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晋统一到八王之乱

 倩红 2020-01-11

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从公元266年司马炎年建立晋,一直到公元581年杨坚建立的隋朝,这321年的历史需要认真厘清。

注:此文以"晋书"、“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为主要参考书。

一、从西晋建立到西晋统一

249年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灭曹爽,初定司马氏政权。两年之后的251年,司马懿去世,再12年后,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灭蜀,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承位。

魏代汉的历史在265年重演,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夺取曹魏之大权。建立西晋。

魏国丞相司马昭灭蜀

263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 ,钟会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

三分归晋

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袭父爵为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史称西晋。 魏灭。

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279年,晋军率大军南征,280年,吴国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晋(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316年西晋被北方夷族所灭,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

二、八王之乱

(一)、根源

1、“九品中正制”为晋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

“八王之乱”的发生,从其根源上,可追朔到公元220年的黄初元年,即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

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到晋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司马氏政权是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取得的,也使西晋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王朝。

2、世家大族成为了西晋王朝维持统治的政治基础。

翦伯赞认为:“九品中正制在士族势力的影响下,也发生着很大变化。掌握机柄的中正官位把持在世家大族之手” 。“通过中正品弟入仕的官吏,久而久之也成为世代相承的贵胄,他们的子弟都可以获得较高的品第和官位”。“士人品第自然惟依门第、而逐渐远离'唯才是举’的标准”。九品中正制成为巩固门阀势力的工具。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士族,若要追朔其世家流源,绝大多数是魏晋时期形成的。

因此,西晋在建国后所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保护士族利益和巩固自身统治而展开的。九品中正制成为保证士族世代为官的政治特权的工具。之所以制定这些对士族优待的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士族对司马氏政权的有效支持。但晋武帝司马炎自己也认识到,士族作为一个特权阶级,其强盛的政治势力固然可以对巩固自己的统治有很大程度上的积极作用,但若是任由其势力不断扩大和膨胀,又会构成对司马氏政权的潜在威胁。晋武帝自己就是通过“禅代”而取得皇位的,自然清楚士族势力过于强大的危机,他担心自己“禅代”的故事重演,再加上他认为曹魏政权不长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

基于这些原因和考虑,晋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同宗子弟为王。泰始元年(265年),西晋建国之时,晋武帝分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之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西晋诸侯王的势力,主要来自他们的职务。西晋的诸侯王多担任一方面的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即有行政权力,又有数量可观的军队。如封国之军政大权。

晋武帝大封司马宗室子弟为王,其目的便是想造就一个能够藩屏帝室的皇族势力,用以对抗士族中的野心家,因此赋予了宗室王很大的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如裁撤州郡武备,并允许宗室王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自置军队的权利,允许宗室王出镇和允许宗室王参政等。尤其是允许宗室王出镇和允许宗室王参政这一点弊端最严重,因为一旦参与政务的宗室王利用自身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与出镇的藩王相勾结,势必会破坏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营机制和运行秩序,再加上有本王国自备军队作为的后防屏障,势必会引起整个局势的动荡。从这些地方来看,晋武帝在分封宗室王时,只是看到了宗室的力量,却没有重视宗室王的势力过于膨胀所造成的对中央政权的潜在威胁,给叛乱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出现汉初“七国之乱”的严重后果。 

3、继承人问题上犯了重大错误

八王之乱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晋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的人选,犯了重大失误。一是立皇太子,二是选都造成重大失误。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运转,主要靠两个因素:第一,中央集权制度,特别是皇帝与宰相、 地方长官、统兵大臣的关系。第二,拥有一个能够认真实行这一制度的统治集团,尤其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二者缺一不可。

西晋初年,上述两个因素基本具备。西晋刚刚统一全国,晋武帝本人有统治才干,威望也比较高,所以能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稳定。同时,当时土广人稀,土地问题不严重;晋王朝颁布了占田法、户调式,罢免了州郡兵,赋税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个社会生产是向前发展的。如果晋武帝死后继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是个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具有相当的威望与才干,能够基本上控制政局,八王之乱就没有可发生的合适环境。然而继位皇帝和接受顾命的辅政大臣的情况远非如此。

继任者武帝司马炎次子,晋惠帝司马衷本人就是一个白痴。

他是晋武帝武元皇后杨艳杨皇后所生,上面有个同母哥哥司马轨早死,下面诸弟又都太小,所以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丁卯日,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九岁,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然其性鲁钝,世言其为白痴。不少大臣从晋王朝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而主张废掉他,比较突出的是卫瓘与和峤。晋武帝对太子本亦有所忧虑,然其恐身后皇位落于他系,加上司马衷之子司马遹幼而聪敏,似有君人之资,武帝甚爱之。他为使爱孙日后得以继承帝位,乃不易储。然守器非才,皇权旁落,乱源已成。

作为太子妃的贾南风,干政弄权,是导致“八王之乱”爆发的重要因素。

贾南风,小名旹,是贾充和郭槐的女儿,于公元 257年(甘露二年)出生。平阳襄陵 (今山西襄汾东北)人。她是西晋时期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充的女儿。貌丑而性妒,因惠帝懦弱而一度专权,是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后死于赵王司马伦之手。而随后的“八王之乱”又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

(二)、司马氏家族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司马氏家族

结合魏晋历史,其前不论。司马氏家族的脉络就从司马懿开始。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善权谋。

正始十年即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之机,起兵夺权,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从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奠基了政治基础。两年之后的251年,嘉平三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

司马懿有子九人,司马懿29岁(公元208年)那年,与张春华生晋景帝司马师,三年后的211年生晋文帝司马昭。

另有伏夫人所生的汝南文成王司马亮,琅邪武王司马伷,清惠亭侯司马京。张春华生平原王司马干。扶风武王司马骏,伏夫人生。梁孝王司马肜,张夫人生。赵王司马伦,柏夫人生。女儿有南阳公主,张春华所生。高陆公主,司马懿次女,嫁杜预。

而比较重要的是与张春华所生司马师和司马昭。

司马师(208年—255年),字子元,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的奠基人之一。晋宣帝司马懿长子,司马昭的同母兄,司马炎的伯父。

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而晚于司马懿4年的公元255年去世,年48岁。

司马昭(211年—265年),字子上,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懿与张春华次子、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年54。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炎(236年-290年),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

咸熙二年(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改元泰始。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浚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

司马衷(259年-307年),即晋惠帝(290年-307年在位),西晋第二位皇帝,在位17年。司马炎次子。母亲是杨艳皇后,其家族是显赫的弘农杨氏,汉之“四世三公”。太子妃贾南风,是晋著名谋士贾充之女。

司马衷于泰始三年(267年),以年八岁被立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即位,改元永熙。他为人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其后贾南风杀害杨骏,掌握大权。

司马攸(248年-283年),字大猷(yóu),小字桃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文帝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

司马攸生性温和聪慧,有治理才能,因伯父司马师无子而被过继给他,袭封舞阳侯。西晋建立后封齐王,历任骠骑将军、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所任颇有建树。武帝(司马炎)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高涨,荀勖、冯紞趁机进谗将其排挤出朝,致使司马攸气恨发病,呕血而死,时年三十六岁,谥号献王。

司马懿去世时,由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的家业,而司马师去世时,理应由司马攸来继承家业,但此时,司马攸还小,只有八岁,无法承担其重任。因而,采用兄终弟及的办法,这样,司马昭上位而继承家业。虽然,昭在公开或私下场合阐明到时还政于司马攸,最后还是传位于司马炎。

问题是司马炎晚年也不想还位于司马攸,而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司马衷,一个弱智儿子。但身边的人却很强势,第一个人是他的母亲,弘农杨氏杨艳,第二个人是贾南风,作风强汉且有权谋,第三个是司马衷之长子司马遹,极聪明,司马炎十分喜欢。

司马衷,即晋惠帝,于290年就位,此时母亲杨艳已于16年前的274年去世,司马炎第二任皇后,是杨芷,杨艳叔叔的女儿,即堂妹。同时又因为皇后贾南风过于强势,形成外戚强势干政的局面。西晋政治生态由此构成了主弱戚强的局面。为贾南风干政并因之产生“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三)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又称“贾后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朝36年后的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10年后(316年)西晋灭亡。

其结果导致晋室内乱和“永嘉之祸”,加速了北方夷族的崛起以及西晋的灭亡。

翦伯赞:“在延续达十六年之久的内战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贾后被杀,惠帝被毒死,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在这种情况下,隐伏着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了”。

但291年至299年这八年时间,还是相对安定的。有读者认为主因还是:“贾皇后的精明之处在于,其在掌握权力之后,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处置朝中繁冗行政庶务的才能。贾皇后对于张华出身庶族,“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的特点十分了解,因此放心地将政务委任于张华,成就了元康政治的安定局面。元康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张华与贾后之间的合作,重新在外戚与功臣之间达成脆弱的政治平衡,代表功臣官僚势力的张华、裴頠等人负责具体政务处理,而代表外戚力量的贾后、贾谧虽然大权在握,但并不干预实际的行政事务,这是元康政治保持稳定的关键所在。”

1、八王之乱

核心人物

八王是指: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

起因

关于导致“八王之乱”的原因,历史学界尚有争议。

王仲荦认为:八王之乱是由于“使诸王出专方面重镇所致”,“如武帝(晋武帝司马炎)末年,用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惠帝即位,用梁王肜、赵王伦、河间王颙先后镇关中,成都王颖镇邺。赵王伦擅政,用齐王冏镇许昌。……一切割据称雄与举兵向阙的事情,也均由此而起”。这是分封论。没有吸取汉初“七国之乱”的教训。

何兹全认为:晋因惩魏氏孤立之敝而建立的宗室诸侯的特权,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度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发展,宗室诸侯王恰好成为分割皇权的势力,以致出来了八王之乱。可以这样说,士族门阀势力的恶性发展,为八王之乱的发生提供了政治基础;分封食邑制度,使宗王有了法镇自己经济力量和集聚军事力量的根据地;宗王出镇使宗王都督掌握了相当大的军权,是他们敢于发动变乱的军事基础;晋武帝选嗣不当,给叛乱者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而引发“八王之乱”的直接因素则是贾后专政。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大司马衷两岁,貌丑而凶狠,怀有政治野心,并且手段毒辣。晋武帝时,外戚贾氏和杨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无能力治理朝政,以致后来引起宗室、外戚争权夺利,贾南风得以专权。而贾南风推行的女性专制主义统治政策则成为八王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惠帝白痴,大权旁落,此令出于豪门。贾后家、郭槐家尤甚。 

过程

这次动乱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历时三个月;

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

在这两个阶段的中间,有八年时间社会比较安定。

第一阶段:贾南风通向权力的顶峰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是在贾南风的一手策划下,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楚王司马玮进京杀惠帝的外祖父,杨芷的父亲,杨骏开始到六月司马玮被杀为止。三个月中,两个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丧命。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重病下诏,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命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晋惠帝。

杨骏乃晋武帝皇后,当时的太后杨芷(259-292年)的父亲,但杨太后非司马衷生母,其生母为武元皇后杨艳,太后杨芷之堂妹,为晋武帝继后。杨艳已于泰始十年(274年)病世,时年三十七,没有等到内乱的那一刻,这也是一幸事。

晋武帝病危,杨骏惧怕失势,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当时的中书监华廙恐惧,亲自向杨骏索取诏书,但杨骏始终不还。晋武帝病情加重时,杨后奏请让杨骏单独辅政,武帝点头默许。这样就排斥了司马亮辅政晋惠帝。这为后来第一次内乱埋下了伏笔。

四月( 290年),杨芷太后召来中书监华廙、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遗诏,排斥司马亮而让杨骏单独辅政。诏成后华廙、何劭二人拿给晋武帝看,帝视而无言,无力于朝局,两日后驾崩于含章殿。武帝死后,司马亮恐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杨骏一时位极人臣。

杨骏辅政时期,凡有诏令,晋惠帝过目后交于杨太后,然后直接下发执行。为控制朝局,也防备晋惠帝皇后贾南风碍其擅权,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皇亲国戚及某些大臣,当然也包括贾南风的不满。由此可知,贾南风的行径是有一定原因的。

贾南风为阻杨骏独揽政权,秘密派人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入洛阳。杨骏向来恐惧楚王司马玮,没有对此事加以阻止。

有了楚王司马玮的支持,贾皇后在元康元年(291年)三月设计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洛阳全城戒严,要楚王司马玮领军保卫皇宫,围攻杨骏府第。

杨骏为人胆小懦弱,事件发生时谋而不决。司马玮率军火烧其府第,杨骏逃到府中马厩被杀。贾后又以晋惠帝名义下诏书,废除杨芷的皇太后之位,贬为平民,囚禁在洛阳郊外的金墉城,初,太后尚有侍御十馀人,贾后夺之。明年,三月.绝膳而崩。时年三十四,在位十五年。又诛灭杨骏三族,株连而死的共有数千人。至此,杨骏政治势力被消灭。

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共同执掌,楚王司马玮因杀杨骏有功被委任卫将军兼领北军中侯,贾皇后的亲戚也担任了要职。但各人之间还是勾心斗角。贾皇后对未能独揽大权也极为不满。当年六月,她又以晋惠帝名义下密诏使楚王司马玮杀了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司马玮(271年―291年6月13日),晋武帝第五子元康元年(291年),因汝南王司马亮、太保卫瓘建议朝廷让司马玮离开朝廷到封国而对此很怨愤。故而参与内乱。

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后,贾南风认为司马玮的权力太大,想灭之。在杀了司马亮的第二天,她与晋惠帝用了张华的计谋,派中将军王宫到司马玮处宣布司马玮伪造手诏。司马玮的部下闻诏后多放下武器散去,司马玮束手就擒。过后,以司马玮伪造手诏害死司马亮、卫瓘的罪名,将其处死。

至此,朝政大权被贾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如其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这些亲党,多被委以重任。贾皇后还起用当时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

贾南风通向权力的顶峰,西晋开始了一段元康政治的稳定时期。时间是291年至299年这八年时间。

何兹全认为:皇权斗争,不能从人性善恶和这些人的喜于骨肉相残来解释。贾后能够尊重张华,重用庶族张华,使晋这时期相对平静,也能看到贾后的另一面。

第二阶段

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是从元康九年(299年)开始到光熙元年(306年)结束。这个阶段动乱规模比第一阶段更大,参与的宗室王更多,战争更加惨烈。贾南风也因之丧命。

贾南风掌权八年,贾后的族兄贾摸、从舅郭彰、妹妹贾午之子贾谧事政,且有张华治世,这时的社会还比较平静。

发端

但贾南风无子,为了将来能当太后,又开始闹事。当时的太子司马遹乃才人谢玖所生,且与贾南风一向不和。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欲除太子。她找人用酒把太子灌醉,然后让太子照抄一篇事先写好要晋惠帝退位的文章。太子由于太醉,有一大半未抄完。贾皇后又亲自模拟其笔迹补完,呈送给惠帝。晋惠帝看了太子手书,要处死太子。贾皇后要惠帝马上执行,但因张华劝阻,一直争论到傍晚仍未决定。贾皇后怕拖延下去对自己不利,于是先让晋惠帝下诏废除司马遹的太子地位,囚禁于洛阳郊外金墉城,而司马遹的母亲谢玖、爱妾蒋俊也被逮捕,拷打而死。

第一个王,赵王司马伦废帝自立

赵王司马伦当时是太子太傅,常讨好贾南风,一向为贾南风所信任,掌握了守卫皇宫的禁军。太子被废时司马伦与孙秀等人密谋要推翻贾皇后党羽。但孙秀害怕废太子司马遹聪明过人,若复位,将亲近贤人,孙秀等人必不受重用。孙秀更指出司马伦向来被认为是贾皇后一党,即使救了太子,太子也不会嘉赏他们,救太子是自取其祸。于是司马伦、孙秀等人决定先等一等,让贾南风先杀了太子再动手为太子报仇。

司马伦、孙秀劝贾南风一党尽早杀了太子,以断绝大家要复位太子的希望。300年,太子在金墉城被杀。司马伦、孙秀等人伪造晋惠帝的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发兵收捕贾皇后及其党羽,废贾皇后为庶人,囚禁在建始殿。张华、裴頠等人当时被杀,很多官员都被罢免。贾南风后来被送到金墉城,司马伦又以伪诏书让贾南风喝下金屑酒而死。此时司马伦是最大赢家,祸端来自贾南风,但300年贾南风即死,后续的乱又如何解读呢?

事后司马伦伪造诏书自封相国,孙秀等人都被封大郡,握有兵权。司马伦一党掌握了朝政大权。永康二年(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强夺印玺绶带,乘法车入宫,废惠帝自立为帝,晋惠帝被软禁于金墉城。权倾朝野,并有董卓之狂。司马伦称帝,不得人心,篡权自立,罪于天下。如果司马伦有治国之才,且德行可嘉,也许“八王之乱”就此终结。

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兴兵讨司马

此时,居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关中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与孙秀兴兵反击,败,死者近10万人。司马伦于金墉城,继贾南风之后,也被赐金屑酒而死。至此,司马伦一党被消灭。

齐王司马冏死于长沙王司马乂

此间,长沙王司马乂属被动加入,并独揽大权

永康二年(301年)四月,司马冏在杀了司马伦后,迎接司马衷复位,改元永宁。司马冏担任大司马一职,主理朝政。司马颙、司马颖二王被封高爵,拥兵自重。但司马冏没有好好利用其兴复皇位之功的大名,独揽政权后不可一世,没有臣下之礼,俨然自己就是个皇帝,而且沉迷女色,政事荒废,结果又给其他有野心争权的藩王有了讨伐的借口。

当时翊军校尉李含携私到长安,矫称受密诏劝河间王司马颙除掉当朝的司马冏。太安元年(302年)底,司马颙经一番利害考量后答应,上表陈述司马冏的罪状,兴兵讨伐首都洛阳,声称当时驻军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为内应,(其因外力而入其内)。司马冏得知消息,派遣其将董艾攻袭司马乂。司马乂连同其党羽百多人,乘车奔袭皇宫,以奉天子的名义攻打司马冏。司马冏战败被杀,其子被囚禁于金墉城。于是司马冏党羽被灭,司马乂独揽大权。

长沙王司马乂之死

司马颙见朝政被司马乂独揽,不能为所俗为,心怀不满,于是多次派人刺杀司马乂,却都没有成功。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颙起兵造反,令部将张方领兵7万与司马颖20多万大军起兵讨伐洛阳。晋惠帝下诏令司马乂为大都督,兴兵迎击。双方连续作战几个月,司马乂曾攻破司马颙、司马颖军,斩杀、俘虏了6.5万人。终因战事太久,司马乂军粮食缺乏,但将士们愿意效死,固守洛阳。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认为难以取胜,建议要班师回长安。

永兴元年(304年)初,张方大败司马乂,进京后大肆掠夺,死者万数。朝廷在派司马乂出兵,但任职司空的东海王司马越乘司马乂军疲惫,勾结一些禁军将领,夜里捕获司马乂,将其交给了河间王司马顒的部将,结果司马乂被火烤而死,“至营,炙而杀之”。八王之中,较有才略,死,大局益无望矣。从此,西晋王朝一步步踏进深渊。

司马颖谋夺帝位

司马颖在朝野向来有威望,而且军事实力强,入洛阳后被增封二十郡,拜丞相。河间王司马颙也官升太宰,东海王司马越为尚书令。司马颙上表认为司马颖应该成为皇位继承人,过后废除皇太子司马覃,以司马颖为皇太弟,丞相位置不变。

东海王司马越对成都王司马颖的谋夺帝位的行为非常不满,就云集10多万士兵带着晋惠帝进攻邺城讨伐司马颖。东安王司马繇劝司马颖投降。司马颖不听,派奋武将军石超率5万军队拒战,在荡阴击败司马越,并俘虏了晋惠帝。石超把晋惠帝送到邺城。司马颖改年号为建武,因恨而杀司马繇。

司马越、司马颖、司马颙的最后厮杀

司马越在兵败时先逃到下邳,当时的徐州都督、东平王司马楙不接纳他,司马越就逃回其封地东海(山东郯城北)。司马颖以同是宗室兄弟的名义,下令宽恕司马越,要招他回朝。司马越不应命,(不能相信)。

司马越败后,其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王浚,杀死司马颖所置的幽州刺史和演。于是司马颖出兵讨伐司马腾。司马腾与王浚结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共同攻击司马颖。司马颖派遣新选的幽州刺史王斌及石超、李毅等人抵抗司马腾等人,被羯朱打败。

失败的消息传到邺城后,人心惶惶,官僚士兵相续逃跑。司马颖甚是恐慌,与几十个将军连同晋惠帝连夜逃到洛阳。羯朱的军队一路追赶司马颖等人到朝歌,不及而还。

洛阳由司马颙的部将张方控制,张方又挟持晋惠帝。司马颖到长安,司马颙废除司马颖的皇太弟之位,要司马颖离开回封地。司马颙自行选置百官,改秦州为定州。

司马颙又让晋惠帝下诏,要立远在东海的司马越为太傅,要司马越回朝与太宰司马颙共同辅政。但司马越不受。

永兴二年(305年),司马颙挟持晋惠帝,发诏要罢免司马越等人。司马越就打出“张方劫迁车驾,天下怨愤,欲奉迎大驾,还复旧都洛阳”的名义起兵。

司马越又派人游说司马颙,只要司马颙送帝还都,就与司马颙分陕而居。司马颙欲从之,但张方不同意。张方作出建议称其本身还拥有士兵十余万众,可以亲自送晋惠帝回洛阳宫中,以堵司马越之口。然后让司马颖回邺城掌权,司马颙可留守关中,而后张方出兵北伐博陵。这样一来,局势就比较稳定,天下再也没有帮助司马越者。司马颙不赞同张方的建议,命豫州刺史刘乔为镇东大将军,派司马颖率楼褒、王阐等,据河桥以抗拒司马越。

司马越亲自率领3万士兵,西进到了萧县。刘乔派遣其儿子刘祐抗拒司马越,司马越军战败。这时范阳王司马虓派遣督护田徽以八百骑兵帮助司马越,在谯与刘祐相遇,一战之下,刘祐众溃,司马越进屯阳武。

消息传到长安,司马颙非常恐慌,于是命令张方的亲信将领郅辅夜里暗杀张方,然后派人把张方的头颅送到司马越军中,认为这可以平息祸乱。而后司马颙又后悔,怪罪郅辅杀张方,又杀了郅辅。然后派遣刁默据守潼关。

张方的死对司马颙更是不利,例如范阳王司马虓从官渡渡河,其司马刘琨把张方头颅给荥阳守将吕朗看,吕朗马上献出城池投降,又击破石超,攻占许昌,在萧县又大败刘乔,刘乔逃奔南阳。

司马越军中的鲜卑将领祁弘等后来攻破潼关进入关中,司马颙大为恐惧。又派遣马瞻、郭传等在霸水抗拒司马越军,马瞻军又战败,司马颙单骑出长安,逃到太白山。司马越军进入长安。鲜卑部队大掠长安,杀2万余人。

司马颖之死

司马颖到达洛阳,司马越讨伐司马颙的军队就来到,接连击败司马颙属下刘乔、楼褒、王阐等军,向长安进发。司马颖则逃到关中。五月壬辰,越将祁弘与刁默战,默大败,司马越军随后攻陷长安,司马颙、司马颍避入南山。祁弘等所部鲜卑大掠长安,杀二万余人,司马越等人带惠帝退回洛阳,司马颖则从华阴经武关出新野。

司马越军进入长安后,封梁柳为镇西将军,守关中。光熙元年(306年),司马越率领诸侯及鲜卑将领许扶历、驹次宿等军队护送晋惠帝回到洛阳。晋惠帝下诏升司马越为太傅录尚书,增封下邳、济阳二郡。范阳王司马虓也被封为司空。

晋惠帝又下令镇南将军刘弘、南中郎将刘陶搜捕司马颖。于是司马颖抛弃母亲及妻子,单独与两个儿子庐江王司马普及中都王司马廓逃到朝歌,途中集合了故将及士兵数百人,欲逃到邺城故将公师籓那里。到达顿丘县后,为太守冯嵩所抓获,并送到邺城交范阳王司马虓处置,司马虓只将司马颖父子囚禁,并不忍心将其加害。

一个多月后,司空、范阳王司马虓暴毙。司马虓的长史刘舆想到司马颖在邺城素有威望,担忧留司马颖在邺将成为后患,就秘不发丧,且令人装扮台使,矫晋惠帝诏书赐司马颖死。司马颖被看守他的人田徽缢死,时年二十八。他的两位儿子也被杀。

司马之死

光熙元年十一月十八日(307年1月8日),晋惠帝司马衷突然死亡。有人说是被司马越毒死。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晋怀帝刚登基,就下诏书要以司马颙为司徒,让其回朝廷。司马颙不疑有他,就乘车上路。到新安雍谷时,被南阳王司马模(司马越之弟)所派遣的将领梁臣掐杀死在车内。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司马颙就此绝后。

司马越的最终结局  

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司马炽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废除诛三族刑。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

永嘉五年(311年),晋怀帝下诏以征东大将军苟晞为大将军,并发布司马越的罪状,要求各方讨伐。司马越听后,急血攻心,病死于项城。太尉王衍决定秘不发丧,以襄阳王司马范为大将军统令其部,回到东海国安葬。石勒率军追赶至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相遇,司马越部将钱端出兵对抗石勒战死,大军溃败。石勒以骑兵围着溃败的十万士众,用弓箭射杀,十余万王公、士兵和庶民相践如山,全被歼灭。石勒焚烧司马越的灵柩,王弥弟王璋焚杀余下军众。天下归罪于司马越,于是怀帝发诏贬司马越为县王。八王之乱至此完全终结。

按中国历史记载,永嘉元年(307年),八王之乱就此结束。但司马越的死是四年之后的311年。此时为八王之乱至此完全终结。


影响

”八王之乱“即为西晋自掘坟墓,又为东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八王之乱“分两个阶段,跨越十六年,期间时有战乱,后期朝廷已无力掌握全国,受战乱影响地区亦愈来愈大。

战事对社会造成严重破坏,饥荒、疫病频生,亦令不少人被迫离开家乡求活,成为流民。成汉的领导者李特、李流、李雄就是流民,后来建立十六国中的成汉割据政权。

东汉末年南匈奴诸部内迁河内郡,曹操分匈奴为五部时,各部人亦都聚居在并州一带,直至晋朝。匈奴族人刘渊在八王之乱中与成都王司马颖联结,并借此联结匈奴诸部,壮大实力。成都王被王浚等击败后,刘渊就乘时而起,建立汉国,更是日后灭亡西晋的力量。

魏晋年间,除匈奴外其他外族亦有内迁,而八王之乱期间及后续亦屡见外族参与中原战事,如并州刺史刘琨曾多次与代王拓跋猗卢联结对抗汉国的进攻;王浚与司马腾亦曾与乌桓人及段部鲜卑联手对抗成都王司马颖。这些促成五胡乱华及十六国时代。

东海王司马越于八王之乱后掌权,但已无力控制匈奴汉国政权。永嘉四年(310年)以讨汉国为由率领带着大批军队及王公大臣离开首都洛阳。311年司马越急血攻心,病死于项城,跟随他的大军以及大批王公大臣在苦县宁平城被汉将石勒追上,大肆屠杀,焚烧司马越的灵柩,焚杀余众。不久洛阳亦在永嘉之乱中陷落。

秦王司马邺虽在晋怀帝遇害后于长安即位延续国祚,但也在建兴四年(316年)被俘,西晋正式灭亡。其间,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即西晋末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政权。

邪王司马睿出自东海王司马越。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守下邳。永嘉元年(307年),曾试图割据江东的陈敏势力被平定。琅邪王司马睿氏集团的王旷、王导、王敦等人为安身立命计,谋划奉戴司马睿南渡。七月,司马睿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的官职,同王导等人受命南渡,移镇建邺。在江左发展,奠下了东晋的基础。司马越逝后,其势力也就转向邪王司马睿。晋愍帝死后,琅邪王司马睿即位,是为晋元帝。可见,王导、王敦等人很具战略眼光。

其称帝前的历届幕府中,有大量曾在司马越幕府中任职者,以及更多的出自司马越势力之人。邪王司马睿就是由东海王司马越集团脱胎而来。

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贾后被杀、惠帝被毒死、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统治力量消耗殆尽。在这种情况下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之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根原。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也孕育出一个东晋王朝。

后果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关于贾南风

从大量文章来看,贾南风成为了后宫乱政的典型人物,为人凶妒暴虐,手段残忍极端。

惠贾皇后,妒忌多权诈,太子畏而惑之,嫔御罕有进幸者。也就是宫中其他嫔妃中很少有受太子宠幸的。

妃性酷虐,尝手杀数人。或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即贾妃生性非常暴虐,曾经亲手杀死数人。有时用戟掷杀怀孕的姬妾,胎儿随着戟刃落地。

暴虐行径连作为亲族的贾模都看不过眼,曾多番规劝甚至图谋推翻她。后暴戾日甚。模知后凶暴,恐祸及己,乃与裴頠、王衍谋废之,衍悔而谋寝。

淫虐非常,后遂荒淫放恣,与太医令程据等乱彰内外。

但同时贾南风又能够任用人才

当朝政完全落入贾南风之手。贾南风执政后,除了重用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等亲党外,还起用了当时的“名士”张华任司空、裴届任尚书仆射、裴楷任中书令、王戎任司徒。四人共掌机要,他们都是统治阶级中富有政治经验的人物。

在张华、裴頠等人的尽心辅佐下,西晋政局“数年之中,朝野宁静”,维持了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局面,这个时期从291年到299年,大概有九年的光景。是西晋历史上除开国皇帝晋武帝朝以外绝无仅有的稳定时期。

贾南风的凶残手段针对的基本都是对于其地位有威胁的政治对手,尤是西晋皇族。而这方面,相比发动禁军兵变的司马伦,上台即杀害张华、裴頠等多年治政有方的大臣,能杀较与贾后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贾南风在”八王之乱“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她也于300年贾南风死于司马伦的金屑酒。而后的数年的纷乱,也不为应由贾南风来承担。而是后来诸王要么嗜权如命、要么谋君篡位、要么暴戾姿睢。没有那种励精图治、雄韬伟略的治世君王之才的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从而导致纷乱的延续。

如果司马伦如是,“八王之乱”则就此终结。

评价

孙惠:“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晋书》)

何兹全:“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魏晋南北朝史》)

田余庆:“西晋统治者进行的八王之乱以及随后出现的永嘉之乱,既摧残了在北方的西晋政权,也毁灭了几乎全部西晋皇室和很大一部分追随他们的士族人物。”(《东晋门阀政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