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故事(三)菜市口

 木香草堂 2020-01-15

菜市口过去是清代杀人的法场,死在这里的人有大奸,也有大忠。

菜市口的法场设于原菜市口菜市场旧址附近。据马芷庠编写的《北平旅行指南》记载:每逢秋后朝审,在京处决犯人众多之时,由东向西排列,刽子手执刀由东向西顺序斩决。所用鬼头刀五柄、凌迟分尸刀十柄,现存于历史博物馆。旧时,犯人被押出宣武门(顺承门),过断头(魂)桥,经米市,送往菜市口法场,就不可能生还了。犯人被杀后,尸体被人运走,血迹即被黄土垫盖。以后有人在这儿卖菜,生意倒是十分兴隆,菜市口也因此而得名。

菜市口在宣武门外,所以城门洞刻了三个大字:“后悔迟”,什么意思?出了这里说什么都没用了,吃什么都不香了。

清代有个许承尧写过一篇《过菜市口》诗,把菜市口刑场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诗日:“薄暮过西市,踽踽涕泪归,市人竟言笑,谁知我心悲?此地复何地?头颅古累累。碧血沁入土,腥气生伊蹶。愁云泣不散,六严闻霜飞。疑有万怨魂,逐影争啸啼。左侧横短垣,茅茨复离离。此为陈尸所,剥落墙无皮。右侧坚长秆,其下红淋漓。微闻决囚日,两役舁囚驰。高台夹衢道,刑官坐巍巍。囚至匐匍伏,瞑目左右欹。不能指囚颈,一役持刀锋。中肩或中颅,刃下难邃知。当囚受刃时,痛极无声噫。其旁有亲属,或是父母妻。泣血不能代,大踊摧心脾。”

老人们传说,当年杀人的日子里沿街的买卖铺子不准关门,必须照常营业。临死之人有什么需求,商铺不许拒绝。一般说这些死刑犯主要是要吃要喝。酒馆、熟肉铺都要在门前摆好了,供他享用,也没有人给你钱,一会就死了,你还找谁要钱去?其他的物品倒是用的不多。这些犯人路过酒馆一般的都要喝几碗,喝完酒也不会把碗好好的放下,而是往地下一扔,甚至是使劲的一扔。这么一扔,碗就碎了。虽说是黑棕色的粗碗,掌柜的也不高兴,可是那也没法子呀!不让喝朝廷不干。慢慢的就想出主意来了,他们请烧碗的窑上单独烧一种很厚的碗,从外表看和普通的碗没有区别,可是厚,盛的东西少。盛东西的碗心有多大呢?大概就是现在的一个小酒盅那么大,由此您就知道碗有多厚了吧?这么厚的碗随便怎么扔都不碎。而且盛的酒也少,多喝几碗也没关系。实在不行兑点水,也就不在乎了。

还有传说,有这么一家裁缝铺子,就住菜市口,由于手艺好,生意很旺盛。时间久了就远近都出了名。有这么一年夏天,菜市口外砍死了一个乱党。当天晚上,裁缝铺掌柜的睡的正香,突然觉得屋里有人走动,心里想八成闹贼了。这屋里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这贼他偷什么呀?于是就眯缝着眼睛瞅着,这贼摸索了一会,什么也没摸着,临走随手把门给关上了。第二天,掌柜的起床查看,一发现自己的针线笸箩不见了。这时外头有人喊:掌柜的快出来看看吧。掌柜的出门跟众人到荒郊一看,昨天那个斩首的人,脑袋和身子连在了一起。而且脖子上有一串细细的线痕,旁边就扔着裁缝的笸箩!

这显然是个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据老人们说,实际上被斩首人的家属在监斩官员、行刑人员离开后要请事先安排好的皮匠前来把头颅和身子缝在一起,这样落个全尸才好入殓。用北京话说就是必须“全须全尾儿”!缝的要及时,不能拖的太久,时间久了头颅和脖子的刀口处皮肤就干了发硬,不好扎针。裁缝可是缝不了的。

再说西鹤年堂,位于丁字口的西北角,老字号,刀伤药出名。每次杀人,犯人从这里经过,鹤年堂都会赠酒三杯,膏药一贴。也有人说每次行完刑,夜里总有“人”拍门买刀伤药。

有记载说在清代,刑场监斩官的高座位,就设于西鹤年堂店门口。搭一席蓬,下放一长方桌子,上摆朱墨、锡砚和锡制笔架,笔架上搁放几支新笔。监斩官照例要在西鹤年堂坐一坐,稍事休息,再升座行刑。公案上的笔,却是有几个犯人便要预备几支。这是何故呢?因为要杀一个人,刽子手提上头来,监斩官照例要用朱笔在犯上头上点一点。那支笔就会有人出许多钱买去。传说这种笔可以压邪驱魔。从另一角度讲,一个犯人用一支笔,亦为刽子手和差役们的生财之道。

我在宣武区工作了20年,平时从人们的闲谈话语中听了这些故事,写出来、留下来。否则的话再过一些年,想听都没地方听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