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名医论中药】 第28期 用透1个方剂 名医临证临床经验 生脉散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1-15

一、概述

生脉散出自《医学启源》。原方用:麦冬、人参、五味子。主治:肺中元气不足。

被调查的330位名中医中有12位擅用本方。主要为吉林、北京、天津、广东、云南、四川、湖南、江苏等地的内科医家。

生脉散的主治病症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如心悸怔忡、胸痹、眩晕、心肌炎、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休克,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力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失眠症、低血压、脑供血不足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慢性胃炎、老年习惯性便秘等;妇科疾病,如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新产妇的郁冒证等;其他疾病,如复发性口腔溃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失眠、烘热、出汗等。

本方的使用指征,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心经气阴两虚征象:面黄肌瘦,乏力,心悸不宁,虚烦,或胸闷痛或刺痛,气短懒言,失眠,自汗,盗汗,口干舌燥,或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手足心热等;或活动稍剧烈即感心悸、胸闷、短气,或入睡后突然胸闷、气短者。②脾胃气虚征象:精神疲惫,肢体软倦,食欲不振等。③月经改变:阴道出血量多,色鲜红,或月经过多,崩漏等。④舌脉征象:舌质红,或边尖红、嫩红,或包淡、光剥、干瘦,或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苔少或薄白,或苔黄,苔白少津等;脉虚,或虚细、细数、细涩、细弱迟缓、豁大,或缓软无力,或结代等。⑤辅助检查:心电图、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糖等异常。

12位名中医多数使用的是本方的加味方。其中加味药出现次数较多的有甘草,用量也相对较大;其次是当归、茯苓、白术、丹参、白芍(赤芍)等。这些出现次数较多的药物主要为补气、养血活血药。此外,补气药还有黄芪、山药、扁豆等。从功效看,配伍较多的还有安神药,如酸枣仁、远志、柏子仁、牡蛎、龙齿等;养阴清热药,如玉竹、女贞子、旱莲草、生地、玄参、丹皮等;清热泻火药,如黄连、生石膏、焦栀子等。另外,关于组成药味中的人参,主张根据病情,可用白参,也可用红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参须等。

方中各药的用量情况:人参9~15g,太子参有用至30g者;麦冬用10~30g,多数用10~15g;五味子5~15g,多数用6~10g。

关于本方的使用禁忌,医家们认为:心脏病人以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痰凝、湿聚、寒凝等邪实为主者均不宜使用本方;外感表实无汗者,或暑湿、湿热蕴阻中焦见舌苔浊腻脉滑者、痰热腑实者均禁用;气虚及阳,或脾虚便溏者也不宜使用。

二、各家经验

■吉林●于凯成

【经验处方】生晒参或太子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5g,当归15g,炒枣仁15g,远志15g,柏子仁15g,甘草15g。

【适应范围】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证属气阴两虚者。

【用方指征】各种心脏病病人表现心悸不宁、气短懒言、乏力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或细数者。

【禁忌】心脏病病人以标实为主,如痰瘀互结、气滞、寒凝者不宜应用此方。

【体会】生脉散的现代研究比较深入,能减低心肌耗氧量,增强心肌收缩力,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并有减慢心率、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和稳定血压的作用等。临床证明对心脏病病人确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如对心律失常(快速型),在生脉散基础上加用重镇安神及对心律失常有较好疗效的中药,确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天津●马连珍

【经验处方】红参6~10g(或西洋参6~10g)(先煎),麦冬10g,五味子10g,五加皮10g,玉竹18g,生龙齿24g。

【适应范围】心悸(心肌炎)、胸痹(冠心病)。

【用方指征】气阴两虚证。主症: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失眠,虚烦,动则易汗,手足心热;舌边尖红,舌质淡或光剥,舌苔少或薄白;脉细数或结代。

【禁忌】兼痰热腑实者不宜用,宜先祛邪。误用则助热生火,腑实不通,邪恋不祛反使症状加重。

【体会】本方为生脉散的加味方,心阴心阳双补之剂。而临床运用有偏于补阴与补阳之别;如阳气虚弱之人,该方用红参,合四逆汤、参附汤、桂枝汤等,取其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义。营阴虚弱之人,该方用西洋参,合炙甘草汤、五参汤等加减化裁。该方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风心病所致昀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快速房颤,效果尤为突出。

■四川●杨家林

【经验处方】太子参30g,麦冬12g,五味子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乌贼骨24g,茜草12g。

【适应范围】崩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辨证为气阴两虚血热者。

【用方指征】阴道出血量多,色鲜红,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口干欲饮,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气阴两虚血热所致的崩漏,月经过多,使用本方益气养阴,凉血止血必定有效。

【禁忌】气虚、气损伤阳或脾虚便溏者不用。

【体会】对月经过多、崩漏的治疗应以塞流止血为主,因失血耗气伤阴、气阴两虚标证明显。气能摄血,在止血方中加入益气之品,能明显地增加止血疗效。益气养阴摄血常选用生脉散,二至丸滋肾养阴止血,乌贼骨收涩止血,茜草凉血化瘀止血,一收一活,止血而不留瘀。

■云南●吴生元

【经验处方】生晒人参10~15g,麦冬10~15g,五味子5~10g,桂枝15~20g,茯苓15~20g,白术15~20g,蛤粉10~15g,炙甘草5~10g。

【适应范围】气阴两虚之心悸、心力衰弱、失眠、心律失常。

【用方指征】心悸气短,乏力多汗,夜间口干,失眠多梦,脉细弱迟缓,舌淡苔白,或脉律不齐,舌质干瘦,苔白少津。

【禁忌】外感风热,里实热证,痰饮咳喘,风寒湿痹不宜。

【体会】本方对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多有获益,且药方组成安全有效。

■江苏●吴震西

【经验处方】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当归15g,赤芍12g,丹参15g,茯苓12g,柏子仁10g,生牡蛎30g,炙甘草6g。

【适应范围】胸痹(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悸怔忡(各种心脏病历致的心律不齐、心脏神经官能症),眩晕不寐(低血压、脑供血不足及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症),胃痛便结(慢性胃炎的顽固性疼痛、老年习惯性便秘)。凡心悸眩晕,胸痹脘痛,失眠便秘而属气阴两虚、气血瘀滞者,使用本方疗效较好。

【用方指征】舌质暗红或偏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结代;头晕口干,气短乏力,胸脘闷痛或刺痛,不眠便秘;结合心电图、血液流变学、血脂、血糖等检查,更具有针对性。

【加减】胸闷甚,加合欢皮12g,佛手10g;心痛甚,加川郁金10g,醋炒延胡索10g,或娑罗子10g;胁痛,加柴胡6g,白芍12g;失眠,加熟枣仁15~30g,龙骨30g,夜交藤30g;胃痛,加白檀香3g,砂仁6g;便秘,加决明子15g,枳实10g;心动过速,加磁石30g,炒枣仁15g;心动过缓,去牡蛎,加制附片6g,桂枝6g;早搏频发者,炙甘草用量加至10g。

【禁忌】本方功能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故对于有外邪、痰浊、舌苔腻、脉滑的阳虚体质之人,不宜使用,有助湿恋邪之弊。

【体会】本方益气养阴、活血行瘀,可疗一切气阴两虚、气血瘀滞之证。

■广东●何炎桑

【经验处方】吉林人参10g(可根据病情,选用西洋参10g或太子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5g,淮山药20g,扁豆20g。

【适应范围】心、肺、脾三脏气虚,津液不足诸症。

【用方指征】短气懒言,精神疲惫,肢体软倦,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大便不实,以及元气无所归着之发热,脉缓软无力,或细涩或豁大,舌质不华,苔少。

【禁忌】六淫之邪未解;内伤杂病气滞、血瘀、痰凝、湿聚之实证,皆不宜用。

【体会】本方是生脉散与六神汤(四君子汤加淮山药、白扁豆)之合方,纯补力宏,如虚中夹实,可随证加味。如肺虚痰嗽,加贝母、瓜蒌;心虚夹瘀,加丹参、三七;脾虚湿阻,加陈皮、春砂壳等。

■湖南●易希元

【经验处方】参须10g,麦冬12g,五味子10g,防风10g,生石膏30g,焦栀子10g,藿香10g,升麻6g,黄连3g,当归12g,生地15g,丹皮10g,玄参15g,甘草6g。

【适应范围】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

【用方指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口干口苦,甚或口臭,舌苔黄,舌质红,脉细数。

【禁忌】无阴虚胃热者不宜使用该方,误用后恐加重病情。

【体会】使用本方疗效确切,但不能控制复发。

■解放军总医院●赵冠英

【经验处方】人参9g(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

【适应范围】心肌梗死、心绞痛、休克、低血压、心律失常、肺心病、心肌病、心衰。

【用方指征】凡慢性心衰、心肌收缩力减退、心肌缺氧心绞痛、心肌供血不足冠心病、免疫力低下时,可使用该方。临床出现气阴两虚症状时,使用该方必有效。

【禁忌】急性感染性疾病不宜用。

【加减】老年人气阴两虚,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若由心血不足引起心悸气急,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发作时脉数,乏力、头晕汗出者,加四物汤;若为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恢复期,加丹参、川芎、赤芍、三七粉;若心动悸、失眠、心律不齐者,加石菖蒲;若心衰表现心悸、气喘、肢体浮肿、不能平卧、四肢厥冷,舌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欲绝,或肺心病表现心悸、气喘为主症者,加茯苓、车前子、蛤蚧、熟附子;若心动过缓者,加桂枝、甘草(酌情配伍附子、麻黄、细辛等);若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加葛根、菊花、牛膝、夏枯草、杜仲;血压偏低,加黄芪、升麻、柴胡、枳壳、麻黄;治肥胖病人心脏病,胸闷、气短或素有痰涎者,加半夏、枳实、瓜蒌、茯苓;用于老年人体质薄弱,乏力气短,易疲劳,消瘦,可加黄芪、甘草、当归、芍药。

■江苏●徐迪华

【经验处方】白参10g,黄芪25g,麦冬12g,炒白芍15g,五味子10g,生甘草6g。

【适应范围】病后及手术后的气阴两虚证及新产妇的郁冒证。凡自汗、盗汗均多,乏力,伴有心悸不寐症状者,用之大多有效。

【用方指征】自汗或盗汗较多,脉虚。

【禁忌】外感表实证无汗者,暑湿或湿热蕴阻中焦者,湿浊困中见舌苔浊腻者均不能用。用后表邪不解、湿浊留恋、有汗不易出、苔不易化等不良反应。

【体会】本方为生脉散与东垣保元汤化裁而成,具补气养阴,复脉生津,固表敛汗之功。审证正确,用之多有良效。使用时尚需随症加减,综合取效。见白腻苔者,宜加炒白术;有血虚症状者,宜加当归;有不寐者,宜加酸枣仁、柏子仁;有筋脉抽掣者,宜加煅龙骨或牡蛎;新产妇下红未尽者,宜加茜草根、蒲黄炭等。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名中医论方药:国家级名中医临证经验实录

图书作者:黄煌 等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