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中对动植物的描写不仅代表诗人生活,也表达了他们的高尚追求

 老诗 2020-01-14

动植物作为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它们写进文学作品中,使之融入艺术创作,丰富文化生活。长安夏季的动植物们既造就了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也活跃在多姿多彩的诗歌中。

显然,唐长安夏季诗涉及动植物繁多。就植物来说,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是被子植物门的植物,显然这一种类植物在夏季受诗人关注最多,这也符合被子植物在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特征。

唐诗中对动植物的描写不仅代表诗人生活,也表达了他们的高尚追求

而且诗歌中涉及较为频繁的植物既有原产于中国本地的植物,也有部分原产于国外的植物,比如樱桃和石榴。此外,除了荷花、石榴花、芍药花开,小麦、瓜熟、樱桃成熟带有典型的夏季特征外,竹、松、槐、柳都是四季常见的植物。就动物来说,诗歌中频繁出现的动物虫、鸟、鱼类皆有,除了蝉鸣具有夏季属性外,其他均是诗歌常见动物意象。

一、竹

一直以来备受文人青睐的竹,在长安夏季书写中依旧入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这也从从侧面反映了有唐一代,竹子在长安的广泛种植。竹子四季青翠,枝干挺拔,遇四时而不变,既是四君子之一,亦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代表的气节一直为古今文人墨客喜爱。那它在夏日长安被频繁写入诗歌中又是因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唐诗中对动植物的描写不仅代表诗人生活,也表达了他们的高尚追求

其一,竹子不仅四季常青,不惧酷暑,而且还有消暑之用。杜甫诗:'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其一》)就言明竹林深处好乘凉的消暑属性。白居易酷爱竹子,他曾书二十韵道尽新载竹之趣,特别是其中提到了竹子的夏日消暑之用:'梢动胜摇扇,枝低好挂冠。'、'岂止消时暑'(《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二十韵》),风吹竹梢摇曳带来的凉风尽胜过了人工摇扇,真是天然的避暑景观。

诗人在热天寻觅凉快透风的地方行走时也会选择竹林:'趁凉行绕竹'(《晚亭逐凉》),后来更是身体力行的种竹于窗前,在《竹窗》一诗中大肆表达临窗望竹的清凉生活:

'绕屋声淅淅,逼人色苍苍。烟通杳霭气,月透玲珑光。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

唐诗中对动植物的描写不仅代表诗人生活,也表达了他们的高尚追求

竹子不仅景色撩人,还能带来盛暑清风,怎能不让人喜爱呢?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诗中'千竿竹翠数莲红',围亭而植的丛丛竹林本就是主人家降温减暑的利器。况且在诗人笔下,以竹色的青翠与莲花的红艳相映衬,交织出浓墨重彩的画面,富贵而不低俗,夏日氛围浓郁,却并不繁杂,反而能抵消掉周遭的炎热,自带清凉。

其二,竹子突出的象征意义代表了当时长安文人的审美追求。无论是它的高洁正直、坚韧挺拔,还是襟怀若谷、卓尔善群,都足以让才子们为它挥毫吟咏。李频在友人书斋题诗道:'脩竹齐高树,书斋竹树中'(《夏日题盩厔友人书斋》),言友人书斋与竹的亲密关联,乃是借用竹子来夸赞友人的高洁品性。

白居易在夏日独值时曾云:'但对松与竹,如在山中时。'(《夏日独直寄萧侍御》)松竹在诗人心中是隐逸的代表,诗人既是从竹子上寻找隐逸理想的安慰,亦是以竹子孑然独立、傲视苍穹的品性暗喻自己。还有诗人李适选取的林竹绕琴的场景:'涧竹绕熏琴'(《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乃是以竹、琴等雅致意象渲染筵席的高贵典雅。

唐诗中对动植物的描写不仅代表诗人生活,也表达了他们的高尚追求

其三,竹子是家居庭院不可或缺的植物,点缀假山水榭等园林景观能够营造独特的夏日观赏景致,而在诗歌中则可以渲染闲适宁静、清幽自然的氛围。例如'风生竹夜窗间卧'(白居易《七言十二句赠驾部吴郎中七兄》),诗人早夏朝归,卧于窗前,天色已晚,朗月当空,风动竹摇,此情此景,是何等的清静舒适,竹子物象的出现正是渲染了诗人闲适的心情。而且有竹相伴,诗人即使是在盛夏的官舍小亭,也能惬意自在:'风竹散清韵'(白居易《官舍小亭闲望》),风过竹林,传出那清雅和谐的声韵,久久回荡在空中,烘托出了清雅、幽远的气氛。

再如'竹药闭深院'(白居易《酬吴七见寄》),在那庭院深深处矗立着的挺直身形,虽不粗壮,但却坚韧,虽不艳丽,但却超然独立,尽显气质。竹子在长安寺庙中更是常见:'鸟散竹林风'(卢纶《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风吹竹林,清音悦耳,一派祥和自然。佛家圣地之竹,在夏日是那么的生机盎然,却又是那么的清闲淡雅:'闲窗竹翠阴'(韩翃《题慈恩寺竹院》)、'脩竹映空廊'(刘得仁《慈恩寺塔下避暑》)、'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裴迪《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唐诗中对动植物的描写不仅代表诗人生活,也表达了他们的高尚追求

总而言之,长安夏日之竹虽然并不是夏季独有的植物,但却多与风、松、月、琴意象相组合,表现出清新自然、高尚幽远的特点,在炎炎烈日中宛若一股清流,涤荡人心。

二、蝉

蝉是唐长安夏季书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动物,它在夏日最明显的标识便是连续发出尖锐的声音,因此诗歌中多有'蝉声'、'闻蝉'、'鸣蝉'、'蝉噪'等听觉的感官表述,而这样的夏季蝉音在诗人们笔下也有不同的意蕴。

唐诗中对动植物的描写不仅代表诗人生活,也表达了他们的高尚追求

在晚夏向初秋的过渡时期,天气转凉、物候变换,蝉便是期间的一个显著标志,这被诗人广泛应用在创作中,唐长安夏季诗也不例外。例如耿湋的'树色迎秋老,蝉声过雨稀。'(《晚夏即事临南居》)这里的蝉是初秋将至的标志,以物候现象指代时节变化,语言含蓄,独具韵味。羊士谔的'风蝉一清暑,应喜脱朝簪。'(《酬卢司门晚夏过永宁里弊居林亭见寄》)本是诗人劝慰之句,其中的蝉代表着晚夏暑热将退,寒秋即来。韩愈的'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蝉声入客耳,惊起不可留。'(《送刘师服》)蝉音也有暗示秋近之意。还有诸如白居易的'季夏中气候,烦暑自此收。萧飒风雨天,蝉声暮啾啾。'(《永崇里观居》)、刘沧的'晚景风蝉催节候'(《夏日登慈恩寺》)、裴迪的'蝉噪已先秋'(《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蝉的一生本是漫长的,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泥土中等待度过,直到夏季破土而出,高鸣于树,但紧接着在秋季就要迎接死亡。这样的生命极易引起人们的时光流逝之叹:

'此时断绝为君惜,明日玄蝉催发白。'(司空曙《残莺百啭歌同王员外耿拾遗吉中孚李端游慈恩各赋一物》)

唐诗中对动植物的描写不仅代表诗人生活,也表达了他们的高尚追求

时值盛夏五月,诗人却已经为秋蝉而伤怀,自然不是惧怕秋日,而是在全诗感怀念昔的基调下彰显感叹时光流逝不等人的情思。杨凝也有诗:

'一别同袍友,相思已十年。长安多在客,久病忽闻蝉。'(《晚夏逢友人》)

既是时光感叹,又是友人相逢之喜,多种情感交织,构建出了复杂的意象内涵。

刘禹锡曾闻蝉声而怀友人去年之闻蝉诗:

'蝉韵极清切,始闻何处悲。人含不平意,景值欲秋时。此岁方晼晚,谁家无别离。君言催我老,已是去年诗。'(《始闻蝉有怀白宾客去岁白有闻蝉见寄诗云秖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之句》)

蝉是引发诗人和友人离情别绪的基点,既是抒发对友人的怀念,又是岁月催人老的时光感慨。

此外,蝉在夏日长安还被用来描摹闲适之情境:'日午路中客,槐花风处蝉。'(贾岛《京北原作》),此处风中闲蝉是与日中路客相对应的,烈日当头,唯有那来自槐花树阴处的蝉声愈叫愈响,闲适清凉令人羡慕。再如姚合的'繁叶咽鸣蝉'(《闲居晚夏》)、韩翃的'幽罄蝉声下'(《题慈恩寺竹院》),皆有闲静淡雅之意境。

蝉亦可寄托高洁情怀,渲染凄清的氛围:'孤蝉杨柳深'(马戴《寄崇德里居作》),诗人寓居长安,壮志未酬,本就无限凄凉,又闻孤蝉之鸣,一腔抱负郁结心中,自是更加伤怀。诗人陈子良也是感同身受:'长榆落照尽,高柳暮蝉吟。'(《夏晚寻于政世置酒赋韵》)夕阳西下,余晖不再,夜暮之蝉,居高独鸣,无尽凄婉。

唐诗中对动植物的描写不仅代表诗人生活,也表达了他们的高尚追求

结语

总之,蝉与竹一样作为高洁气节的象征,既成为了诗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长安的炎炎夏日被频繁书写,又寄托了诗人们高尚的理想追求与独特的情怀感思。它们与其他动植物共同构建起了长安夏季情境,使得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更加突出,并与诗人情思相联系,表述更加水到渠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