,当然一些个例如拿破仑、丘吉尔,他们的睡眠时间在3-4小时左右,也有一些人需要的睡眠时间在11-12小时左右,充分休息之后才会有精神。所以,睡眠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

第一个功能:大脑和身体的休息,储存能量。

图1: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睡眠阶段神经元活动

第二个功能:整理和巩固记忆。根据图1所示,在学习过程中神经元的活动是有规律的;学习完之后的睡眠中,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与学习状态中是相近的。这说明适度的学习和适度的休息效率最高。

有良好的睡眠时,大脑的神经细胞会增殖,巩固记忆和提高认知;较差的睡眠则会导致神经细胞增殖减少,生存率下降。睡眠和大脑神经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个功能:调节人体的激素平衡。比如生长激素,瘦素,所以,规律的睡眠也可能有助于保持体型和减重。同时,抗压力激素等许多的激素也在睡眠中得到调控。

第四个功能:促进大脑废弃物的清除。只有进入睡眠状态时,清除废物的开关才会开启,脑脊液循环,大脑废弃物被排泄出去。

图2:清醒时VS.睡眠时脑内神经细胞

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到清醒时脑神经细胞的结构偏大,脑脊液不通畅,而睡眠时脑神经细胞缩小,脑脊液体积增加,新陈代谢的废物被排出,比如,β淀粉样蛋白等。所以,良好的睡眠有助于降低老年痴呆或其他神经退行性病变的风险。

第五个功能:改善免疫力,睡眠中人体的NK细胞、淋巴细胞等活性和数量都会得到提升。

总之:睡眠是人体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需求,影响人体的方方面面。

第二部分:深睡眠和浅睡眠

图3:正常睡眠结构

一般来说,人们在10分钟左右进入睡眠状态,称为入睡期,入睡之后到浅睡期、中睡期和深睡期,再慢慢过渡到浅睡期,然后进入快波睡眠,这是一个完整的约90分钟的睡眠周期。如果每晚睡7.5个小时,就相当于经历了5个睡眠周期。其中浅睡期、中睡期和深睡期统称为“非快眼动睡眠”,与之相对的是“快眼动睡眠”,或者叫做“快波睡眠”。深睡眠指中睡期和深睡期,占睡眠时间的20%左右。

NREM (非快速动眼期)的主要意义是:

1)血液循环、呼吸、植物神经的活动水平逐渐下降

2)肌张力放松,让肌肉得到休息

3)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代谢

REM期(快速动眼期),这一过程,大脑复苏,快速活动,80%以上的梦境,以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巩固都是这个周期发生。另外,由于肌张力进一步完全松弛,但大脑意识还处于活动状态,所谓“鬼压床”往往就此发生。

激素是调控入睡-浅睡期-快速动眼期的直接推手。

血清素:浅睡眠再到深睡眠

褪黑素:维持中度睡眠和进入深睡眠

乙酰胆碱能神经递质,包括GABA、组胺等:在快速动眼期起作用

所以,如果很难入睡是和血清素有关,入睡后但睡不深沉,睡眠质量不高,是褪黑素的问题,多梦则和乙酰胆碱能有关。

图4:睡眠周期

通过图4我们可以了解到:

1) 随着睡眠周期的进展,快速动眼期逐渐增加,睡眠质量逐渐下降;

2) 第一个睡眠周期决定了整体的睡眠质量,“早睡早起”很重要;

3) 睡眠过程中体温会下降,快起床时体温会上升,所以存在起床准备阶段。

第三部分:睡眠的机制

睡眠

  • 肾上腺和皮质醇 肾上腺素激素主要是起觉醒的作用,人体皮质醇分泌在白天会经历一个由高到低的过程,到了晚上皮质醇含量下降。

    结论:人体的睡眠和觉醒状态是相关的,该高时不高,不高时升高,就有问题

  • 褪黑素 松果体是分泌褪黑素的主要器官。

  • 下丘脑 综合腺体,主要调节体温、摄食、饮水、血糖,参与调控内分泌活动,如皮质醇、肾上腺、甲状腺等。

  • 生物钟 机制复杂不明确,生物钟在机体内自主产生、自有节律。作息规律符合生物钟,睡眠就易保持良好,经常提前或者延后,生物钟紊乱,就会影响睡眠质量。倒时差也是同理。

    尊重这些规律,是做好睡眠管理的前提。

第四部分:睡眠的影响因素

★ 睡眠障碍的判断标准

  1. 入睡时间:大于30分钟,入睡困难;

  2. 觉醒的次数:夜间觉醒次数大于2次或凌晨早醒,之后入睡困难;

  3. 睡眠质量下降,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执行效率偏低、容易走神、犯困等;

  4. 睡眠问题持续时间大于一个月。

以前的指南偏重于夜间的睡眠障碍,但现在更加注重:是否伴有日间的功能障碍。

★ 常规影响因素

  • 慢性病,疼痛、糖尿病等;

  • 饮食因素,胃不和则卧不安;

  • 心理因素,抑郁、焦虑等;

  • 环境因素,噪声、光线、温度、卧具等;

  • 其他因素,倒时差、午睡太久、摄入咖啡与酒精等;

  • 呼吸睡眠暂停。

注:酒精能够促进快速入睡,但会造成深睡眠少、浅睡眠多,后半夜易醒来,总体睡眠质量并不高。

图5:失眠患者VS.正常人睡眠结构

如图5所示,失眠者不但易醒(蓝色部分),觉醒时间长,而且睡眠节律混乱。

★ 功能医学相关因素 从功能医学角度来看,哪些因素和睡眠关系比较密切呢?

  1. 荷尔蒙和睡眠

    皮质醇,晚上皮质醇值偏高导致入睡困难、易醒、易兴奋,其他兴奋类荷尔蒙,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类,以及褪黑素分泌不足,镇静类神经递质(如Υ-胺基丁酸)分泌不足或者过高都会产生问题。

  2. 肠道菌群

    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肠道内有丰富、数量惊人的微生物菌群,可以分泌脑肠肽,调节内分泌细胞,分泌五羟色胺酸,调节睡眠-觉醒状态等等。另外,肠道微生物也有自身的昼夜节律,类似人类的生物钟。

  3. 抗氧化物质

    谷胱甘肽可促进谷氨酸,控制机体兴奋性。其他如矿物质钙、镁、铁,维生素E、B、C等也参与机体调节,促进能量,增强记忆,预防神经损伤等。

图6:睡眠障碍诊断流程图

第五部分 睡眠障碍的功能医学评估

时间轴  许多慢性睡眠障碍长则二三十年,通过时间轴来整理非常适用。

矩阵

首先:能量代谢,个人的能量(精力),如注意力、效率、学习和情绪等。

其次:睡眠具体时间,涉及的表现,如:入睡困难、容易醒来、觉醒的因素(喝水过多、前列腺问题、妇科感染、多梦、午睡过多、伴侣打鼾等)。

第三:信息传递,如:男性前列腺问题,女性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肾上腺失衡等。

第四:心肺功能,如:有无打鼾、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低氧血症等。

第五:消化系统,比如晚餐进食时间,进食量,评估肠道微生物的情况。

第六:炎症和疼痛,包括:肿瘤患者晚期伴随癌痛。

第七:肝脏解毒功能,如伴随多梦时。

第八:其他,包括家族史,单胺氧化酶、五羟色胺酸等基因。

第九:采取的治疗措施,药物等。

功能医学管理的必要性

  • 西医 最常用的治疗失眠的方法

    西药见效快,但副反应也多,如酒精样作用、晨起后昏沉等,能睡着但睡不深,以及人们普遍忧虑的长期依赖、加量问题。

    安眠药常规分类:抗焦虑、抗抑郁、镇静、褪黑素受体等几种,常见的有安定、艾司唑仑、唑吡坦、氯硝西泮等。

  • 中医中药

    辨证分型完整,多样化,草药来源,还有针灸、药浴、中药枕头等手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西医结合通常增加安眠药,中医方过度依赖酸枣仁、茯苓、五味子、远志等镇静安神的草药,重金属隐患,随“缘”遇名医,等等。

  • 功能医学

    不排斥中医和西医,吸收优势;

    回归病因,对症亦对因:如肠道、荷尔蒙、抗氧化等;

    功能医学体系下的生活方式指导;

    功能医学的手段是非药物治疗,除营养素外,更多的是科学的睡眠方式管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