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好学习不偷懒 2020-01-11

老子姓李名耳,公元前6世纪人(571—500BC),大约比孔子(551—479BC)早生二十年,是古代中国伟大的哲学家。他的《道德经》五千言,八十一章,是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哲学经典。这部书中外译文很多,我只见到英国韦理的译本,国内则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的《老子道德经》,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的《英译老子》,外文出版社1998年的《老子思想新释》等。这些译本多是逐字直译,各有独到之处;但除韦理把“道”解释为“道路”外,其他译本的“道”都是音译。在我看来,“道”字是本书的关键词,如果音译,则本书的精义损失太大,应该用现代人理解的词语来翻译,才能使老子的思想在全世界流传。其实,“道”是天道、道理、真理、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指天道或自然规律,第三个“道”字却指人间正道或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社会规律、伦理道德却是根据人的需要来确定的。因此老子说:道非常道。意思就是: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规律不会因为人的好坏而改变。根据这种解释,我把老子《道德经》重新译成现代读者更容易理解的英文。

如何理解“道”呢?《老子》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又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这四句话包括了“渊冲”两个字在内。“冲”者虚也,就是空虚无物,无形无影,却又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渊”者深也,就是广博深奥,包罗万象,所以像是万物的根源。这两个字说明了“道”的内涵和外表。

《老子》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干涉万物的作为,让万物自由发展的意思。所以“道”常无为而万物有为。万物有为是道无为的结果,道无为是万物有为的条件。说“道”无不为,是说万物的作为都是“道”的体现:“道”是抽象的,万物是具体的,万物的所作所为都是“道”的具体化。这是老子重要的哲学思想。第二章中说得更加具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这就是说,圣人做事,从不干涉别人;他不说话,却能教育别人。万物不用圣人启动,自然会有所作为;万物生长发展,并不属于圣人所有;万物有所作为,圣人并不居功。所以第五十七章总结说:“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这就是说:只要圣人不犯错误,不横加干涉,人民自然会走上正确的道路。无为而治,是老子重要的政治思想。

因为无为,所以不争。《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这里把最高的善德比作水,水对万物有利,而不和万物争利;水往低处流,处在众人不喜欢的地位,而不和万物争夺上方。这种不争的善德,就接近于无为的天道了。第二十二章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更进一步,说不表现自己,所以看得清楚,别人也能看得明白;不自以为是,反能为人理解;不吹嘘自己,反而能够成功;不居功自傲,反而能够领导别人。如果你不争名夺利,争功夺位,天下还有谁能和你争呢?不争利是老子重要的经济思想。如果国家都像水一样,不和别国争高低;如果人不争夺私利,只利万物,那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如何才能做到不争呢?老子又提出了寡欲的思想。第十九章说:“少私寡欲。”可见老子所说的欲,指的是自私自利的欲望,不是利人利己的思想。所以第一章才说:“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因为没有私心和偏见,才能理解“道”内在的奥妙;只有无私的欲望,才能观察“道”外在的表现。

如何才能做到寡欲呢?老子又提出了知足的理论。第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为什么要知足呢?因为知道自己比知道别人更难,战胜自己也比战胜别人更难,在心理上了解自己,战胜自己的欲望,那所得到的满足,可以算是精神上的智者、强者、富者了。第四十六章又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这是从反面来说,若不知足,贪得无厌,反而会引起祸事。所以知道应该满足,不该贪得,那反而是富足的。

无为,不争,寡欲,知足,是老子的人生观。客观上说来,老子却具有辩证统一的世界观。如第二章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说的就是: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都是相对的,没有难就无所谓易,没有长就无所谓短,没有高就无所谓下。所以第二十二章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就是说:委屈才能求全,矫枉才能得正,空洼才能盈满,破旧才能革新,太少才会增加,太多反会损失。这种相反相成的观点,使老子得出了刚柔相济的结论。

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这是老子以柔克刚的军事思想。第七十八章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也。”这更用水滴石穿的具体例子,说明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这个道理无人不知,但是统治者却无人能行。这话即使到了今天,还有现实意义。例如有的霸权主义国家要用武力统治世界,却失掉了人心,结果到处碰壁,这就是不知道柔能胜刚的缘故。

据说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张口不答。孔子看到老子口中有舌无牙,恍然大悟,知道了柔能胜刚的道理。后来宋人辛弃疾写了一首《西江月》,前四句是:

刚者不坚牢,

柔者难摧挫。

不信张开口角看,

舌在牙先堕。

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据《中国图书商报》1999年9月7日《书评周刊》中说,1988年有七十五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巴黎聚会,发表了一个宣言,说21世纪的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应该回到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在我看来,孔子的智慧包括他问礼于老子所得的以柔济刚的道理,还有无为而治、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思想。因此,在全球化的新世纪,出版这本现代化的《老子》新译本,也许可以让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辉,对爱好和平的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许渊冲

2003年11月1日

北京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