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克 ◎ 浪潮的实验 | 诗观点文库 | 诗生活网

 置身于宁静 2020-01-12
           有些事情或者认识,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是错的。
  比如纳粹,比如暴力什么的。
  你随便问一个人,比如说问他,或者说问我,你愿意当纳粹吗?你愿意使用暴力吗?我肯定会把脑袋摇得拨浪鼓似的,我甚至会因为强烈的自尊心而认为这是对我的侮辱。
  但是如果把这些事情或者认识,换成一种动人而细腻的,甚至是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表述,那么我会不会就此改变呢?如果周围的人都认同这种表述,那么我会不会因此而趋同呢?
  三年前,年轻的丹尼斯·甘塞尔拍摄的电影《浪潮》,讲述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中学历史老师文格尔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纳粹思想的本质,充分理解为什么当年绝大多数德国人支持纳粹而不反抗强权的历史成因,大胆实验,组织学生成立了一个名叫浪潮的小团体,每天体会专制和独裁的精髓,并且自己担任领袖。
  实验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发生了一些正面性的改变,比如从自由散漫变得富有纪律性,比如从讲究名牌服装变得衣着朴素,比如从过于个人化而变得富有集体精神,等等。其中,一个受人欺负的学生蒂姆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他开始觉得自己很弱小,但是在集体中,他逐渐感受到了信任和热情;他的同伴也逐渐认同他,保护他,并且帮助他,而他也愿意为了这个集体而不惜自己的财力与精力,甚至把这个集体看成是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东西。
  一幅看起来多么美好的画面。
  而这个画面其实就是纳粹,就是希特勒或者独裁者之所以吸引当时德国民众的魅力所在,一种所谓的集体的魅力。当然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少年为了克服孤独而对团体产生的依赖心理,所谓的抱团心理,所谓的社会归属等等。这在一些学校里,在一些武侠小说里,在一些青少年团伙中,在黑社会中,都是有所显示的。只不过,一般的解读,要么从中国江湖文化入手,要么从青少年社会心理入手,而极少从“集体的魅力”角度予以分析。这种魅力其实比漂亮的毒蘑菇还有诱惑性与欺骗性,甚至连文格尔自己都产生了迷惑:纳粹思想是否具备合理性?学生们更服从我,更有纪律,求知热情空前高涨……此时此刻,这些元素负面的或者说本质的东西渐渐浮上水面,终于形成令人恐惧的专制,甚至暴力与血腥。
  过度强调纪律,对个人自由构成侵犯;强调统一着装,促成制服的成立;对领袖意见的极端尊重,逐渐发展成为绝对服从以及彻底取消个人言论,甚至连团体内部彼此之间的讨论与交流都变成了不可能……实验仅仅进行了五天,就已形成狂热而可怕的极权悲剧……如果身在其中,我们就会因为恐惧而服从,而完全忘记自己当初心甘情愿加入其中的事实,甚至忘记这只是一个教育实验。电影的叙述还是比较温和的,文格尔在最后关头制止了实验。但是我们仍旧看出来,纳粹的思想其实距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复活。
  复活为什么如此容易?因为一切思想是从人的脑袋里产生出来的,一旦遇到合适的气候与机会,任何一种看起来挺好的东西都会演变成一种极其可怕的东西。如果不是在电影中,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防范意识还会这么强吗?我们可能还要更麻木一些。
  浪潮的教育实验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给中学生看的,也是给更多的成年人看的,甚至是某些社会精英。它要求我们警惕我们头脑中的东西,反省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
  这部电影是根据德国作家托德·斯特拉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而小说则取材于1967年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罗奥多的真人真事。
  我还看过一部日本电影《23分钟的奇迹》,与《浪潮》异曲同工。电影只有18分钟,说的是,一个女教师只用23分钟就把一群遵奉平等观念的孩子们洗脑了,使他们扔掉自由的铭牌,全都穿上了制服,而且把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孩子成功地腐蚀成为自己的帮凶。
  从统一着装到制服,这种形式看起来其实没什么,但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专制信号。而且残暴的东西刚一出现的时候,可能都会以一种非常富有魅力的形式出现,而这个时候,个人的警惕性是很难保证的。问题始终出在我们自身,即暴力是人性之中的隐蔽部分,或许只有从小心自己的个人暴力开始,才能够警惕外部的团体暴力,才能尊重个性与分歧。
 
2012.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