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三见老子,三段话,说破天道玄机

 新用户78927621 2023-11-12 发布于山东

国学源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点击标题下蓝字“国学源流”关注,一起学习国学智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图片
图片

孔子三见老子,三段话,说破天道玄机

点击收听

图片

第一次相遇

孔子与老子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共话礼制,但更深刻的体悟来自老子对“上善若水”精义的诠释。

在周王朝的藏书室中,老子以水为喻,启迪孔子道:“你为何不能效法水的德行呢?”

孔子困惑不解,追问水的德行何在?

老子淡定地回应:“善行的巅峰就如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居于众生所排斥之地,却更贴近道,这是谦逊的美德。

江河能汇聚众河,因为它谦逊地位于下游,成为百川之王。

水,宇宙中最柔弱之物,却能穿透坚硬的障碍,水滴石穿。

柔克刚,弱胜强。无形之物能进入无缝之物,无声之教化和无为之利益胜过有为之行动。”

孔子茅塞顿开,感悟道:“世人高高在上,唯有水居于下。

人喜安逸,唯有水处于险地;人好洁净,唯有水在污秽之中。

水之善行,众人所厌弃,故无人与之争,乃为至善之境。”

在黄河畔,老子继续劝谕:“不与天下争斗,天下便无人与你争。

效仿水的德行,最贴近于道。

水最贴近于道,而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

水避高趋下,不回流,善用地势的差异。

深潭之水,清澈而宁静,却深不可测。

水虽有流失,却永不枯竭。

默默滋润万物,无求回报,这是水至善至仁之品格。”

老子又补充:“戒骄戒躁,要顺应时势。否则,名声先行于人,声势如老虎咆哮。这样,谁还敢用你呢?”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

图片图片 

第二次相遇

老子辞官归来,两位中国哲学大师在苦县曲仁里再度交流。

这次谈论仁义,然而,老子不认同孔子对仁义的理解。

老子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规律,认为追求仁义扰乱了人的本性。

他指出:“人出生于这个世界,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天地按自然规律运行,日月星辰有序周而复始,飞禽走兽和谐共存。

这并非人为刻意,而是它们遵循自然之理,按天性生存发展。

人生于宇宙间,有自己的生存之理。

人的生死荣辱,都应该遵循自然之道。

顺应天理,任凭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得其乐,人的本性就显现出来。而人为的标榜仁义只会使人远离仁义。”

图片

图片

第三次相遇

时隔多年,孔子已名满天下,而老子隐居于世。

这次,两位大师深入探讨何谓天道。

老子说:“阴阳之道深不可测,人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语言无法传授,是常人智慧无法理解的。

所谓得道并非真正得道,而只是体道。

如果你试图像认识有形物体一样认识它,凭借眼、耳和语言,那永远无法理解道。

求道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如果内心不能体悟到道的存在,道将无法保留。

心中体悟到了道的存在,还需要在现实中得到印证,得不到现实印证的道,不能畅通前行。

这是为何得道者虽然有内心的领悟,却不能向他人传授的原因。

一个人如果只是希望从外界获取对道的认知,而不愿用心去领悟,即便是圣人也不愿意教导他。“

学问渊博并不一定理解大道,正如善于辩论的人不一定拥有智慧。

无用的知识和辩术早已被圣人所弃,因此得道的圣人总是处于一种体悟大道的状态。

道深似海,高耸如山,周而复始循环运转,主宰万物并赋予它们永无穷尽的动力。

宇宙万物因得道的给予而不匮乏。

图片

图片

老子的言论,如同涓涓细流,道尽天道玄机,孔子受益匪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