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万小时定律”被打脸:最成功的并不是最努力的人 “付出就有回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坚...

 墨子语 2020-01-16

“付出就有回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坚持就是胜利。

这些年,我们被捏着鼻子灌了太多的成功学鸡汤,总以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如果没有成功,那就是还不够努力。

许多讲自我管理的书籍也都强调持续努力的重要性,尤其喜欢引用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里的那句话,“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然而,去年《卫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却狠狠地打了这个观点的脸。文章的题目是“Generalise, don't specialise: why focusing too narrowly is bad for us”

翻译成中文,意思就是“通才”优于“专才”:过分专于某个领域,弊大于利。

现实也的确如此。

一份调查了4500名CEO履历表的研究显示,这些CEO总共从事过超过35000个不同的职位。

频繁跳槽并没有影响他们个人能力的增长。相反,从事职业多样化程度更高的“通才”,会比那些在同一领域埋头苦干的“专才”赚得更多。

这一现象引起了David Epstein的注意。通过更深入的对比研究,他发现,在当代社会,“通才”的确比“专才”更容易成功。

David Epstein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进了《通才战胜专家的时代》里,并在书的最后为普通人锻炼自己成为“通才”提供了建议。

《通才战胜专家的时代》

点击封面2.9元听解读

大卫·爱泼斯坦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专才的练成之路

1、大多数专才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高度专业化的持续刻意练习,是大多数专才炼成的方式。

2、“刻意练习”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正确指导即时反馈下,持续地刻意练习某一项技能,就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咖。

过度专业化带来的3个弊病

1、专才赖以成功的“刻意练习”的学习方式,只在友好的学习环境下才能有效。

所谓友好的学习环境,是指规则固定、能够获得即时反馈、有大量的经验可供学习。

但这是一个真空的理想状态。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符合以上标准的友好学习环境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没有那么多规则、经验可以让我们照葫芦画瓢。

2、高度的专业化会让人不自觉陷入认知狭隘,丧失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据统计,四分之三的大学生都会在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知识无关的工作。世界瞬息万变,一门知识再精通也是不够用的。

专才教育,往往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知识灌输技能传授上,并不注重开阔学生的思维。过早进入高度专业化的状态,可能会使我们作茧自缚,局限在自己建立的知识围墙里不知春秋。

教育应该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再教学生思考什么。

(3) 高度专业化的专才教育还会阻碍创新

科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大多都是从跨学科的类比中产生的。牛顿、香农、达芬奇这些凭一己之力把科学、艺术推得前进几十年的天才们,都是通才。

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里,最多中规中矩,却很难取得突破性成就。

成为通才的3个优势

1、通才在不断试错中能更充分地认识自我。

不多尝试不同的东西,怎么会知道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呢到底擅长什么呢。

通过不断试错,我们的认知、眼界、思维才会更开阔,才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方向。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努力,比二话不说埋头苦干聪明多了。

2、通才更具有创新能力。

熟能生巧,但我们也会在重复练习的惯性下绕开那些未知领域,强化的只是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而创新往往来自于不同领域新鲜知识的碰撞。

3、通才在事业上比专才更有后劲。

因为有过之前的不断试错,通才与自己职业的匹配度一般会更高。

爱好驱动的努力工作,和惯性作用下的持续努力相比,当然是前者更有斗志。

成为通才的5个建议

1、别怕输在起跑线上。

成名不一定要趁早。每个人的成长节奏都是不一样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从长远来看,磨刀不误砍柴工。找到真正兴趣所在,才能为自己的长期发展留足后劲。

2、寻求更高的“匹配质量”,多行动,在尝试中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趁年轻多尝试,后期人生的满意度会大大提高。

(3)不管主业是什么,都要给自己留出“刻意业余”的时间,多尝试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业务,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

(4)要勇于跨界。颠覆式的创新都来自于不同领域之间建立的连接。打破不同领域的知识壁垒,也就打通了自己升职加薪的任督二脉。

(5)学习的目的是成为健全、博雅的人,而不是一个刻意练习出来的工具。

当我们开始有意识培养自己成为“通才”,就离脑子好使不远了。不过,我们的脑袋具体是怎么运作的,你了解吗?

《大脑帝国》

点击封面购买有声书

卡娅·努尔英恩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小编有个爱好,特别喜欢边听歌边写稿。尤其是上班之后,再也不会因为戴着耳机干活被砸粉笔头,想到这儿,心里就更得意了。

但是,边听歌边工作,到底会不会影响工作效率呢?挪威神经学博士后卡娅·努尔英恩用非常通俗的故事,在《大脑帝国》里带我们全方位透视大脑。

除了大脑多线程工作的效率问题,书里还有许多好玩的冷知识科普。比如,当我们吃炸鸡停不下来的时候,我们通常会骂自己“真是管不住嘴!”

其实,这不怪手,也不怪嘴,而是要怪我们的脑袋。

大脑是能量消耗最多的器官,当我们吃到具有高热量的食物时,大脑的奖励中心就会活跃起来,进入一种兴奋状态。人体就会相对应的,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不知不觉吃下更多的食物。

所以,下次再忍不住胡吃海塞,记得敲敲你的脑袋,它才是罪魁祸首。

《对冲》

点击封面购买电子书

阿莉森·施拉格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或多或少地冒险——

多睡一分钟,还能不能挤上地铁按时打卡?

吃了这份炸鸡,还能不能过年前瘦10斤?

所以,真正关键的问题就不是要不要冒险,而是要冒哪些风险、如何衡量这些风险,以及如何最大化我们从生活中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机会。

施拉格在《对冲》里总结了有效应对风险的5条规则。世界公认的十大赌王之一菲尔·赫尔穆特在下高额赌注玩牌时,就是用书里的知识让自己保持理性。

特别强调:所有虚拟商品一经售出,不退不换。(虚拟商品:有声书、电子书、好书快听、阅读时差、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