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与自然之道

 无忧儿儿 2012-12-01

天清地宁讲座:中庸与自然之道

 

作者:天清地宁    

 

 

 

 

导读:现代社会短视功利,凡事都讲求利益最大化,却不想物极必反,“无所不用其极”只能落入恶性循环之中,“反误了卿卿性命”。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这么多的聪明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如何才是真正的中庸和谐之道?如何才能顺乎自然,让本性不乱,无为而无所不为?下面讲座将为您一一分析:

 

中庸与自然之道

跳出“中庸”看中庸

中庸在实践中是非常不简单的。所以今天我们把话题演绎开来,不是离题,所谓离题,即非离题。为何叫“离题”?我们必须离开“中庸”去看现实中的很多现象,琢磨这些现象背后遵循的思路是什么。我们刚才列举的一些题目,大多都是一些恶性循环的结果(编辑按:如现实中的透支消费、利润最大化等现象)。通过看到的恶性循环的结果,倒推“中庸”的深层道理是什么,这样就容易理解。所以为了参悟中庸,我们必须先离开“中庸”这个题目,去学习一些“反中庸”、“违背中庸”的例子。这个学习的思路恰恰是道家看世界和参悟世界的一个重要方法

我们看看《上善若水》这篇文章里谈到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时候,老子是怎么教育孔子的。从这段对话里,我们可以看到道家对于万事万物相辅相成及其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参悟,这种参悟的形式丝毫不脱离自然。这里面就有一个话题——自然和人为,这段对话恰恰就把道家和儒家的一些区别和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人应该有仁义礼智信,人不应该不孝,人应该有推己及人的思想,人不应该纵Yu等等。我们通常看到的儒家就是这些平时为人处世的东西。但这些是不是就是一种大智慧呢?或者这些只是大智慧的一层表皮呢?如果我们今天不读《中庸》,不讨论“中庸”,也许我们对儒家智慧的理解便仅仅止步于“三纲五常”上面。按照现在一般固有的研究讨论模式,或许我们会问“三纲五常” 是什么?这是不是封建礼教的东西呢?而这样的讨论是深入不下去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推FAN“三纲五常”,推FAN儒家“吃人的礼教”。 

刚刚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位网友就说现代是百家争鸣,什么理论都应该拿出来说一说。其实 “百家争鸣” 说得好听就是自由,说得难听就是无头苍蝇,大家都在乱起哄。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失去了纲常的一种表现。没有纲常,就像日月星辰的运行没有了既定的轨道和规律。没有了纲常,我们社会的秩序也会乱,而且每个乱的主体都有它乱的理论和逻辑。如果我们死守纲常,比如我们讨论:中庸是不是就指中间派、两头蛇啊?这样就好了吗?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往前再看看历史,再看看文革和改革开放期间的一些现象,再看看我们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得病,看看中医和西医的思路。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些现象都离不开“中”和“庸”。儒家是不是就只是“三纲五常”这些死板的规则?这些讨论恰恰是我们在读《中庸》的时候要去参悟的。参悟完还要应用在我们刚才面临的那些问题,还要回到我们现实中的为人处事和工作生活实践中去。

 

聪明人的死结

我们重新打开《上善若水》这篇文章,看看老子是怎么教育孔子的。老子送他的时候,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这几句话作为开篇语,大家琢磨一下。老子说:现在这个时代啊,聪明的人,观察事物很透彻的人,遇到困难甚至遭遇死祸的原因,在于他喜欢讥笑别人的错误。善变而通达的人,看起来很顺畅,但是最终惹来祸患,甚至招来死祸,原因在于他喜欢张扬别人的恶。这句话作为开篇语有什么深意呢?为什么老子一开始就跟他说这个话呢?我个人的理解,老子一开始就点中了儒家的要穴。儒家一开始就给了一个界限:君子、小人,善、恶,孝、不孝。大家可以看到在儒家的思维里,是非观和道德观很强。这种是非对错观,是否给人一种你应该如何,不该如何;你应该学这,不该学那;你该赞同这个,该反对那个的感觉呢?你很聪明,看清了什么是对错好坏,看清了别人做事的逻辑规律,思想也很深邃,口才也很好,处理事情也会通达应变,但为何你还是招来祸害呢?为何屡屡遇到困难呢?我们现在社会是不是有很多怀才不遇的人呢?是不是有很多人老感觉天地不公,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没有得到发挥?这些人不聪明吗?这些人不善变不通达吗?非也。但是为什么这些人经常遇到困难,甚至于招惹死祸呢?其实答案在这里:在于好讥人之恶,好扬人之恶。聪明的人跟别人交往,遇到困难往往在于他喜欢吹嘘自己的眼睛厉害,而讥笑别人的差错和弱点,自我感觉良好。善变而灵活通达的人,落得不好下场的原因也在于好扬人之恶,也就是我们说的愤世嫉俗,专门去张扬、攻击别人的恶。所以大家要去看,中国文化强调内敛含蓄。内敛含蓄是否就是木讷呢?非也。内敛含蓄是否就是没有主意、保守和懦弱无能呢?我们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了西方一些文化,看了很多好莱坞影片,接受了美国文化的一些思想,觉得就是该炫出来,张扬出来。其实这都是没有经历多少人间世事风雨,没有参悟多少历史智慧而得到的一些观念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大家只要看看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各种人物在历史背景中的盛衰,便可以参悟出很多结论,而且这些结论都时刻印证着什么是好坏,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智慧。

 

顺乎自然,则本性不乱

我们要思考为什么老子送孔子这样的赠言。孔子说“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听到这话,老子就说:“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Yu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子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这一段话,是道家的教育方法之一——随机设教。这个“机”,在于他把握了对象的困境,又能够就地取材,抓住了当时候自然造化之奥妙,而结合受教育者的迷惑困顿,进而找到切入点。这也说明了教育者把被教育者和他自身以及整个外界时空融为了一体。

孔子来到黄河边,见到河水滔滔,就感慨逝者如斯夫。孔子的疑惑,其实也是很多人的疑惑。但相对于那些醉生梦死的人而言,思考人生从何而来,死往何方,人生该归往何处,这也是高一个层次的。但这是不是人生的烦恼就能解决呢?这恰恰来到一个瓶颈。孔子与老子所参悟的东西不一样,也在这个故事当中表现出来了。儒家常常都是悲天悯人,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潜意识:我应该有所作为,我应该干点什么。而老子的结论就不一样。孔子是把人和自然,把自己和社会看成一个对立面。而老子则认为人其实和天地是一体的,人生在天地之间,天地有春夏秋冬,人有幼小壮老,生是来自这个自然,死还是在这个自然。你顺着这个自然,本性就不乱;你不顺这个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本性就乱了。儒家认为,似乎有仁义就好,不仁不义就不好,所以特别崇尚仁义。但是一有此念,分辨心就起。孔子说,他不是在追求功名利禄,他担心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止。人生短暂,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功,不能有所作为,他就感觉到碌碌无为。老子说,“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死、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概括一句话,人想找自己本性,人想回归仁义,其实已经远离仁义。儒家和道家的外在表现为何存在差异,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对仁义道德产生于什么,仁义道德与天地之道的关系的看法不一样。道家更多是从大宇宙与天地的角度出发去看人的心理与行为。儒家更多地是从人的角度,再去推演人的社会与伦常规律。所以道家更多的是宏观,儒家更多的从是人的立场,从微观局部来看。道家是不是不讨论人的问题呢?非也,他是一气呵成的。天地没有人推,但是他自然就有此规律;日月没有人点燃,它自己就会发光。

 

上善若水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你怎么不去学水的大德呢?”孔子说:“水有什么德呢?”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这里我们可以去琢磨几个关键字“柔、害、恶、弱”,作为我们常人看到这几个字,一般的反应是什么呢?这些都是不好的,我们要远离它,我们应该追求好处,我们应该崇仰自己所好,我们做事要有劲,我们必须强大。把这个逻辑延伸开来,我们可以看看儒家的思想:社会乱是因为社会失去了纲常,社会没有了仁义道德,我们应该主张仁义道德,我们要恢复纲常。所以儒家在国家治理上主张“应该怎么样,要怎么做”。这点很像在武林高手的比赛中,少林拳选手一出场就摆出很多架式动作,主动攻击。他的架式很专业,肌肉也很发达。另外一个选手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没有什么力气。看看这这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动作架势很多,气势逼人,一般的人都会以为,这老头死定了。但在两者抗衡中,真正的胜者,很可能就是那个我们所瞧不起的这个又瘦又弱的老头。所以道家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他的思想是什么?就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吃喝是水,衣服脏了用水洗,垃圾屎粪也用水冲。水把脏的东西冲走了,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所以说水“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处众人之所恶”。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我们都在争夺名利金钱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时候,老子却反过来,说你所追求的这些东西是祸害,“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天下最弱的莫过于水,但真正能把坚强的东西攻破的,没有哪样东西可以超过水。俗语有云“水滴穿石”,同样的,当山洪暴发时,你有再坚固的堤坝,也一样会被冲垮。在沿海地区,很多防波堤都使用了大量钢筋捆绑,但是大浪来了一样可以淹过去;再比如印度洋海啸,水的攻坚力有多强?但平时水的力量是很柔弱的,“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由此,我们不用说那么多,刻意做那么多,慢慢就有一种影响力、教化力;你不刻意去追求什么,而是顺着自然去做,自然其中会有好处。孔子听完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大家要清楚,整个社会都喜欢好的利益,喜欢名利,喜欢张扬,这些恰恰是危险的。而如果一个人长的既不好看又没钱没权,似乎也没什么能耐,没有让人羡慕的东西,这样的人恰恰是最自由最安全的。为什么呢?没有人跟他争嘛。为什么没人跟他争呢?因为他自己的这些特点都是众人所厌恶的,所以没有人想争,达到“不争而争”。“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那么什么是“仁”呢?“施不求报”,也就是说他在做好事的时候不觉得他在行仁,而是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像水在往前流时把身边的一块石头推动了,在这个过程中,水不觉得是自己的功劳,它只是往前走自己的路而已。石头挡住水,水不与石头正面冲突,但却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把石头的棱角给磨平了。大家可以看到山间的溪流中,把水挡得越厉害的石头,往往是被磨得越圆、越光滑的。这就是水的韧劲,水的柔性,长期不懈的结果,其实这也是自然之力。

接着往下看,“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Yu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这句话恰恰把我们现代人很多的劣根性,张扬个性潜在的祸害给点出来。

古人说“有理不在言高”,半瓶水可能就摇得噹噹响。水平不语,心平不争。你感觉到自己很有料,实际上就会像“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其实,人为什么不敢用你?人都跟你一样,喜欢趋上避下,喜欢趋利避害。而你这么厉害,我一用你,你会不会就和我去争,成为我的对手呢?大家想,道家的不张扬,跟儒家的宣扬仁义道德,哪一个境界更高?

 

“中庸”在哪里?

再来看,中庸,什么叫做中庸呢?实际上就是让你看不见,但是在具体发生作用的时候,又能用出来。中者,不是在哪一端,也不是在哪个中间;中者,很可能是在整一个圆,在整个事情的任何其中一点。那么,这一点到底落在哪里?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不好说,说不准。到那个点了,那个落脚点就正好发力,发到那个点上,说话就正好点到问题的症结,说到人家心坎去,做事的力度就正好发了这么多的力。所以,中庸,不是不偏左、不偏右、不在中间;而是该左的时候左,该右的时候右,该中间的就中间。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天地没人推,照样转;日月没人点火,人家照样亮;日月星辰没有故意排序,人家自然有规律运行;禽兽不是你人造的,人家照样生生不息。这些人家都是自然而然做的,哪需要你人特意去做呢?

 

知行合一,顺应天时而为

自然,是不是我们啥事都不干,就干等自然呢?刚刚大家在讨论中庸的时候,都说:把握度,合情合理,顺其自然就好。那是不是就说,我们人就不用做事啦,就在那里等着、守着就好了,不要有目标,不要有什么东西呢?大家要看到,我们讨论中庸,从哲理上空谈中庸,没有太多的意义,一定要在事相上,在具体的人事过程之中,去体会“中庸”是什么个概念。所以,我接着就说这句话:中国文化营销网也是顺应天时而生。把这句话和给他们泼冷水的那句话: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这两段话,结合起来,重新再看中庸怎么理解,我觉得你就能领悟得深一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请看,我们中国文化营销网上传了、转载了很多关于传统文化、关于现代国际形势、国内经济管理营销以及一些相关教育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我们需要恢复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个过程,好像我们是在弘扬一些东西,我们在主张一些东西。但是,这个主张,如果再结合刚才老子教孔子的那些话,那我们是不是在学孔子呢?我们是不是像孔子,刻意做一些事情呢?我们在喊自己的仁义道德,那不是已经违背天道了么?怎么是中庸呢?非也。难就难在我们所讲的:顺应天时而生。这个时代,强调的是纵Yu,强调的是极端化,强调的是无所不用其极。而天道呢,恰恰是中庸之道,是如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我们这个时代,却强调百家争鸣,谁都要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正好相反。我们这个时代是物Yu横流,人的道德理性、廉耻观基本上是消失殆尽,一夜情、未婚同居已经不是新鲜词,其后果就是男女性病非常普遍。而病人却还只以为这是细菌惹的祸,不反省自己的行为违背了“道”,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犯了过错,所以一身的病苦,又常遇庸医,当然治不好!连病根都没有搞清楚,如何能治好呢!

现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有人提议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财政赤字刺激消费,以应对经济危机。其实,经济危机来源于贫富差距,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有的性质是加剧贫富分化,产生经济殖民主义,并且导致生产过剩。为了需要转移危机,甚至会发动战争。现在无论政治、经济还是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都违背“中庸”而“无所不用其极”。“小人反中庸”,反中庸就等于走极端——Yu望无限度扩张。

中庸不是守中间耍滑头,而是顺天道而为。网站很少出现一大段一大段的经文,更多的是将此与社会的人、事、各种问题相糅合,让人冷静和反思,也无须刻意推崇,顺势而为。中庸,庸者用也;中者,守中,回归自然之道,无为而无不为也。无为,顺天道而为,水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夫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们平时做人做事,多加体悟,再读《中庸》、《道德经》,你会对中国文化的“知行合一”有更深认识,做个合理、合情、进退有度、刚柔并济而不是耍滑头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