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备选专项特训 : 古代诗歌鉴赏

 砥砺前驱 2020-01-12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 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注】,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颔联虚字运用巧妙,“惟”“亦”二字,相互呼应,强化了语意。

D.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2)本诗二、三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西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9分)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为下面的抒写别情做了铺垫。

B.上片中“谁知”“还与”二词,表达了词人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即兴而生的愉快之情。

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使君波澜壮阔的边塞生活。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用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9分)

渔 家 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②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③。

  【注】①此词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后隐居金陵时的作品。②欹眠:斜着身子睡觉。③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亦指仕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前两句描绘了山间清幽美丽的图景,“柔蓝”极言水色清碧,“萦花草”烘托了烂漫春光。

B.上阕“茅屋数间窗窈窕”交代了词人住所环境,“茅屋”“窗窈窕”暗示了词人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

C.“忽忆故人今总老”一句表面上感慨故人已老,实际上是伤己,感叹自己不再年轻。

D.全词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9分)

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①

高 启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②。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

  【注】①这首诗作于明朝立国第二年(1369年)。当时,御史中丞汪广洋出任陕西参政,高启的朋友左司郎中沈某同行。②《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帝将北都洛阳,以光武帝为司隶校尉,三辅吏士见光武僚属,皆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泪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此处称颂汪广洋一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台端指御史台。首联写汪广洋身兼重任,离开御史台出管陕西,随行之人都是一时俊彦。

B.四塞指四方。颔联写天下已归入大明版图,长期遭受异族统治的人民又见到汉官的服饰。

C.函关指函谷关。颈联虚写汪广洋沈左司一行从容度过函谷关,驻马西岳华山,遥望云天。

D.江左指江东。尾联写沈左司在西行途中一定会回望都城,其中暗寓着对朋友的赞扬之意。

(2)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9分)

初 到 黄 州

苏 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于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三、四两句宕开一笔,描绘初到黄州,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C.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D.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2)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9分)

渔 家 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一、二句从听觉的角度,叙写了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

B.“客散黄昏庭院悄”写出了客人聚会离开后庭院静谧的情形,给人孤单落寞之感。

C.燕子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充满情义,燕子早早归来给自己带来了慰藉。

D.“只恐莺啼春又老”一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2)有人说词的下片充满了悲婉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9分)

望江南·幽州九日①

汪元量②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注】①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②汪元量,宋末元初诗人、词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词牌后小标题“幽州九日”,将这首小令的写作时间、地点,以及作词的缘由都交代得非常清楚。

B.“永夜角声悲自语”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长夜漫漫、角声时起,给人一种绝域苍茫的肃杀感受。

C.“客心愁破正思家”一句中的“家”不仅指自己的小“家”,也指已经沦丧于蒙古铁蹄之下的南宋王朝这个大“家”。

D.“南北各天涯”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正是因为路途遥远,这种思念才显得更加沉重。

(2)本词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8·株洲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9分)

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

辛弃疾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句写村中的父老们争相谈论着今年的雨水是多么均匀,丰收在望。

B.第二句紧承首句“争言”,写不似去年愁眉不展,意为去年年成不好。

C.“不似去年颦”,“不似”暗示出人们心中仍有些许隐忧,心有余悸。

D.第三句写父老非常好客,盛情款待,作者因为父老家甑中有尘而谢却。

(2)词的下片对“啼鸟”“小桃”“梨花”等的描写,广受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8·南昌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问题。(9分)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之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②,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中。②“前溪”句:前溪是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诗人将石榴花拿来做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但它“先期零落”更使人愁。

B.颔联,诗人直接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由暴雨惊梦想到牡丹的凋谢,使人惨不忍睹。“伤心”“破梦”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伤心破梦亦即作者之情怀遭遇。

C.颈联,诗人写环境与花败后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气候恶劣,已非当年曲江旧圃之环境;花落满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尾联,“前溪舞”一典的运用,拓出了一番新境,“并觉今朝粉态新”,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是今天的零落还不算什么,他年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

(2)与李商隐的另一首诗《锦瑟》相比,本诗“锦瑟”意象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8·长沙模拟)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后面问题。(9分)

乱后还①三首(其一)

辛 愿②

兵戈为客苦思乡,春暮还乡却自伤。

典籍散亡山阁冷,松筠憔悴野园荒。

莺衔晚色啼深树,燕掠春阴入短墙。

邻里也知归自远,竞将言语慰凄凉。

  【注】①这首诗写于金室将亡时,作者在一次战乱后,从流亡途中回到故乡。②辛愿,字敬之,生卒年不详,金末福昌县(今河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以“思乡”与“还乡”相承,“苦”与“伤”并提,表达了“近乡情更怯”的感受。

B.颔联写家园被毁的情景,借助景物描写,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流亡后回到故乡目睹家园荒芜凄冷的感伤。

C.邻里的同情和宽慰,源于作者流亡的遭遇和眼下的处境,也是他们善良和纯朴的体现。

D.全诗紧紧围绕“乱后还”这一主题,写归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强烈的忧伤之情。

(2)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8·黄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9分)

鹧 鸪 天①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描摹近景:其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落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D.“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9·衡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后面问题。(9分)

访 中 洲

姚 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逢未暇论奇字【注】,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丝雨香花,令人心醉,所以访者急忙同前来开门的主人冒雨走向水池去看那水边出岫的茫茫白云,完全忘了来找友人进行学术探讨的初衷。

B.“紫绡裙”乃紫色的薄绸子所做的裙子,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紫色荷花花瓣薄如绡之状。

C.“相逢未暇论奇字”一句起到了很好的转承作用,“先向水边看”照应前句的“未暇论奇字”,生动地描写突出了来访者观看白云的急切心情。

D.本诗题为访洲,实为访人;虽是访人,却重在写景,洲中景色乃生活之志趣。诗人借茂竹篱门、荷香紫绡、清水白云的清雅环境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本诗中“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9分)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 维

绛帻鸡人①报晓筹,尚衣②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③。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④头。

  【注】①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②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③冕旒:这里指皇帝。④凤池:凤凰池的简称,中书省所在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选择“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

B.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从殿外写到殿内,从天子写到大臣,有概括叙述,也有具体描写。

C.尾联中的“佩声”,是以声音代人,暗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D.本诗选择一次早朝现场的现实呈现,显示了一国之威,还暗示了贾舍人的受重用和得意。

(2)本诗表现“天子”这一人物时颇具艺术性,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18·临沂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9分)

乡 村 四 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  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一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视觉与听觉结合,突出水乡初夏生机之景,为后两句做铺垫。

B.诗一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使全诗意境色调和谐,显得更加从容恬静。

C.诗二诗题是“山雨”,开篇却紧扣一个“晴”字下笔,句中“他山落雨”与“溪流急”构成因果,构思巧妙。

D.诗二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中透露人物的心理,“忽见”表现作者由惊喜到惊奇,耐人寻味。

(2)翁卷的两首诗描写雨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1)B “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理解错误,应是“用写诗消磨时光”。

(2)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忘却烦恼、泯除机心的愿望。颔联下句描写黄蜂在蜜熟之际也不采蜜,以黄蜂之懒,间接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颈联上句描写芍药樱桃花凋零,表明春色不再,表达伤春伤己之情。

2.(1)B “即兴而生的愉快心情”分析不当,此处与使君分手,应为依依惜别之情。

(2)①与曾使君依依惜别之情。在“双鬓已星星”之年,“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再与使君送别,不舍之情油然而生。②对曾使君为国守边、热爱边关生活的赞许。“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就是这一情感的显现。③对曾使君文韬武略的赞美。词人将曾使君与曹操相比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3.(1)B “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的深窈秀美。

(2)①对住处和周围景物觉得舒心美好,表现了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喜爱(对山间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②将鸟鸣当作朝鸡,午睡醒来而不愿起床,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自嘲;③猛然觉得朋友们年老,表现了对韶华逝去的感慨无奈。(6分)

4.(1)B “四塞”指国境四周的天险屏障,形容地势险要。“天下”应为“陕西”。

(2)①对朋友旅途顺利、广受欢迎的祝愿。诗人想象朋友一行必将从容度过函谷关,受到陕西父老的热情欢迎。

②对朋友出外为官、心念国君的赞扬。尾联写朋友西行之时回望江左,委婉赞扬了朋友把国君挂在心上。

③对明朝全国统一、和平安定的喜悦。诗人写四塞之地归入大明版图,陕西父老重见汉官威仪,表现了江山一统的强烈喜悦。

5.(1)C “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且不得签署公事,形同流放之罪人。故诗人以逐客自命,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2)①难言的伤感。开篇二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②初到的喜悦。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③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也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6.(1)C “在词人眼中充满情义,燕子早早归来给自己带来了慰藉”分析错误,与“灯相照”意境一致,应是用燕子归来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孤单落寞之情。

(2)①从“韶光虚过”“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可看出词人内心那份对韶华已逝、年老体衰的无奈与忧愁。②从“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可以看出词人因人海茫茫、知音难找、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相守流露出的孤独失意之感。

7.(1)D “直抒胸臆”有误。“南北各天涯”,没有直抒胸臆。这句诗的意思是从南宋临安到元大都,重山叠水,遥距数千里,真可谓天各一方。即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怀念,正是在这样的近乎绝望的境地中,才显得更加悲壮,更加沉重。

(2)①“肠断裂”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因思念国家以致肝肠寸断,表达对故国的无限思念之情。②“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达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美女们,在重阳节总是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尽情欢笑;而今国破家亡,此等情景已无处可寻。③“和泪捻琵琶”,化抽象为具象,表达了词人虽有报国之心,却不能奋战沙场,只能捻动琵琶,弹上一曲曲悲歌,抒发自己的悲愤交加之情。

8.(1)D D项,第三句写村民清洗炊具上的尘土,暗示款待客人。

(2)①手法。采用拟人等手法,凸显啼鸟劝客、小桃撩人、梨花助兴等生机勃勃的画面,有声有色。②炼字。“劝”“撩”用字新颖贴切,情态活泼动人,传神,情趣盎然,极富感染力。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清新的意境,烘托强化了作者与父老的愉悦振奋之情及父老的待客浓情。

9.(1)B B项,“诗人直接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错误,诗人用“玉盘”“锦瑟”等典故渲染风雨摧残娇花的气氛,而没有对眼前的残败景象做直接描绘。

(2)【解析】本题要求指出本诗与李商隐另一首诗《锦瑟》中意象“锦瑟”的作用有什么不同。《锦瑟》诗中,诗人年华易逝的兴感因睹锦瑟之形(五十弦),闻锦瑟之声(弦弦柱柱所发的悲声)而生。所以下句“一弦一柱思华年”,既摹写锦瑟所奏的迷幻、哀怨、清幽、缥缈的音乐意境,又借助于描摹音乐意境的象征性图景对年华所历所感做概括而形象的反映。关键在于“华年”二字,意为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本诗颔联两句紧承首联,进一步描绘赏花人与落花的情牵意连:那点点水珠滴满花冠,如同泪洒玉盘,令人伤感;那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人睡梦。颔联无限怜惜的哀叹就由此而生:残红满地的园圃笼罩着重重阴霾,今非昔比,一年一年的蓬勃生机化为尘埃,万事皆空。

参考答案:①《锦瑟》诗中,锦瑟既是诗人年华易逝抒发感慨的凭借,又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②本诗的锦瑟,主要是渲染气氛,营造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梦的意境,为下文抒情张本。

10.(1)A A项,“表达了‘近乡情更怯’的感受”说法错误,“近乡情更怯”表现的是一种因极度思念家人,在将要回到家时反而担心家人命运的矛盾心理,与本诗首联表现的回乡后内心感伤的心情不符。

(2)景象:①描绘了作者在暮春时节、傍晚时分看到的冷落景象;②此时,流莺在深树间啼鸣,春燕在寒意中掠过短墙。

作用:烘托了作者因战争未息、故园残破和生活艰难而无奈、感伤与凄凉的心境。

11.(1)A A项,“其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有误。应是既有近景又有远景。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2)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12.(1)A 不是“完全忘了”而是“无暇顾及”。

(2)①“访者”是一个自然率性、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雅(隐逸)之士。a.自然率性:从出访时间看,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别样的率性;b.格调高雅:从出访目的看,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论奇字”已算“无事忙”,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可见其格调高雅;c.充满意趣:从出访情形看,“访者”到来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是充满意趣之人。

②侧面烘托:诗人通过“访者”来访的目的以及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

13.(1)D D项,“一次早朝现场的现实呈现”有误,这里是艺术化地表现,不是现实呈现。

(2)直接写鸡人和尚衣,虽然没有正面写皇帝,但都是为写皇帝服务的,侧面刻画出一个清晨即起、为国理政的好皇帝形象。写大唐盛世早朝的场面、香烟依傍着龙袍、香烟浮动,烘托了皇帝作为真龙天子的威严和神圣感。

14.(1)D D项,“由惊喜到惊奇”错,应是“由惊奇到惊喜”。

(2)(1)相同处:都采用侧面烘托手法。《乡村四月》中“白满川”侧面烘托出雨水多;《山雨》前两句写雨前的晴和天气,后两句写雨后的溪深流急,侧面烘托雨下得突然,下得大。

(2)不同处:《乡村四月》以烟喻雨。突出其细雨蒙蒙之状;《山雨》由眼前“溪流急”联想到“他山落雨”之急、之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