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证,理解道德经的关键

 道德经不言之教 2019-05-05

道德经是2500年前的作品,短短5000语言,却写出人间至道。

道德经惜墨如金,可能和古代使用刀子艰难地在竹简上艰难地刻出一个一个的文字有关,不像现在使用计算机,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瞬间而就。文字简练,就造成文字代表的内涵较多,后人阅读容易产生偏差。

2500年后,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人类极大进步的时代,我们的生活环境是古人无法想象的。我们同样无法想象古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的不同,也必然带来对文字理解的不同。

世界是发展的,这也是道德经所揭示的客观规律。语言文字也是同样,很多文字的意义,经过2500年的演变,字义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导致理解上的不同。

人是不同的,就像道德经所揭示的人的道德境界是不同的一样,人们世界观的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必然带来对道德经理解的不同。

所以对于道德经,有不同的认知,同样的语句有不同的解译。

理解道德经,必须从中国古代思想、道德经的主要理论依据、篇章结构、主要目标来理解道德经,也必须从中国道德文明的高度来理解道德经。

辩证是道德经的精髓,是理解道德经的关键。“反者道之动”,“正言若反”,是道德经对辩证的理解,也是理解道德经的关键。

一、道德经的是中国文明的代表性经典

中国文明是道德的,而世界上其它文明是宗教的,

道德经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伟大的著作。道德经提出“道法自然”的人类行为标准,开创了和宗教文明不同的人类文明系统,奠定了中国文明自然、人本、辩证的特色,指出了世界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道德是中国文明的代表,中国文明可以称之为道德文明,也就是人类行为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

相对而言,中国文明以外的人类其它文明都是宗教的,地中海周边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地区的印度教、佛教等等,宗教是人类行为标准,是和中国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

虽然自然、科学、人本、和平的观念得到了人类一致接受,但是宗教的力量依然强大,道德经仍然是人类文明无法达到的高度。

道德经仍然象一座灯塔,穿越数千年,并照耀未来。

二、对道德经的理解的偏差

道德经问世已经2500多年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繁荣昌盛,成为2500年来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我们仍然可以认识经典的文字、读懂文字背后的大致含义,道德经的很多语句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但是毕竟2500年过去了,世界发生很大的改变,经典背后的很多精彩,后人已经无法领略了。2500年来,道德经相关书籍数量巨大,但大都无法表达老子的本意,对道德经的思想理解不到位。

老子是春秋时期周朝的守藏之吏,保管周朝皇家书籍和档案,有机会接触当时重要的典籍和重要的政治及学术人物,在当时是著名的思想家。

史记记载了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曾到洛阳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適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去,谓弟子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可见当时老子学术名声之大、孔子对老子虔敬之情。

从道德经来看,道德经贯彻了客观、自然、人本、辩证的思想,老子对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以来、直到春秋时期的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深入思考,是中国上古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德经依据天道——自然规律,提出社会治理方案以及圣人应具有的品德,是圣贤之学,主要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治理社会的依据,从而也为人类文明提供了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

孔子,中国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后世尊崇为“圣人”。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者,对中国文明的长盛不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儒家著作来看,虽然儒家也贯彻自然、人本、辩证等思想,但是儒家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提供社会治理所需要的知识分子,也就是圣贤需要的行政官员,是具体的执行者,无志于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深入了解。

儒家对道德经的理解就比较肤浅,从《周易》来讲,孔子并未全面阐述易的含义。南宋大儒朱熹说:“道犹路也,人之所共同也”,则完全不明白道的意义了:道路虽然人之所共,道在路上,但道、路却是两个差别极大的概念。路指实物,供人行走的地表路径;道是指路的上边,去了又回的人的活动周期。

从中国文明体系来讲,道德经是思想,是帝王之学,解决国家治理的理论问题。儒家是思想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执行者,是帝王的服务者。古代思想传播途径有限,老子等少数为帝王服务的人掌握的帝王之学更是密不外传,作为鲁国的行政官员,孔子虽然勤奋好学,接触到帝王之学的机会是很少的。儒家对道德经思想理解不到位是可以理解的。

很多译者侧重于后世学者的解读、考证,对于道德经本源的思想反而忘却了,大凡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有此负累,看似严谨,实为文化之害。

至于道教、修身、养生、风水等著作从各自的角度对道德经进行解读,对道德经的理解偏差更大,很多的译本,从不同的目的进行解译,使得道德经更是面目全非。

三、如何理解道德经

1 要理解道德经,必须理解中国古代思想

道德经是上古时期中国思想的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思想是易,百度百科解释说“日月为易,阴阳交替也”,引申为“变化”的意思。汉字“易”,上为日,是太阳的符号,下为勿,是万物的简化,易也可以理解为“阳光照耀万物”,是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的抽象表达。《周易.系词传》说“生生之谓易”,中华先哲使用“易”抽象表达“变化”、“生生不息”、缤纷多彩的世界,是最为形象的。

日月运转、昼夜相继、冬夏交替、生生不息,这是和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的现象,这些现象有共同的规律:都是周而复始、物极必返的周期性变化

河图、洛书、八卦、阴阳、相克相生,从中国史书记载的人类始祖伏羲氏开始,中国古代思想家建立了最早的科学、哲学系统——易,世界是客观的、变化的、周期的、可以划分为阴阳两个方面的、阴阳是相克相生(辩证)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周期性:昼夜、季节、生命,都是周期性的变化;

第二,对立性:昼夜、寒暑、生灭,是相互对立的;

第三,统一性:昼夜、寒暑、生灭是相互依存的,统一在一个周期中,一日、一年、一生。是一个概念的两个方面:无昼,则无所谓夜;无冬则无所谓夏;无生则无所谓灭;

第四,同等性,转化性:白天意味着黑夜的存在、夏天伴随冬天、出生就一定死亡,物极必返、福祸相依;

第五,永恒性,日月运动永不停止,生生不息。

现代科学、哲学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之中、物质运动由物质内在的对立统一的矛盾推动。这是易揭示的物质运动规律现代表述。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科学、哲学思想的总结,是易的说明书。道德经贯彻了易客观、变化、自然、相克相生(辩证)的思想。

理解道德经,必须理解中国古代思想。

2 世界的本质是辩证的

日月出没、昼夜相继、冬夏交替、生死轮回,辩证是世界的本质。

自然界是辩证的:每天有日出日落,白天黑夜;每月有月亏月圆;每年有冬夏交替;生物有产生,有死亡;事情有开始,有结束。

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思想“易”揭示的世界本质。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总结是易的说明书,贯彻了辩证的思想。

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是道德经对世界辩证本质的认识。

“周行而不殆”、“反者道之动”,道德经揭示的世界万物运动规律是辩证的、周期性运动。

从整体、全面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的本质是辩证的。

现代术语“辩证”,来自西方,也并不能代表阴阳相克相生的思想,但是辩证无异是最为接近的概念。上帝是唯一的,西方人的思维是单向的,上帝从来不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认识,西方不可能理解生克的观念。由于阴阳、相克相生等概念在中国成为落后、陈旧、保守知识的代表,不妨借用辩证的概念。

西方接受东方观念后,近代出现的辩证法,虽然对立统一,但更强调对立、斗争、胜利,可以看到西方宗教思想的明显影响,东方阴阳思想更强调平衡、相生、同一、不战而胜。

辩证是世界的本质,是理解世界的关键。

3 客观、自然、辩证是理解道德经的关键

辩证的思想贯彻道德经。

“有和无”的问题是哲学的首要问题,一切问题都可以抽象为“有和无”的问题。道德经第一章就对“有无”进行辩证思考,认为二者是“同出而异名”的辩证关系,得出“无名天下之始”认识、有无相生的世界来源的本质结论。

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是道德经对世界辩证本质的认识。

众人从“有”的角度认识世界,老子从“无”的角度辩证地认识世界:无我、无私、无为、无争、不言、弗居等等。

四、道德经的结构

道德经的目的在于为圣人提出社会治理之道,为“以德配天”的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提出理论依据及治理方案,同时也解决了人类文明的理论依据和治理准则。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

道德经探讨天道,为社会治理之德提出理论依据。

道经主要讲述天道:首先从“有无”辩证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其次,从一般性的辩证关系,得出世界的本质是辩证的结论;第三,强调“无”的重要性,辩证地得出无事、无为、无心、无私、无身、无言、无争、无怨、无强、弗居、不以兵强天下等以道治国的思想。德经夹杂有老子对道的思考、认识、定义,对于学习道的心得体会等等,还有老子为强调对“无”、“辩证”的理解,老子对以道治国不被人理解的郁闷,对以道治国远景的描述以及最后的总结等等。

德经主要讲述德,德因道生,天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符合自然规律,生存和发展,就是德。天地万物遵道而重德。天地万物各有其德。德经对道和德的关系、德的类型、圣人应具有的各种圣人之德:无事、无为、无心、无私、无身、无言、无争、无怨、弗居、无强等等、如何学习德、德的各个层次进行了深入全面的阐述。

道是世界万物遵循的客观、自然、周期性的发展规律,道是自然规律的抽象:无形、无色、无味、无体、无边、无界,因此无所不在,大道无名。

德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要求,存在、发展而具有的品质,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阴阳平衡的状态。道之德,无事、无为、无心、无私、无身、无言、无争、无怨、弗居、无强,大德无声。老子称之为玄德,自然辩证之德。

世界是辩证的,道德经是辩证的,道德经各章充满了辩证的思想。认识世界的辩证本质,客观、整体、全面、辩证地认识世界,才能得出对世界的正确认识,服从自然规律,遵道而重德,从无作为、从小作为、符合自然规律作为,人类才能存在和发展,才能强大。

四、道德经,天道之学,圣贤之学,强者的经典

道德经崇尚虚无,提倡柔弱,但道德经是辩证的,道德经并不虚无、柔弱。道德经是帝王之学,是强者之学,强者还要保持弱者的意识,不断的强大自己,不能因为强大而逞强好胜,而削弱自己,从而使自己更加强大。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尊重自然规律,为而不争、利而不害,就能达到不争而胜,不招自来,不言而应的境界。

总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总结,道德经认为世界是辩证的,人类应该遵从自然规律“道法自然”,要客观、全面、整体、历史地看待问题,无事、无为、无心、无私、无身、无言、无争、无怨、弗居、无强,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理解以上观点,对道德经就会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

                                      不言教馆,2019年5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