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壁,最早来源于宫廷内的“萧墙”。萧墙之萧,通'肃'。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何晏集郑玄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为什么要设此矮墙呢?起提醒、警示作用,让做臣子的,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 萧墙的作用,还在于遮挡外人的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臣子要到宫室里晋见君王,进宫室首先要经过萧墙,所以萧墙之内指的就是宫内。 萧墙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孙氏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他当时准备去攻打小国颛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这里讲的“萧墙”,就是后来民间建筑里的“影壁”与“照壁”。古代西周礼制对于萧墙,是有严格规定的,只能皇室使用,士大夫只能用帘子。但后来随着周天子的式微,西周礼制也就趋于崩溃,诸侯、寺庙建筑,也用起了类似的建筑。《西游记》第九六回:“门里边影壁上挂着一面大牌,书着‘万僧不阻’四字。”甚至,百姓中的大户人家,也用起这样的类似屏风的建筑,但已经不叫萧墙,叫影壁,或者照壁。 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在陕西省的西周一建筑遗址中,有一座影壁残迹,东西长240cm,残高20cm,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影壁。而汉画像石上,亦有影壁形象,说明影壁这类建筑,在西周就有使用,这也印证了史书上的说法。 “影壁”二字,由“隐避”二字变化而来。它是中国传统宫殿、寺院、院落中,起屏障作用的特有的墙体,其建筑材料,包括砖、木、石和琉璃等不同的类型。修在门内的,为“隐”,建在门外的为“避”,后来门内的称为“影壁”,建在门外的,称作“照壁”。中国地广人多,各地叫法不一,很多人,也傻傻分不清影壁与照壁,到底有啥不一样,反正其作用都差不多,不管门内门外,都叫影壁,或者照壁,影壁与照壁,后来也就混同起来了。 其实,影壁和照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功能上看,影壁多为装饰性的,内容大多表现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而照壁,不但也具有很强装饰性,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比如,风水学认为,门,为宅院的气口,气口的大小,由门官尺和宅院的朝向所决定,门前的照壁,具有挡风化煞,趋利辟邪的作用。 从位置上看,影壁大多处在门洞两侧,及门内正对的墙壁上,有的还建在院内仪门两侧的院墙上,且正对正房。而照壁一般处在大门外的轴线上,很少建在大门外的两侧。 从结构上看,影壁,多为单坡硬山顶和几式两种,且镶嵌在墙壁上。而照壁,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建筑,结构有歇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基座大多为束腰须弥座,两面都装饰有寓意深厚的纹饰,罕见有几式照壁。不过影壁与照壁的装饰内容,大多一致。 照壁或影壁,与大门互相陪衬,互相烘托,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宅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照壁兼有标识作用,而影壁则作为内院的屏障,并使人产生空间变换的感觉。 旧时,由于受封建意识、礼教的束缚,建筑多具封建讲究。照壁和影壁,在人们心中有祈吉避邪、求平安的民俗心理。如影壁和照壁,在民间又有“鬼碰头”的叫法,即恶鬼只要碰到墙,就进不到院内,于是,人们便想到在大门外,或大门内竖一道墙的办法。 再如有的人家,大门在村头或路口,正对道路,根据民间风水的说法,于宅院不利,于是在大门或院子前边,竖一道照壁,便可平安无事了。照壁和影壁,还有其功能上的作用,那就是遮挡住外人的视线,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是人们心理产生隐而安的心理状态。 多了这道墙,与大门形成建筑物的第一道空间,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防止走财散运,还能控制气流,调节宅内冷暖,有益于主人健康,家庭祥和。 正如上文所说,照壁、影壁,起源于皇宫的“萧墙”,西周礼制崩溃之后,照壁建筑,才开始在各级官府大院,继而庙宇、州府城隍庙流行。到了唐代,普及到民间。 元代,蒙古族统治中国,提倡每户必在院中,立一照壁,如有违犯规定制度约法者,将违反事例,也书写在家宅照壁上,以示惩戒。有时派粮派款,也照例书写于壁上,表示落实与督促。照壁,成了统治者免费的布告栏和广告牌。 在此之后,照壁建筑,就被广泛推广,民间有“没有照壁不成住处”的说法,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住宅与照壁影壁的关系。 照壁的建造级别,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志向追求,而雄厚的财力,可以让砖雕匠师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创造出大量的精美照壁。越是有钱人,越会兴土木,修门面。 商人和官府家族,为了给自己,或为子孙后代营建一个如意归宿,便不惜一切钱财,建院设壁,力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人丁兴旺。现存的明清时代商人和官宦人家府邸,每一处大院建筑,和精美的照壁砖雕,都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受此影响,晚清时期,民间富户人家修建宅院,为了使道路不直穿正门,便在院内、院外建照壁,以示富贵达显,吉利祥泰,不同凡民。而一般百姓民居,也妨效建照壁,图个祥宁,但只是土坯照壁,没有任何图案、雕刻设计,只是一道空墙,上面参瓦盖顶,称为一字壁。 按照中国传统建筑“三分说”的观点,照壁在总体造型上,也可分为壁顶、壁身、壁基三部分。壁顶是照壁最上面,作为一面墙的结束部分,它也采用了建筑屋顶的作法,按照壁的大小及等级程度,分别用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几种形式,顶上也有屋脊和瓦面。 各种形式的照壁顶,虽然面积都不大,但依然在上面铺筒瓦,中央有屋脊,正脊两端有正吻,垂脊前端有小兽,四角一样有起翘。装饰构件,赋予照壁外轮廓丰富的表现力,带给人生动、飘逸的审美韵味。原本压抑的壁顶,在这一系列柔和的曲线交织下,显得生动活泼。 壁身,是照壁最主要的部分。上面雕刻有精美的图案或文字,题材均以“福”文化为表述内容。精美的雕刻,在光影的作用下,形成了起伏的变化,与壁顶强烈的水平线条,形成一种富有变化的协调。 壁基,是照壁的基座,多采用须弥座,或须弥座的变异形式。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使照壁有了与建筑形体统一之美。照壁的艺术魅力,表现出古朴、典雅和静谧,尤如和谐的艺术曲调与旋律,渗透出民族气质和美学韵味,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特有的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照壁,有着强烈的东方美学特征。照壁,犹如人的脸面,是进入建筑空间时,给人的第一印象。作为古建筑中的符号和元素,照壁,在空间的处理上,布局的安排上,建筑的装饰方面等等,都自成一格。 中国有句俗语,叫“不撞南墙不回头”,这南墙,到底是什么“墙”?我国传统,建筑物大门,一般都是朝南开的,南墙,就是影壁墙。人进院子时,向右绕过影壁,进入大门,出来时则是相反。所以出门时,一定不能直着走,否则肯定头撞南墙! 能对着南墙走直线的人,会是什么人?二愣子!于是,人们就把那些性格固执,听不进不同意见的行为,比喻为“不撞南南墙不回头”。撞了墙,吃了亏,下次,他就长记性了。 来源:解道 |
|