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让谁不为天下先?

 知常不病 2020-01-16

文/赫LILING

先哲老子,智慧超常,成书《道德》,立说成圣贤。后世拜读,不能轻易领悟,但这也正好给解读老子留下了广阔空间!

老子有语说“不敢为天下先!”先哲何出此言?

老子讲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由此可以明确,老子的“道德”不是写给全天下人的,应该是写给上士者。

老子文笔简练,字句含玄,不仅是中华人文集成,也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智慧经典。

老子学说,超越时空而闻名中外古今,但老子生活的时代,还是奴隶社会。当时全社会可以读书识字的人,都是统治阶层,这己经不是大多数人,就这些做为少数读书的“士”人,也只有三分之一能真正领悟“道德”。

再者,就“士”的字意而言,首先是泛指男子,其次指读书的人,再指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士。由此也能进一步证明,老子学说的对象肯定不是大多数人。

老子提出: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统治者治理天下,要让人们不用发愁,就能吃饱饭,要让人们不用盘算,身体都很健康。

老子指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消除统治者的剥削压榨思想,老百姓受益会增加百倍。

老子讲出: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自明,不为而成。

有识之士不出门就知道天下事,不用看见就明白天下事理,不费心机就有成就。

由以上看到,老子的学说,就是说给有社会话语权的人,说给撑握社会命运的人,也就是人们说的社精英人士,是社会上层的大人物。

老子的文字,处处在讲天道,实则是苦口婆心让人们通人道。

所以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告戒统治阶层的大人物们,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把统治阶层的利益放在后面,要先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要后考虑统治阶层的利益。

老子发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道减少有余的补充给不足的,人道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

所以老子说: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呢?只有得道的统治者。因为真正的大人物为老百姓做事情却不依仗这些去压榨他们,做成了事情自己也不居功,他不愿意让自己凌驾在老百姓头上。

老子告戒: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所以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所以,老子是提醒那些撑握老百姓命运的统治阶层,老百姓的命运已经在你手里,就不要再与老百姓争利益争好处了。再与老百姓争先,当民不聊生时,统治者也不会有好日子。

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当老百姓不怕死亡威胁时,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不要逼得老百姓不得安生,不要挡死了老百姓谋生的出路。只有不挤压老百姓,老百姓才不感到压迫。所以聪明的统治者知道自己做应该做的,而不过度的自我表现,要重视自己的作用,而不是看重自己的权力地位。

所以老子指出: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子是让撑握百姓命运的人不要与天下百姓争好处,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一番苦心,谋下也为上,谋舍实为得,谋后更为先。正所谓:常善救人而无弃人!

总之,老子是论天道,强人哲学;庄子是讲人道,弱者哲学。老子论天道是劝人通人道;庄子讲人道是劝人明天道。

你要是大人物,就要向老子学习上善若水,利下不争先。你要是小人物,就要向庄子学习不苟于人,超然物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