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无骇帅师入极。 五月除了“莒人入向”,还发生了一件事情:无骇率领军队进入了“极”。 我们先从“无骇”说起吧。 看看《公羊传》: 无骇者何?展无骇也。 何以不氏?贬。 曷为贬?疾始灭也。 无骇是谁呢?是展无骇。 为什么不称呼他的氏“展”呢?因为要对他贬斥。 为啥贬斥他?因为这是《春秋》经中首次出现的灭其他国家的行为。 总结上面的信息,展氏无骇带领军队灭了极国,因为这是在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灭国这种行为,所以不称他的展氏,直接称名以贬斥他。 (根据《左传·隐公八年》的记载,不称氏还有其他可能,此处按下不表。) 接下来咱们看看“极”的位置: “极”的位置,据考证在今山东济宁金乡县东南35里,《春秋》中仅出现了这一次,就是被灭这次。 吴其昌《金文氏族谱》认为,金文中无极氏,但是有遽氏,认为遽氏即此极氏。 但目前已知有“遽”铭文青铜器的确切出土地在洛阳,即成周附近,所以遽氏是否确为该“极”尚且存疑。 我们再看看“极”的位置,东部不远处——“费”! 这不就是去年“费(bì)伯帅师城郎”的费伯的城邑嘛?那这次军事行动跟他有没有关系呢? 看看《左传》的内容:司空无骇入极,费庈(qín)父胜之。 原来无骇是鲁国的司空,他率领军队进入极,是有费庈父,也就是费伯的参与的。 按照《左传·文公十五年》的说法:“凡胜国,曰灭之”,这次军事行动是费伯最终灭了“极”。 《殷周金文集成》中有𢉅父鼎,有人认为这个鼎就是费庈父,也就是费伯所作。 隐公初年,费伯城郎、灭极,在与“戎”的交界地带开疆拓土,然而在《春秋》中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他的名号,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说到无骇是鲁国的司空,那司空是个什么样的官呢? 根据《周礼》的记载:周朝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的六官制度。由于司空一章亡佚,没有司空具体的描述。 但是我们可以从《左传·襄公十年》的记载“于是子驷当国,子国为司马,子耳为司空,子孔为司徒”看出,“司徒、司马、司空”为仅次于“当国”的官职。 “司徒、司马、司空”的官职名称至少在周初就已经形成,《尚书·牧誓》中记载,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前作动员讲话时,就称呼道:“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 盠方彝 这是珍藏在国家博物馆的盠(lí)方彝,高22.2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13.3厘米,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 器盖为四阿式屋顶状,中脊、四坡角均置扉棱,中脊正中有一四阿式短柱钮。器身为长方形,腹部两侧置有象鼻上卷状耳,高圈足,底缘外侈作阶状。 这件器物内壁铸铭文10行107字,记载作器人“盠”是周王的同宗,周王命盠掌管司徒、司马、司空和周六师、殷八师的军政和屯田事务,并赐盠衣物、玉佩和车马饰等厚赏。 文中提及西周职官中的“司徒”、“司马”、“司空”与军队编制中的“六师”、“八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