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大师学习感悟自然的朴素之美

 01一线 2019-11-16

文|01一线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君不见“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白莲花是朴素美的极致,素到没有一丝杂色,纤尘不染。最能代表初心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最高精神境界。荷塘里几朵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静静地绽放,洁净素雅,谦和而高贵。

苍穹蔚蓝的天宇水域,高原白雪皑皑的雪峰,日常缭绕的山光水色,亘古老旧的典宇楼阁,总给人有一种不染尘埃的感觉。神圣而令人敬畏和敬仰。

朴,未加工的木头。素,没染色的白绢。朴素是一种大美,是一种朴拙,自然,原始的美。朴素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素是最恒久,最不易凋零的美。或许它并不是吸引人眼球的亮点,但如清茶老酒般醉人。

“天地不言,自有大美”。朴素蕴含在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比如,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至简,万物乃生?大师们常常能够发现朴素之美,因而也与朴素自居。这里的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和道理来。我们生活的世界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最不可思议和不可或缺,那恐怕要数“空气”和“水”了。因为“空气”无色、无味、无形,我们无从把握和感受,所以很难去体会它;而上天宇化的“水”则不同,它随时随处可见、可用、可感,是世上最普通的物质。然大师们却是悟出了“上善若水”的精髓。

传说老子在其老师常枞临终前,向他做最后的请教。常枞张开嘴,示意说,舌头的存在,是由于它的柔软;而牙齿都脱落了,是由于它的刚强。这里面包含了天下的道理。老子又问老师,以后该向谁去请教?常枞回答:“你以后要以水为师。”这就是老子的老师去世前赠语。从此,老子便悉心体会老师的教诲,著《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老子的学问又影响到孔子,揭示了在齐家、治国、修身、正己等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说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给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一席话。两人离别时,老子指着黄河说道:“你为何不能学习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问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样的?”老子回答说:“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逐利,处于天下众生所厌恶的地方,反而更接近于道,这是谦虚的德行”。江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成为百谷之王。天下之人都喜欢洁净,只有水处在污秽之中。水趋向的处境都是天下人厌恶的,所以没有人能与之相争,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善。

两人第二次会见,是在老子辞官回到故乡苦县曲仁里。这次会见,两人谈到了仁义,但老子并没有认同孔子所言的仁义。在老子看来,这扰乱了人的本性,人应该顺应自然。老子说:“人出生在世界上是—种自然现象,因此人的行为也要顺应自然规律。你看,天地按自然规律运行,日月星辰按次序周而复始的运转,飞禽走兽按彼此的生存之道和谐共处。这并不是人为的刻意安排, 而是它们遵循自然之理,按天性生存、发展。”顺天而行,顺理而作,任凭人们按自己的喜好自得其乐,人的本性就显示出来了。人为的标榜仁义的结果,只能离仁义越来越远。你苦苦求索仁义,意在实现人的本性,可结果却适得其反,扰乱了人的本性。

两人第三次会面是在很多年后了,此时孔子已闻名于世,老子隐居于世。这次,主要探讨的是何谓天道。对此,老子说:“阴阳之道,深不可测,人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到,有语言却不能传授,是平常人的智慧所不能理解的。因此,所谓的得道并非真正得道,而只是体道。假若你像认识宇宙中的有形事物一样去认识它,借助于眼、耳和语言,那将永远无法懂得道。求道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如果内心体悟不到道的存在,道将不能保留。心中体悟到了道的存在,还要在现实中进一步印证,得不到现实印证的道,不能畅通无阻的前进。这就是得道的圣人虽内心有所领悟,却不能为外人道的原因。”

学问渊博也不一定懂得大道,就像擅长辩论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一样。无用的知识和辩术早已被圣人所摒弃,所以得道的圣人总是处于一种体悟大道的状态。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周而复始循环运转,主宰万物并赋予万物以永无穷尽的动力。宇宙万物,都是因为有了道的给予,才不至于匮乏。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让孔子获益良多。

从大师之间的会话不难看出,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山川湖海的野性,朴拙的田野,纯天然的花草山泉,金黄的麦浪,朴素的农民……等等,都是一种大美,是一种自然原始的美,朴素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江南的深谷幽兰,深山百合,宁静,淡泊。一幅陶渊明“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场景。深山中的茅屋竹舍,还有朴素的亭台楼阁,园林建筑,流水曲殇,偕轩阁之中的假山盆景,都是寓天地于方寸之间,无不寓巧于拙,尽显得亲切优雅淳和,“虽尤人作,宛自天开”,无不展现自然朴素之美。这方的雨巷,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浅浅的情愁,淡淡的诗意,如一幅水墨点染的中国画。塞北则是大漠黄沙,骑一匹青葱骏马,手握长枪大茅,金戈铁马,英雄慷概,如一幅黑白素描。

人的纯朴是最美的。好看不过素打扮,人仪表的自然美和衣着的素雅美,是朴素的综合之美。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鸟翼上系上了黄金,鸟也就飞不起来了”;蒙古族谚语说“美丽的姑娘最怕人往她头上插花”。自然,简洁素雅。朴素的打扮和简洁的装束,流露出一种人的本性美,彰显个人清雅洁净的气质,人们可以透过外表的朴素美,看到内心的真实美。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可畏真知灼见。这是因为质朴无华、淡雅大方。它展露出人性之纯真。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山间野菊,淡雅素洁。如清澈山泉,潺潺流淌。君子之交淡如水。朴素之美源于一颗真诚、淳朴的心。

诗文的朴素的是最美的。林黛玉论诗: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司空表圣《诗品·含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代诗人朱庆馀所写的《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李白《忆东山》“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朴素而不乏浪漫,平和而简单。贴近生活,蕴藉心灵。用平白之语表达深远蕴藉的意境“正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朴素的其它文章作品也是如此。艺术作品中的小人物、平凡人性、平凡生活的魅力往往更具感染力,更能动人心魄。老子云:朴素之美为大美。古瓷,外表简朴,品位却高;清茶,淡远幽香,有真乃美。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淳真”;梅尧臣云“天然情趣始为佳”;明朝末年,大戏剧家李立翁主张写文章“全去粉饰露天真”。

书法绘画的朴素是最美的。书法,简朴淡素,只黑白两色,却能飘若浮云,矫若游龙,气象万千。雄浑遒劲,天马行空,行云流水。散发出神奇的艺术魅力。中国水墨画,虽然只有一种颜色,但墨色的深浅,浓淡,疏密,枯润,无不充满表现力。泼墨如水,又惜墨如金,收放自如,纵横潇洒,展现出古朴的诗意美。

美丽是存在于简朴之间的,鸡鸣狗吠,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道家最敬“朴素之美”。老子“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道”是最自然、最朴素的精神,天然的本色和自然的本性是最美。老子说:“出其致远,其知弥少。”离尘世越近,离天然越远。离物质越近,离对本真越远。最具朴素美的,是那些真正懂得美、追求美的人们。人生的生存乐趣,不过是心无尘埃,活得自然,简单而快乐。

我们也要向大师学习,用自己眼光发现司空见惯中蕴藏的“美”,这是提升我们境界的天梯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