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大名著”,后来如何演变成“四大名著”,另外3本为何出局?

 历来现实 2020-01-14

中国人喜欢“四”这个数字,比如中国历史上有四大发明、古代有四大美女,香港歌坛有四大天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到底是什么,没有一个红头文件,也没有出台一部法律,说四大名著具体是哪四部。
不过,关于四大名著,大家心里都有个认定,那就是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不管你心里是怎么看的,架不住课本上有,课堂上讲,考试的时候要考。这样一来,哪怕你不认也得认。
所以要是问一个华夏子孙,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中国四大名著是什么,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答不上来的人不多。
四大名著我们都知道,七大名著是什么?这个说法又来自何处?
跟四大名著一样,七大名著是什么,起初没有一个权威说法,大家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明代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眼里,有四部小说堪称经典,被他称为"四大奇书",也有人叫做明代四大长篇小说。
他们分别是: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最后一部是兰陵笑笑生的力作《金瓶梅》。
冯梦龙是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来认定的,因为冯梦龙就是搞通俗文学创作的,这四部小说符合自己的审美观。
而在同样是明代,大文学家、历史学家王世贞跟冯梦龙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四大奇书应该是司马迁的《史记》、庄周的《庄子》、施耐庵的《水浒传》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老王是搞历史研究的,是个专业的历史学家,对历史专著非常感兴趣,所以他的标准跟别人也不一样。
从清朝到民国再到现今,除了我们现在说的四大名著,还有三部作品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它们分别是《金瓶梅》、《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
《金瓶梅》是一部好书,作者的文笔不错,刻画人物的水平也很高,是个时代画卷。它是中国古代一部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完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此书大概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完成。
此书一经问世,很受欢迎,多次再版,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凡夫俗子无不爱不释手、趋之若鹜。此书问世后一版再版,经久不衰,可以说是洛阳纸贵。
但是该书中有很多其他细节描写,所以被清朝统治者所不容,认为此书会败坏社会风气,引诱善男信女学坏,提升犯罪率,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而在被清政府定为禁书。
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政府也把它列为禁书,觉得平民百姓经不起诱惑,太容易走向犯罪道路。可是据说民国时候,科长以上的人可以接触这类小说,理由是他们的免疫力强,抗腐蚀能力高,而且他们可以看了以后可以更方便批判。
曾经有个段子说,一个学生到办公室去,看到老师正在如饥似渴地读书,见有人进来,急忙把书放到抽屉里。
学生也非常爱好文学,喜欢读书,见老师如此,就更加好奇。等老师出去,他就钻进老师办公室看了起来。第二天学生鼓足勇气走进办公室对老师说,想借走看看。
老师说这书是大毒草,不能让你看,看了会中毒的。学生说,既然这书那么毒,老师不怕吗?
老师回答说,我是不小心中毒的,现在只能以毒攻毒。学生听了拍手叫到:"老师,我也中毒了,我们一起以毒攻毒吧。"
《金》书被禁,禁的有理。想我们意志不坚定的平民百姓看了,很难把持,毒瘾犯了,毒品都买不起,说不定就会走上犯罪道路,真的太可怕了。
那么,另外两部作品是什么原因,从名著行列中消失的?
喜欢读书的人都知道,《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不是禁书,我们的课本里曾经选有"范进中举"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来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作品《儒林外史》。但是这部小说的基调是讽刺,对社会黑暗面加以放大,忽略阳光面,传播的不是正能量,不能教人上进,传递的是消极的东西,所以不受清朝政府待见,虽然没有禁止,也被边缘化。
《聊斋志异》也没有被禁,前些年还拍过有关聊斋的电视剧和电影,其中的插曲"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脍炙人口,曾经风靡一时,广为传唱。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志怪小说,胆大的人敢看,胆小人看后都不敢独处,尤其是女生。所以说,这种书起不到弘扬新风的作用,鬼怪这种情节属于封建糟粕,只能被边缘化。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思想还不够成熟,四大名著原版中有很多文字或者过于血腥,或者太多神怪离奇,宣扬宗教迷信,最好还是给孩子们提供无障碍的青少版文本,既可以领略四大名著的风采,体会传统文化历史所带来的愉悦,又避免受到不良文字和情节的沾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