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农历腊月十九,是越剧王派宗师王文娟老师的生日。王派唱腔平易朴实,自然流畅,韵味浓郁,深受戏迷的喜爱。 今天特殊的日子,我们推荐王文娟老师的《以情创腔,以腔传情》一文,原文刊登于1989年04期《上海戏剧》。文中王文娟老师通过《慧梅》和《红楼梦》两剧中的唱腔讲述了自己对唱腔的体会。 王文娟 前面几位,他们经验很丰富,讲得也很精彩。我对自己的唱腔研究不够,今天只能谈谈点滴体会,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原谅。 王文娟老师晚年登台演唱集锦 我是浙江嵊县人,十三岁只身到上海来,拜越剧著名小生竺素娥为师,开始了学艺生涯。两年后,改习花旦,向当时的越剧名旦支兰芳学习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教益。支兰芳老师的唱腔是别具一格、很有特色的,特别是她的四工腔很受观众的欢迎,因此,我在很多戏中都借鉴吸收、广为应用。比如《盘夫》中: 再比如《北地王》中: 现在我想通过越剧《慧梅》第三场中的一段唱腔,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现在先请听众听一听我第三场的《慧梅》唱腔: 视频来源七彩戏剧,仅供学习交流 越剧《慧梅》选段 王文娟 越剧《慧梅》取材于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中的部分章节。慧梅与张鼐自幼被李闯王和高夫人收养,随军征战,暗结同心。高夫人视如亲生,默许婚配。谁知好事多磨,风云突变。正当闯王三打开封,急需扩充兵力之际,袁世忠率领数万大军来投。但为高攀固宠,求娶慧梅。李闯王权衡得失,忍痛许婚。两小遭此厄运,痛不欲生。慧梅为义军大义,不得不割舍恋情,违心下嫁。谁知袁世忠秉性难改,在攻打开封前夕,贪生怕死,为朝廷利禄所诱,竟背主求荣。慧梅在劝夫无望的危机关头,一面与袁世忠斗智周旋,一面向李闯王告急求援。最后,在张鼐的拦截下,消灭了至死不悟的叛贼,而慧梅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义军北上京畿,立下了可歌可泣的功勋。 从剧本赋予的内容来看,慧梅是个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巾帼女子。她的性格,既是那样的刚强坚毅,又是那样的柔情温馨。特别是她为了义军大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爱情和生命的高贵品质,更是令人感动。在设计唱腔的时候,我们就要尽可能完美地塑造慧梅这一有血有肉的舞台艺术形象。 王文娟老师《慧梅》剧照 “小鼐哥与慧梅同仇敌忾”,开始四句,是十字句慢板,唱词格式和《红楼梦·黛玉葬花》中的“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的十字句是一样的,都是“三、三、四”的排列,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安排上两者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慧梅是个英姿飒爽的女中豪杰,而黛玉却是个弱不禁风的大家闺秀。因此,曲调不能生搬硬套。如果用填词式的创作方法,那样虽然省力,但却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显然,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但另一方面,慧梅与黛玉都是从小就失去父母,在恋爱与婚姻上又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因此,如果把原来我习惯演唱的尺调十字句唱腔全部推翻重来,那样做,显然也是不可取的,也有勃于观众的欣赏习惯。因此,我在设计这四句唱腔时,从唱词字面的含意出发,对我原来的尺调十字句唱腔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原来的旋律能用的则用,不能用的大胆地突破。在唱法上少用滑音和颤音,加强咬字的力度。譬如“同仇敌忾”的“敌”字、“并肩驰骋”的“驰”字等等;另外,对“相敬相爱”的“爱”字、“白首誓盟”的“盟”字,还作了重点的润饰,旋律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因此显得比较丰满。经过这样的处理,确实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现在,我把这两者的曲调唱给大家听听,请大家比较一下,区别在哪里。 整个唱段到这里是第一个段落,根据人物感情的需要,我对自己常用的落调托腔,进行了扩充,两处切分音型,在演唱时,又故意夸张了偷气和换气的痕迹,把慧梅激烈的思想矛盾和痛苦心情更为立体地表现出来。 “手握青虹剑一柄,咬碎了钢牙撕碎了心。”唱腔转入了正调流水。当唱到“求一死”的“死”时,我在回旋的长腔中突然跃入高音。 其中“诉无门'、“了残生'等唱词,既要唱得荡气回肠,又要用一定的力度,做到深沉而不是悲切,哀怨而不是凄凉,这样才能把慧梅对官府和债主的仇恨,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来。 '从此我细草嫩叶随风飘,是夫人仗义收留我在闯营”。慧梅痛定思痛,她比较平静地回忆起闯王夫妇收留、教育、培养自己的情境,我就釆用慢中清板的形式,一字字、一句句都让观众听得非常清晰。从“战火之中长成人'开始,慧梅的心情越来越激动,她那“死了也要留芳名”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因此我就釆用中板接快板接连板再接散板的形式,干净、利索、紧凑地把慧梅忠于闯王事业、决心牺牲自己一切的高贵品德充分传达给观众。这种层层叠紧、几乎一气呵成的板式,一字一音、字字铿锵的唱法,较之我在《黛玉焚稿》等戏中的弦下调唱腔有着较大的突破。“慧梅怎不痛在心”的“心'字,我还特意向京剧学习,设计了一句长腔,演唱时我感到很激动人心,摧人肺腑,使整个唱腔推入了感情高潮。 现在我把这几句也唱给大家听听: ![]() 今天特殊的日子,我们在此送上最真挚的祝福:王老师生日快乐! |
|
来自: cxag > 《南腔北调戏曲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