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董傪《董氏登科题名录》的董文广

 荷香月暖 2020-01-11

之前我论证的《董傪<董氏登科提名录>的辩析考证》进行过详细论证,本文仅仅就董文广的记载事项,进行论证

                         广西   贺州钟山    董全吉

 

 流坑六修谱第150页《董氏登科提名录》(下文简称《题名录》)记载:“……至于伯祖文广,始以通经为儒,不事章句,东游金陵。值李氏政乱,乃叹曰:‘是不足事,以污吾祖。’弃而西归。即而王师平江南,乃与吾祖议曰:‘吾等老矣,不可复仕。幸而生见太平,当有子弟以儒名家。’悉出金帛,多营书史,大启黉舍,招延学徒,士自远方多归之。至祥符中,吾父一举擢进士第,乡里以为荣。识者谓:‘董氏当扰攘之时,以豪勇自奋,庇捍乡里;太平之时,复敦儒学,教育子弟,宜有其后,以大厥族’……。至和(宋仁宗年号)元年甲午(1054)四月一日,五世孙、秘书省秘丞、序”

这篇《题名录》巧好证明:、属于后裔伪造的;、有意想把先祖的时间靠前;编造捏造不同时间的历史事件;、结合其他谱序以及流坑修谱历史,推导出为元末明初的杜撰。

为何属于后裔元末有意杜撰?

1、《题名录》涉及董文广的时间与事件、世系

涉及的时间有:、始以通经为儒;、值李氏政乱、既而王师平江南; 、吾等老矣,不可复仕; 、幸而生见太平; 、至祥符中,吾父一举擢进士第;、至和元年甲午(1054)傪序。

涉及的事件有:、伯祖文广,始以通经为儒;、东游金陵;、值李氏政乱……弃而西归。、即而王师平江南,乃与吾祖议……、幸而生见太平; 、至祥符中,吾父一举擢进士第;、至和元年甲午(1054)傪序。

涉及的世系:------文肇------傪。宋时,流坑董氏家族中董祯一系独秀,文广、文肇、文晃和文享四大支,族称明法、屯田、校书、道者四大派

2、上文《题名录》的译文

至于伯祖父董文广,开始科举考试通明法科为秀才,他不是致力于文章的章节句读,东去金陵参加省试。正逢南唐李氏朝廷的战乱(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十二日,北宋大军开始从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于是感叹说:“是不值得,恐有令我先祖受玷污”。于是放弃科考回家。当时(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平定了江南一带。就与我的祖父商议说“我们都老了,不再是青壮年。幸好生平遇见太平年代,应当办学让董家子弟能够科举成名”,于是尽全力出资,购买很多的史书,开始大兴建造私塾,招揽学生,很多学士都从远方来就读。到了祥符年间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我的父亲董淳一举成名考取了进士。……至和元年甲午(1054)四月一日,董合五世孙董作序

3、有关族谱以及文献记载流坑的科举

流坑谱记载:董文广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明法科乡里推荐,因称“明法”)中选松溪谱记载宋大中祥符二年己酉(1009 己酉  为荐举,中明法科三朝官不赴,乡里推致】;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文肇的四子淳、湘、滋、渊解试全都中举;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董傪的父亲董淳进士及第,成为流坑董氏登进士第一人;董傪登科为:庆历元年辛巳(1041)解试一举、庆历二年壬午(1042)进士。

董傪的父亲考取进士,与其伯祖父通过明法科,仅仅相距5年;董傪1042年进士,1054年写序《谱引》。

4、上文《题名录》时间上与历史的矛盾

   41、从时间上看,董文广明法科中选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宋真宗是北宋的第三个皇帝了,历经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宋真宗赵恒,而董傪科举为宋仁宗赵祯庆历年间,是北宋的第四个皇帝。董文广科举时间与董傪相距31年,不是相距很久。特别是与其父亲考取科举,董文广与董傪的父亲中举仅仅相距4年。作为一个进士,当然知道宋朝的创建时间,也当然知道其父亲与其伯祖父什么时候科举,知道宋真宗时期。可是,这个进士,偏偏有意把董文广科举的时间选在南唐?如此就可以把流坑董合的迁徙时间推前变得更早?如此就可以把董清然生殁更推前?为此,还专门说董文广在南唐时候,已经年纪很大了。以此错误为基础,至明万历时期,董燧弄出了“清然,讳居中”,今人更甚,想当然认为“有谦公吗?谦公没有在过流坑居住,否则除了泉溪谱之外,没有发现任何史料不见记载?

不如此,两代人时间都在宋真宗时期科举成名。他把伯祖列在南唐?

   这巧巧暴露其时间上的矛盾与历史不符:

、若把董文广列在南唐科举考试,与祖辈之间,相距1041975=66年,且是董文广年纪较大,那董文广阳寿多少?

、伯祖董文广在宋真宗时期科举,怎么跑到南唐时期去考试;那么,既然不是在南唐时期,那么他有意杜撰南唐为什么?还是他人假借董傪的名义,编造的《谱引》?

、伪造为南唐是笔误吗?不是。他为董文广无法通过省试后不能任官从此兴办私塾,弄了一个光辉形象、歌功颂德的故事出来,且推前至南唐李氏朝廷的战乱,南唐的灭亡,宋朝平定天下。如此深奥久远?让人信以为真认为不是笔误,隐藏后人的故意杜撰。

、董傪本人考取进士是在1042年,而该《题名录》在1054年,是考取进士12年之后,就算真假难辨的民间版载有宋真宗《敕令文武群臣各修家谱诏》真有存在需要考取进士要提交《谱引》“备述乃祖之本末以进。朕得览”,也是在考取进士时间,不是过了十二年;况且北宋以欧阳修、苏洵创民间修谱先河,著有《欧阳氏谱图序》,欧阳修《谱图序稿》,实际上包括《欧阳氏谱图序》和《夜宿中书东閤》七律一首。从跋文中可知欧阳修最早在宋仁宗赵祯至和二年丁酉年(1055)可董傪1054年的《谱引》比欧阳修修谱还要早?不符合民间修谱历史。

、多处的时间误导,以致江西周銮书把流坑建村以五代南唐昇元年间(937-943)迁徙。周銮书推断的公元937年,是徐知诰代吴称帝,都金陵,次年,徐知诰改姓名为李昪,旋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而升元七年(公元943)之后进入中主时期。那么以南唐建立时间与流坑迁徙时间是不符合的。

南唐接连对外征战,至保大十三年(公元955)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北方后周政权三度入侵南唐,南唐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的不利局面。寿州一战,划江为界,南唐尽献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两县。同时,李璟迁都洪州,称南昌府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李璟驾崩,因其长子李弘冀已亡,其六子李煜(初名从嘉,937978)继位,复都金陵。淮南战败并没有延伸至南唐地域,宋军也仅仅从周围步步紧逼,没有对南唐动武;真正开始的是在北宋灭南汉后,置南唐于三面包国之中。后主李煜为自保,明臣服,暗备战,在遣使向宋请受策封的同时,将李后主兵力署在长江中下游各要点,以防宋军进攻。宋开宝七年(公元974)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不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开宝八年三月,宋军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围之中,后主急召外地军队救援金陵。然而,为时已晚。十月,由江西赶往金陵的朱令赟率领的15万水军在湖口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两年多以后,吴越王钱俶应宋太宗赵光义之邀,朝赴北宋都开封,纳土于宋 ,吴越亡。五代十国的历史终于结束。

为何流坑迁徙时间不是网上铺天盖地引用的江西周銮书把流坑建村以五代南唐昇元年间(937-943)迁徙,这一时间的推算忽略流坑先祖的生殁会有致命的缺陷:明朝嘉靖年间《重修黄山祠碑记》(见:六次修谱《流坑董氏合公族谱》P192193);“宜黄黄山寺始唐五季顺义间(921927年,五代杨吴顺义年间),广川郡董公万一居士所施创者。寺后厥考清然墓,而居士与其子尚一、尚三墓亦在焉……董氏当唐时自河涧徙临川之霍源,五季开平初徙流坑……”。唐天佑元年(公元904),清然之子万一葬其考于庵后。宜黄黄山寺始唐五季顺义间(921927年,五代杨吴顺义年间),广川郡董公万一居士所施创也,寺址旧为庵今有诡辩者说“清然早去世,是迁葬的?;董合的父亲是在流坑去世后迁葬过去的?”这正证明其对墓碑的字句没有认真考证。“寺后厥考清然墓” 厥考:《尚书》曰:“大伤厥考心”,“事厥考厥长”,“聪听祖考之彝训”,“如丧考妣。”即如丧考妣,证明不是迁葬。流坑与宜黄,崇山峻岭,山高路远,何以把父辈迁葬?

顺义间万一还活着,董合三兄弟迁徙是在万一、万二、尚一、尚二、尚三两代的考妣也就是董合的祖辈、父辈的考妣要在943927=16年全部去世,是不符合常理的。如此,泉溪的谦公以及后裔先到流坑居住也就不值得质疑了。毕竟,迁徙后才到董合迁徙。

故我逻辑推理论证为董合迁徙流坑立村在开宝六年至开宝七年即公元973974(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203/23/8378385_813037590.shtml)。

 
 

5、上文《题名录》地理位置上与历史的矛盾

董文广考取大中祥符三年(1010)明法科后,就要去进行省试那么,其地点上有什么与历史有矛盾的呢?

《题名录》以董文广到金陵去,当然不是“东游金陵”的旅游,而是参加省试,省试通过要进京科考。因“不是致力于文章的章节句读”而名落孙山,“无颜面见江东父老”。如此,不能当官,在秀才的名下,回家开办私塾教育了,正符合北宋的重文轻武。

然而,既然董傪杜撰了南唐,那南唐李煜时期的京都在金陵。但北宋时期,京都在开封,显德七年(960),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不是金陵。如此杜撰伪造也不圆满了。

6、《题名录》杜撰时间在元朝的分析

因董傪《题名录》属于杜撰,不可能出自董傪之手笔,上文论证若是董傪写,不会出现那么多矛盾,况且明知宋真宗年代相距不远,不会杜撰南唐的精彩故事。

那么,流坑引以为傲的北宋最早修谱,分崩离析了,站不住脚;杜撰董德元的《董氏历史源流考》,……缵蜀汉死节之允,则忠良优矣;缵李荐之晋丁榜之槐,则相业成矣。”,董德元去世之后才出现丁大全害董槐的事情,那一个死去的董德元会未卜先知,去世之前就知道他去世之后董槐会遇这个难。

       流坑支派南雄,最早编写谱序的是南宋董槐去世几年后的宋咸淳己巳年(1269,晚于董槐1262年去世时间)董玮的十四世裔孙原道公仅仅聊聊几句话的《序》,元至正(13351369元末)其孙华七始刊成之。元至德十一年(应该是至元十一年1274年或大德十一年1307年)吴瓊(琼字)作《水松董氏族谱序》以“唐丞相晋之后二十三世孙玮”出现,证明,流坑元朝修谱以董槐谱世系作为蓝本““唐贞元迄今万历七百余岁董氏之谱,盖五编而三修矣”;《乾隆辛丑重修谱序 》:“考乐安于元季(注:指修谱于元朝)时天衢公修者,曰:原谱”。明确流坑最早修谱于元朝;时洪武丙子年(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长至月,十五代孙,知县,友善谨识《旧谱事略》(流坑六修谱P89)记载“当元初兵燹(流坑六修谱P195记载流坑惨遭"丙申之难"1356年春季)之余,惟罗坑一帙仅存而已。”都证明,流坑元朝开始修谱刊印族谱,且延续董槐谱世系,流坑以董傪的《董氏登科题名录》以及董德元《董氏历代源流考》以此证明,早于泉溪的董槐修谱,则不攻自破。

 
 

    至顺癸酉( 1333 ),族人继南宋始修族谱之后修族谱”也就只有继南宋董槐谱之后修谱。董氏十四世孙文肇滋派的董有庆再续修宗谱,是在元至顺四年(1333年,癸酉年),参与此时流坑修谱的有流坑的董有庆、董天衢、董惠、董起潜、董元善等人。

   而上文的友善谨识《旧谱事略》以“购谱”之说,万历谱记载:董友善,洪武四年(1371)征至京师,后任武进知县,意外购得族谱,即董友善,文晃公房洙派第十五代孙,名尚,洪武四年(1371辛亥年)征至京师,后任武进知县。又与《旧谱事略 》:“癸卯春(有至正二十三癸卯年1363,洪武六年1373是癸丑年),友善同侄良玉因商道经宁都苎畲,偶值乡亲彭时中馆授于彼。因言则善翁乱中流寓,因家于此,所依族谱一本,今藏其家。友善购求得之,乃令良玉携归珍藏之。乙已(有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5年,明朝最早乙巳年为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1425)复土”?那么,若是元朝1363年购谱两年后1365年修谱?然购谱是洪武年间;若洪武六年癸丑1373年购谱,1425年乙巳年修谱,相距52年,然《旧谱事略》作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只有元至正期间符合,那购谱之事是否自圆其说?董友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旧谱事略》的时间都出现几个时间类似的错误。则《旧谱事略》不说伪造也是存疑。

 

因此,董傪的《题名录》连同董德元的《董氏历代源流考》,都是后人以董傪的名义杜撰。以《旧谱事略》“前列《登科记》、《衣冠图》视旧加详。元至顺癸酉(1333),嗣孙有庆令弟天泰持以谒吴文正公,因请序之。”,证明在元末癸酉(1333)前的时期伪造。

之前我论证的《董傪<董氏登科提名录>的辩析考证》进行过详细论证,本文仅仅就董文广的记载事项,进行论证。

2020111日荷香月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