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气至病所与迎随补泻的矛盾问题

 还想学习的老头 2020-01-13

针刺腧穴都有一定的针向要求,首先是结合病位定针向即从所针腧穴向病变部位针刺,此即“刺向病所”。“刺向病所”针法可以促进针感朝向病变部位放散,这种现象又称“气至病所”。其次是根据补泻的需要定针向,如迎随补泻之补法要求顺经而刺,泻法则要求逆经而刺。

古代医家认为顺经刺可以推动气血运行,起补的作用;逆经刺可以牵制气血的运行,起泻的作用。从历代针灸文献来分析,迎随补泻中的“迎随”含义有三层意思:其一是指针刺补泻的统称,迎即泻法,随即补法。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及《灵枢·小针解》所说“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即指此义。

其二是指一种命名为“迎随”的补泻方法。如《难经·七十二难》:“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针灸大成》:“迎者以针头朝其源而逆之,随者以针头从其流而顺之。是故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这种迎随补泻的操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而刺为补法,泻法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逆经而刺(古代医家认为顺经刺可以推动气血运行,起补的作用,逆经刺可以牵制气血的运行,起泻的作用);另一种是在同一条经脉中顺经取穴、依次而针者为补;逆经取穴、依次而针者为泻。

其三则是一种子母补泻法,《难经·七十九难》说:“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针灸大成》也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此迎随之概也。”从临床实践来看,针尖所刺的方向与针刺感应的放散方向、速度、强度均有着密切关系,对控制针感有很大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本法在实际操作上有时与“气至病所”的指导思想相违背(比如取合谷穴治疗实证风火牙痛,按“气至病所”的要求针尖应该朝腕关节方向顺经斜刺;而按“迎随补泻”法则应该用泻法逆经而刺)。

另外,还有对于六腑经络以通为顺的说法存在疑惑的,对于经络学更是南辕北辙了,六腑固然以通为用,不过是对于脏腑功能及生理病理来说的,而经络是全身气血流通顺序来讲的的,所以想的太多了也容易迷糊,学经络学会顺序是首要的。对于这样的矛盾,临证应该服从临床实践的需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理论,生搬硬套。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