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读书笔记(10.3)——像婴儿一样呼吸

 砍柴的少年 2020-01-13

    内圣之人应该具有的三种素质。

    上一节讲了第一种素质: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简单说,“內圣之人”必然拥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并且坚定不移。这样才能保证未来道路的正确性,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如果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无用的。    

    再来看看第二种素质:专气至柔,能婴儿乎

   【先解析一下啥是“气”

    这种看着最简单的概念,往往蕴含最深刻的道理。    

    

    气,甲骨文字形与“三”相似。

    “一”代表混沌初始,“二”代表天地;在“二”之间加一横,代表天地之间的气流。

    这是物质世界的“气”,气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要有“天”。只有天,天是真空的,也没有气。

    所以,还需要“地”,有了“地”才能释放出“气”,还能把“气”存储在地里,从而实现“气”的循环。

    “地”只有释放出“气”,“地”才是活的,才能孕育出生命。没有“气”的地,就是死地。

    人也是一样,人活一口气,没气了,人就over了。

    健康的人,有节奏地向外面呼气,然后吸气,把自己的小环境融入到自然这个大环境里。

    一旦,内外不协调,就会出现,“上气不接下气”,“气短',“气粗”等等不良情况。

    最好的状态就是“和气”,就是气柔,就是心平气和。

*********

    道德经里的“气”,是精神层面的。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灵枢.本神》

    人在精神层面,顺应天道,就有了“德”。这个“德”就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地”,所谓“厚德载物”嘛。

    “道”是天,“德”是地,“德”里蕴含着“气”。 

    当我们被某种思想洗脑的时候,全身就好像一下子拥有了力量,这种力量就会转化成“气”,让我们做事情,有使不完的劲。

    这说明你接受了某种“道”,就会得到某种“德”,“德”就会释放出“气”来。

  【关键词】专气

    (帛甲本):槫氣至柔,能嬰兒乎。

    (帛乙本):槫氣至柔,能嬰儿乎。

    (漢簡本):槫氣致柔,能嬰兒虖。

    (王弼本):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合校本):槫氣至柔,能嬰兒乎。

    以上是历代《道德经》经典的版本。

    从汉代王弼开始,多数版本是“专气致柔”。

    被广大道友,推崇的(帛甲本),则是“槫氣至柔”。

    槫(tuán):聚结。

    马王堆医术《十问》“故善治气槫精者,以无征为积,精神泉益”,这里的“槫”通“抟”tuán

    高亨谓:“《管子·内业篇》‘抟气如神,万物备存’,尹注:‘抟,谓结聚也’。 “专气”即“抟气”。

******

    综上:“专气至柔”更应该写成“抟气至柔”。

    这个“抟”就是著名老睡神“陈抟老祖”那个“抟”,陈抟老祖这个“抟”字,就来自于《道德经》里这四个字“抟气至柔”,所以他总是像“婴儿”一样睡觉,活了118岁。

    陈抟修炼的“内丹道流”,其学术思想的主要来源,多征引《老子》'专气致柔'等语为典要。(摘自陈抟百科)

********

    抟气,就是聚结“气”。抟气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

    “气”聚结成“精”,我们睡觉,就是“抟气”,一觉醒了就觉得“精力”充沛。然后,再去工作学习, “精力”又释放出“力气”。

    “气聚成精,精再释放出气”,有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味道。 

    “气”就好像能量,“精”就好像物质,能量聚结成“物质”,“物质”再释放出“能量”。

    它们的关系满足不满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呢?

    生理上“抟气”最好的方式就是睡眠

    这让我想起周恩来总理,他总在繁忙的工作空隙,睡时间很短的“猫盹”,他这样不断地“抟气”,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在生理上,总理应该达到我们人类“抟气”的顶峰了吧!

******

    精神上“抟气”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我催眠

    电视剧《风筝》中,陆文卿念着《为人民服务》受刑,这就是在“抟气”,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动摇,慷慨就义。

    《天龙八部》里的虚竹,在受到童姥美食诱惑的时候,不停念佛,这也是在“抟气”。可是在美女面前,虚竹就“抟不住了”。

    这是信徒的“抟气”,还是有形的“抟气”。

    而圣人的“抟气”,是无形的,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在的因素。就像婴儿一样,累了就睡,醒了就玩,不受任何主观的,外界的干扰。

    西游记里的唐僧就不需要有形“抟气”。因为,再多的诱惑,都丝毫没有动摇他取经的信仰。在诱惑面前,他不需要任何形式上的“抟气”。他向西天取经的每一步,都是在抟气,无形的抟气,生生不息。

    历朝历代,实现大功业的人莫不如此!

    【关键词】至柔

    抟气,是聚结“气”为“精”,就是“精之至”也!

    至柔,是释放“精”为“气”,这个释放的过程,到达最“柔和”的状态。就是“和之至”也!

    比如,同样的雨水,在短时间下来,就可能伤害庄稼。如果时间长一点,就会有利于庄稼,还无害。

    比如,一大杯水,让人一口喝下去,就可能呛着。慢慢喝,就会又解渴、又舒服。

    比如,教育孩子,如果狂风暴雨,孩子会逆反。如果和风细雨,有耐心有策略地说服他,效果就会好。

    比如,登山,如果很着急的跑,就会气喘吁吁,爬不远就累了。如果很柔和,一步一步,有节奏地爬山,既“抟气”又“至柔”。这就是“挑山工”的功夫。

    真正的游泳高手,长跑高手都得尽量做到“抟气”和“至柔”,调整呼吸。

    至柔也是最省能量,最有效的。

    就像开车,当匀速行驶时是最省油的。而速度忽高忽低则是最费油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只有至柔,对方才感觉不到压迫,也就没有反作用力,也就不会有反弹的力量,也就不会引起对抗,从而避免消耗更多能量,甚至引起伤害。

    就像“温水煮青蛙”,事情搞定,青蛙也没反抗。

    所以,“至柔”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做事境界。

    第二种素质:专气至柔,能婴儿乎?

    归根结底,只要是做事,就需要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这都可以抽象成为“一呼一吸”。

    吸就是“抟气”,就是聚集能量;

    呼就要“至柔”,就是最有效地释放能量。

    比如,各种运动,无论长跑,游泳,骑车,登山,都是在练习“呼吸”的技巧。

    比如,吹笛子,吹箫等等,也是练习“呼吸”。要让自己始终保持气息饱满,就需要“抟气”。吹气的时候,需要“至柔”,才可以吹出最准确的声音。一呼一吸,绵绵不绝,练到这个境界,就是高手了!

    这都是“一呼一吸”的妙处!

    像婴儿一样“一呼一吸”发乎自然,呼吸之间,自然衔接,没有生涩。

    这是我们要想精通每一个技能,必须练习的不二法门。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