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月氏创建贵霜王国(上) 中国西汉汉文帝在位期间(前179—前157年),大月氏王带领人马,从祁连山出发,几经周折,终于在阿富汗一带的地区站稳脚跟,重建了一个拥有10万户人家、总人口40万的大月氏国。 (注:此为草图,不足为凭) 一、征服印度次大陆 一百多年后,大约在西汉晚期,大月氏国改朝换代了。大月氏国五大诸侯之一的贵霜翎侯丘就却,自立为王,灭掉了其它四个诸侯,建立了贵霜王国。 新成立的贵霜王国朝气蓬勃,丘就却和他的儿子阎膏珍,率兵东征西讨,在夺回了安息侵占的土地之后,以主要精力向东扩张。经过两代国王的努力,夺回高附,征服濮达、罽宾,占领天竺,建立起一个疆域广大的国家。 这个时间点,我们不妨把它确定为公元元年。 《后汉书·西域传》:
贵霜王国在其巅峰时期,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后汉书·西域传》:
贵霜王国的疆域是:北起帕米尔高原,南至大海;西与安息接壤,东与盘越国为邻。 北、南、西这三面都是比较清楚的。只要弄清楚了东面的盘越国,就能知道贵霜王国的版图了。 《魏书·西戎传》:
盘越国,又名汉越国,位于天竺的东南,与汉朝时的益州刺史部相近;盘越国的人与中国人差不多。中国蜀地商人可能到过这里。 盘越国,就是中国人所建立的国家。他们的后裔,将这里发展为“大秦婆罗门”。(详情点击《古代印度的“大秦国”:中国移民创建的国家》) 盘越国人,和大月氏一样,都是神农后裔,正宗的炎黄子孙。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说。 根据法显《佛国记》和有关记载,我们推测,贵霜王国与盘越国之间,大致以恒河为界。 由《后汉书·西域传》可知: 1、以前,印度、巴斯基坦这一带地区,有数百城、数十国,是一个碎片化的地方。 2、大月氏在阿富汗地区建国后不久,便让这些小国统统臣服于大月氏,即成为了大月氏的附属国。 3、贵霜王国建立后,杀掉了这一个个小头目,实行一元化领导。 4、大月氏征服了除印度东部部分地区之外的,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在内的整个印度次大陆。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来自中国西北的大月氏的地盘,与来自中国西南的中国人建立的盘越国,无缝对接了。 简明而通俗地说,自公元元年起,整个印度次大陆,便被来自中国的人统治着。 (专家们所宣称的“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在哪儿呢?莫非就是指上述这些人?) 从此,天竺地区动态,开始进入中国的史书。 从此,天竺地区,诞生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国史书记载和中国文人的游记。 二、汉唐时期,天竺与中国的关系 大月氏征服印度后,在中国史书里,“身毒”更名了,改叫“天竺”。 西汉及以前,中国史书称这里为身毒,或者与之音近的名字。但是,因为山高路远,中国使臣并未到过这里。 自从大月氏被征服后,由于月氏人的中国情结,开始源源不断地把这里的信息传回祖国。 “天竺”开始了与中国的密切往来。首先,便是佛教传入中国。一般来说,我们都以汉明帝夜梦金人为佛教传入的时间点,而在《魏书·西戎传》说:
到中国来传教的,不是土著的“印度人”,而是大月氏人,而且是受大月氏王派遣。 当年来华传教的僧人,均为广义的月氏人。他们和他们的中国弟子,为了强调自己的族属和师承关系,还创立了“教”姓。统一以释为教姓,那是道安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自称来自月支(月氏)的,以“支”为姓,比如月支人支谶。 自称来自天竺的,以“竺”为姓,比如来自中天竺的竺法兰。 自称来自安国的,以“安”为姓,比如安息国王子安世高。 自称来自康国的,以“康”为姓,比如祖籍康居的康僧会。 总之,无论来自何方的西域佛僧,皆不出大月氏的势力范围。 经过二三百年的孕育,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 南北朝时期,随着来华的月氏“僧人”越来越多,内陆出现了“西天取经”的热潮。 到了唐朝,随着安西都护府的建立,万里西域,安宁祥和。又因为天竺对大唐的臣服,中国人进入天竺,大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无数中国僧人西天取经,无数“天竺”人等来华谋生、求学、做官,使节商旅之往来更是络绎不绝,中国与天竺的交流,进入高峰。 说到如此热闹的“国际交流”,某些人马上开始琢磨了:“西方”传给中国什么宝贝?那些科技文化是月氏“僧人”带到中国的? 这是一种病态心理。 汉朝时,在西域都护辖区里,以几百上千名汉军官兵,就能够牢牢控制数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土。汉朝官员只要带上几十名汉军士兵,就敢于而且能够成功地摧毁一个西域国家。 唐代时,情况大同小异。 以中国之压倒性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优势,竟然不是中国影响外国,反倒是西方影响了中国? 唐朝时,中国对天竺的影响有多大? 根据史书记载,我只罗列四个现象,大家自己思考去: 1、东、南、西、北、中这五个天竺国的国王,是大唐朝廷封的,他们的后人要想继承王位,必须上报朝廷,并获得批准; 2、五个天竺国的国王,正式场合,穿着朝廷官员的官服;他们权力的象征,是朝廷颁发的官印; 3、五个天竺国国王一旦接到朝廷的命令,一定会按时抵达长安或者洛阳,亲自向朝廷汇报工作。 4、五个天竺国国王定期给朝廷报告工作,他们的儿子,在长安城给皇帝当卫士。 (详情请参阅《唐朝的附属国:印度----五天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