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来了 话说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在汉中争夺战中落败,进退维谷之际,有天夜间曹操传令军营口令为“鸡肋”,而参谋杨修将“鸡肋”解读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从而判断曹操即将退兵,惹得曹操大怒处罚了杨修。这就是三国时期的“鸡肋”事件。 但是,”鸡肋“真如杨修所解读的那样吗?而曹操又真的是因为杨修的解读而大怒吗?这其中又可以逆推出哪些职场思考呢?职场如战场,观三国锦囊: 老板在想什么 而作为老板的曹操此时究竟在思考什么呢? 第一层:基于现实状况的理性选择。汉中之战惨败已成事实,部队士气低落,继续执念的打下去,只会非理性的投入更多的资源,而东部战线和朝野内部的仍然是危机四伏,舍弃汉中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第二层:理性选择中的竞合思维。通常将战略思维分为柱状、饼状和竞合三种,柱状思维是眼睛向内寻找发力点,和昨天的自己进行比较;饼状思维是眼睛开始向外,寻找市场的突破点,和今天的对手去比较;竞合思维则是当内部和外部都趋于稳定的状态下,需要采取的双赢或者双输的调整策略,以维持势均力敌的态势,寻求与对手共同做大或各自缩小重新布局再战。而曹操就是在汉中采取了竞合思维中的双输策略:曹操撤军的同时将汉中的百姓全部迁往中原地区,曹操丢地而刘备丢民,双方都形成了利益的损失。而“鸡肋”则是即对曹操又对刘备都是一样效果竞合双输策略的展现,而杨修此时的解读无意于军事泄密,这才是曹操勃然大怒的真实原因。 第三层:理性选择中的长远考虑。战略层面的思考永远不是见招拆招的应对,而一定是基于深入思考的长远考虑的结果。曹操在汉中撤退事件中,还有什么长远的思考呢? 上面的两个人都和曹操有过交集,张角发动黄巾起义,而曹操依靠平定黄巾起义才迅速壮大了势力,曹操手下骁勇善战的青州兵,正是来自于对黄巾军的收编。而张鲁在汉中也是盘踞多年后选择投降曹操。张角和张鲁都是依托于所营造出的强大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才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曹操正是敏锐的观察到企业文化的强大作用,才决定将汉中受张鲁侵染多年的民众内迁,通过嫁接改良张鲁的企业文化价值观,迅速转化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新动能。 职场锦囊 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逆推出如下两个思考的点: 1、鼓励思考但严禁擅自行动:“活字门”事件再次复制出了“鸡肋门”事件,杨修仅解读出了鸡肋的表层含义,在察觉到领导的动议后,不等明示立即行动,职场中鼓励其自我思考,但不提倡擅自行动。 2.思考的视角应该提升至老板的高度: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理性选择而不是执念选择;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恰当的选择柱状、饼状、竞合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战略考量,而非见招拆招。 职场如战场,观三国锦囊:下期我们将用三国时期的一个争议人物为例,来聊聊如何避免成为职场中被孤立的异类,且听下周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