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场寻梦

 吴越尽说 2020-01-15

菜场寻梦​

1《对小菜,上海人一向是认真的》.jpg

《对小菜,上海人一向是认真的》


每个乡镇,每座城市,都有小菜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新或旧。前些天的《新民晚报》夜光杯公众号上,看到一篇《对小菜,上海人一向是认真》,文章中说,上海人对吃和穿都很讲究。上海人家每天一大早,顶顶重要的一件事,是到菜场采购一天全家的“小菜”。说是“小菜”,其实是包括了大荤、小荤或肉或鱼或虾或蟹的各种食材。所以,上海早晨最“闹猛”、最生气勃勃、最接地气的地方一定是菜场,无论春秋冬夏,晴天雨天,这儿永远人声鼎沸。


2一个人的旅行.jpg

一个人的旅行


说起小菜场,上文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最”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特别是生气勃勃、接地气方面,感觉尤其明显。我有个文友,喜欢一个人独自旅游,江浙沪、北上广,天南地北,都去过。周末休息时间不长,就周边游。她除了看各地的风景,最喜欢看博物馆和菜场。去看看菜场的情况,了解当地的饮食习惯,以及市场行情等等,当然不是去买菜的,也不是去看热闹的。她说,菜场是最民生、最有当地特色、最有市井气的地方。问她有什么特别的记忆,她说,有。记得在福建泉州,一位老奶奶80岁左右的模样,拿着小桶,卖研制的即食小海鲜贝壳,也不知是哪个民族的当地装扮,带着大红的一朵花在头上。很耐心地给我讲着吃不懂的吃法,但是那欣欣向荣的打扮,和舒心的笑容,真让人久久不能忘记。


3改造前的葑门横街.jpg

4葑门菜场一角.jpg

改造前的葑门横街、葑门菜场一角


其实,不光是上海人讲究吃,喜欢上菜场,全国各地区应该都差不多,吃喝玩乐,吃穿住行,吃总是第一位的。所以,苏州人、吴江人也同样,爱吃,也喜欢去菜场。最典型的,印象最深的,是苏州葑门的横街。好几年不去横街了。听说横街整治了,想象不出整治后的横街是什么样子。记得几年前,周末陪妻子去找许医生看病,横街是必经之路。很狭窄的街上,两边是各种各样的店铺,店铺门口就是蔬菜摊、鱼摊、鸡鸭摊等等。有吆喝叫卖声,有讨价还价的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市井气息浓厚。这几年没有再去。但横街的早市是难忘的。


5莘塔跨街楼.jpg

莘塔跨街楼


我所在的莘塔,是吴江最普通的一个小乡镇之一。镇虽小,但也不缺小菜场,除了一个正规的农贸市场外,还有几处露天设摊的小菜场。现在的农贸市场大约建于二十年前,在莘塔镇区北,本地人称之为二号港桥南堍。离我家很近,而且,妻子的弟弟在农贸市场有两间店面,店名是我取的,用他的名字,叫“伟福烟杂店”,比较朴素、亲切。二十多年前的小镇上,还没有什么大的超市,只有两三家比较大的副食品批发部。因此,当时,妻弟家店里的生意是非常好的。因为店的一面朝马路,另一面在菜场内,店内成了居民买菜的通道,店被人称作“两头通”。


6莘塔农贸市场大门.jpg

7莘塔农贸市场.jpg

莘塔农贸市场


这个农贸市场,共设几十个摊位,分门别类,中间的摊位,主要是蔬菜、南北干货、酱菜、水发食品、豆制品、光鸡光鸭摊、冷冻食品等,四周是一间间小的店面房,是肉铺、水产品铺。先说蔬菜,品种基本齐全,有大白菜、青菜、萝卜、芹菜、花菜、香菜、大蒜、香葱、青椒、尖椒、豆芽菜、韭菜、西红柿、黄瓜、卷心菜等等。靠近妻弟家店门口的,是一个姓周的安徽父子,父亲叫老周。儿子、儿媳都在摊上。他们的摊位较大,客户有好几个食堂、饭店的。早市生意好,比较忙。食堂、饭店的菜还要送货,送货的活是老周负责的。用自备的电瓶车一家一家送货。


8农贸市场内景.jpg

农贸市场内景


妻弟家门口,老周家摊位对面,是一个酱菜摊,两家轮流经营的,每隔一年轮一下。除了酱菜,还有腌制的雪菜、榨菜,雪菜是嘉善杨庙的,榨菜是桐乡的。以前还有两个嘉善人专卖雪菜,一个中年男子,一个老妇。老妇后来病逝,就剩下一个男的在卖雪菜。


9农贸市场肉铺.jpg

农贸市场肉铺


肉铺大约有十几个吧。其中有三个肉铺老板,租了一幢大的房产,在街上开超市,后来又转租给浙江人。其中一个老板是我的同学,现在,他利用空闲时间出去旅游,前一段时间去过婺源,拍了很多照片。他的照片拍得很好看。


10陆斌.jpg

陆斌


还有一个肉铺的老板,他的儿子陆斌是2007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男子4X100米接力冠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首次进入了男子4X100米的决赛,创造了中国田径在该项目比赛中的历史。


11莘塔新传路.jpg

莘塔新传路


这个菜场之前,小镇的农贸市场在新传路上,中小学、幼儿园的附近。这是小镇有史以来第一个正规的菜场。大约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外面的店面房每间4万元。我和妻子也在菜场了租了一个摊位,卖卤菜。酱鸭是从芦墟的一家安徽卤菜店里批来的。自己另外烧一点凤爪、豆腐干、猪头肉、笋干等,品种不是很多。一起卖卤菜的,还有两家,一家老板叫小胖子,很精明,会有很多歪点子。另一家,姓董,人和气,弟兄三人,父母都在一起。我们相处得很好,与老二成了好朋友。我们不久离开了菜场。那两家也先后不做卤菜了。董家老二买了辆大货车,做运输。还在小镇上。他是在小镇上结婚的,现在儿子也长大成人了。前几年,妻子和儿子回了老家。他们老家在肥西。以前曾一起吃过几次饭,这两年没看到过。


12莘塔里仁桥.jpg

莘塔里仁桥


莘塔最早的菜场是在老街里仁桥旁边,是一个自发的露天菜场。大约兴起于七十年代末。我们在九十年代初从村办厂辞职,在菜场旁租了一间小房子,大约十几平方,做卤菜。在此之前,我去杭州学烤鸡,在一家烤箱厂学了几天,就花了一千多元买了一台烤箱。


13里仁桥.jpg

里仁桥


里仁桥是小镇上唯一留下来的古桥。是一座江南地区很普通的梁式桥。这座桥虽不大,但它作用却不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连接市河东西两岸的重要通道。市河两岸的老街,曾是小镇经济文化的中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商业中心西迁至新马路,老街上的商店也逐步搬迁,从此,老街开始变得萧条冷落。但是,里仁桥一带的商业价值仍被人看好,露天菜场的兴起,特别是早市和夜市,再次使这里出现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


14露天菜市场.jpg

露天菜市场


莘塔农贸市场虽经两度搬迁,但里仁桥的露天菜场至今依然存在着。除了路边的一些商铺外,路上有许多菜摊,一年四季,附近村民自产自销的新鲜蔬菜源源不断。此外,还有许多鱼摊。

前面提到的文友,曾有一段时间经常光顾里仁桥菜场,她说:“莘塔最喜欢里仁桥边摇船摆摊在桥边的一盆盆各色鱼类,淡淡的鱼腥味透着个新鲜劲,如果遇到极少见的鱼类那一定会挤上前去好好端详,问问吃法,聊聊这鱼的变迁史,下手快的话再买上个几条,回家尝尝鲜。

很久不去里仁桥了,很想再去看看,看看那座古桥,也看看菜场,再次体会一下那浓浓的市井气息,寻找远去的梦境。

本文作者:张建林

责任编辑:王来刚、徐剑

技术编辑:吴英

本文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