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非你想练书法 否则就不要再抄笔记了

 辛雷谈学习 2021-03-18

抄笔记是很愚蠢、很机械的方法,除非你想练书法,否则你没有必要把书上的东西、老师讲课的内容再抄一便。

把学习心得在笔记本上写几个字,几个符号足矣,自己能看懂即可。


什么是学习心得?是你自己总结出的东西!

上课老师讲的东西,如果你会了,就没有必要听;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你会做,你也不必做。


抄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文字,是最愚蠢的学习方法。


看书也是这样,某一部分(例如某一章节)你懂了,你就没有必要再看了。

形成框架和形成知识体系,是指在你大脑中,而不是在课本、参考书或者笔记本中。


课本、参考书或者笔记本是个辅助工具。

你把时间都用在抄笔记、看已经懂的东西、做会做的题目上,你还有时间深入思考么?你还有时间总结么?

讲题型,是目前中国各种辅导班、家教等最惯于使用的方法,也是大家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这是完全错误的。


所谓“题型”,就是一些呆板、机械的套路,辅导班和家教老师强行让学生记住一些题型,考试时生搬硬套,危害非常大。


为什么辅导班、家教老师喜欢讲题型,学生和家长也喜欢呢?
因为讲题型“有效”!

为什么讲题型“有效”

例如数学,有的学生学得很差,不静心看课本、不做题(或者盲目做题)、也不深入思考,如果记住一些由辅导老师总结的“套路”,反复模仿,考试时生搬硬套,确实也有可能提高考试成绩(例如从50分考到70分),但以后再想提高考试成绩就很难了(因为灵活性被禁锢了)。

如果说数学通过“讲题型”还能或许有点作用,那物理就不行了。对于物理,你应该静心精读几遍课本,而不应该做题,更不应该请家教“讲题型”。

物理课本还没弄清楚,就做题,只能是越做越乱。

老师能否讲明白物理概念意义不大,关键是你自己是否能弄清楚物理概念。


一天拿出十个小时,不停的看物理课本,几天就能看完一遍,然后,再看一遍。


以我自己为例子,某些计算机的知识我以前都学过了,但最近,我还是不得不重新读课本,我发现,好多最基本的东西我都没有弄清楚。


我是大约每天看15到20个小时,有的书,两三天才能看完一遍,有的,则一天能看好几本。


为了能平静下来,我有时,连饭都不吃了,我经常一、两天不吃饭。不是我没有时间吃饭,而是我一旦去吃饭,心就散了,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心态就散了。

数学不是历史和政治,历史和政治,可以通过背课本的目录或背考试大纲来形成框架。

数学则不行,数学要形成框架,必须要在做题中,逐步的形成,绝不是一两天能形成框架的。

怎样能“自学成材”,成为一个大军事家?


中国历史上的大军事家,有的是打出来的,像唐朝的李世民、李绩(就是老百姓说的徐茂公),南朝的刘裕,三国的关羽等等。
但还有一些人,完全是“自学成材”,尚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役,就已经成为一个大军事家了。象汉代的张良、三国的诸葛量、明朝的王守仁、清朝的曾国藩等等。


这些“自学成材”的军事家,靠的是什么?是精研(精读)历史。把以前的大量战争弄清楚了,不断的有学习心得(自己的感悟)。


看所谓的兵法书,是不可能成为大军事家的。

物理和数学也是这样,书店里全都是解题方法的书,而引导深入思考、灵活运用的书少之又少。

课本读的遍数多了,题目做得多了,自然就全明白了。


书上的某些东西看不明白怎么办,不断平静自己,硬看!实在看不明白怎么办,不理它,往下看。


题目不会做怎么办?硬做、狠“憋”!实在“憋”不出来怎么办?不理它,做下一道。

学习是个很自由的事情,是在痛苦中获得最大快乐的过程,何必斤斤计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