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生产主管,我常常面对如下问题: ①员工不按作业指导书执行; ②设备点检表漏点检; ③5S执行不到位; ④此类问题频繁被稽核,客户稽核,体系审核、IPQC稽核、班长定时清查,每次稽核总能找到一两条, 结论是:管理不到位,员工执行力差。 今天抽点时间,剥一剥这类问题,到底是什么鬼,让员工宁可顶着大额罚款,冒着张榜批评的风险来违规。以作业指导书为例,梳理了几个问题: 为什么会有管理流程和规定?①这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逐步的建立规则,固化下来成为流程,为了确保流程的严肃性,又引入管理规定,目的是约束员工按流程办事;
⑤别人家有,我也要有(这种老板居然真有)。 什么是作业指导书?①一套指导员工操作的技术文件; ②一个沉淀操作经验,避免因为错误操作引发产品质量问题的技术平台。 员工不按作业指导书执行的原因①员工个人行为,故意抵触执行(通常极少); ②员工培训体系有缺陷,没有把员工教会。 二流企业做培训,基本是灌输法为主,以培训签到表为证,培训效果无法验证,合不合格无法验证,基本没有什么岗位培训资料,全靠指导人员的经验和现场的作业指导书; ④管理不到位,稽核频次不够(1次变3次)。 为什么违规行为屡罚不止?从根本上讲,员工觉得作业指导书真没什么卵用,所以你懂得,迫于淫威,所以才有了执行扰乱环节,即使经常见到罚款,也会偶尔搞忘。 是不是觉得紧接着介绍几家优秀企业是怎么做的,鼓励下大家继续努力就好。
通常的鸡汤到此为止,举几个军队的案例,强化几个神级的执行力代表的成功案例就OK了。 如何写作业指导书?有一次加班,办公室的几个同事,加班2小时搞定一套作业指导书,然后固有流程:签字/打印/下发/执行,工程师任务完成,本月项目奖金又能提升几个点。 这就是一份作业指导书的诞生过程,有时候会想,这样的闭门造车真的好吗? 常常出现图文不符,参数和实操不符,询求原因: 口口声声说要按作业指导书执行,闭门造车的作业指导书指导性怎么样?想想也能明白结果。
建议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目前的工厂管理,管理对象更多针对的还是员工,流程的骨子里还是阶级意识,是上层管理者对下层人民的管控、监督、惩罚,体现的是管理层级的“权威”。
测一测,你们的公司是阶层式管理吗?①查一下暴漏出来的和员工相关的问题,解决了多少,解决的比例有多高?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破除作业指导书的有效性障碍,那么执行也只是个笑话,不仅仅是作业指导书,设备点检表,其他类管理执行道理是相通的, 服务意识是什么?就是能站在操作者的角度上想问题,比如设备点检表,除了要求点检哪些内容,是不是也要考虑下什么方式能更利于操作者执行? 意识问题是一个长期问题,对于工程师要求确实有些苛刻,但是做为管理者,必须在这方面有所坚持。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占用大家不少时间,乐呵一下。不用严肃的眼光看待问题,但做事要严肃认真。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