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九化、传经蕴
老君在少皞时,降于空峒,号随应子,说《庄敬经》,以教顺时行令。当颛顼时,降于衡山,号赤精子,说《微言经》,教以忠顺之道。复于帝喾时,降江滨,号录图子,说《黄庭经》,教以清和之道。又命九天真人,三天真皇,执九光之节、景云之符,下牧德台 [ 台在湄水 ] 。授帝喾以九天真灵、三天宝符,上以奉天,使二仪无遗;下以告地,使河海不泄;中以鉴人,使年命无坠。乃祭天于北河之坛,藏符钟山之峰,后为玄宫真人。是时,老君传道与赤松、被衣、王倪、啮缺。
第二十化、说道德
老君在尧帝时,降姑射山 [ “射”读“亦” ],号务成子,说《玄德经》,教以谦逊之道。在帝舜时,降于河阳,号尹寿子,谈《道德经》,教以无为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国,静以养生,虚以应物。不眩聪察,不役智能。其用在乎尚宽和、务俭朴而已。盖善用之者,虽一邑一郡一国,至于天下,皆可以致清静焉。
《本传》赞云: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第二十一化、资宝文
老君在夏禹时,降于商山,号真形子,教以勤俭之道,授《九畴书》。又命宛委山之神玄夷使者,授以玉书、灵宝五符、治水真文。初,禹治水,随山浚川,老君遣云华夫人往,阴助之。时,禹驻巫山之下,大风卒至岩谷,振臂损力,不可制。忽遇云华夫人,禹拜之。夫人即敕侍女,传禹策召鬼神之书。因命其神:一、狂章,二、虞余,三、黄麾,四、大翳,五、庚辰,六、童律,七、巨灵等神助禹,斩石疏波,决塞导扼,与民除害。凡人力不能制者,皆彼为之,如戮防风于会稽、剿淮涡之神无支祗于龟山,皆其力也。禹后入阳明洞天,为紫庭真人,藏真文于包山之墟。
《越绝书》云:“禹上茅山大会计,更名曰'会稽’。”《吴录》云:“本名苗山,一名覆釜。禹会诸侯计功,改曰'会稽’。”《括地志》云:“石箐山,一名玉笥山,秀乐洞天,一名宛委 [ 即会稽一峰也,云在会禾县东南十八里 ]。”《吴越春秋》云:禹按《黄帝中经》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赤帝左阙之填,承以文玉,覆以盘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琢其文。禹乃东巡,登宛委之山,发石得金简玉字,以泉之脉。山中又有一穴,深不见底,谓之禹穴云。又,吴王阖闾十二年正月登包山玉室,得《素书》一卷,凡百七十四字而还。阖闾不识其书,使使问仲尼,云:“赤乌衔书,以授于王。”仲尼曰:“吾昔游于西海之上,闻童谣曰:'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丈人山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乃观洞庭窃禹书。天地大文不可抒,此文长传六百初。强取出之丧国庐’。丘按谣言,乃龙威丈人洞中得之。'赤乌’所'衔’,非丘所知也。”吴王惧,复归其书于山。
第二十二化、遗盘铭
(无图)老君在商时,降于潜山,号锡则子,说《长生经》,教以恭爱之道。继居碣石山,作《通玄经》以传大彭,谓道德在无为也。汤闻之,驾往迎,至彼见一道童,问真行子所在,答曰:“师他适,吾当代往。”汤见童子,意甚忽。问其姓氏,曰:“威子伯也。王欲宁心志,须以丹药浴其身,则五内之火自息。”王如法行之,顿觉安泰。童亦就浴于汤,浴毕,飘然而去。王视盘中水,澄清澈底,下有九大字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旁有四小字曰:“锡则子书”。汤乃刻铭于盘,以自警惕。“锡则”,疑是道童别名。更遣使至碣石,务期得见真行。使至碣石山,洞已是空空。

第二十三化、降圣迹
商二十四王祖甲三祀,乙丑岁,老君自太清仙境分神化炁,乘日精、驾九龙,化为五色流珠,下降于亳州东国 [ 刘向书作陈国 ] 苦县濑乡 [ 《史记》作厉乡 ] 曲仁里,涡水之阴,灵飞李氏之家。是时,尹母昼寝,梦天开数丈,众仙捧日而出,良久,视日渐小,从天而坠,光灿夺目,大如弹丸,母受而咽之。觉,怀有娠。由是容颜益少,神炁安闲。所居之室,六炁和平,冬无凝寒,夏无祁暑。祥光照舍,众恶不侵。不觉八十一年,至商二十九王帝乙十一祀,岁庚辰,二月建寅十五日卯时,因从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老子。是时,阳景垂辉,祥云荫庭,万鹤翔空。有九龙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池,因成九井。下地即行九步,步生莲花,谓曰:“吾于多劫之前,降生于西那玉国李谷之间。”故指以示人,非今时始此姓也。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聃,《说文》云:“耳漫无轮。”谓能博古通今,故谥号曰“聃”也。
右(上)据古史考系本史、《通鉴》及记传诸书,则老子当生武丁卅四年,颇与竹书纪年、正龟历相合。宜为邈远,今乃重加考核。据《墨子》、《吕氏春秋》、《文子》、《说苑》、《高士传》及《外纪》等,老子实生于商末,帝乙十一祀,岁庚辰,二月十五日。读者鉴焉。
第二十四化、隐柱下
商纣王二十四年丁卯,正月十有二日,丙申。老子化炁分身,乘飞飚之轮,降于岐山之阳,号燮邑子,说《赤精经》,教以仁信之道。西伯闻之,如为守藏史。武王克商践祚,迁为柱下史,易号育成子,作《璇玑经》,以教于王。在成王时,号经成子,说《广化经》,又以道授周公旦。
《史记?乐毅传》云:乐臣公 [一作巨公] 好黄帝、老子之学,“其本师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族子乐毅。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第二十五化、弃周爵
往昔,老君化身号静老天尊,行教于东华山九合玄台,说法度人。以道授东极始老国 [《青童内文》云:始老国在东海之外,一名清和国 ]王。其王妃、王子、大臣五千人,同修其道,俱得地仙。乃建习仙宫,习灵、七正二馆,令学仙者居之。二百年中,国内白日上升者,三千余人。其王升为妙梵天主,后因逸兴致咎,谪下人间,为罽宾国王。老子不忍违其前愿,思欲化之。遂于周成王三十年丁卯岁辞职,退居亳州旧宅,隐于园中。
第二十六化、刻木羊
老子于康王五年戊寅,自号古先生,出游西极、大秦等国。路经积石,步上雪山。见一人独自采樵,老子佯作踊(蹦-山)不能上。樵者恻然动念,谓曰:“怜公衰迈,愿负过危险。”老子心感之。过岭,憩石上。问其姓氏,答曰:“葛由也。居前山坳中,樵以为食。”老子云:“蜀中绥山,有桃食,皆实。至彼可勿谋食。但绥山高峻,非步履可登。”乃以樵斧斫松枝,斫成一木羊,教由吸气使行之法,乘能陟险,不少蹉跌。由大喜,拜谢。老子别之西行,步履而去。
由归家,辞邻里,探知绥山在峨峰西南。一日,由前驱木羊入城。蜀中富豪贵士,见之大惊。或有追至山下者,仰止不能上,呼号接引。由掷桃数枚,争食之,味极甘美。有不能还家者,结茅于山下,立葛祠以祀。常皆见之,但不能上山会晤。有谚云:“食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
第二十七化、临罽( ji )宾
老子自雪山别了葛由,前来罽宾行化,开度国人。暂止于近郊之皮山,陏机阐教。时王出猎山间,见五色光炁腾跃贯日,王怪而寻之。突遇老子,问曰:“汝是何人?”老子曰:“吾乃修道之士。”王曰:“不闻有'道’耶!”答曰:“道者,元炁之祖,虚无自然。乃天地之灵根,万物之本始。在天为众圣所尊,在地为国王之师。盖天上天下,惟道为尊。有情无情,惟一无二。王宜宣奉焉。”
亳州《太清宫碑铭》云:“楼观发轨,函关挂轊。罽宾阐化,身毒布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