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格讲坛】神医董奉令人称奇的养颜秘方——话说嵌名诗之七十九

 闻诗人 2020-01-13

 【格格讲坛】神医董奉令人称奇的养颜秘方——话说嵌名诗之七十九

也许是苍天怜惜百姓的疾苦,战乱纷争的东汉末年,中国历史上诞生了三位著名的医学家。据野史《格格春秋》记载,这三位医学家分别是董奉、张仲景和华佗。他们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游历民间,悬壶济世。由于同处汉献帝建安时期,世人遂称其为“建安三神医”。其中,张仲景以撰写《伤寒杂病论》著称于世;华佗因研制麻沸散、开创中医外科而被奉为中医外科鼻祖;董奉更以杏林美谈广受赞誉,并使“杏林”一词成为中医学界的代称。在这一章里,格格就要和朋友们共同走近杏林始祖董奉,体味那些年代久远的美丽传说。

据《格格春秋》记载,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祖籍候官县董墘村,即今天的福建省长乐县古槐乡青山村。他出生于公元220年,公元280年去世,早年曾在本县政府机关任职,后辞职回家,专门钻研医术。值得一提的是,董奉并非放着公务员不当,要谋求下海发大财,而是想要苦练内功,掌握真本领,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此,《格格春秋》上有一首很通俗的嵌名诗这样为其点赞:

子无求悬壶多,

日喜看杏花坡。

心易粮仓储事,

食济世万家说。

这首诗中不乏对董奉的赞美,也隐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依据董奉的简历,朋友们很容易算出他活了六十岁。但是,老百姓却有自己的计算方法,他们用那种算法得出的结果,竟然是董奉活了三百岁。据传,这种算法极神秘却又极通俗,无论男女老幼,无论文俗贤愚,只要得其要领,准保一学就会。为撰写此文,格格曾翻阅大量古籍,企求得此真传。怎奈天生愚笨,终于无果而止。现在,格格将此败绩展示与此,无非是希望唤起朋友们的兴趣,帮格格完成这一研究课题。书中记载,董奉在县政府上班的时候,县长是本地的一个年轻人,也就二十来岁吧!也不知是因为行政一把手不能是本地人还是其它别的原因,这个年轻人后来被调离本县,到外地工作去了。五十年以后,他退休回到老家,遍访故人,重温当年的美好时光。但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昔日的同事全都不见了踪影。仔细打听,其中大部分早已作古,剩下不多的几个也在不久前成为阴界新人,唯独董奉还活着,听说身子骨还挺结实,开着一家私人诊所,整天为穷苦百姓看病。这个县长是个念旧的人,虽然路途很远,还是专程拜访了董奉。等见到董奉,他不禁大吃一惊:五十年过去了,董奉的模样一点没变!老县长说:老董哦,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同事全都作古,唯有你还健在,并且还像当年那个四十岁的你。是不是有什么返老还童的秘诀哟?有就快说出来,也好让我分享哦!董奉说:老领导哦,我还真不是保守,哪有什么秘诀哟,只不过是顺其自然罢了!书中交待,老县长虽没得到养颜真传,却逢人就讲董奉如何如何像个神仙,把董奉炒得沸沸扬扬。

《格格春秋》上说,董奉的名气越来越大,上门求医的越来越多。这里面不乏外郡县患者,更有甚者,孙吴政权管辖范围之外的疑难病患者也千里迢迢慕名而来。为方便群众就医,更广泛地了解百姓疾苦,董奉决定放弃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坐堂行医生活,深入民间,到患者最多的地方去,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解除百姓的痛苦,在战乱中给苦难深重的人民送去一丝温暖。《格格春秋》上说,董奉在两广地区巡诊时,有一次恰逢交州刺史杜燮病危。当时杜燮已昏死三天,并且被穿上寿衣抬到灵床上,办差的在门外排了一大溜,只剩下报丧之后大办丧事了。也许是杜燮寿限未尽阎王爷不肯签收,也许是冥冥之中真有神灵保佑,就在这时,传来了神医董奉到此巡诊的好消息。杜家人抱着一线希望请来董奉,但这希望中也大多是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成分。按照古代行医的规矩,大夫是绝对不见死人的。看着病人快咽气了,赶紧收拾东西走人。董奉之所以敢接一个断气三天的病人,是因为他听了杜家人的描述觉得杜燮还有救。经过一番望闻问切,董奉取出三粒丹药让人给杜燮灌下去,然后扳着杜燮的头左晃三下再右晃三下。不大功夫,杜燮的手脚开始动了,脸上也渐渐有了血色。又过了大约半天时间,竟翻身坐了起来。据《格格春秋》记载,这件事在民间传得神乎其神,载录其事的正史、野史资料多达几十种。据传,杜燮醒来后说,他在梦里是被十几个青面獠牙的小鬼捆走的,先是被关进一个很窄很严实的单间小黑屋里,后来又觉得小黑屋顶被埋上了厚厚的一层土。就在什么都看不见的时候,有一只手轻轻拉了他一把,他就随着这只手的指引一步一步从小黑屋子里钻出来了。众人听罢哈哈大笑,对董奉的医术更加佩服的五体投地。

《格格春秋》上说,为报答董奉的救命之恩,杜燮专门为其建造了一座大楼,聘请他长期在此坐诊。在大城市拥有一座门诊大楼,再加上名医的招牌,足可以开一家很有规模的医院。但董奉没有放弃最初的理想,他心中惦念的是战乱中苦难的百姓,要做的是走遍每一个不曾去过的角落。在交州的门诊大楼呆了不长时间,他便向杜燮辞行。杜燮问他需要车还是需要船,他说:我不需要车,也不需要船,你给我预备一口棺材就足够了。杜燮真就给他弄来一口棺材。董奉躺进棺材,当时就咽了气。杜燮为其举行过葬礼,就找了个风水好的地方把他埋了。七天之后,有人告诉杜燮,千里之外的董奉感激他的救命之恩。据《格格春秋》记载,尽管民间把这事传扬的神乎其神,但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杜燮因反叛图谋被董奉察觉,遂起杀人灭口之念;董奉诈死瞒过杜燮,方得巧妙脱身。

董奉逃离交州,远赴豫章庐山隐居。豫章即今天的江西省,庐山自然是指现在的庐山。关于董奉的这段经历,多种地方史志均有记载。《浔阳志·董奉太乙观》有述: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真仙通鉴》则说: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从这些史料不难看出,名医董奉还是个道教徒。因此,关于他的传说便被注入了道家的玄学之理。有人说他曾为民祈雨,还有人说他曾降魔除妖,虽然其中有故意美化的成分,但他为民诊病的事却是不容置疑的。据《格格春秋》记载,当地史志《庐山志》上就详细记述了董奉行医的史实。董奉给人看病从不收钱,更不会设什么专家门诊收取挂号费。他独辟蹊径,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一条良性循环的产业链。由于战乱影响,庐山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董奉在为民解痛的基础上又打起环保牌,在绿化荒山上大做文章。当时没有环保局,也没有林业部,要有的话董奉准能获得双份奖励。董奉看病不收钱,却对患者有个要求:病愈后,重症患者要种五棵杏树,轻症患者要栽一棵杏树。几年下来,共种植杏树二十多万棵,既绿化了荒山、美化了环境,又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每到杏树开花季节,漫山遍野到处都是香馥的杏花,为雄奇的庐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结下的杏也不卖钱,而是换成粮食。果园里没有管理人员,拿多少粮食就自己去树上摘多少杏。每到果实成熟季节,董奉就准备一个大粮仓。《格格春秋》上说,用这样的方式,董奉每年可得粮食两万斛。这些粮食还有更大的用处,每年都能救济大量灾民。有朋友要说了,董奉在管理上可有漏洞哦!人的道德水准有高下之分,这样的松散管理模式,肯定会造成资产的大量流失。书中记载,也许是董奉的善行感动了上天,那些想占小便宜的人总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惩罚。有个人拿了半筐粮食却摘了一大筐杏,回家的路本来挺平坦,他却左一个跟头右一个跟头的连着摔倒,筐里的杏也不断往外掉。到家一看,正好剩下半筐。庐山本来没有老虎,有个人因为偷了杏,没出树林就被老虎咬死了。老虎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幸亏董奉医术高明,才算又给了他一次生命。看来,善行自有天道相助哦!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头说说董奉长青不老的秘密。《格格春秋》上分析说,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把董奉的相貌定格在三、四十岁之间,这里面存有道家的玄理,但更有百姓的期盼。对一个造福人类的人,人们有什么理由不希望他长寿呢?他的青春便是这个世界的福分。那个关于他寿命的算式深深地藏在一个民族的心底,使他永远以青春的面目留在民族的记忆里。如果真能得到那个算式,格格真想唱出一曲“我真想让他再活五百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